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專業的教育集團
回到頂端

鐵人教育夢

李萬吉董事長的鐵人教育觀:鐵人精神不只是噱頭!快樂學習更不是口號!真正的教育不僅發生在教室裡。教育,是事業,更是畢生志業。本專欄收錄李萬吉先生針對教育和時事等相關議題,在報章專欄所撰寫的文章。


還給學生認識自己的機會
閱讀更多

還給學生認識自己的機會

國內許多大學生不知自己真的想要學什麼?已是常見的現象。最近有媒體針對台大學生進行抽樣調查,發現若有第2次機會,超過5成的台大學生不會選擇同樣的科系,其中4成的台大生說,科系的選擇是填志願時才決定,也有1成6的學生說,至今仍不確定自己想念的科系是什麼。

理論上,頂尖的台大學生是最有條件選擇他們想要就讀的科系,沒想到有如此高比例不滿意自己的選擇,甚至還摸索不到真正的志趣。調查發現四分之一學生坦言根本沒有時間思考生涯探索的問題,4成學生甚至表示,關於選填大學志願和生涯探索,高中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排滿各種考試。這樣的結果,清楚點出問題出在哪裡。

過往大人們常要孩子先讀好書,說有了好成績,才會有得選。然而等考完試,孩子卻沒多少時間去了解自己和認識科系。再加上周遭充斥著各種長輩、同儕、社會價值觀的期待,於是很容易在迷糊、無奈或自我催眠的情況下選擇就讀科系。

有人說未來人的競爭力,第一個是「認識自己」,因為這樣才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才能持續學習精進,應付不斷改變的環境。對此,學校應是協助學生認識自己的最佳場所,尤其國高中階段,應是探索興趣志向最重要的階段。遺憾的是,大人總是輕易的忽略這件事,或誤以為孩子只要想個幾天就可以找到答案。

多年前有博士生去賣雞排,雖然與所學無關,但至少最後找到想努力的方向。如果當初學校能更重視學生對生涯的探索,或許他就不用多繞這段路。如今十二年國教課綱強調適性發展,考招制度的改變也更需要學生了解自己,期待未來國高中課程的改變,能減少類似的人生空轉,讓更多學生學其所愛,愛其所學。
落實分級適性 新課綱新挑戰
閱讀更多

落實分級適性 新課綱新挑戰

新課綱即將上路,高中數學領綱委員最近特別聯名發表了一封公開信,說明高中數學將發展出三軌的課程,目的是要讓學生依據其數理性向及大學科系選才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數學課程路徑。換句話說,從高二開始的必修數學課,人文學群性向的學生,可以選讀較淺易的數學課程,到了高三,商管學群學生又可以和自然組學生有不同數學課程選擇。

這是非常務實且理想的課程規劃,實際上,在國中階段開始,學生的數理能力就開始產生明顯差別。而在單一課程架構下,許多學習落後的學生坐在教室裡有如鴨子聽雷,不知老師所云;而資優學生又覺得挑戰性不足,上起課來也沒什麼勁。更常見許多中學老師,為了提昇學生的升學考試能力,刻意將教學難度加深加廣,覺得教得難才算教得好,結果讓更多學生為了跟上進度而拼命往補習班跑!

康橋多年的辦學經驗發現,個別差異化教學是一個教育理想,雖然實施起來不太容易,但透過適當的課程和教學分級,確實能有效提昇不同能力學生的學習成效。且不僅英文、數學、理化等學科可以實施,甚至連游泳,都可以採取分級教學。

實施分級教學要面對現實問題,就是師資和空間的成本會大增,這也是許多公立學校亟待政府解決的問題。其次,家長對分級教學往往有偏差的認知,有些家長深怕落後於人,逼著孩子進入更高階的課程,甚至無視孩子的需求,要求學校給孩子升級,反而造成更多師生不必要的壓力。事實上,在二三十年前就曾經將英文、數學的課程分級,最後家長都不願意自己的孩子上「實用」的課程而宣告失敗。

學習需要先有成就感,才會想要挑戰更難的關卡,期待在新課綱的設計下,看見更多學生選擇適性的課程,讓學習更有意義。
試題改了 教學更該變了
閱讀更多

試題改了 教學更該變了

108學年度高中學測落幕,教師團體和補教業者罕見的同聲肯定今年的學測考題,認為跨領域整合和素養導向的題型明顯增加,命題趨勢對準十二年國教課綱,對於新課綱上路,應該會產生正面的影響。

過去大家常批評在升學主義掛帥的氛圍下,國高中學生只好陷入無止境的精熟學習,怎麼這回反過來肯定考試領導教學?這聽起來有些弔詭,但卻也是這波教改最務實的。

過去教育部推動的許多教育改革,包括各種課程變革或教學活化,常勾勒出讓人嚮往的理想藍圖,實務上卻受限於升學考試的緊箍咒。諸多變革都成為短暫煙花,難見長期成效,且花招頻繁,老師和家長眼花撩亂,不知如何適應?只好固守老路。而政府越是想掙脫,反而被掐得更緊!

這次教育部門似乎學到教訓,試著將阻力轉變為助力,既然大家習慣考試領導教學,那就讓考題來引導教學現場。近幾年會考和學測等大考題型的轉變,讓大家漸漸看到素養導向學習結果的大致樣貌,除了更重視閱讀理解而非強記死背,更貼近生活且跨科整合,學生也須將知識技能靈活運用在解決各種問題上。

然而,面對這樣的大考趨勢及再半年就上路的新課綱,家長不禁會擔心學校是否已準備好?從這一年半載所接觸到的各種訊息來看,許多先導學校老師已進入備戰狀態,但仍有不少學校老師還不知所措,甚至不想面對現實;反觀有些補教業者先掌握了趨勢,已打著素養教學的名號在招攬學生。

學校課程終究是學生最主要的學習資源,第一線的老師得更加把勁,各校的校長更該扮演課程領導者的角色,帶著老師們一起面對新課綱的挑戰,才能讓學生和家長對他們的教學專業有足夠的信心,否則新課綱的變革還是困難重重,難竟全功!
積極面對新教育的來臨
閱讀更多

積極面對新教育的來臨

看著台北市府廣場前跨年晚會畫面,天空飄著雨,台上藝人仍敬業的賣力演出,台下群眾也穿著雨衣不減興致;跨年煙火雖然在雲霧中黯淡許多,但大家倒數迎接新年的情緒還是一樣亢奮。或許悶久了吧!即便知道全台各地都是陰雨天,還是許多人跑到墾丁、台東等地,一起遙望著心中的那道曙光。

2018年台灣真可說在風風雨雨中跨過,天災不少,人禍更多,經濟沒有起色,政治更是紛亂。偶有幾位台灣之光的精采表現帶來共同的歡呼外,多數時候看到的是對立衝突不斷,就連應該最穩定發展的教育都難置身事外,一年換下三位教育部長,也留下難看紀錄。

然而,許多時候變動是為了帶來更好的發展。新的一年即將正式上路的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歷經過去幾年諸多爭議、討論、嘗試和修正,制度和內容都大致確定,但仍有許多老師對此感到徬徨,是否能順利推動?就要看未來這半年中,第一線教師用什麼態度去面對改變?

曾聽老師分享,新課綱的素養教育其實就是找回心中曾經嚮往的教學方式,老師們只要能用更開放積極的心態,透過團隊學習和對話,就會產生新的教學想法和模式,無論是探究實作或跨領域的教學,也都不會是難以實踐的課題。

上週與幾位準教師們座談,聽到他們嚮往當個好老師的理想,深受感動。投入教育事業三十年,深深覺得教育是要向前看,要帶給人希望。人們面對未知總是容易退縮,但越是保守往往越無法解決問題。我們總是教導學生要積極正向,要勇敢挑戰,那麼在這關鍵的時候,更需要老師們找回教育的初衷,積極為每個孩子建構最理想的學習環境。

改變 不能一直等
閱讀更多

改變 不能一直等

這幾年經常看到談論人類工作被機器人取代的議題,隨著AI、物聯網、大數據等科技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研究提出警告,將有非常高比例的現有工作會消失。兩年前英國牛津大學教授指出,未來20年之內美國約有47%的工作極可能被機器人取代,前陣子麥肯錫全球研究所也推斷,2030年將有八億人的工作被自動化取代,看到這樣的數字,難免為我們下一代感到憂心。

所幸研究也指出,仍有相當多數的工作,至少在短期內不容易消失,而這些工作多半是強調人際互動、創意、需要適應細微差異,或是能因應不可預見的變化,也就是說,越是制式有系統的工作,將越容易被科技替代。

因為這個明顯的趨勢,許多先進國家早已從教育著手,無論是改變課程與教學方法,或是運用新的學習科技,就是要盡早為孩子建構能因應快速變遷的能力。台灣的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也搭上這波浪潮,希望建立更適性的素養導向學習。

問題是,家長們準備好接受這樣的改變嗎?學校老師們準備好執行這樣的改變嗎?顯然,目前的答案也是讓人憂心的。面對改變的趨勢,許多家長關心的是會不會影響孩子的考試成績,而非如何讓孩子學習探索自己?許多老師在意的是影響課程進度,而不是如何培養素養導向教學的能力?

家長常希望孩子別輸在起跑點上,偏偏對於改變這件事,多數家長卻喜歡以靜制動,先等別人成功再說,但孩子的青春有多少年可以等?四十年來光纖傳輸的速度已提高了超過180萬倍,很多以前總認為是不可能的科幻也一一實現,然而多數家長仍用過去二三十年的經驗,在思考孩子未來十年的學習,這恐怕才是教育現場改變最大的阻力!
掌握學習目的 跨領域才有意義
閱讀更多

掌握學習目的 跨領域才有意義

暑假過了一半,老師應該已開始思考和規畫新學期的教學設計,面對一年後將實施的新課綱,許多學校老師已提早準備,其中的跨領域課程,對許多學校和老師來說都是一大挑戰。儘管會聽到許多抱怨,但也看到不少老師在這拆解和重新建構的過程中,展現許久不見的熱情,彼此激盪出各種新的課程想法,對新學期的教學產生不少期待。

跨領域的學習不僅是新課綱的重頭戲,也是國際上教育改革的趨勢。尤其教育進步指標的芬蘭,宣布要以主題式的教學作為新課程主軸,讓許多教育專家都睜大眼睛,想要看看芬蘭如何實踐這個教育理想。即便台灣和芬蘭的教育環境差異太大,作法難以仿效,至少其精神和概念是可以學習的。

再從學生的未來需求來看,他們所面對的各種問題,幾乎沒有靠單一領域知識技能就可以解決的;將來的工作發展趨勢,也會更重視各種能力的整合運用;連個人的角色,都已出現多重身分的「斜槓青年」。因此推動跨領域的學習,自然是重要且必要的。

然而,在設計各種跨領域的課程時,不同領域的老師們必須相互激盪、彼此合作,並掌握該課程的學習目的和教學目標,利用不同領域的學習活動,同步達成知識建構和技能學習,這樣跨領域課程才可以讓學習更有效果。相反的,若只「為了跨領域而跨領域」,很容易出現忙了老半天後,學生沒學到該學的素養,老師也抱怨進度被耽誤,完全失去跨領域學習的意義。

當然,最需要的是,先建立心態上能夠跨領域的團隊,唯有各領域老師們願意敞開心胸,去除本位主義,透過不斷的溝通與協調、省思與批判,讓彼此的專業相互支撐,而不是相互牽制,一心一意為孩子的學習,如此才能發展出有效的跨領域課程。
少插手 孩子學更多
閱讀更多

少插手 孩子學更多

朋友分享了一段故事,他上網幫孩子買了DIY置物櫃,孩子興奮地說要自己組合,他心想讓孩子體驗一下手作也不錯,便欣然同意。只見孩子開始動手後就出現狀況,一下子木板方向不對,一下子螺絲孔對不上,甚至還怪說明書不清楚,漸漸失去耐性。朋友原本試著指導孩子,身旁的太太忽然冒出一句「你平常不都鼓勵人家放手讓孩子自己嘗試錯誤嗎?」讓他趕緊閉嘴收手。

後來看孩子耐著性子完成組裝,朋友反而暗自慚愧,因為他差點就奪走孩子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只因為擔心孩子做錯了得從來,或者怕弄壞板材和螺絲孔。仔細想想,幾百元的東西,就算過程錯了、結果壞了,能讓孩子從中發現問題並解決,還是很划算的!只是當下要忍住出手相助的衝動,是有些許掙扎的。

其實,這是許多現代父母的通病,一方面抱怨孩子沒什麼生活技能,另一方面卻又怕孩子失敗、受傷、浪費時間,就把許多孩子可以嘗試動手做的機會都給拿走了。結果孩子學了一堆的物理知識,卻可能不知該如何拿掃把掃地比較省力?或者可以輕易回答植物圖片上的部位名稱,卻從沒親手削果皮切水果。

以往過度強調知識理論的應試教育,根本難以學以致用,就算考題生活化,也還是紙上談兵,不切實際,難怪學生總會質疑學那麼多有什麼用?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素養教育,重視的就是要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上的問題,然而要學習解決問題,先要有機會實際面對問題,透過不斷的試誤修正,讓經驗轉換成可用的知識基礎,才能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暑假期間,不妨就讓孩子多些動手的機會,做家事也好,玩手作也行,過程中家長要學會忍耐,插手越少,孩子就會得到越多!
期待新課綱為下一代找到出路
閱讀更多

期待新課綱為下一代找到出路

108新課綱就快正式上路,但看到最近教育部處理台大校長遴選任用的問題,引起一連串的爭議和衝突,連帶新任部長的適任性也備受質疑,對處於這種狀況的教育主管機關是否能將這極為重要的課綱革新順利推動?我想許多人心中一定都存著大問號吧!

或許因為這些年來有許多國際間翻轉教育的新觀念和新作法導入,加上整體台灣的社會發展走到某種瓶頸,讓大家漸漸警覺到傳統教育模式對孩子未來發展的侷限,期望新的改革能為下一代找到出路。這陣子和許多家長互動的過程中,感受到多數家長雖然對新課綱理解不多,但卻對即將到來的變革有著高度的期待與接受度。

然而,許多家長最想問的問題是,學校和老師準備好了嗎?的確,新課綱在制度上增加高中多元選修,需要老師投入心力設計更多特色課程,加上大學考招制度變革,要讓學生修課歷程與升學志向有所符合,以達到適性揚才的目標,各校多元選修課程的豐富度和專業度勢必要增加。現有學校師資要滿足這個需求,或者採取跨校選修,對學校而言並非易事。

除了高中選修課程外,新課綱更大的特色在於推動「跨領域」和「素養導向」的學習,也就是說從課程設計到教學方法,學校和老師都必須突破習慣領域,進行相當程度的轉變,才能真正落實新課綱的核心素養教育。學校要激勵那些熟捻於傳統學科教學,習慣單打獨鬥的老師,建立團隊互信和專業對話,恐怕也是高難度的挑戰。

教育改革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期待基層學校和老師們能找回教育熱忱,建立堅定的信念和共識,更希望教育主管機關盡早擺脫窘境,好好帶領大家,讓新課綱順利的往前邁進,為下一代找到出路。
家長請跟上新課綱的腳步
閱讀更多

家長請跟上新課綱的腳步

12年國教課綱1年多後將正式上路。然而許多家長對這個重大變革還是毫無概念,不知道孩子將來要面對什麼樣的學習改變。甚至多數現在國二的家長,還沒意識到孩子將是面對高中新課綱的第1屆學生。

有人說,這次的12年國教課綱,會是教改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因為從課程彈性到大學考招制度,都有一定程度的連結,讓適性揚才的理想更有機會實現。更關鍵的是順應考試領導教學的慣性,從國中會考到大學學測的考題,都明顯朝「素養導向」的命題方式演變,這將有效支持(或逼迫)教育現場的老師好好重視「素養導向教學」這件事。

最近大考中心也發布了107年學測考後成績分析,考生在長文閱讀的題目得分不但沒有下降,還比一般題型高出百分之十,而跨領域題型也沒有形成答題障礙,離島與偏鄉縣市的高分組學生,甚至比往年明顯增加。跨領域的素養導向題型並未加大城鄉差距,應可消除許多人的疑慮。

素養導向的學習包含了知識、能力和態度三方面,和過去只重視知識和能力的教學有很大的不同,學生不僅需更多資訊蒐集、分析、判斷、推論的訓練,還要有多跨領域整合應用和探究實作的能力。這樣的學習樣態會比以往更為複雜,教學設計也將更為困難,然而這是老師必須面對的挑戰,也是無法逃避的責任,因為這些素養的累積,才是孩子們面對未來競爭必備的生存要件。

40年來光纖傳輸速度已進步了超過187萬倍,世界變化之快速已超乎想像,我們豈能還用10、20年前的經驗,套用在孩子未來幾年的學習上?新課綱雖箭在弦上,但改變其實已開始,家長的觀念得趕緊跟上!
用新方法教新老師
閱讀更多

用新方法教新老師

眼看再過一年半108課綱就要正式上路,儘管這兩年各縣市都有先導學校試辦新課綱的課程,今年的大學學測也讓大家感受到「素養導向」的命題有什麼不同?然而越接近起跑點,卻也越多老師們開始感受到惶恐,不太確定所謂素養導向的教學該如何實施?所謂探究與實作的課程該如何設計?

上周學校特別請來教授專家分享如何在自然領域中進行探究與實作的學習,也是在參與過後,老師們才對素養導向的學習有更深入的理解。有意思的是許多語文或社會學科的老師,在教授的引導下,也能自然地去融入情境,思考探究那些物理化學的現象和道理,絲毫不會覺得那是離他們很遠的專業。

這樣的感受和衝擊,應該會讓許多老師們重新也從心去思考,什麼樣的教學模式,才能真正引發學習動機,帶領學生跨過領域的界線,超越教材的章節,靈活地應用和整合所學的各種知識,並能解決生活周遭的問題,這也就是素養導向教學的核心價值!

然而,面對這個不亞於當年九年一貫課程的課程改革,我們的師資培育機制似乎還是沒有跟上腳步,雖然部分師培中心積極的舉辦各種研習,努力的改變現職老師們的想法和作法,但還有更多師培大學的教授們,恐怕都還對素養導向的教學沒什麼概念,那些即將畢業的大三大四師培生,多數還帶著舊的教材教法去應付教師甄選,等當了老師再被要求改變。

師資是課程改革的關鍵之一,與其等將來再扭轉舊習慣,最好是趁早就建立正確的觀念,讓那些還在培育當中的未來教師們,能盡早接收到未來的趨勢和作法。前提是這些師培機構的教授專家們,得趕緊先讓自己先進步起來才行!
趁勢改變,讓學習高飛
閱讀更多

趁勢改變,讓學習高飛

大學學測剛結束,今年除了考試制度有些改變,首度將國文科的作文抽離單獨測驗,考生必須在80分鐘內理解複雜的題意,並完成「知性」與「感性」的文章各一篇。這不僅對多數學生來說是一項困難的挑戰,恐怕連國文老師也未必能從容應對。

此外,今年的出題方式的改變更是引發討論,排除自然科太過偏難的問題外,今年各科考題都呼應新課綱的精神,明顯強調跨領域的知識統整能力,題型更靈活和複雜,例如國文考題融入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甚至藝術人文的文本和應用,不再只是純文學的認知。考生想要獲得高分,必須更廣泛閱讀,更重視理解與分析能力,不能僅靠僵化記憶和反覆練習。

對於這樣的考題變化,有人說這次大考中心玩真的了,想要突破過去教改總被升學考試壓制的窘境,反過來利用考試領導教學的現象,讓大考考題來帶動新課綱的實踐。這雖然有點無奈,但若真能達到效果,讓願意改變的老師受到更多支持,讓不知如何改變的老師有依循方向,倒也是教育改革的一條活路。

較令人擔心的是,補教界對改變趨勢的反應總是比學校快。有人就質疑部分國文老師根本就不教學生寫作,這種作文考法恐怕會逼更多學生向補習班報到,只為了練就更有效率的作文得分方式。或者過去只針對不擅長的學科補習,將來得每個學科都一起補才行了!

改變往往沒有絕對的好壞,會如何發展?取決於用什麼心態去面對,用多強的企圖來堅持。看起來大考中心已經帶出了改變的風向,就看學校老師是否願意轉個身,換個方法,以便擊出順風球,讓學生的學習趁勢而飛,而不是逆風而墜。
專業態度 激盪特色課程
閱讀更多

專業態度 激盪特色課程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雖然延至108年度開始實施,但為了滿足新課綱更多的選修學分,多數高中這兩年已試行出各領域的特色課程,儘管那些五花八門的特色課程內容,能否真的提供適性多元的學習還有待觀察,但外表看起來的確和過去單調的學科名稱很不一樣,會讓人特別想一探究竟,至少產生引起動機的作用。

從網路資源上可以看到許多特色課程的設計,有些在原有領域上加深加廣,更強調實作、探索和思辨等學習方式;有些則採取「跨領域」的設計,讓不同學科知識和學習方法相互連結;或者結合科學新知、在地特色、社會議題等,讓原本的課程激盪出新的學習亮點。

這些吸引人的課程名稱,其實像餐廳開出來的宴席菜單,看起來總讓人有許多想像,期待端上桌的菜餚是如同菜名般的美味!真正放入口中後,有些的確讓人回味無窮,稱讚不已;但也有讓人覺得平淡無奇,甚至失望搖頭的。造成差異的主要關鍵,不外乎食材和廚藝了!同樣的,這些課程內容能否引發學習興趣,讓學生收穫滿滿?關鍵也在學習素材和教學專業。

尤其新課綱強調的是素養教育,老師必須跳脫傳統的單向式講授模式,設計更活化的教學,讓學生有更多閱讀、探究、討論和實作的機會。這也代表老師們必須精進專業能力,同時花更多時間備課,才能讓特色課程名符其實,而不會虛有其表,食而無味。

就像一個多年經驗的團膳廚師,要改做精緻的懷石創意料理,若沒有改變思維和習慣,並學習更多食材知識和料理技術,恐難端出真正道地的佳餚。對已經習慣傳統課程與教學模式的老師,能否利用此機會突破自我,還是依循故我,就看老師想端出什麼手路菜給學生品嚐了!
量變還需要質變
閱讀更多

量變還需要質變

教育部召開課程審議大會,決議高中國文文言比例訂於45%至55%。高中新課綱的文白爭議總算可以暫時放下。

有支持者覺得這樣可以挽救學生日漸低落的語文能力;也有人憂心這樣的文言文比例,仍會讓許多學生害怕國文,學習成效難以提升。各自有理,難定對錯。然而有不少老師點出關鍵不在教材中的文言文比例,重要的是教學方法要能讓學生接受,才能真正學好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精采。

這幾年的確有更多老師願意採用創新活化的教學,讓國文教學過程更精采有趣。只是在這波爭論中,依舊有許多學生表達文言文學習經驗是痛苦乏味的,方法是死背僵化的,這代表還有許多老師的教學方法需要好好改變。

教學創新代表老師需具備更高的學科專業素養,要投入更多時間精力蒐集和閱讀更多相關素材,設計開發更多教學活動,甚至編寫補充教材等,多數老師未必想額外負擔這些工作,寧願用老方法安穩的教。

此外,即便老師願意改變教法,還要面臨評量的關卡,常常看到老師努力發展創新的教學設計,學生也學得很投入,卻因多數評量仍採用傳統題型,使其教學成效無法顯現在成績上,反遭家長質疑抱怨,讓老師倍感挫折。

課綱文白比例定案只是解決了量的問題,但從過往課綱修訂的經驗得知,量的增加不代表質的提升。也就是說,若無法進一步精進教師專業素養、強化教學支持系統和修正學習評量制度,以促成教學方法的改變,那麼國文教學(或文言文教學)的成效還是難以樂觀,提升國語文能力的期待,恐怕也是緣木求魚。
提早為新課綱備課
閱讀更多

提早為新課綱備課

綜觀二三十年來的課程改革趨勢,總是緊扣著對個體與社會的需要,當中包含對學習本質的反省實踐,以及對未來生存發展的預測和準備。而近幾年科技演進,不斷衝擊傳統的學習模式,更引發許多課程創新。

以教育革新著名的芬蘭在2016年提出以主題教學為主軸的新課綱,強調培養橫向整合的素養與跨領域的學習,引發全球的關注。台灣的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中,也特別明訂國小與國中的彈性學習課程可以規劃跨領域統整性主題探究課程,高中的必修領域中也可採跨科統整的課程設計。可預見跨領域學習是重要的教育改革趨勢。

相較於傳統分科教學,跨領域教學更強調培育學生的素養和能力,知識的學習只是媒介。要落實跨領域教學,老師必須釐清學習目的,翻轉教學模式,揚棄單打獨鬥的本位主義,透過對話、理解和合作,藉團隊力量來發展更有效的課程和教學。這樣的認知和課程發展能力,目前多數老師是欠缺的,甚至不以為然的。因此,改變老師的思維,提昇課程發展能力,建立分享和共學的教師專業社群,才是落實跨領域教學的真正挑戰。

另一個發展跨領域教學的障礙,則是評量的制約。國人習慣以學科測驗的分數衡量學習成效,尤其國高中階段還要面臨分科的升學考試,學生家長會如何看待跨領域學習的評量機制與成效?也是能否落實跨領域教學的關鍵因素之一。現階段除了新課綱的先導學校外,多數老師對新課綱的改變還是一知半解,仍以觀望的態度面對全新的挑戰,這又增加推動新課程的困難和變數。

新學期將至,老師們得開始備課;新課綱要在108年順利推動,還有兩年的時間做準備,關鍵是大家是否認真面對。否則兩年後又會說是倉促上路,讓老師們不知所措!
會考落點只是另一個起點
閱讀更多

會考落點只是另一個起點

上周國中教育會考成績出爐,這幾天大家開始討論和預測各地明星高中的錄取分數,家長們也開始緊張自己孩子的落點在哪裡?該如何填志願?或者該選擇公立還是私立高中?普通高中還是職業類科?大概除了會考成績頂尖的學生外,其他家長對後續高中的選擇安排都多少有些徬徨和不安吧!

家長的憂慮,來自於一個根深蒂固的假設,就是進入排名越前面的高中,將來才越有希望進入好的大學科系。然而,從現行各高中升大學的結果來看,這個假設已越來越難成立,透過繁星、申請或特殊選才等各種管道,大學入學方式更多元,結果也有更多可能。也就是說,高中名校未必是升學保證了。

適度競爭可刺激學習,但過去完全依分數排序的高中入學方式,把所有學生侷限在單一的賽道或項目上,用同樣的標準來競爭淘汰,對許多人來說是不公平的。這些年來的教改一直希望改變這個問題,也提供了很多選擇,可惜效果還不夠顯著,多數家長和學生還是寧願照著老路走,反而讓孩子失去展現自我的機會。

12年國教強調適性揚才,新課綱要求各高中必須發展特色和校訂必修課程,也要提供一定的多元選修,讓學生可以試探未來方向。也就是說,將來家長面對高中階段的選擇,不能只看過去的排名,而是要好好了解這些高中的未來課程走向,看哪些學校真正做好課程規畫?哪些學校的特色課程適合自己孩子的興趣與志向?

人生的路很長很寬,每個人的目標和過程也不需一樣,會考分數的落點只是另一個學習的起點,真正關鍵不在於現在的排名,而是在未來2、3年內,盡快找到適合的項目,在屬於自己的賽道上努力奔馳。
多一篇作文的意義
閱讀更多

多一篇作文的意義

日前教育部正式宣布107課綱和大學考招新制延後實施,但明年大學學測仍然有重要的改變,就是將國文科分成兩天測驗,第一天考選擇題,第二天另考作文。且為了兼顧感性和理性,改為80分鐘完成兩篇長篇作文。這樣的測驗設計,看似更重視作文能力,實務上卻有讓人詬病之處。

從大學選才的角度來看,不否認寫作所蘊含的語文表達與邏輯思考,對於大學的學習是必要的能力,但這樣的寫作測驗設計,到底測出的是真正的寫作能力,還是臨場機智反應?尤其感性的寫作能力,對多數大學科系的學習,其重要性相對較低。

反觀國外大學的入學申請,許多也要求寫作或短篇論文,但不是在限定時間內快速完成,而是讓學生自行利用時間構思和撰寫,以便完整表達想法。至於公平性和真實性的疑慮,那是另一個層面的問題。

再者,以測驗時間來看,要在40分鐘內完成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這樣的時間並沒有比原本的單篇長篇寫作充裕。尤其目前寫作測驗的題型,是要學生先閱讀一段引文,再依據題目設定方向來下筆。考生除了要能快速掌握引文要旨,還得在短時間內構思感性和理性兩種不同題材的作文內容,難度相當高。

能為此讓學生多練習寫作,那是好事!但也意味著國文老師要增加批改作文的負擔。實際上,有些老師連基本的作文批閱量都不足,更別說要求學生做更多練習?結果很可能只是增加作文補習班的生意,卻苦了學生和家長。

學測目的就是為了大學入學申請,因此制度改變,就應從大學選才的需要去思考,以實務上的經驗來判斷,僅從理論或意識型態去設想,往往達不到目的,甚至帶來反效果。
新課綱需要更多理解
閱讀更多

新課綱需要更多理解

經過多年研議、爭辯,甚至引發社會衝突事件的107課綱,能否如期上路雖還是未定數,整個課綱的改變卻勢在必行。可惜過去社會關注的焦點多在特定領域的爭議,新課綱真正重要的變革精神反而鮮少被討論和倡議,多數老師和家長也對於新課綱感到茫茫然。

這次課綱的改變有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採取「素養導向」的課程教學設計。素養導向的學習重點不再只是知識本身,更要涵蓋知識的運用、學習的方式和成果的展現。相較於過去偏重學科知識的理解與記憶,新課綱期望的教學過程是更多元和全面的,是更靈活與彈性的,不能再只是課本拿來就教,教了就考,考了再考的固定流程。

此外,新課綱以「核心素養替代過去的「基本能力」,核心素養是讓學生因應未來生活與學習的重要能力與態度,可以透過不同階段不同領域的學習來養成。這代表著未來的課程設計必須有更多跨領域學科的整合、協調,學校老師必須更清楚釐清學生在各年級各領域的學習階段中,可以透過哪些教學活動來培養各種核心素養?

素養導向的課程教學,企圖翻轉的是過去偏重知識傳遞的教學樣態。為此,每個學校、每個老師的課程規畫、教學設計、評量方法都必須跟著重新被檢視和討論,這當中許多老師的教學習慣或理念勢必需要被調整,其可能面對的阻力一定不小。此外,家長對新的學習型態也沒有概念,若仍以舊有的標準來衡量老師教學成效,恐怕又是老師的另一種壓力。

觀念改變一直是教育改革最難解決的問題,除了科目節數的細節外,政府必須更努力告訴大家新課綱的價值、理念和架構,讓所有中小學老師和家長清楚理解素養導向的教學概念,否則又可能會是另一次換湯不換藥的教育改革!
讓孩子懂得自己負責
閱讀更多

讓孩子懂得自己負責

最近是高中生申請大學的作戰期,從這幾年大學多元入學統計來看,個人申請和繁星推薦已成為大學入學的主要方式。理論上,個人申請因為只有五個志願的機會,更能讓學生鎖定自己喜好的科系,比考試分發更可以適性發展。

學生選擇科系的過程,會受很多因素影響,例如學習經驗、職業嚮往、家長意見等等。通常對數理或文史科目的學習經驗好壞,會直接影響學生選擇類組方向;職業嚮往的成因會來自周遭長輩和社會價值,例如傳統較推崇的「師」字輩職業,或者近來發展前(錢)景看好的熱門行業。

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尤其大,有些父母採強勢的態度,不管孩子意願或能力,直接為孩子設定未來目標;有些雖會尊重孩子的志向,卻常好心建議或提醒孩子走哪一條路比較輕鬆有保障。

當孩子沒有足夠的主見,對未來也沒什麼想法時,家長意見往往扮演關鍵性的角色。前陣子媒體報導台灣女性選讀理工科系的人數過低,因素之一就是家長認為女孩不適合往理工發展,就是一例。

家長適當引導孩子做人生的選擇並非壞事,問題在是否真的了解孩子的興趣、性向、能力以及內心的想法?當孩子提出的志向與父母的期待不同,父母有多少包容和支持的力量?還是會有意無意的否定孩子的夢想,設法讓他回到大人所認定的現實中,甚至把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

根據美國勞動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現在的學生未來將從事的工作,有65%此刻還不存在,依循過去經驗預測,為將來做準備已經不足以應付。父母該做的不是告訴孩子哪條路適合他,而是鼓勵他及早探索自己,不斷充實自己。因為那是他的人生,他要自己負責。
大學招生 別關起門
閱讀更多

大學招生 別關起門

大學招聯會上周內部會議通過110年度考招新制,仍舊引起各種批判,大學端和高中端各有主張,就連頂尖大學之間也意見分歧。有人認為降低大學採計考科會減弱高中學科學習的深度與廣度,也有人認為學生為了保險仍會每科都考,應加重學習歷程的計分才能符合適性學習的需要。看那些建議都各有立場與道理,無一定對錯,問題是我們還要耗費多少時間在這些老問題上?

當我們還關起門在吵著怎麼招生比較公平?怎麼考試才能測出程度?何時申請才不影響學習?殊不知外頭的競爭者已經不只在門外叫陣,而是直接侵門踏戶,把我們的優秀學子一個個拉出去了。

這幾年國外大學愈來愈積極來台招生,除了各種留學博覽會熱鬧展開外,許多大學也採取更主動的攻勢,直接到高中校園內舉辦說明會,甚至安排面談學生。尤其鄰近香港的幾所世界百大名校,紛紛提高對台灣學生的招生名額,也拉高了獎學金,擺明了就是要搶我們的優秀學生。而稍遠的日本、新加坡名校也卯足了勁。

這些亞洲國家的留學費用較歐美國家為低,距離也近,加上申請入學的方式單純,對學生和家長來說相當有吸引力,媒體甚至預估會有近200名學生出走香港。對已經面臨少子化危機的國內大學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的嚴峻考驗。

然而這迫在眉睫的時刻,國內專家還關起門爭論著各種考招方式,甚至還有人建議延後到7月再招生,對於外來的競爭近乎無感。

台灣的高教發展需要認清全球的競爭局勢,採取更開放與多元的作法,否則像義和團面對洋槍洋砲,卻還以為刀槍不入的自以為是,別說想要吸引其他國家學生來台就讀,恐怕連國內優秀學生都留不住。
新課綱需要新思維
閱讀更多

新課綱需要新思維

12年國教課綱預定明年上路,新課綱是對台灣中小學教育未來發展的重要定位,那是政府為學生建構的學習脈絡與內涵,以及期待他們面對未來挑戰應具備的能力和知識架構。如此重要的教育政策發布至今,除了歷史課綱的爭議引起較多關注,被討論的議題多侷限在領域科目的節數問題。有些重要的觀念與精神卻被忽視了。

新課綱雖非整個翻轉式的改變,但其影響是涵蓋整個中小學教育的。例如新課綱強調「成就每一個孩子」,是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綱要,期望將學生的學習定位從應付升學考試拉回到以學習者為中心,並落實學生適性發展。

這個喊了多年的教育理想,絕不只是靠高中階段多開幾門選修課就做得到,而是需要每一位家長和老師基本價值觀的改變。否則勉強開了些名稱很好聽的選修課,可能還是圍繞在國英數理化的升學考試相關內容,大家關注的焦點還是在升學績效上。

此外,新課綱提出的「核心素養」,依據教育部的說法,是指一個人適應現在生活及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是超越了過去「基本能力」的概念。

為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學校教育不只以學科知識作為學習的唯一範疇,而要重視學習者能夠運用所學於生活情境中。從字面上來看素養的觀念並不難懂,應該也不會有人反對,但這需要跳脫過去的教學習慣,重新設定教學目的、設計教學與評量方法,甚至發展跨領域的教學模式等,對多數現職老師來說,是「非常大」的挑戰。

新課綱需要新思維,這些觀念的改變與方法的突破都很不容易,無論是家長、老師、學校或政府,如果大家不能在未來一年半花更多心力去認真面對,提早做準備,新課綱所揭櫫的理想,極可能又只是理想的口號。
 
最前頁 | 上一頁 | 下一頁 | 最末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