• 最專業的教育集團
回到頂端

鐵人教育夢

李萬吉董事長的鐵人教育觀:鐵人精神不只是噱頭!快樂學習更不是口號!真正的教育不僅發生在教室裡。教育,是事業,更是畢生志業。本專欄收錄李萬吉先生針對教育和時事等相關議題,在報章專欄所撰寫的文章。


教育本來就不簡單
閱讀更多

教育本來就不簡單

最近各校都在辦理親師會,多數高中都會利用機會向家長介紹新課綱和考招制度的變革,面對許多陌生的新名詞和新制度,像是會考、學測、分科測驗,免試入學、多元入學、繁星推薦、申請入學、特殊選才、考試分發、學習歷程、多元選修等等,家長通常會毫無頭緒,也質疑把制度搞得這麼複雜,不只苦了學生,也急了家長,累了老師和學校,還造成更多社會階層的不公平,對教育到底有何幫助?

對多數家長來說,這些的確是難懂的規則,相較之下以往學生只要好好讀書考試的制度簡單多了。但別忘了當時以分數比高下的聯考制度,被大家批判一試定終生,單一標準化測驗的篩選下,犧牲許多有特定能力專長的學生,直到現在,多數學生全心全意拚過升學考試後,仍在不知為何而選的情況下進入大學就讀。這些都不是教育應該有的樣貌,也是改革不能忽略的指標。

考招制度不僅為了大學選才,也深刻影響著中學生的學習模式。在適性揚才的理念下,教育更重視差異化和自主性,必須擺脫罐頭工廠式的教育模式,轉而提供更多元複雜的機制,才能滿足學生個體條件與所處環境的多樣性,讓學生依據自己的志向和能力,選擇符合需求的學習內容與升學路徑。相反的,單純的規則通常就得犧牲多元需求,只讓符合特定條件的學生獲得較佳的學習機會。

人是複雜的生物,學習也是複雜變動的過程,合理合宜的教育制度,又怎能簡單且不變?在焦慮憂心之餘,家長可以透過各種管道多理解新制度的用意和規則,用長遠的眼光與開放的心態去看待學習和升學,把重心放在孩子自身的探索和發展需要,或許會發現其實問題沒那麼複雜!

(圖照:Miha Creative / shutterstock.com )

學術倫理養成教育要向下扎根
閱讀更多

學術倫理養成教育要向下扎根

今年的地方選舉,學術倫理意外成了檢視候選人誠信問題的戰場。當候選人頂著高學歷之名,想拉抬其專業形象時,其學術倫理自然也要經得起檢驗,沒有真才實學的,輕易就會被看破手腳。

回顧台灣教育的發展,不難發現有關學術倫理的養成教育在中小學階段幾乎不可見。學習強調標準化答案與反覆抄寫,連作文都喜歡背例句套範本,學生總免不了有「天下文章一大抄」的錯誤謬思。近年來在智慧財產權的宣導教育下,對他人著作權的尊重才漸被重視。

反觀在國際教育的學校課程中,學術倫理是新生到校必先教導的價值信念。因為學生作業不會是由測驗卷或練習題堆疊而成,交探究報告或閱讀心得是常態性的作業,學生若對引用資料未清楚交代,被老師退回作業外,累犯的學生甚至會被以剽竊、抄襲、作弊的違規行為按校規論處。其目的是在教導學術倫理是品格教育的重要一環,學生若未將遵守學術倫理當成自己的重要信念,一旦進入高等教育還做出違反學術倫理的事,將會付出更慘痛的代價,對此不可不慎。

配合108課綱及大學考招制度的改革,中等教育現場確實開始出現評量方式的改變,多元評量的比重增加了,這是強化中小學生學術倫理養成教育的契機。但這過程,學校和教育主管單位應多挹注經費,透過研習幫助各科教師對於學術倫理教育的增能,購置更多資料庫軟體,並教導師生如何正確使用。甚至由政府購置內容抄襲檢測工具軟體供各校使用,協助教師檢視學生作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資料引用習慣,並提升自主撰寫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相信在科技應用輔助下,這一代的孩子對於學術倫理的遵守一定遠勝上一代。(作者為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

(圖照:MIA Studio / shutterstock.com )

無形中被框架的夢想
閱讀更多

無形中被框架的夢想

今年台大電機系畢業典禮,畢業生代表致詞,要同學特別感謝父母當年沒有逼他們去讀醫學系,才能讓他們在電機系畢業。此話一出,不僅讓現場師生笑了,也引起不少社會共鳴。這聽起來有點玩笑話的自嘲,卻是一針見血的道盡不少學霸的無奈。

這群學生在升學路上可謂菁英中的菁英,他們的學測或指考成績,看似可以挑選大學各種科系,實際上卻常因某些框架而侷限了他們的選擇。這些框架可能來自父母師長的期待、同儕的比較、社會價值觀的評價等等。例如原本對昆蟲有高度興趣的學生,當他有條件申請醫學系時,能有多少勇氣面對外部的壓力,抵抗榮耀的誘惑,進而堅持自己的夢想呢?

換另一個角度想,身為父母師長的我們,雖然常說鼓勵孩子追夢,又能有多大的氣度,去支持孩子放棄名校科系的光環呢?

這位畢業生慶幸的是父母尊重他們最後的選擇,然而在場學生中,應該也有當年因為分數夠高,必須放棄自己真正喜愛的科系。甚至,有許多人從一開始就沒有機會去探索自己真正喜歡的事物,從來不知道自己的夢想是什麼?

因為在他們的求學過程中,大部分時間都專注在當下的課業,以求更高的分數。而他們的志願,很容易因為成績而被「決定」,或是長時間被有意或無意的灌輸而生,就像聽到「你功課那麼好,將來要當醫生?還是工程師?」如此的理所當然。

我們不需全盤否定大人經驗的價值,給予適當引導與建議對孩子來說也是很重要的,關鍵在於如何拿捏分寸,用開放的心胸和跟上時代的眼光去理解他們,避免過度主導,甚至直接否定孩子的興趣與夢想。更重要的前提是,要給孩子充分探索的機會,才能讓他們更瞭解自己的喜好。

(圖照:Colorfuel Studio / shutterstock.com )

探索與定向 讓六年一貫精采
閱讀更多

探索與定向 讓六年一貫精采

從108課綱公布至今已經八年,正式上路前就已經對教學現場帶來許多衝擊與挑戰,至今也仍有不少爭議和問題需克服,對學生的學習成效影響如何也還難以定論。但有一點倒是可以確定的,對新課綱的不安的確引發更多家長選擇私校的意願,許多私中也趁勢推出各種吸引家長的特色,有的強調勤管嚴教,有的重視多元發展,或者推出各種專班,導入雙語課程,五花八門的招生宣傳,應該讓不少家長陷入選擇障礙。

在各種考量中,六年一貫是許多家長選擇私中的重要的因素,常聽到的說法是「新課綱的政策感覺很混亂,擔心公立學校的資源和應變能力,因而選擇六年一貫的私中,省去高中升學的不確定性。」也就是說,多數家長思考的重點還是在升學的利弊,尤其看到有些私中「展現」出來的榜單時,他們會期待六年一貫的學習更能幫助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學。

然而,六年一貫的學制,如果只是讓孩子提早沉浸在準備大考的氛圍中,只是讓學習進度不斷超前以便花更多時間反覆練習和刷題,最後或許「如願」考上令人羨慕,卻未必是自己喜歡或適合的大學科系。這樣的六年一貫只是在消耗青春,還挺讓人感到遺憾與可惜。

新課綱的願景是「適性揚才」和「終身學習」,這兩者是相互影響的,唯有找到符合興趣志向與能力條件的學習目標,才能更主動且持續的投入學習。

因此,六年一貫的課程思維,除了按部就班的學科學習外,國中階段應該給予更多時間及機會去嘗試不同學習活動,探索興趣志向,到了高中階段便能更快定向發展,準備相關的學習歷程,不僅有利於設定適性的升學目標,也更能讓未來的學習順利延續。這樣的學習,才會是精采且有意義的六年一貫。

(圖照:ChameleonsEye / shutterstock.com )

培養未來競爭力 更不該輸在起跑點
閱讀更多

培養未來競爭力 更不該輸在起跑點

每年到了下學期,不僅各私立中學卯足勁在招生,公立學校也越來越積極,畢竟少子化的壓力下,家長的選擇權也更大!儘管看起來選項多了,但多數家長思考的角度卻沒有太大的改變,即便肯定多元的學習機會,往往最後還是回到那個老問題:「孩子會不會有競爭力?」而且十之八九指的是「升學競爭力」。說白一點,就是能否考上好的高中或大學!

當反問家長對於孩子未來在職場上,或人生發展上需要的競爭力是什麼?卻又會出現不同答案,例如堅持的毅力、面對挑戰的勇氣、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表達、創新求變等各種「做人做事」的能力,學歷的重要性反而往後退了許多。

家長們雖然認為這些「做人做事」的能力很重要,但較難客觀評量,在目前的升學機制中也較不被重視,因此家長不太會把學校如何培養這些能力,當作評估國高中選擇的必要條件,多半還是以升學績效為優先考量。於是能有效的督促甚至逼迫學生拿高分,對家長來說還是最立竿見影的,無論孩子在追求分數的過程中犧牲了什麼?

或許家長覺得這些做人做事的能力,等上了好的大學再來培養也不遲。弔詭的是,既然家長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總想在課業上讓孩子搶先一步,以便取得重要性越來越低的好學歷;面對長遠更重要的競爭力,豈不應更積極、更急迫的想協助孩子建立?

道理人人都懂,就是放心不下;面對升學的關卡,要徹底放掉自己和社會根深蒂固的價值觀,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決心。然而家長若能跨越這一步,用更長遠的眼光看待孩子學習的需要,相信孩子在多元的學習中,不僅累積各種未來的競爭力,更能激發學習的潛能。

(圖照:milatas / shutterstock.com)

別讓大人的眼界限制孩子的夢想
閱讀更多

別讓大人的眼界限制孩子的夢想

一位旅居海外多年的友人分享對國內外教育的差異,他發現國內的青少年對自己的未來沒有太多想法,即便有目標,也多半是考上明星高中或大學;但國外的孩子,許多很小就夢想著未來的職業或工作,很少會以考上某間學校為志向。

進一步探究這個差異,他認為除了學校教育和升學制度不同外,家長對孩子的期待是一大關鍵。國外家長較會鼓勵孩子嘗試各種活動,培養自己的興趣,甚至陪著孩子一起探索,允許孩子天馬行空的作夢;反之,國內家長關注的焦點多偏向孩子現階段的課業成績,及對升學的影響,常灌輸孩子進好學校是最重要的目標,因為那會影響未來人生的發展。他下了一個結論:孩子對未來的想像,取決於大人的眼界。

這是一個有趣且值得深思的觀點,許多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都能欣賞孩子的各種夢想,但隨著孩子長大,家長欣賞孩子的角度開始不同,稱讚孩子的標準也逐漸嚴苛,對孩子的期待也越來越明確,多數孩子為了順從家長,只好收斂自己遠大的夢想,先顧好眼前的要求,漸漸的不敢作夢,有夢也不敢說出來。

這樣的壓抑,讓孩子無法正視內心的渴望,失去探索自我的需要,孩子會越來越不認識自己,只能追求他人期待的樣貌,或進一步把他人的期待內化成自己的目標。這樣的結果好不好?因人而異,難以定論!但或許更凸顯現今許多大學生不知所學為何?找不到未來目標的問題!

當我們在批評學生缺乏學習動力,批判年輕人消極,沒有競爭力時,或許也要想想,是否因為長期以來父母師長的狹隘眼界,限制了他們對自己的想像,磨滅掉他們追求夢想的勇氣和機會

(圖照:Rawpixel.com / shutterstock.com)

學校教育也要專業的服務
閱讀更多

學校教育也要專業的服務

隨著教育思潮的轉變,學校教育的觀念與型態也不斷在演進,學校的運作、親師生的關係,都更加重視學生和家長的需求。對於這種學校變成更像服務業的說法,有些人批評這是貶低教育專業,是師道的沉淪。

從投身教科書出版到興辦學校,對於學校教育的變化有深刻的感受,也認為學校教育要像服務業並不是自貶身價,相反的,卻可以是另一種專業的呈現。就像一家高級餐館,必定重視所有環節,透過嚴謹的管理和高度的自我要求,才能提供顧客最好的料理和服務。這樣的專業展現,並不會因其為服務業而被輕忽。

傳統的學校教育是生產導向的,學校有如工廠一般,專注生產出符合標準的產品,再透過層層篩檢,過濾淘汰掉不符合期待的瑕疵品。現今的教育主張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學校應該要能創造適性學習的環境,提供多元發展的機會。換句話說,學校教育的專業要能關注並成就每個孩子,讓他們得以感受到學習的美好,進而努力學習,並且在離開學校之後,願意持續不斷學習。反之,老師教學能力再高,經驗再豐富,無法讓學生喜歡,不能激發學習動機,也是枉然。

學校教育目的之一是幫助學生學習成長,找到自己的未來志向,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追求更好的發展,並能為社會貢獻一己之力。因此,學校引進服務業的概念,並非是一味的討好學生,或無條件的配合家長,而是要基於教育原理原則,把學生當作學習主體,盡可能去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同時,學校要有明確、堅定且符應教育趨勢的辦學理念,才能讓教職員展現教育專業,提供最佳的教育服務。

(圖照:Twinsterphoto / shutterstock.com)

提早探索 打造務實的學習歷程
閱讀更多

提早探索 打造務實的學習歷程

再過幾個月就是新課綱第一屆高中生申請大學的重要時刻,也是「學習歷程檔案」制度實施後,學生第一次將成果正式端上台面。大家都很關心大學教授們會如何看待這些學生累積兩年半的歷程?對申請科系有多大助益?因為那不僅影響這屆高三生的升學,也牽動著以後各高中對學習歷程檔案的評價和重視程度。

這兩年來,質疑和反對學習歷程檔案的聲音一直不斷,最近也有媒體報導,不少高中生抱怨花了大量時間做檔案,還是對未來方向感到迷惘,覺得學習歷程無助於生涯探索。很多學生上高中時還搞不清楚自己想要讀什麼,只好盲目選修跟大學熱門科系相關的科目,跟著做流行的小論文題目,或參加覺得有價值的社團或營隊活動,只為了讓學習歷程更豐富好看。

學生的抱怨是可以理解的,但卻不能全歸咎於學習歷程檔案制度。其中一個關鍵問題就是「高中才開始探索自己太晚了!」高中課程難度提高,面對大考的時間壓力更大,很難有充裕的時間和心力去多方嘗試和調整,尤其高一還在適應新環境新課程,除非自己原來就有想法,否則多數都是別人說什麼就做什麼。

高中學習歷程檔案的功能,主要是幫助學生紀錄並檢視自己的學習,是否符合未來發展的志向?前提是學生對自己的志向已有初步的想法。因此,「探索志向」應該在國中階段或更早之前就要開始。可惜的是,多數國中生花三年的時間埋首在課本、參考書和試卷中,一心想的是如何在會考獲得更高分,自然無心也無機會好好去探索自己。

學習歷程檔案政策方向是對的,除了檢討實施的細節問題,還需要大家重視中小學階段的生涯探索,提供多元課程與活動給學生試探,才能打造務實有效的高中學習歷程。

(圖照: Kraphix / shutterstock.com)

培養一技之長 發展多元能力
閱讀更多

培養一技之長 發展多元能力

一位家長聊到當年孩子升高中時選擇了職業學校,被好多親友問了同樣的問題:你孩子成績這麼好,怎麼會去讀高職?這位家長一開始還會認真的說明他對教育的想法,後來實在也懶得多解釋了,都一句話「尊重孩子」帶過。只是有點訝異經過這麼多年的教改,社會環境變化這麼大,多數家長對教育的觀念還是沒什麼改變!

長久以來技職教育體系總被當作不得已的升學選項,因此常聽到家長無奈的說「自己孩子不會唸書,只好去讀職校,至少學得一技之長」,甚至學校老師也會以這種心態輔導學業成就較低落的學生。

然而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後,技職教育同樣有許多繼續升學的管道,一般大學也更重視學生的求職能力需求。可以說現今的教育體制與就業環境,技職和學術分界越來越模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也該轉變了!

其實無論是技職體系或一般學術導向的學習,只是培養和應用的專業重點不同,職涯路徑也可能有所差異,但無論哪一條路,都應是要能學得一技之長,才能有好的發展,否則就算學了四年學術理論,也未必能勝任職場的實務工作。

進一步想,一技之長恐怕也不足以應付快速變化的社會,因此在強調跨領域學習的時代,學生要學習融會貫通、整合運用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在動腦探究的同時,也要有動手實作的應用;在追求更高深的專業知識時,也需理解更多元的周遭世界。

面對難以預測的未來,無論走哪一條升學路徑,關鍵都在保持學習意願,強化學習能力,不斷成長進步。同時,在既有的專業上,越能發展多元的能力,也就越能適應複雜的環境變化。

(圖照: garagestock / shutterstock.com)

善用數位科技 引導自主學習
閱讀更多

善用數位科技 引導自主學習

台灣疫情未見趨緩,政府宣布延長三級防疫警戒,也就是全台將停課到學期末,甚至是到下學年開學為止。對已習慣線上教學的師生來說,除了期末測驗的方式有些困擾外,多延長停課兩週可能差別不大,然而對許多家長而言,卻是雪上加霜的開始。

從去年許多國家長期停課到目前台灣停課一個月的各種現象來看,中小學家長應該是最容易崩潰的一群人。除了少數覺得可以陪孩子學習是一件好事,多數家長要兼顧自己的工作和家務,還要照顧孩子整天的作息和學習。剛開始得跟著孩子熟練線上學習工具,接著又擔心老師的教學進度、孩子的學習成效,以及長時間使用3C的問題。加上有些平常在學校裡老師可以協助解決的問題,突然都變成家長的責任,其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於是家長情緒更容易起伏,親子關係也更容易緊張和衝突。

由於師生都在摸索新的教學模式,成效勢必也會不同,面對這樣的變化,許多專家建議家長們可以用較寬鬆的標準,較正向的角度看待線上教學,接受更有彈性的教學進度和方式,甚至善用線上學習優勢,突破時空限制,彌補實體教學的不足。例如可重複觀看老師的教學內容、利用線上提問避免尷尬、增加同儕討論分享的機會、依個人需求進行補救加強或加深加廣的學習等。

過往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多關注在內容和進度,較少在意孩子的學習方式和習慣是否正確?在這波停課不停學的數位學習浪潮之下,家長們其實有更多機會去看見孩子的學習過程,掌握其優缺點。不妨趁此機會,善用數位科技的特點,激勵孩子的學習動機,改善學習方法,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畢竟那才是孩子終身受益的能力!

(圖照: EstherQueen999 / shutterstock.com)

線上教學 翻轉教育新契機
閱讀更多

線上教學 翻轉教育新契機

全台延長停課時間消息一出,網路上立刻出現各種家長和老師的哀號,不少學生也開始想念和同學一起到校上課的時光。不過為了確實控制疫情發展,大家也都能諒解,只能想辦法自我調適。

兩周以來,多數師生應該都已熟悉線上教學的方法和步調。然而,當戰線一拉長,新鮮感逐漸減少時,一些未曾看過、想過的問題也開始浮現,不斷考驗著學校老師和家長的應變能力。

最常見的是部分學習動力不高,或者自制力不佳的孩子,開始出現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一邊聽課一邊開其他視窗做娛樂,甚至直接關掉視訊鏡頭與聲音,刻意不參與學習,於是一個「遠距中輟」的新名詞就這麼出現。老師面對螢幕中二三十位學生的畫面,的確很難辨別每位學生眼中看的和耳裡聽的。想要有效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不僅要提升資訊能力,可能還要跳脫過去經驗框架,重新建立師生虛擬與實境交錯的教學關係。

此外,線上學習的評量也成了一大難題,無法使用傳統的紙筆測驗,勢必要採取多元評量。一般來說,多元評量用在平時成績通常較無爭議,老師也較容易找到替代方案,但用在段考或期末考時,評量的公平性和可信度就容易被放大檢視。尤其在高中階段學期成績可能影響校內排名和大學繁星推薦資格時,評分太過主觀,或難以防弊的測驗,就很難讓在意的家長埋單!

這些難題,都是過去教學現場不容易遇到的,卻是未來無法避免的。或許也是一個契機,讓我們重新去省思過去的教學模式中,有哪些以為重要,卻未必有效幫助學習的教學形式?有哪些僵化已久的思維,限制著教學創新?或許在這波衝擊之後,可以看到更具前瞻又務實的教育情境。

(圖照: yayasya / shutterstock.com)

12天的踩踏 一輩子的勇氣
閱讀更多

12天的踩踏 一輩子的勇氣

已經是康橋第12年舉辦高一單車環台活動了,對學校許多參加多次的師長來說,或許那就是一個體力和壓力都是沉重負荷的任務,但對於每個參加的學生,以及他們的父母家人而言,都是一次難以複製的獨特經驗。看著許多家長在臉書上分享的照片和文字,不難想像著他們心中的激動。就算有家長已經第三次站在終點迎接孩子環台歸來,就算每次都有著同樣的擔憂和感動,但因為主角不同,故事和感受就會不同。

12天的單車環台,只要經過訓練並不算太難,卻也非輕鬆簡單。除了要越過北宜和南迴公路兩個長上坡,每天長距離的騎乘,面對日曬風吹雨淋,無論體力和精神都是挑戰,稍有鬆懈,就可能造成傷害。因此從騎乘速度、前後車距、隊伍秩序都必須加以要求。就算是休息、用餐、就寢,都有需配合遵守的規範,才能幫助學生平安的完成任務。兼具熱血又冷酷的15、6歲青少年,要忍著心性去配合這些要求,也可說是另一種自我挑戰。

單車環台已是常見的活動,可能每天都有人在環台的路程上,規模有大有小,年齡層也很廣泛,然而要帶著近300人的師生進行12天的環台,活動的複雜度和風險性絕對是不同等級。周延的規畫、足夠的訓練、完善的後勤以及機動的應變,每個細節都影響著活動的順暢與安全。對於承辦的單位來說,都是非常辛苦的。之所以願意承受這樣的高壓,不外乎就是希望讓這群孩子磨練出更強健的體魄、更沉穩的心性、更寬廣的眼界,然後有更多的勇氣和毅力,去面對未來的每個挑戰。

孩子不會突然就轉大人,這12天的成年禮也只是個儀式,然而一旦鳴槍開始,父母師長只能陪伴和加油,看著他們努力踩踏往前吧!

(圖照:康橋國際學校)

雙語教育 衝業績別忘品質
閱讀更多

雙語教育 衝業績別忘品質

為了符應政府2030雙語國家政策,近年來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很積極提出各種雙語教育計畫,投入大量經費,從小學到大學,從課程教學到師資培育,想盡辦法要和雙語連結。

不同於以往增加英語學習時數的作法,這次的雙語教育更看重在「用英語學習」,例如在不少公立中小學掛上雙語課程實驗學校的招牌,要用英語來教授部分學科;新北市政府也推出技術型高中雙語實驗計畫,要將技職教育雙語化;教育部更是砸下25億,要在40所大學推動全英語教育,目標八成英文課採全英語授課,且至少一成大二、碩一學生修習兩門以上全英語課程。看起來政策如火如荼展開,但實務上仍面臨很大挑戰。

首先,面對這樣龐大的英語授課需求,師資是第一大關卡,政府也早在幾年前開始進行相關師培,除了現職教師的進修研習,也在師培機構開設雙語教學相關學程。這種有點趕鴨子上架的雙語師資養成,或許是短期內較能滿足數量的方式,但實際效果卻有待觀察,畢竟平常許多學科老師用中文教學都不見得輕鬆了,更何況要用自己不熟悉的語言,除了要花更多時間準備,課堂上的學生互動或不預期的問題,都考驗著老師的雙語能力,也影響課堂教學的成效。

另一個更難突破的困境,是學生英語程度的問題,包括學生具備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是否足夠?老師如何面對班級中學生英文能力的落差?若遷就學生英語能力不足而簡化雙語教學的課程難度,恐怕影響原有學科的學習目的,到頭來可能就成了體驗式或點綴式的雙語教學。看似滿足了政策的量化需求,卻無法發揮實質雙語教育的效果。

在全球化的時代,推動雙語教育是有其必要的,但語言的學習和應用,對整體學習的影響甚鉅。政府在衝量化目標之前,應該有更周延務實的規劃,以免顧了政府的面子,卻失了學生的裡子。

(圖照:Tom Wang / shutterstock.com)

培養有意義的競爭力
閱讀更多

培養有意義的競爭力

如何培養孩子的競爭力,一直是多數家長很重視的議題,尤其是華人社會特別喜歡比較,孩子從小到大不同的成長和學習階段,都面臨著不同的競爭壓力,誇張點的說,連嬰幼兒都無法倖免,因為身高、體重和喝奶的量都會被拿來比較!

求學階段有適度的競爭壓力並非壞事,無論是獲得成就感,或是發現自己的不足,都可以刺激學習的動機,然而「適度」二字卻不是那麼容易拿捏。每個孩子的個性、能力和興趣不同,有的孩子天生害怕失敗,有的對得失大而化之;有的天資聰穎,有的學習較需時間;有人樣樣都學的來,有人卻只擅長少數項目。因此適度的競爭,其實需要因人而異。

然而大人們容易用同樣的條件和標準,去期待孩子各方面應有的表現,最好每個人都是多才多藝,文武全才!即便清楚能有這樣天賦的人就是少數,卻不由自主的希望孩子在各方面都能更勝一籌,比別人更好一點。面對自己沒把握的比較時,往往是最主要的競爭壓力來源,而這樣的壓力過大且長久時,就容易造成自我放棄,甚至自我傷害反效果。

適度的競爭壓力除了因人而異,還要因事制宜,也就是要思考競爭的目的性和必要性。以中小學的學習來說,家長常在意各種測驗的分數和排名競爭,但那樣的競爭對長遠的學習和能力培養有多少關聯?是正向還是負向?尤其當孩子被迫花許多時間精力,在爭取那些微的分數差距時,容易把學習的目的簡化成只為了考試升學,一旦失去這個目的後,就沒了學習動機,這樣的競爭力通常也只是短暫且有限的。

孩子面對的未來是難以預測的,我們要用更寬廣的眼界和長遠的眼光,更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與需求,才能真正幫助孩子培養未來需要的競爭力,而非讓學習葬送在無意義的競爭壓力中。

(圖照:Jacek Chabraszewski / shutterstock.com)

教育要成人之美
閱讀更多

教育要成人之美

上周末一場精采的師生美展熱鬧開幕,雖然無法親臨現場,但透過許多同事和家長在臉書的分享,也能感受到大家的感動和讚嘆。這是學校第八年舉辦校外師生美展,今年獲選參展的學生達172人,作品超過300件,不僅規模再創新高,作品型態的多樣性也更豐富,尤其學生無論年齡,展現出的想法、創意和技巧都讓人驚豔!

在華人社會中,讓小孩學音樂或畫畫等才藝是相當普遍的現象,然而到了國中階段,還能繼續維持這些才藝學習的比例卻大幅降低,除了少數想要朝藝術領域學習發展的孩子,面對沉重的升學壓力,多數家長會選擇讓孩子花更多時間在課業上,許多孩子的才華因此被埋沒。

相較之下,看到這麼多中學生的作品參展更顯得難能可貴,這需要學校給予足夠的教學資源和展現舞台,加上家長勇敢的支持,讓學生的才華持續被看見,自信得以累積,才能成就一件件讓人感動的作品。

即便沒有特別天分,藝術的學習對每個孩子的成長發展都有其重要性,無論是透過實作或賞析,對耐性和專注力的培養、美感的建立、心性的陶冶都有很大的幫助,這些也都會是孩子終身受用的能量。

五育均衡是國民教育的基本理念,但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更需要的是「適性發展」,也就是讓不同才華的孩子,有足夠空間和時間,依循其志趣持續學習。而這些才藝學習的成效不像準備學科考試一樣能立竿見影,通常需要時間等待,甚至不容易被察覺,因此學校或家長若沒有堅定的信念,很容易就會放棄。

教育其實是一種成人之美的工作,成就的不僅是學習的美麗成果,更希望竭盡所能,成就孩子實現自我的完美。

(圖照:康橋國際學校)

用陪伴和支持找出孩子的亮點
閱讀更多

用陪伴和支持找出孩子的亮點

在各種家長座談的場合中,可以發現多數家長特別喜歡探聽其他父母是如何教養孩子?尤其是那些孩子在各方面表現優異,或者有特殊專長的家長,更容易成為大家爭相請益的對象,總希望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讓自己也能教出優秀的孩子。然而,有時也會聽到家長哀怨的說,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多才多藝,自己的孩子卻什麼都不行,想要栽培卻找不到亮點!

看不到孩子的亮點,問題可能不在孩子身上,而在於大人的眼光和標準。每個孩子的興趣和潛質都不太一樣,有人擅長讀書,有人能歌善舞,若父母只用自身經驗或期待去界定亮點的範圍,就可能在潛意識裡否定某些才華,忽略孩子被隱藏住的光芒。尤其到了面對升學的中學階段,更容易以現實的考量而弱化與升學競爭較無關的亮點。

另一種狀況是用過高的標準來看待,尤其是硬要拿其他孩子更優秀的表現來比較。孩子表現已經優於多數人,卻總覺得他考不夠高分,跑不夠快,畫不夠美。就像面對明亮的聚光燈,很難看到眼前其實有盞燭光。

亮點通常是比較出來的,但不一定要和他人比,只要孩子自己較擅長的,較喜歡的,願意投入時間和心力去做的,都可以成為孩子的亮點。許多時候亮點並不明顯,但經過一段的琢磨和淬鍊,累積足夠的能量,就可以發出耀眼的光芒。

從許多成功案例可以得知,要協助孩子找到並成就亮點,需要父母師長足夠的陪伴和支持,讓孩子從成就的肯定中建立自信,從挫敗的安慰中累積勇氣,即便發覺這個亮點並不如自己所期待或想像,這些自信和勇氣,也會讓他積極再找出另一個發光的可能。

(圖照:YanLev / shutterstock.com)

教育是要幫助孩子追求成功
閱讀更多

教育是要幫助孩子追求成功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對教育現場帶來不小的衝擊,也是這兩年討論度極高的教育議題,支持者通常肯定其多元適性和重視素養的教育理想,反對者則多批判素養導向教學的可行性,認為新制度凸顯社會資源分配不均,且加重升學壓力等問題。近日看到一位友人的分享,覺得新課綱的教育意義應該是要幫助每個孩子追求成功,在眾多質疑和爭論中,這觀點頗有讓人撥雲見日的感覺。

過去教育制度最為人詬病的,就是用同樣的課程、相同的評量、一致的標準,以便複製同樣的成功產品(學生),同時輕易的淘汰掉不合乎標準的產品。也因為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讓多次教育制度改革都難以達成。新課綱所強調的多元適性,其實就是回歸教育本質,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盡可能讓他們用最適切的方式發展自己的長才。從這個角度看,的確就是協助每個孩子成功。

當然,成功的定義對每個孩子來說不盡相同,可以是追求課業上的高分或名校科系的榜單,在競賽中追求勝利,某些技能上追求突破,抑或是只想安穩平順的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無論如何,這些不同需求的成功,需要不同的學習情境去建構,就像龜兔本來就不該放在一起賽跑。

幾年前有本暢銷書「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作者強調學業成就並非「成功」的唯一指標;研究指出,恆毅力、熱情、自我覺察、自制等「非認知能力」,才是促使孩子願意自我超越的根本,得以成就孩子的未來。

因此,學校應該創造一個讓孩子喜歡,有歸屬感,有挑戰性卻能勝任的學習環境,鼓勵每個孩子能搭建自己的舞台,不一定求完美,但能追求最盡力的演出,應該就是幫助孩子邁向成功的最佳模式。

以專業務實面對幼兒雙語教育
閱讀更多

以專業務實面對幼兒雙語教育

在雙語國家的政策方針下,這兩年政府積極推動各種雙語教育措施,同時也啟動相關法規修訂,近日也傳出可能鬆綁幼教法限制英語教學的相關法條,引起許多反對聲浪。

從家長的角度來看,幼兒雙語教育需求一直高度存在,然而幼教學者多認為幼兒學習雙語會干擾母語的學習,且不利幼兒身心發展。長久以來這些爭議都無法被有效討論和辯證,仍多是各持己見,也因此幼教市場產生許多模糊地帶。

雙語教育不單只是第二語言的學習,也涵蓋使用雙語進行學習。而現行「幼兒園教保服務實施準則」規定幼兒園不得進行全日、半日或分科外語教學,其限制的是將英語作為單一學習科目,並未禁止在雙語環境下進行適切的幼兒教育。實務上,只要課程、師資和環境規劃得當,採用雙語進行幼兒主題統整教學,並不影響幼兒學習發展,反而讓幼兒在自然的情境中學會使用兩種語言。至於影響母語學習成效的因素複雜,恐怕不能直接歸咎於雙語教學。

國內「幼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中,也明訂了多元文化相關學習的指標,雙語教育絕對是有助於多元文化學習的利基。然而要提供適切的幼兒園雙語統整教學,具備雙語能力及幼教專業的師資才是關鍵。政府若可比照中小學外籍師資聘任規定,允許大學以上學歷,具備他國合格幼教師資及幼教經驗者在國內幼兒園任教,如此同樣在不得進行單科英文學習的規範下,幼兒園仍可聘用較合格的外籍師資進行雙語環境的統整課程。

與其用無法滿足家長需求的幼教法規限制,讓錯誤的雙語學習充斥幼教市場,不如用更務實和專業的角度修訂法規,引導家長選擇正確與適當的幼兒雙語學習環境,更有助於雙語教育發展。

學習歷程 不是軍備大賽
閱讀更多

學習歷程 不是軍備大賽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上路後,對高中階段的教學確實產生諸多影響,各高中積極發展校訂必修和多元選修課程,除了讓學生有更豐富的學習機會,也希望藉此強化學生的學習歷程,增加申請大學的優勢。

而「學習歷程」這件事,自然也成了這一年來的熱門話題,學校不斷提醒強調,補習班也借題發揮,忽然間好像高中生的所有學習都是為了學習歷程。加上與升學密切相關,不意外的出現各種對「學習歷程」的認知偏差和過度期待,當然也引起不少批評,例如增加學生負擔、對資源弱勢的學生不公平之類,甚至主張廢除此制度。

為此,最近也常見學者專家撰文提醒家長,別把學習歷程看成軍備大賽,比起點狀的成果堆疊,他們更看重線狀的學習脈絡,因為他們希望從過程中了解學生的志向和特質。

實務上學習歷程檔案如何影響大學申請,還得等一年半後才能有資料可分析,然而過度聚焦在升學的目的時,卻容易忽略這制度的本質。讓學生儘早探索自己的志向,妥善安排相關的學習活動,有效記錄並呈現學習成果,這些本來就是值得也應該要求學生做的事情,即使不是為了申請大學,對個人未來的學習與發展也是重要的。

換句話說,學習歷程的本質一方面是協助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方向,有系統的計畫學習,以提升學習效益;另一方面是透過歷程檔案,檢視自己的學習成效,適時調整學習內容或進度,讓學習朝著預定目標前進。至於將學習歷程作為大學申請的參考要件,應該只是附帶的用途才對,不該本末倒置,為了升學目的而製作虛有其表的學習歷程。

自主學習探索生涯 要從小做起
閱讀更多

自主學習探索生涯 要從小做起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以適性揚才為願景,在課程規畫上特別強化了多元選修和自主學習,希望讓高中生有更多機會探索學習方向,選擇自己喜愛或專長的領域科目。加上大學入學申請也將參採學習歷程中的自主學習成果,這個新學習模式能否順利推動並產生預期效果?也備受關注。

近日有媒體發表一份調查報告,發現高達七成的高一生執行一年的自主學習計畫後,仍不確定未來大學擬申請的科系方向。這樣的結果,難免讓人失望,但進一步探究其原因,倒也不讓人意外。

調查報告中提到,四成的自主學習計畫與強化學科或與預設未來選讀科系有關,只有不到三成以自己的課外興趣或才藝為自主學習主題。這代表著多數學生的自主學習,仍被升學考試或大學申請需求所牽制,成為一種被規範的自主學習,自然大幅減少自主探索的成分。

再者,有半數學生認為自主學習目標不明確是執行計畫最困難之處,或者因為還不確定未來想讀科系,不知如何應對。這顯示學生未能理解此課程目的,或者其認知期待與學校規範要求的有所差異,甚至是學校將其導向成錯誤的目標。如此,在目標不清,自主不足的情況下,自主學習的成果必然有限。

自主學習絕對有助於生涯探索,前提是需要足夠的時間和嘗試機會,想透過一年的自主學習就認清未來志向,其實是過度期待。更理想的實踐,是把自主學習的時間拉長,而且是提早從國中,甚至國小開始。能排入正式課程最好,或者融入各種非正式課程與活動中,一來從小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與習慣,二來增加探索的時間與機會,如此到了高中,自主學習便能產生最大效益。

 
最前頁 | 上一頁 | 下一頁 | 最末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