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專業的教育集團
回到頂端

鐵人教育夢

李萬吉董事長的鐵人教育觀:鐵人精神不只是噱頭!快樂學習更不是口號!真正的教育不僅發生在教室裡。教育,是事業,更是畢生志業。本專欄收錄李萬吉先生針對教育和時事等相關議題,在報章專欄所撰寫的文章。


教育本來就不簡單
閱讀更多

教育本來就不簡單

最近各校都在辦理親師會,多數高中都會利用機會向家長介紹新課綱和考招制度的變革,面對許多陌生的新名詞和新制度,像是會考、學測、分科測驗,免試入學、多元入學、繁星推薦、申請入學、特殊選才、考試分發、學習歷程、多元選修等等,家長通常會毫無頭緒,也質疑把制度搞得這麼複雜,不只苦了學生,也急了家長,累了老師和學校,還造成更多社會階層的不公平,對教育到底有何幫助?

對多數家長來說,這些的確是難懂的規則,相較之下以往學生只要好好讀書考試的制度簡單多了。但別忘了當時以分數比高下的聯考制度,被大家批判一試定終生,單一標準化測驗的篩選下,犧牲許多有特定能力專長的學生,直到現在,多數學生全心全意拚過升學考試後,仍在不知為何而選的情況下進入大學就讀。這些都不是教育應該有的樣貌,也是改革不能忽略的指標。

考招制度不僅為了大學選才,也深刻影響著中學生的學習模式。在適性揚才的理念下,教育更重視差異化和自主性,必須擺脫罐頭工廠式的教育模式,轉而提供更多元複雜的機制,才能滿足學生個體條件與所處環境的多樣性,讓學生依據自己的志向和能力,選擇符合需求的學習內容與升學路徑。相反的,單純的規則通常就得犧牲多元需求,只讓符合特定條件的學生獲得較佳的學習機會。

人是複雜的生物,學習也是複雜變動的過程,合理合宜的教育制度,又怎能簡單且不變?在焦慮憂心之餘,家長可以透過各種管道多理解新制度的用意和規則,用長遠的眼光與開放的心態去看待學習和升學,把重心放在孩子自身的探索和發展需要,或許會發現其實問題沒那麼複雜!

(圖照:Miha Creative / shutterstock.com )

落實適性揚才 讓學習擇其所愛
閱讀更多

落實適性揚才 讓學習擇其所愛

今年大學分科測驗放榜,創下近九成九的錄取率和一萬四千多個缺額數的新紀錄,少子化明顯衝擊大學招生。然而,看似考生有更多選擇喜愛科系的機會,實際上大學休退學人數卻不減反增,許多科系休學率達兩位數。顯然在教育過程中給學生的適性引導太少,以致讓學生多蹉跎了時間,且再次選擇仍未必選到所愛。

12年國教課綱期許以「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為願景,自實施以來,配合大學入學考招方式的變革,給中學教學現場有了改變的契機。協助學生考出高分成績已不是老師追求的單一目標,更多的老師期待學生在升學路上能「選擇所愛,愛其所選」,落實適性揚才教育願景的實現。

學生將來適合讀甚麼?做甚麼?已漸漸成為高中和大學兩端共同期望找到的答案。大學端近年來開始提供科系探索營隊的服務,雖可讓學生對科系有更多瞭解的機會,但適性揚才絕非單靠參加探索營隊可以實現的,相關配套的教育工程仍多賴國高中端挹注更多教育資源去執行。例如適性分組教學,搭建鷹架給學生合宜的學習內容;引介家長及業界資源,辦理職涯探索活動,開啟學生視野,認識各行各業的真實樣貌;配置專業升學輔導老師,利用相關性向及興趣測驗量表,輔以學習表現,協助學生認識和探索自我,配合家庭晤談,幫助學生找到合宜的升學進路及學校科系。

適性揚才是很前瞻的教育願景,而願景的實踐除了需要轉化成可操作的工程來執行,更需要親師生的觀念改變。「分數考到哪?志願就填到哪?」的舊思維該被揚棄,學校需建立珍賞學生各樣才華,支持多元展能的學校文化,引導並激勵學生及早認清志向,才能在升學時真正擇其所愛。

(圖照:bluedog studio / shutterstock.com )

才華無貴賤 能力態度判高下
閱讀更多

才華無貴賤 能力態度判高下

前陣子台灣職棒進行選秀,一位自建中和台大畢業的選手獲得指名,不止媒體報導,也因台大教授的分享引發議論,有人質疑讀了這麼好的學校科系,這樣的選擇豈不浪費過去的學習?但多數人都很肯定他追築夢想的毅力和勇氣。

這樣的新聞之所以引起關注,其實都因為潛意識裡仍把「學霸」和「職棒選手」視為不相關,或是不同層次的兩種角色,自然產生「這麼會讀書,卻去打職棒」的訝異。儘管大眾的觀念已較開放進步,能獲得更多肯定與支持,但相信要抵抗周遭對學霸光環的期待,走一條不一樣的路,面對的掙扎和壓力依舊不小。

華人傳統的觀念裡,對不同專長和學習過程,仍多少存有高低貴賤的框架。讀書被當作一種聰明才智的象徵,是較高階的能力,其他在運動、藝術、烹飪、工匠等技術能力,通常被視為讀書以外的「特殊專長」。所以當名校生去打職棒,大家會覺得很特別;同樣的若有從小打棒球又能考上台大,也會覺得難能可貴。

也就是這樣的觀念束縛,讓許多擁有不同能力專長的孩子,總要先經過一段讀書考試的折磨考驗後,才「不得已」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甚至因為會讀書,必須無視或放棄自己更喜歡的天賦能力。

這位職棒新人真正讓人讚賞的不是他會讀書也會打球,而是他的努力和堅持,以及自我瞭解與負責態度。實際上這個社會充斥著各種同時具備多項才華的人,各行各業中擁有高學歷的例子比比皆是,真正判定高下的不是智商和學歷,而是特質和能力。我們的下一代更需要的是能認清自己的才能與志向,立定各階段的目標,不斷學習新知和增進所需的各種能力,不管做什麼都盡力追求更好的表現,才是在未來具備競爭力的要件。

(圖照:Brocreative/ shutterstock.com )

從A到A++的代價
閱讀更多

從A到A++的代價

面對108新課綱的第一屆會考,到底會有什麼結果?不僅學生和家長緊張,學校老師也一樣忐忑。當成績公布,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然而大家關注的焦點仍集中在有多少人考滿分?哪些人可以上第一志願?還有家長因無法進入前三志願而難過生氣,覺得孩子3年的努力都白費了!

依據台師大心測中心公布的資料,精熟程度A以上的,平均錯2題就少一個+,以北北基考區來說,前三志願大概就是2到6題的差別,以5科約200題來看,也只是百分之1到3的錯題率。除了少數天賦極高的孩子,這樣些微分數的差距,實在不能代表學生學習能力有多大差異,又何需這麼在意第幾志願的遺憾呢?甚至否定孩子的努力?說穿了,主要還是為了面子,為了那個「明星」高中的虛名!

實際上,無論是所謂的明星高中或社區高中,在新課綱之下,大家都在重新探索和調整,有些社區高中反而更能發展出學校的課程特色。只可惜努力的成果不容易在短時間內展現,也很難翻轉家長們對排名的既定印象。這種僵化的排名思維,讓適性揚才的教育理念不易落實,更是升學壓力難減的關鍵因素。

現今的大學入學管道多元,考招制度更能適性選才,只要能夠清楚自己的志向,鎖定擅長的學科領域認真學習,主動拓展自己的學習歷程,不管就讀哪個高中,都很有機會申請自己嚮往的大學科系。

會考成績只是國中階段學習成果的指標之一,更重要的是用什麼態度面對與規畫高中階段的學習?能不能積極探索自己的志向?如果過度執著於高中學校的排名,花3年專注在拚會考成績,只為了少錯幾題增加幾個+號,卻侷限國中生探索自己的時間與空間,不利於高中階段的學習和未來發展,實非明智之舉啊!

(圖照:Colorfuel Studio / shutterstock.com )

無形中被框架的夢想
閱讀更多

無形中被框架的夢想

今年台大電機系畢業典禮,畢業生代表致詞,要同學特別感謝父母當年沒有逼他們去讀醫學系,才能讓他們在電機系畢業。此話一出,不僅讓現場師生笑了,也引起不少社會共鳴。這聽起來有點玩笑話的自嘲,卻是一針見血的道盡不少學霸的無奈。

這群學生在升學路上可謂菁英中的菁英,他們的學測或指考成績,看似可以挑選大學各種科系,實際上卻常因某些框架而侷限了他們的選擇。這些框架可能來自父母師長的期待、同儕的比較、社會價值觀的評價等等。例如原本對昆蟲有高度興趣的學生,當他有條件申請醫學系時,能有多少勇氣面對外部的壓力,抵抗榮耀的誘惑,進而堅持自己的夢想呢?

換另一個角度想,身為父母師長的我們,雖然常說鼓勵孩子追夢,又能有多大的氣度,去支持孩子放棄名校科系的光環呢?

這位畢業生慶幸的是父母尊重他們最後的選擇,然而在場學生中,應該也有當年因為分數夠高,必須放棄自己真正喜愛的科系。甚至,有許多人從一開始就沒有機會去探索自己真正喜歡的事物,從來不知道自己的夢想是什麼?

因為在他們的求學過程中,大部分時間都專注在當下的課業,以求更高的分數。而他們的志願,很容易因為成績而被「決定」,或是長時間被有意或無意的灌輸而生,就像聽到「你功課那麼好,將來要當醫生?還是工程師?」如此的理所當然。

我們不需全盤否定大人經驗的價值,給予適當引導與建議對孩子來說也是很重要的,關鍵在於如何拿捏分寸,用開放的心胸和跟上時代的眼光去理解他們,避免過度主導,甚至直接否定孩子的興趣與夢想。更重要的前提是,要給孩子充分探索的機會,才能讓他們更瞭解自己的喜好。

(圖照:Colorfuel Studio / shutterstock.com )

探索與定向 讓六年一貫精采
閱讀更多

探索與定向 讓六年一貫精采

從108課綱公布至今已經八年,正式上路前就已經對教學現場帶來許多衝擊與挑戰,至今也仍有不少爭議和問題需克服,對學生的學習成效影響如何也還難以定論。但有一點倒是可以確定的,對新課綱的不安的確引發更多家長選擇私校的意願,許多私中也趁勢推出各種吸引家長的特色,有的強調勤管嚴教,有的重視多元發展,或者推出各種專班,導入雙語課程,五花八門的招生宣傳,應該讓不少家長陷入選擇障礙。

在各種考量中,六年一貫是許多家長選擇私中的重要的因素,常聽到的說法是「新課綱的政策感覺很混亂,擔心公立學校的資源和應變能力,因而選擇六年一貫的私中,省去高中升學的不確定性。」也就是說,多數家長思考的重點還是在升學的利弊,尤其看到有些私中「展現」出來的榜單時,他們會期待六年一貫的學習更能幫助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學。

然而,六年一貫的學制,如果只是讓孩子提早沉浸在準備大考的氛圍中,只是讓學習進度不斷超前以便花更多時間反覆練習和刷題,最後或許「如願」考上令人羨慕,卻未必是自己喜歡或適合的大學科系。這樣的六年一貫只是在消耗青春,還挺讓人感到遺憾與可惜。

新課綱的願景是「適性揚才」和「終身學習」,這兩者是相互影響的,唯有找到符合興趣志向與能力條件的學習目標,才能更主動且持續的投入學習。

因此,六年一貫的課程思維,除了按部就班的學科學習外,國中階段應該給予更多時間及機會去嘗試不同學習活動,探索興趣志向,到了高中階段便能更快定向發展,準備相關的學習歷程,不僅有利於設定適性的升學目標,也更能讓未來的學習順利延續。這樣的學習,才會是精采且有意義的六年一貫。

(圖照:ChameleonsEye / shutterstock.com )

學習才藝價值 不亞於考卷分數
閱讀更多

學習才藝價值 不亞於考卷分數

適逢辦學20周年,學校特地擴大舉辦一場兩岸跨九校區的聯合學生美展,開幕當天看到七百多件作品陳列在偌大的展場,心中充滿感動,因為每幅作品都看得見學生的付出,努力用不同方式呈現自己的想法,充滿無限的創意和美感!

當中許多國高中生參展,很難想像他們如何在繁重的課業和升學壓力下,還能利用寶貴的課餘時間創作?除了學生要有高度的熱忱外,相信家長和學校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過往家長在談論國中選校的問題時,常有家長無奈的說,進入那些以升學績效著名的公私立國中,為了跟上大家的進度,應付每天大小的考試,孩子就得放棄喜歡的才藝活動,雖然覺得有點可惜,但為了升學的目標,那是必要的犧牲。

這些家長通常在意的就是時間效益,覺得花太多時間在那些才藝學習上,會影響學科的學習,減低升學考試的競爭力。然而透過才藝學習所獲得的能力,往往更是終身受用的,就如一位美術老師所說,學生在藝術創作的過程,會需要規畫分析和觀察思考,需要做決策和解決問題,更需要耐性和專注力來完成作品。而創作本身也是一種自我表達和與人溝通的表現,這些能力的價值和重要性,應該不低於每次考卷上的分數。

觀察那些願意花時間和心力學習才藝的學生,很少因此荒廢學業。相反的他們往往更能夠學會時間管理,找到更有效率的學習方法,而學習才藝過程所培養的能力,對學科學習也一樣有幫助。因此,同樣時間的價值孰輕孰重,其實很難定論。

學習最大的價值在於成長,成長也有許多面向,不該侷限在分數或排名上,家長其實可以放寬心,拉高眼界,不要輕易阻斷孩子各種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圖照:Tanongsak Sangthong / shutterstock.com )

適性選考科 學習更有效
閱讀更多

適性選考科 學習更有效

今年是第一屆新課綱高中學生面對學測,也是首次將數學分為兩種不同難度的測驗,當各界高度關注考題型態以及學生會如何表現時,數學A測驗卻爆出史上最難,讓考生哀鴻遍野。只是題目再難,總還是有能力超強的學生可以拿到滿級分,今年因數學考科改變,故出現史無前例的六科滿級分超強表現,成為最受矚目的焦點。

然而在適性揚才的教改理念下,這幾年大學考招制度變革,降低申請入學參採科目,就是希望讓學生能依據自己的興趣志向,選擇較需要的科目來準備應考。將數學區分為兩種難度,也是讓學生依大學科系對數學能力要求的差異,選擇適合自己難度的課程與測驗。

既然數A和數B難度明顯不同,對應參採的科系屬性也不同,那麼同時選考兩科數學的目的就令人玩味。一個較難的數學A能滿級分的學生,較簡單的數學B拿滿分也不意外,但意義何在?是要證明自己很會考試?還是要幫學校創造更多滿級分的數字?

新考招制度期待的是學生在高中階段,能透過學習歷程自我探索,選擇理想並適切的校系方向,然後依其學測科目需求來選擇考科。志向越清楚,通常考科選擇也會越精確。

從適性學習的角度看,六科都考這實在不是值得鼓勵的作法。從另一個角度想,這是否代表學生無法找到自己的目標,只好全部都考?這就像過去許多學生選擇三類組課程,只因這樣每科都能學到,屆時看哪些科目考的好,再來選擇申請的校系。這看似保險的作法,卻也凸顯自己對未來沒有方向。如此進入大學後,失望或後悔的機率也會高。

六科滿級分,絕對是萬中選一的高手,但對多數學生來說,那不該是追求的目標,而是盡早瞭解自己,立定志向,做最有效的學習,才是上策!

(圖照:Chinnapong / shutterstock.com)

別讓大人的眼界限制孩子的夢想
閱讀更多

別讓大人的眼界限制孩子的夢想

一位旅居海外多年的友人分享對國內外教育的差異,他發現國內的青少年對自己的未來沒有太多想法,即便有目標,也多半是考上明星高中或大學;但國外的孩子,許多很小就夢想著未來的職業或工作,很少會以考上某間學校為志向。

進一步探究這個差異,他認為除了學校教育和升學制度不同外,家長對孩子的期待是一大關鍵。國外家長較會鼓勵孩子嘗試各種活動,培養自己的興趣,甚至陪著孩子一起探索,允許孩子天馬行空的作夢;反之,國內家長關注的焦點多偏向孩子現階段的課業成績,及對升學的影響,常灌輸孩子進好學校是最重要的目標,因為那會影響未來人生的發展。他下了一個結論:孩子對未來的想像,取決於大人的眼界。

這是一個有趣且值得深思的觀點,許多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都能欣賞孩子的各種夢想,但隨著孩子長大,家長欣賞孩子的角度開始不同,稱讚孩子的標準也逐漸嚴苛,對孩子的期待也越來越明確,多數孩子為了順從家長,只好收斂自己遠大的夢想,先顧好眼前的要求,漸漸的不敢作夢,有夢也不敢說出來。

這樣的壓抑,讓孩子無法正視內心的渴望,失去探索自我的需要,孩子會越來越不認識自己,只能追求他人期待的樣貌,或進一步把他人的期待內化成自己的目標。這樣的結果好不好?因人而異,難以定論!但或許更凸顯現今許多大學生不知所學為何?找不到未來目標的問題!

當我們在批評學生缺乏學習動力,批判年輕人消極,沒有競爭力時,或許也要想想,是否因為長期以來父母師長的狹隘眼界,限制了他們對自己的想像,磨滅掉他們追求夢想的勇氣和機會

(圖照:Rawpixel.com / shutterstock.com)

每個孩子都可以是高材生
閱讀更多

每個孩子都可以是高材生

在許多場合中可以發現,有些父母看到別人家小孩成績優異,考上名校,總會以羨慕的眼光,稱讚其為高材生,前途似錦,然後回頭怨嘆自己的孩子不成材,腦筋不好,不會讀書,將來不知要做什麼好?

這也可算是常見的智育導向迷思,尤其在華人社會,習慣以學歷高低來預判一個人未來成就,所以常會說國立大學醫科高材生,卻不太有人會講某高職餐飲科的高材生。然而「高材生」這個詞,應該是指在某方面有優異能力和成就的人,不該侷限在那些很會讀書考試的學生,相信沒有人會否認吳寶春、戴資穎、周杰倫這些人的技術和成就足以稱為高材生!

另一方面,大家也容易把高材生想成為「高才生」,覺得他們必然是天生有才華,夠聰明,學習能力特別強,輕鬆就可以做到別人難以達到的成果,因此在學習上容易聯想到那些資優生或學霸。這種偏見會忽略努力的重要,覺得天分才是必要。實際上,高才生未必能成為高材生,那些在各個領域出類拔萃的人物,鮮少只靠天分就夠的,多數是經過長期努力,熬過一般人無法負荷的辛苦,才能磨鍊出優於常人的才能,達到傲人的成就。

在傳統的學習體制中,許多孩子的才華不被看見或重視,只能跟著追求那些他不擅長的目標,埋沒了許多潛在的高材生。人各有志,因其各有才;也唯有順其才,才能助其得志。現今的教育強調適性揚才,就是要幫助孩子察覺自己的興趣和潛能,進而點燃學習的欲望,鼓勵他在擅長的領域付出更多心力,追求更高的目標,如此每個孩子都可以成為高材生。

(圖照: Master1305 / shutterstock.com)

完整升學輔導 幫助學生定向
閱讀更多

完整升學輔導 幫助學生定向

隨著新課綱的推動和大學考招制度的變革,升大學這件事變得愈來愈複雜。以前只要用功讀書,透過反覆練習來提高測驗成績,學測沒考好,就再衝指考;如今不僅入學管道和選才標準多元了,學測的重要性因科系而異,高中的學習歷程可能成為關鍵因素。

這樣的變化不僅讓家長感到焦慮,深怕孩子沒能掌握最有利的機會,錄取更好的大學科系;學校更是傷腦筋,因為過去的經驗不再適用,得重新調整升學輔導策略,才能幫助學生爭取優勢,為學校創造漂亮的榜單!

以往國高中的升學輔導,基本上就是依據學生的學業成績或入學測驗的結果,來幫學生決定選擇的方向或範圍。國中階段成績好的拚前三志願,其他就順著落點選擇社區高中或職業學校;高中階段先以校內排名決定繁星推薦科系,再靠學測分數來建議申請入學的學校科系選擇。換句話說,升學輔導的工作主要落在升學考試之後。

現今教育強調適性揚才,透過多元升學管道讓學生有更多發展機會。趨勢和制度改變,思維和作法自然也應該調整。學校升學輔導不能只著重在最後學校或科系的選擇,而是讓學生做好三年(甚至六年)的學習定向。

學校應透過課程和活動的安排,鼓勵學生多面向的探索嘗試,並搭配心理和生涯輔導機制,幫助學生自我理解,從興趣找出志趣,進而設定未來學習方向,再依據不同升學目標擬訂學習策略。最好還能整合校內外的資源,提供學生各種學習資源,除了豐富其學習歷程,更能助其確認未來志向,強化其追求目標的動機。

簡單來說,完整的升學輔導過程要做到的三件事,就是幫助學生「瞭解自己、找到志向、努力追求」。

(圖照: garagestock / shutterstock.com)

培養一技之長 發展多元能力
閱讀更多

培養一技之長 發展多元能力

一位家長聊到當年孩子升高中時選擇了職業學校,被好多親友問了同樣的問題:你孩子成績這麼好,怎麼會去讀高職?這位家長一開始還會認真的說明他對教育的想法,後來實在也懶得多解釋了,都一句話「尊重孩子」帶過。只是有點訝異經過這麼多年的教改,社會環境變化這麼大,多數家長對教育的觀念還是沒什麼改變!

長久以來技職教育體系總被當作不得已的升學選項,因此常聽到家長無奈的說「自己孩子不會唸書,只好去讀職校,至少學得一技之長」,甚至學校老師也會以這種心態輔導學業成就較低落的學生。

然而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後,技職教育同樣有許多繼續升學的管道,一般大學也更重視學生的求職能力需求。可以說現今的教育體制與就業環境,技職和學術分界越來越模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觀念也該轉變了!

其實無論是技職體系或一般學術導向的學習,只是培養和應用的專業重點不同,職涯路徑也可能有所差異,但無論哪一條路,都應是要能學得一技之長,才能有好的發展,否則就算學了四年學術理論,也未必能勝任職場的實務工作。

進一步想,一技之長恐怕也不足以應付快速變化的社會,因此在強調跨領域學習的時代,學生要學習融會貫通、整合運用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在動腦探究的同時,也要有動手實作的應用;在追求更高深的專業知識時,也需理解更多元的周遭世界。

面對難以預測的未來,無論走哪一條升學路徑,關鍵都在保持學習意願,強化學習能力,不斷成長進步。同時,在既有的專業上,越能發展多元的能力,也就越能適應複雜的環境變化。

(圖照: garagestock / shutterstock.com)

有學習的歷程才有價值
閱讀更多

有學習的歷程才有價值

前陣子教育部的高中學習歷程檔案系統因人為操作不當,造成資料遺失的嚴重事件,引起軒然大波,教育部雖緊急採取補救措施,部長也公開致歉,但許多家長和學生仍心存疑慮,畢竟攸關學生將來申請大學的權益。那些原本就認為制度不公,持反對意見的人,也藉此再度呼籲廢除學習歷程制度。

與友人談到此事件,他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從「學習歷程檔案」這個制度提出到實際上路以來,大家關注的多半是制度對升學的影響,學生家長想要豐富漂亮的歷程檔案,學校盡力開設多元選修課,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各種競賽活動,補習班也打出各種「製作學習歷程」的課程,這一切的重點似乎都在最後的「檔案」,至於歷程中的「學習」這件事,反而不太重要了!

的確,教育部設計學習歷程檔案制度,是希望學生在學期間可定期記錄整理自己的學習表現。同時在整理學習歷程檔案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自己興趣取向,這對未來生涯規劃很有幫助,並非只是為了升學。這不僅符應新課綱強調的「適性揚才,終身學習」,也順應當今教育思潮。

學習歷程檔案的真正價值,在於學生對整個歷程的投入和回饋,學習如何計畫和選擇?如何紀錄與整理?如何檢討及反思?經由這些過程,逐漸釐清自己的志向,設定未來目標。這個目標短期是大學科系的選擇,長期更是職涯發展的方向,其重要性應該毋庸置疑。

不能否認學習歷程檔案對升學重要性,但有學習歷程才有價值,大家都願意認同其理想,就會設法改善缺失,為學生帶來學習價值。反之,若只為了升學目的,這個歷程就容易變成虛浮裝飾,失去價值。

(圖照: imtmphoto/ shutterstock.com)

拓展學習領域 資優路更寬廣
閱讀更多

拓展學習領域 資優路更寬廣

「我孩子是數理資優,學校可以讓他跳級上課嗎?」這幾乎是學校每年招生都會遇到的問題,網路上也有許多類似的討論,顯然台灣(或華人)家長不僅憂心孩子學習跟不上的問題,對資優生的學習也同樣有許多煩惱。

不知何時開始,台灣經常被灌輸「不要輸在起跑點」的觀念,於是讓孩子提早學習成了很多家長的習慣思維。當孩子被發現表現優於同年齡多數人時,有些家長就更希望他們不止要贏在起跑點,更希望一路超前進度,越快越好!於是除了政府辦理的資優鑑定外,坊間各種資優課程、數理競賽,以及學校中各種型態的資優班,都成了這些家長為孩子鎖定的目標。

父母用心為孩子安排適性的學習環境是值得肯定的,資優的孩子也的確需要更多或更難的學習內容,讓他們充分發揮才能。只不過以常態分配來看,真正的資賦優異並不多,這些被送進各種資優課程學習的孩子,恐怕有不少是在家長的期待下,被訓練出來的「偽資優生」,這些孩子辛苦的追著超進度的學習,不僅無法適性,更可能揠苗助長,看似能獲得短期競爭的優勢,卻無形地削弱長遠的學習動力。

這種追求超前進度的觀念,是將學習看做在跑道上的競爭,要盡量贏過同一組對手,甚至超越前一批人。然而過度追求單一面向的超前,容易忽略孩子其他方面的智能發展。尤其人格養成、人際學習、人文涵養等面向,都需要足夠時間的累積醞釀,以及同儕的陪伴。

在這強調跨領域和多變化的非線性學習時代,能力較強的孩子更不該侷限自己,不妨多花時間精力去接觸更多面向的學習,培養更多興趣,讓成長過程更增添豐富色彩,而這些學習元素的累積,也都會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養分。

(圖照:Somkid Saowaros / shutterstock.com)

期許孩子找到最適合的舞台
閱讀更多

期許孩子找到最適合的舞台

投身辦學即將邁入第二十個年頭,回想過程中學校面對各種困境和挑戰,團隊總能不斷追求突破和精進,其中一大關鍵,應該就是堅持著創校之初定下的願景,要「培育具國際競爭力的社會菁英,許孩子一個美麗的未來」。

常有家長或同仁會問如何培育國際競爭力?如何定義社會菁英?或許每個人有不同的理解和期待,也會因時空環境而有些差異。或許這些概念不容易用簡短的文字去清楚描述,甚至很難有一致的共識。有意思的是,對此問題的思辨和討論,就是團隊在辦學中很重要的自我省思過程,能確保大家抱持著相近的教育理念和目標,才能讓學校持續穩健的發展。

至於美麗的未來,我們選擇「期許」而非給予。過往大人們常習慣以自身經驗或所謂的社會價值來框架孩子應該追求的未來,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要他們追求升學競爭的勝利,以便謀取多數人心目中的好工作。當孩子脫離了這個框架,似乎就走向不美麗的未來。如今孩子面對的是快速變遷和多元發展的社會,實際上無人能預測或給予,甚至不該去界定每個孩子所想要的美麗未來。

即便對未來有著不同想像,但各種成就的過程終究存在著一些普遍原則,例如自我了解、勤奮積極、勇敢堅持、挫折容忍、溝通合作、關懷互助等等,其重要性甚至更勝於學科知識的累積,只是為了達到升學績效,這些原則往往被當作學校教育的附帶的功能,甚至被忽略。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欣慰的是團隊堅持的理念一直順應著當今教育趨勢的發展,也有越來越多家長和師長願意和我們一起同行,期許孩子找到最適合的舞台,累積強大的能量,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成就自己的美麗未來。

(圖照:ImageFlow / shutterstock.com)

從選擇學習負責
閱讀更多

從選擇學習負責

最近分別聽到幾個親子互動的故事,其中一位是小六畢業生,原本期待和同學一起進入一所強調多元學習和適性發展的中學,但頂不住身邊其他家長的「恐嚇」,最後還是決定走回傳統強調升學競爭的學校,孩子因此鬧了很久的情緒。

另一位是大一學生,當初學測沒考好,勉強選了一個家長覺得沒出息的科系。但爸媽希望孩子能跟著自己走法律這條路,於是在父母的「強烈期望」下準備轉學考,結果還是未能如願,孩子被念的發飆,家長卻傷心大哭。

第三位是熱門大學科系的大三生,課業勉強應付得來,看著身旁的同學都能朝著自己設定的目標準備,他卻對畢業後的方向還徬徨不定。最後在「預期」父母會有的期待下,決定先跟著同學準備考研究所,即便知道自己不那麼喜歡那些研究,甚至還懷疑自己到底適不適合繼續走這條路?

類似的案例應該很常見,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這些學習的道路上,無奈或被迫的依照家長的要求或期待去選擇,而這些家長心中覺得比較好的選擇,通常有著「那樣比較保險」的判斷。

許多家長在談到對孩子的學習,都很認同應該培養孩子的勇氣,探索出自己的志向,找到自己的舞台,只是當面對這些關卡抉擇時,真正能放心或鼓勵孩子追求夢想的卻不多。為人父母想要保護孩子是很自然的事,怕他們定力不夠,怕他們考不到好學校,找不到好工作。然而,這些擔心多偏向用自己的經驗框架來設定孩子的發展,容易忽略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未來的難以預測性,包括環境的變數,以及孩子自己的潛能。

選擇安全的路或挑戰的路,無論如何孩子都必須自己完成,越早讓他們學習對自己負責,越能幫助他們累積自信和能量,朝自己的目標邁進。

(圖照:BaanTaksinStudio / shutterstock.com)

選系自在人心 何來高分低就
閱讀更多

選系自在人心 何來高分低就

上周大學申請入學錄取名單公布後,一位學測滿級分的學生,「竟然」以第一志願錄取台大獸醫系,並且把台大醫學系放在第二志願,導致該系罕見出現未足額錄取的榜單。這位同學破天荒的舉動自然引發眾多討論,猜測著他做這樣選擇的原因,網路上甚至爭論著醫人和醫動物哪個比較輕鬆?比較好賺?

原本只是個人喜好的一個選擇,卻能掀起輿論風波,主要原因就是大家認為這行為太反常了!畢竟在整個社會價值觀中,一直認為台大醫學系就是頂尖科系的代名詞,理所當然是醫學院的第一志願,是許多學生夢寐以求的目標,更是家長引以為傲,學校拿來展現績效的最佳指標!如今卻有人這麼不珍惜這個名額,怎能不讓人驚訝?只是這個長久以來的理所當然,真的是「正常」的嗎?

這些頂尖大學科系在大家心中的地位,是長期累積下來的結果,除了代表著較高的學術品質和就業機會,這些科系也被當作呈現優越感的媒介,加上過去習慣以分數決定去路的遊戲規則下,最高分就應該選最頂尖科系的迷思就根深蒂固了。而在風光的榜單背後,這迷思卻可能壓抑著許多孩子心中真正的渴望,甚至他們連瞭解自己想要什麼的機會都沒有!幸運的人順利完成學業事業有成,不幸的可能在中途被迫放棄,或無奈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

現代教育強調適性揚才,學生要能深刻瞭解自我,探索出自己的興趣才能,進而規畫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求學方向,這才應該是正常的價值觀。或許等到有一天,這個社會不再訝異學生放棄台大醫科而就讀其他科系、不再有所謂高分低就的批判論調,我們的教育改革才算有顯著的突破吧!

(圖照:Pressmaster / shutterstock.com)

看長線的升學績效
閱讀更多

看長線的升學績效

每年三、四月間,是許多小學六年級家長為孩子選擇學校的關鍵時刻。在許多網路社群上可以看到各種問題和經驗分享,身邊也總不乏朋友來探聽各家學校資訊。綜觀這些訊息,不難發現多數家長在面對孩子的國中擇校時,還是以自身求學經驗和刻板印象去思考和提問,關心的重點仍多在學校的升學表現。

儘管這幾年全球教育趨勢和國內新課綱變革帶來許多更開放多元的教育觀點,顯然「升學」這個魔咒的影響仍根深蒂固,不少家長把它視為國高中學習的唯一目標,甚至把「升學率」擺在選擇學校的優先考量。

鮮少家長真正去探究那些升學率數字背後的意涵,多數學校會釋放的是前端學生的表現,多少人滿分?多少人前三志願?因為家長總期待自己孩子是屬於這一群,至於大多數的中後段學生如何學習?就不是大家關心的。也就是說,家長認知的升學率多半只是某一部分的數字,甚至是連數字都沒有的一種模糊印象,因為都是「道聽途說」的!

現階段的國中會考,即便考題型態不斷在活化,重複的操練仍對提高分數有些許幫助,因此家長在難以擺脫升學魔咒的情況下,只好讓孩子犧牲多元探索和均衡發展的機會,用絕大多數的時間來增加少許的分數,只是為了往前挪移一兩個志願。但這樣的代價值得嗎?還是在磨耗孩子學習的動力和學習熱情,讓他越來越不想學習?

升學績效是學校辦學的指標之一,但家長更需要關注的是學校是否能引導孩子找到自己的學習步調,幫助每個孩子進步,並且探索出自己的志趣,在更高階的求學階段,或者進入職場後還能持續有效的學習,那才是更有價值的升學績效!

(圖照:Sergey Novikov / shutterstock.com)

看見逆風而飛的感動
閱讀更多

看見逆風而飛的感動

前幾天同事分享了「逆風劇團」的故事,看了後心中充滿感動和衝擊。3位20出頭的年輕人,曾經都是被列為高關懷,在他人眼裡幾乎是無可救藥的不良少年,因接觸戲劇而改變了自己,決定要用戲劇來影響更多被家庭、學校和社會放棄的孩子,於是在年僅18歲時成立這個劇團,在完全沒有資源的情況下,靠著單純卻堅定的信念,用最克難的方式,帶領一群「非行少年」成功演出一齣齣屬於他們的故事。

很難想像這3位年輕人花了多少心力和時間,讓家長學校都束手無策,甚至多次進出少年觀護所的那些孩子,願意放下自己的心防,投入在這麼一個艱困經營的劇團裡,從沒有戲劇經驗到勇敢站上舞台,將自己的故事呈現給台下觀眾。更重要的是他們讓這些曾迷失自己的孩子,重新找到被肯定的價值和努力的方向,激發主動學習的動力。

多數非行少年的各種偏差行為,其實都隱含著某種渴望,渴望被接納、被關心、被重視、渴望找到屬於自己的強項。然而他們往往在家庭、學校和社會中得不到這些,甚至產生害怕,怕被欺負、被恥笑、被看不起。只好藉由偏差行為來隱藏自己的害怕,甚至在幫派中滿足那些渴望。

就如創辦者所說,劇團其實更像一個家,給那群孩子最欠缺的歸屬感。他們其實也希望改變自己,但往往因被貼了標籤,被排斥、被懷疑,所以只好放棄。而這個劇團成功的證明了,只要有心改變,有人願意陪伴,找到適當的舞台,給予足夠的信任和引導,非行少年仍可逆風而飛!

很欣慰台灣社會有這樣的劇團,默默努力彌補著許多家庭和學校做不來的事,更希望他們的故事被更多家庭和學校看見,影響更多父母和師長對待孩子的態度與方式,進而從社會源頭減少非行少年的產生。

(圖照:Kerry V. McQuaid / shutterstock.com)

教育要成人之美
閱讀更多

教育要成人之美

上周末一場精采的師生美展熱鬧開幕,雖然無法親臨現場,但透過許多同事和家長在臉書的分享,也能感受到大家的感動和讚嘆。這是學校第八年舉辦校外師生美展,今年獲選參展的學生達172人,作品超過300件,不僅規模再創新高,作品型態的多樣性也更豐富,尤其學生無論年齡,展現出的想法、創意和技巧都讓人驚豔!

在華人社會中,讓小孩學音樂或畫畫等才藝是相當普遍的現象,然而到了國中階段,還能繼續維持這些才藝學習的比例卻大幅降低,除了少數想要朝藝術領域學習發展的孩子,面對沉重的升學壓力,多數家長會選擇讓孩子花更多時間在課業上,許多孩子的才華因此被埋沒。

相較之下,看到這麼多中學生的作品參展更顯得難能可貴,這需要學校給予足夠的教學資源和展現舞台,加上家長勇敢的支持,讓學生的才華持續被看見,自信得以累積,才能成就一件件讓人感動的作品。

即便沒有特別天分,藝術的學習對每個孩子的成長發展都有其重要性,無論是透過實作或賞析,對耐性和專注力的培養、美感的建立、心性的陶冶都有很大的幫助,這些也都會是孩子終身受用的能量。

五育均衡是國民教育的基本理念,但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更需要的是「適性發展」,也就是讓不同才華的孩子,有足夠空間和時間,依循其志趣持續學習。而這些才藝學習的成效不像準備學科考試一樣能立竿見影,通常需要時間等待,甚至不容易被察覺,因此學校或家長若沒有堅定的信念,很容易就會放棄。

教育其實是一種成人之美的工作,成就的不僅是學習的美麗成果,更希望竭盡所能,成就孩子實現自我的完美。

(圖照:康橋國際學校)

 
最前頁 | 上一頁 | 下一頁 | 最末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