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專業的教育集團
回到頂端

鐵人教育夢

李萬吉董事長的鐵人教育觀:鐵人精神不只是噱頭!快樂學習更不是口號!真正的教育不僅發生在教室裡。教育,是事業,更是畢生志業。本專欄收錄李萬吉先生針對教育和時事等相關議題,在報章專欄所撰寫的文章。


挑戰極限 要以安全為先
閱讀更多

挑戰極限 要以安全為先

前陣子幾位體大學生在積雪時攀登玉山,在惡劣天候下企圖登頂,結果一位吳姓學生在途中不幸失足墬落懸崖遇難。該學生雖受過雪地登山的訓練,而失足原因也難查明,但這樣的不幸事件看在登山專家的眼裡,也覺得所冒風險太大,太輕忽大自然的力量。

台北市長柯文哲先前完成騎單車一日北高雙城的高難度挑戰後,上一周又再度挑戰可說是台灣單車極限的一日雙塔,花了約27小時從北端富貴角燈塔騎至南端鵝鑾鼻燈塔,全程超過500公里的連續踩踏。

柯市長自我挑戰的精神雖令人佩服,但此舉卻讓許多運動和醫學專家認為並不可取,因為明顯超過一般人可以承受的負荷,勸大家別輕易模仿嘗試。

任何自我挑戰,尤其牽涉到生命安全的舉動,都應該有充分的準備,不僅是訓練、裝備、對自我體能的掌握和對周遭環境的認識都缺一不可。而再周詳的準備也難保不會有意外發生,所以還要對突發狀況有所判斷和因應能力,這也都需納入準備項目中。

常看到新手受挫於訓練和裝備不足,而老手卻常栽在過度自信和對環境的輕忽,錯估形勢或貿然採取行動,結果都可能帶來難以挽回的遺憾。

挑戰極限的成就感來自對自我目標的設定、完成和提昇,那是一種自我實現的心理需求滿足,其實不需太多外在的讚美,更不應該造成他人的困擾與負擔。

挑戰極限當然需要足夠的勇氣和好勝心,但要循序漸進,也要量力而為,過度逞強的結果只會帶來更多無謂的風險。就像一位登山好友常說:「登高山不只靠毅力,還要靠智慧,除了事先充分準備,行進間也要掌握撤退時間,在天黑前返回宿營地點。」唯有在安全的前提下,各種挑戰才有其意義和價值。
讓國家代表隊無後顧之憂
閱讀更多

讓國家代表隊無後顧之憂

這幾年康橋實施游泳教學頗具成效,直接帶動學生的運動風氣,也順勢發展國內學校很少推動的鐵人三項和輕艇水球運動。這兩年校內也有老師和學生被選拔為輕艇水球國家代表隊教練與選手,在非體育班學校中算是少見的例子。

代表國家出國比賽是許多運動員的夢想,然而出國比賽所需經費不低,通常得靠政府或民間企業的補助才能圓夢。

過去常見新聞報導,一些學生隊伍好不容易取得出國比賽機會,卻為了籌措經費而傷透腦筋,讓教練和選手們無法專心準備競賽,甚至因經費不足而讓夢想破滅。更常看到的是礙於經費限制,讓選手和教練無法獲得較好的安排照顧,影響比賽成績,相當可惜。

既然是代表國家的選手,政府就有責任盡力協助。實際上體育署等單位也都有相關的補助辦法和預算,只是政府的財政資源有限,不可能滿足所有需求,勢必得引進民間的資源。

問題在於過去這些籌措資源的工作幾乎都落在各項運動協會和領隊教練身上,大家各自依經驗找門路時,容易集中在某些企業財團,而其他有心想贊助的企業團體,卻可能不知從哪裡著手?此時熱門或有較多曝光機會的運動項目,相對容易取得資源,冷門或非重點發展的項目,常只能自求多福。

其實主管機關可以扮演更積極整合資源的角色,例如建立一個公開的資訊平台,透過政府單位的認證與媒介,讓需要尋求補助的選手或團體,和有錢又有心的企業組織能搭上線,再加上一些稅制的獎勵與公開的表揚,配合媒體主動幫捐助單位宣傳曝光。
創造學生成長的機會
閱讀更多

創造學生成長的機會

4到6月是山上油桐花綻放的季節,也是康橋師生最能展現活力的季節。12天的高一學生騎單車環台,3天2夜的小六學生登上雪山主峰領取畢業證書,是這波挑戰活動的主軸。

同時,八年級學生開始進行橫渡日月潭的開放水域訓練,七年級師生也啟動年底挑戰嘉明湖的紮實訓練。

這些都不是輕鬆的校外參觀教學,每一項活動的訓練期間都超過半年,需要動用龐大的人力和物力,也都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很多人會問,學校怎麼願意又怎麼敢舉辦這些活動?其實原因很單純,因為責任﹗因為值得!

要鍛鍊孩子的體能、勇氣、毅力和團隊合作,的確有很多方法,但效果也因方法而異。我們可透過偉大的故事告訴孩子許多道理,但這些道理只會留在孩子腦裡,無法內化為行動的力量。

多數學校會安排到遊樂區畢業旅行或校外教學,但康橋認為,家長即可帶孩子去這些人工開發的場所遊玩,學校毋須錦上添花;學校應補家庭功能的不足,為學生創造更多學習成長的機會。

只是這些學習內容和方式如何安排,就看學校和家長建立什麼樣的共同價值?學校雖然具有一定的主導性,卻常屈服於家長壓力和社會價值,放棄許多教育理想。

相反的,若學校有清楚堅定的理念,教職員願意投入更多心力去規畫和參與,即使與主流價值不同,依然能獲得多數家長的認同和支持,讓理想付諸實踐,這是責任。

很慶幸當初康橋團隊選擇堅持理想,克服諸多困難,讓這些高難度的挑戰活動成為學校的傳統特色。從中我們見證孩子淬鍊成長的感動,家長滿意的回饋,社會各界肯定的意見,也讓這樣的核心價值逐漸擴散,實在很值得!
準備周延才能動得盡興
閱讀更多

準備周延才能動得盡興

全台瘋路跑,根據統計,去年一整年全台大小路跑場次超過200場,等於每2天就有1場賽事。除了路跑,這幾年鐵人3項運動也逐漸受重視,各地都爭相辦理,參加的人數也越來越多。這些熱鬧賽事有效的帶動了運動風氣,卻也屢見因參賽者訓練和經驗不足,或承辦單位對賽事的安全管理不夠,導致意外頻傳,令人遺憾。

無論路跑、長泳、登山、鐵人3項或是自行車環台,都有一定的危險性。為了活動宣傳並提高參與度,主辦單位常刻意營造「任何人」、「隨興」和「簡單」就可以參加活動的意象,卻忽略了必要的安全提醒和準備要求。

當越多人以湊熱鬧的心情來參加這些大型體育活動時,意外事件自然就會增加,所承受的風險也就越大。

短期大型賽事活動可透過縝密的規劃和大量人力的支援來降低風險,但有些一年四季經常在進行的體育活動,就必須仰賴相關急救設備的設置來減少災害發生。

例如台灣的百岳是許多國內外山友喜歡挑戰的目標,然而高山症也是最常見的風險,嚴重時會有生命危險,萬一遇到天候不佳,連直升機都無法救援。

有鑑於此,去年底甫成立的「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就積極推廣操作簡易的「攜帶型加壓袋」,希望在政府未能重視前,募集民間力量,讓台灣3000公尺以上的山屋都能配置加壓袋。

做好充分的訓練和準備,是降低風險的不二法門,希望所有舉辦和參加任何體育活動的人,都能慎重看待每一個細節,掌握自身和環境的狀況,才能盡情享受運動的樂趣。
打造更方便的運動環境
閱讀更多

打造更方便的運動環境

年假結束,大家除了收心上班上課外,常聽到朋友說的是過年吃太好,得好好運動減肥了!br>
要養成固定運動習慣,最好從小做起,可惜過去台灣的教育觀念和環境並不重視,甚至國高中階段會壓縮運動時間,來換取更多讀書和考試的機會,結果長越大越不喜歡運動,也越懶得運動。日前教育部體育署公布調查結果,每天運動達30分鐘以上的學生,小學為76.5%,國中僅59.5%,高中更只有40.6%。br>
要養成運動習慣,就必須給學生足夠的運動時間和空間安排。學校作息通常安排每節下課10分鐘,扣除教室到運動場所的路程,真正能做運動的時間很少。若能調整課表,挪出上下午各20到30分鐘的大下課,學生就有更「完整」的運動時間,玩起來盡興,才會更喜歡運動。br>
這次體育署的調查還意外發現多雨地區的學生肥胖比例較高,推斷是因為運動場所多在戶外,下雨天只好望雨興嘆。因此增加室內或遮雨的運動空間是學校需努力的。此外,學校也應依據學生年齡和喜好的運動項目,考量與教室的距離和動線,區隔不同年級學生的運動地點,才能讓多數孩子在有限的時間內,都能便利地使用到適合的場所及設施。br>
有了適當的時間和空間,學校還應依據條件發展二、三項全校性運動,透過團體目標的挑戰或競賽,讓學校形成一種風氣,就更能讓學生自然地投入這些運動項目,進而養成喜歡運動的好習慣。
從登山中累積正向能量
閱讀更多

從登山中累積正向能量

上周學校再度完成國二學生「圓夢嘉明湖」活動,4梯次共287位學生參加,9成7的學生成功登上海拔3千300多公尺的嘉明湖,並在湖畔宣讀自己的「蛻變宣言」。來回超過26公里,上下落差超過1千公尺的嘉明湖登山路線,即使經過足夠的體能訓練,對這些14歲左右的孩子來說仍不算輕鬆。也正因有難度,才能讓孩子有所學習和成長。

有學生下山後告訴我們,他在訓練期間就一直覺得自己體能差,不可能走得到嘉明湖,但這三天在同學和老師的鼓勵之下,他決定改變自己的想法,最後順利完成挑戰。

這次學校為了讓學生從登山過程中有更多體悟,安排學生完成嘉明湖目標後,在山屋中寫下自己的改變宣言。有人說「希望自己成為有執行力的人,不要光說不練」;也有人寫下「要改掉懶惰的個性,成為堅強和有毅力的人」;甚至誠實的說「不確定自己是否做得到這些承諾,但一定會放在心裡」。相信這些自我改變的期許,會對他們未來產生一些影響。

現今的都會孩子多數生活在舒適圈中,過度自我中心,少有機會接受課業以外的挑戰。透過團體登山活動,讓孩子們走進群山,一方面看到自己的渺小,學習謙卑;另一方面感受夥伴力量,彼此激勵不輕易放棄。當他們了解不管目標多遠,路程多累,只要一步步往上走,終究可以抵達目標時,他們便儲存了面對挑戰的勇氣;當他們發現山路有上有下,有挑戰不盡的群峰,卻沒有永遠的谷底,他們便累積了挫折的忍受力。

就如1位學生在完成登山活動後,寫下這樣的感言:「留下努力的足跡,能使成功更有意義」。我們相信,只要這活動能給孩子一點正向思考的力量,就是值得!
不給馬吃草 怎能跑得好
閱讀更多

不給馬吃草 怎能跑得好

今年亞洲盃輕艇水球錦標賽20日在印度落幕,台灣國家代表隊勇奪成人組冠軍和21歲以下組別的亞軍。

輕艇水球在台灣是冷門運動,大概只有一些發展水上運動的體育學校學生才有機會接觸,這則好消息在媒體並沒有太多報導,剛好校內有兩位老師和兩位學生擔任代表隊教練和選手,聽過他們分享整個比賽培訓和參賽過程,對他們在經費如此有限,人力不足,又多位隊員出現發燒腹瀉症狀的情況下,還能有這樣的好成績,著實為他們感到驕傲。

台灣的運動市場不大,民間企業的經費投入多集中在熱門的運動項目,像籃球、棒球或桌球之類,其他運動項目往往得靠政府財力支撐。然而政府在經費補助的政策上,明顯也往市場靠攏,那些過去曾在國際上揚名爭光的賽事,總是比較容易爭取到政府的關注,一些發展中或比較冷門的項目,常常得自己想辦法。

我們常在新聞上看到學校或選手好不容易爭取到出國比賽機會,卻擔心籌不到錢無法出國;或者出了國,還得精簡人力,無法充分獲得行政或醫療的支持,影響了比賽成績。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運動競賽要拿好成績,得要有足夠的子彈,政府在這方面有責任提供更多的經費支持,並做好規劃分配,不能老是以預算不足當藉口。其實以民間企業的管理角度來看,政府許多錢並沒用在刀口上,例如只要刪掉一些無用的考察費用,就可以讓更多選手教練出國比賽,且獲得更好的照顧。就算真的國家財力有限,政府也可主動協助找民間資源,而不是讓運動員和教練自求多福,等選手拿到成績後,再來爭功諉過。
跌倒 是準備再往前進
閱讀更多

跌倒 是準備再往前進

前陣子,旅美棒球選手王建民熬過漫長復健與等待,重新站上大聯盟球場,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連續投了三場好球,正當球迷重新期待他持續有好表現時,卻又連續兩場投不滿兩局被打下場,球團也毫不意外的將其下放小聯盟,讓許多球迷的心像洗了一次三溫暖。

然而,當許多人懷疑他是否還能再拚時,他告訴大家「我要拚到最後一刻,就算最後結果不如人意,至少不會留下遺憾。」這樣的心態,證明他已是成功的運動員。

職業運動場上的競爭是殘酷現實的,有人天賦異秉,年少得志,也有人默默努力,等待機會;有人光芒四射,萬眾矚目,也有人跌落谷底,消聲匿跡。面對這些成績的起伏、輿論的褒貶、受傷的威脅、成名的誘惑,其考驗的不只是技術能力,更有心理素質。在運動場上沒有人能永遠保持領先,再厲害的球王球后,也有被追上退位的一天。最後能留下美名的運動員,通常都有個共同的特質-「不怕失敗,堅持理想!」

再看看熬過多次手術復健的郭泓志、試圖走出心理低潮的曾雅妮、曾長坐板凳的林書豪、曾多次面臨生死關頭的陳彥博,甚至剛拿下台灣第一座溫布敦網球賽雙打冠軍盃的謝淑薇等人,他們都有太多機會放棄,有太多藉口可以推托。與大多數人不同的,就是他們選擇「堅持」這條路,並且將每一次跌倒當做再次前進的準備。

今年的高中基測和大學指考都結束了,除了提醒那些發揮實力獲得好成績的學生,後頭還有更多挑戰等著,也要勉勵那些表現不如預期的孩子,這只是人生漫長歷練中的一小關。拍掉身上的泥土,認清自己的目標方向,就算走慢一點,繞遠一點,堅持下去就會有機會成功!
一步一步邁向人生的山頂
閱讀更多

一步一步邁向人生的山頂

周日剛剛完成台東鐵人賽,這是繼三月十日高雄愛河鐵人賽,四月二十一日台南安平鐵人賽,今年第三次參賽。即使多次參賽,但是每次賽前我還是做好賽前準備,五月十日雪山登頂後,我仍安排了幾次游泳、長跑和單車自主訓練,讓自己的體能維持在良好的狀況之下參賽。

運動是我的興趣,只要有機會,我都不輕易放棄。像今年小學六年級的雪山之行,雖然前晚才回到台灣,我還是在隔天清晨出發,一個人從登山口一路趕到三六九山莊,跟學生會合,準備在十日凌晨一起攻上雪山主峰。

我堅持要陪孩子走這一段路,因為對十二歲孩子來說,登上雪山確實不易。尤其最後一天近十五公里的行程,清晨一點鐘就要起床用餐,在高山低氧環境下,先爬升近八百公尺的高度,登上雪山主峰,再下降超過一千七百公尺,一路回到登上口。回到台北都已經是深夜時刻,孩子的身影看起來疲憊,但臉上卻帶著自信的笑容。

今年學校同仁很用心,準備了很好的秘密武器:在七卡山莊的第一天晚上,學生會收到五年級學弟妹的加油信;在三六九山莊的第二天晚上,收到父母親手寫的家書。在他們面對挑戰,意志力逐漸減弱的時候,得到最有力的鼓舞,然後帶著家人的祝福,有足夠的勇氣與毅力登上主峰。這樣的安排,希望讓孩子領略到友情和親情的力量,進而知福惜福,懂得感恩和回報。

不管是攀登高山,單車環台或是泳渡日月潭,每一次活動規畫都是感動孩子的生命課程。當許多孩子沉迷於城市的舒適安逸,遊走在夜店的墮落街頭,過著晝夜不分的糜爛生活。我們陪著孩子走在山野,攀登艱辛的高峰,築夢踏實,就像我們告訴學生的話,人生的路上不一定平順,但是只要「一步一步向前行,一定可以到山頂」。
親身體驗 看到孩子的改變
閱讀更多

親身體驗 看到孩子的改變

這陣子對氣象報告非常敏感,忽冷忽熱,忽晴忽雨,真是天無三日晴。特別查了一下四月份的氣象統計,果然台北地區下雨廿一天,日照時數只有五十四小時,高溫是卅二‧六度,低溫是十三‧四度,知識數據印證了我的感覺經驗。沒錯!正是「春天後母面」的清明穀雨。

每年清明時節,我最能感覺到「路上行人欲斷魂」的心境。因為學校裡的高一生要去「單車環台,壯遊台灣」,這是學校例行十二天的「成年禮」;九年級生有兩團,要進行十二天的港泰和馬新國際教育旅行,這也是他們完成國中教育的畢業之旅。

他們四月中旬出發,下旬回來,接著是五月初小六同學的「圓夢雪山」之行。這都是學校的重要活動,正逢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或許一路歡暢,家裡的大人卻是提心吊膽欲斷魂呢!

一直到五月十日,第四梯次的攀登雪山的孩子平安回來,看著孩子和家人久別相逢,和父母親緊緊的擁抱,每位家長都撫摸著孩子的臉龐,關心的問道「你變瘦了」、「你變黑了」、「你變壯了」、「你受苦了」然後高高興興的手牽手回家過母親節,我的一顆心才算放了下來。

一時竟也熱淚盈眶,但是,我沒讓眼淚掉下來,只是忙著感謝老師,感謝工作人員,感謝支援單位,感謝支持我們的家長,感謝這群令人動容的孩子,你們真的「變瘦了」「變黑了」「變壯了」「受苦了」,這只是表象的改變,我更相信你們對山野環境更謙卑,對人際相處更柔軟和諧,心志更堅強成熟,胸懷眼界更高遠寬闊!

台灣教育紛紛擾擾,就像清明時節雨紛紛,大人小孩欲斷魂!我們另闢蹊徑走自己的路,讓知識因為有了實質的經驗而更穩固,讓經驗因為有了豐富的知識而更深刻。當我們遠走天涯,攀登高山,讓體驗教育改變我們的身體、心理和靈魂!
讀萬卷書 也行萬里路
閱讀更多

讀萬卷書 也行萬里路

周一上午,我陪著二百五十多位高一學生,騎單車上北宜公路,然後在石碇用祝福和羨慕的眼光,目送他們繼續往前挑戰十二天單車環台活動。自己雖然已完成兩次單車環台,但那是在年過半百之後的事情。相較之下,覺得這些十六歲的孩子,有機會在學校的安排下踩著單車壯遊台灣,親身體驗台灣自然景觀和社會風情,真是幸福!

同樣時間,也有另一批國三的學生,不是抱著課本參考書猛K,而是帶著行囊,飛向港、泰、馬、新等國家,進行兩周的國際教育之旅。這些國家我也去旅遊過,但也不像他們,是在學校的規畫下,以專題研究的方式,實地探索這些國家的文化、經濟、政治和教育特色,甚至試著去理解「東南亞國協」這樣生硬的議題,行程精采豐富。

雖然在今天資訊發達的時代,透過實體教材或虛擬網路,就可以輕易取得遠在天邊的各種知識。然而,實際走訪的真實感和親切感是絕對不同的。尤其許多文化特色和民俗風情,透過和當地人事物的互動,往往會更有「感覺」。這時學生再對照學校教材,不僅能印證所學,甚至能觸類旁通,產生更多的學習連結。我想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

許多歐美國家的教育觀念中,「旅行」或「探險」都是很重要的學習過程,因為有太多東西是課本上學不到的,教室裡教不來的,有些國家甚至鼓勵孩子安排長時間長距離的壯遊,除接受不同文化刺激,也學習如何面對未知的挑戰,培養堅持的毅力和勇氣。

只是在華人社會裡,多數家長沒有這樣的觀念,多數學校也不敢承擔風險舉辦類似活動,所以孩子就只好留在書本上或網路上,看著別人留下的故事和畫面,用想像去「旅行」或「探險」了。
讓孩子多運動 要從學校做起
閱讀更多

讓孩子多運動 要從學校做起

兒福聯盟剛公布的「2012兒童運動狀況調查報告」中,不意外的發現台灣國小兒童不僅在校內的體育課時間遠低於美日等國,超過七成學童每周校外運動時間低於二小時。這些從小沒養成運動習慣的孩子,長大後會想主動增加運動量的機會也不高,那麼台灣要打造成運動島的理想恐怕會是夢想。

兒童天生應該都是好動的,在學校裡體育課通常也是最受孩子歡迎的科目,何以這樣的天性卻逐漸被磨滅?孩子不是沒有時間,因為調查發現他們花在電視或電腦的時間更多。這是我們大人該好好反省的問題,更是教育單位不能忽視的責任。

許多學校表面上「鼓勵」孩子運動,實際上卻給了許多限制,例如短短十分鐘的下課時間,孩子從教室到運動場來回已耗掉一些時間,有時老師還會延遲下課,孩子動沒幾分鐘,就得準備下一堂課。即使在一節四十分鐘體育課中,老師可能也花掉大半時間點名、講解、管秩序、搬器材等等,孩子真正能運動的時間都大打折扣。孩子無法在學校裡得到運動的滿足感,放學後又要面對補習和作業,或者想運動卻沒有伴,就很容易就打消運動的念頭。

孩子放學後的運動時間學校其實難以干涉,但學校只要多花點心思就可以增加校內運動的時間,例如調整課表,每天挪出二、三十分鐘的大下課時間,並要求孩子一定要走出教室去運動;或者多利用彈性課程與課後時間安排各類體育活動,體育課減少理論講解,增加實際操作的時間,累積下來每周就能多出好幾個小時的運動量。更重要的是老師們要能以身作則,即使簡單的跑步、跳繩、做體操,如果老師能帶著孩子一起做,就更能激勵孩子愛上運動。
習慣養成就不會懶
閱讀更多

習慣養成就不會懶

這幾年行政院推動「打造運動島」,各民間團體努力辦理各項運動賽事,都會區也紛紛設置運動中心或運動場地,雖然運動人口大有增加,但規律運動人口比例仍不到三成,遠低於國際平均水準,也難怪愛運動的馬英九總統對會對這樣的政績不滿意,希望國人克服心理因素,不能再「懶」得動了!

不常規律運動的人總會有很多理由,有人覺得不方便,有人覺得沒同伴,最多的理由就是「沒時間」。大人說要顧三餐,沒體力也沒時間運動,結果有體力有時間的小孩則因為沒大人陪,只好也關在家裡做手指運動(玩電腦),長期下來,運動風氣自然無法提升。無論是外在條件或心理因素,我認為關鍵都在於沒有「從小養成運動習慣」。

有運動習慣的人,自然會想辦法擠出時間來運動,以最簡單的跑步來說,只要踏出門就可以跑。就算遇到惡劣天氣,還是有許多室內運動可做,最近流行的鄭多燕瘦身操就是一例,都會辦公族也可以多爬樓梯。所以問題不在時間地點,而在有沒有運動習慣。

習慣如果從小養成,通常不容易改變,而小時候最能培養習慣的場域,當然就是學校,很可惜,台灣智育掛帥的教育觀念不僅沒能讓孩子養成運動習慣,甚至大量限制孩子的運動機會。現在體育課被借課的情形雖然減少了,也有不少學校努力推動各種運動,但整體來說,體育仍被視為「次要」科目,多數家長也不把運動看成必要,孩子在缺乏激勵的情況下,習慣當然難以養成。

提升大人的運動風氣,往往需投入不少成本,但養成孩子的運動習慣,其實只要改變心態,短期成效雖不易見,但長遠成果必豐。
讓孩子勇敢橫渡內心的恐懼
閱讀更多

讓孩子勇敢橫渡內心的恐懼

第卅屆泳渡日月潭活動在上周日盛大舉行,今年參加人數創新高,近三萬人分批游過三千三百公尺的潭面,在潭邊看起來非常壯觀。不過沒有親自下水游過,難以體會泳渡的困難和滋味。

自從參與鐵人三項運動後,個人年年參與該活動,更積極鼓勵公司同仁及學校師生參加。今年參加的國三學生超過兩百人,成為康橋雙語學校的特色活動之一;集團同仁也有兩百多人參加,是許多同仁期待的年度盛事。

就像其他登山或環台等具有風險性的活動一樣,個人都特別強調「足夠的訓練才能降低風險」。對於這些平時已接受扎實的游泳課程,在溫水游泳池裡練得一身好泳技,甚至超過九成可以在一小時內游超過一千五百公尺的學生來說,泳渡日月潭的難度不算高,但仍有一定的挑戰和風險。

當孩子們第一次接觸水溫偏低,又深不見底的開放水域練習時,多數孩子需要費一番力氣來適應水溫,並克服內心的恐懼,才能讓身體逐漸恢復原有的協調性。

除了要克服開放水域的恐懼感,在大太陽下連續游三千多公尺,體力和精神上的負荷並不輕鬆,每年都會看到許多人輕忽此一活動的困難度,在中途就因體力不支而被拉上救生台搭船上岸,因此平時的體能鍛鍊、開放水域練習就成為最好的保險。

當孩子游到中途,會有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感覺,心理容易產生消極的想法,此時透過團隊編組,讓他們感受身旁有一群熟悉的同學和老師相互鼓勵打氣,就更能夠持續游下去。

許多第一次參與泳渡日月潭的學生都說,下水前看到遙遠的對岸,不禁懷疑自己是否游得到?實際完成後,又覺得沒想像中困難!我想他們游過的不只是三千三百公尺潭面,更成功橫渡心裡自我設限的恐懼感。
封閉美麗沙灘就可防止溺水?
閱讀更多

封閉美麗沙灘就可防止溺水?

連續兩周高溫,氣溫頻創新高,適逢暑假,年輕人既不能每天宅在家裡吹冷氣、打電動,戶外消暑活動最佳的選擇就是:溪邊、海濱,去游泳玩水。

然而,傳出沙崙海水浴場奪走五條性命的重大意外,心頭一驚!又傳出新北市政府,施出鐵腕,重申「從嚴認定」,嚴禁民眾到沙崙海灘戲水、游泳,下水都不行,違反者將依法驅離,不服勸導驅離者,開單重罰,心裡又是一驚!

孩子是無辜的,若他們有安全意識,不會輕易進入危險水域,也不會走到三百公尺外;若他們有開放水域的訓練,即使遇到那種浪頭,也仍然可冷靜自持、水上求生。孩子對安全的無知,水上活動的無能,都是安全教育、海洋教育和游泳教育的問題,封閉海灘,絕非釜底抽薪的辦法。

沙崙沙灘海水清澈,水質沙質甚佳,綿延近兩公里的沙灘,地形平廣遼闊,本來是戲水、游泳最佳景點。六十五年開放後,成為北部戲水勝地,八十八年以安全和水質問題封閉,十三年來,迄今仍然創下廿二人溺斃紀錄。

如果不要封閉,能有效管理,在當天出事的危險水域拉出警戒線,設置救生員眺望台,會發生這樣的事嗎?怎麼出事就因噎廢食,畫地自限,以為這樣政府就沒有責任了嗎?

我們的中小學生游泳技能普遍不好,有游泳池的學校寥寥可數;既使有游泳池,游泳教學也不落實。濱海學校鄰近海洋,對孩子的海洋教育也不重視,像這次出事的國中生都是本地人,學校應該讓孩子認識海域,讓孩子知道海域的危險性。政府不從教育下工夫,只用圍堵,可以治本嗎?台灣的海岸線這麼長,池塘、溪流各地都有,封閉這裡,其他地方呢?

不禁要套用美國西雅圖酋長宣言的話:「真的可以封閉天空和海洋嗎?真的可以封閉一灣美麗的沙灘嗎?」
你的假期怎麼過?
閱讀更多

你的假期怎麼過?

放暑假了,第一個周日在冬山河參加鐵人三項,這是今年第四次參賽,比賽從八點開跑,烈日當空,在卅四度的高溫下,跑出三小時九分的成績,剛好平了九五年在花蓮國際鐵人的最佳紀錄,達成今年復出參賽的初步願望。

民國九十七年底在台東跑完鐵人三項,因為椎間盤開刀,四年後的今年三月在高雄愛河,四月在台東活水湖,五月在花蓮鯉魚潭,七月在宜蘭冬山河,都能完成游泳一千五百公尺、自行車四十公里、路跑十公里的賽程,回復到六年前的成績,也算是一種自我挑戰。

有朋友說:好辛苦呀!運動就好,何必如此。我也自我解嘲說:回台北要去看精神科,何以如此自虐,還是鐵人會上癮,有沒有鐵人勒戒所?這樣的大熱天,不呆在家裡吹冷氣,是不是頭殼壞掉了。

生活的方式有許多選擇,時間的運用也有許多可能,我只是選擇鐵人運動持續鍛鍊身體,維持心肺耐力和肌耐力。為了完成今年的規畫,報名參賽,催促自己平時把握時間練習,用比賽來驗收自己的成績。

長期的訓練讓我學會自我控制;在有人盲目衝刺之時,我選擇量力而為、適可而止;在有人盡情放縱時,我選擇自我約制;在有人自滿炫燿時,我選擇謙沖自持。為人處世如此,企業經營如此,教育學習也是如此。

暑假前,教育部蔣部長給家長的一封信說:孩子的安全健康、學習成長,沒有假期可言。我以暑假第一個周日假期,選擇鐵人運動證明:假期,是可以自我選擇學習方式的大好機會。在自己可以選擇的時候,你是趁假期吃吃喝喝好好休息,還是趁假期好好充實自己呢?
運動是員工的權利和福利
閱讀更多

運動是員工的權利和福利

近幾年,媒體開始注意到我們康軒的企業文化,往往以鐵人企業名之。本來,我們只是落實當初訂定的:營造「健康、和諧、人性」的企業文化,主要是為建立強大厚實的經營團隊。如今,無心插柳,運動竟成了康軒文教的特色之一。

員工是企業的夥伴,也是公司的價值核心,照顧員工的健康,是企業的責任,也是激發企業活力,防止老化,永續經營的有效措施。

「運動」是健康的保障,我們甚至納為員工的權利和福利。民國八十三年公司規畫設計總部時,即使當時我們很小,還是設計游泳池、保齡球館、挑高十公尺的室內運動場,一則基於對健康願景的實踐,一則源自於個人對運動的信仰。

八十九年規畫康橋中小學時,除一般的設施,也同步完成游泳池、體育館、溜冰場。為了落實游泳教學,共聘用七位專任游泳教練。

九十八年高中成立後,發展小學登玉山領畢業證書,國中登雪山、泳渡日月潭,高中單車環島的校本課程,到現在為止,超過八十%的同學已完成這個目標。

九十四年公司成立鐵人隊,到目前已有兩百廿四名同仁獲得鐵人頭銜,一千一百人登上玉山,六百六十人泳渡日月潭,三百五十人完成單車環台。我個人也通過十三次鐵人、三次馬拉松全程賽。

為了更全面推展運動風氣,從去年起,每位員工每年需修滿五個運動學分,少數對運動較不重視的員工就「被逼著」開始運動了!

源自個人對運動的信仰,衍生為公司的企業文化。這是我的經營哲學,也是我們願意分享的台灣經驗。
教室教不來的勇氣與毅力
閱讀更多

教室教不來的勇氣與毅力

最近幾年,「挑戰自我極限」的概念逐漸被擴散,誕生了許多令人感動與沸騰的故事,無論是登上世界七頂峰的江秀真、挑戰極地馬拉松的林義傑與陳彥博、或單車獨騎西藏高原的謝旺霖,無不讓人打從心底佩服他們的「勇氣」和「毅力」。而這兩種生命元素,卻是教育體制很輕忽的。

其實,從小有許多文章教我們要勇敢、要有恆,但就像騎車或游泳一樣,這些特質必須親身去實踐、體驗才能擁有。從小讓孩子有機會嘗試有難度的活動,在過程中會遇到困難、瓶頸、挫折,但只要從旁給予鼓勵、支持與協助,帶領他們跨過每個門檻,突破每個關卡,孩子就會慢慢領悟和累積,最後將「勇氣」與「毅力」內化成個人的特質。

可惜多數的父母與學校只注重孩子在學業成績上的突破,卻在生理與心理上給予過度保護,導致孩子出了家門或學校,進入社會職場後,就不知如何面對沒有教科書可依循的生命考題!

這幾年我鼓勵孩子登玉山、雪山、橫渡日月潭、單車環台,甚至參加鐵人三項賽,主要目的就在培養孩子的「勇氣」與「毅力」。只要有周詳的準備和足夠的訓練,這些活動的風險都很低,孩子能從訓練過程中學習面對困難並加以克服,最後也多能完成挑戰。即使失敗,仍累積許多一生受用的經驗。

只可惜有少數家長不願意讓孩子參加,理由是「危險」,這些家長通常自己很少參與類似活動,也聽不進學校的說明,輕率主觀的斷了孩子可貴的學習經驗。

為人父母只要想想自己的成長過程,再看看各行各業卓然有成之士是如何成長的,就不難發現是什麼樣的學習經驗,真正讓您有勇氣面對人生的挑戰!

讓每個孩子「泳」起來
閱讀更多

讓每個孩子「泳」起來

每年夏天,游泳戲水是許多人的最愛。然而,每年因戲水溺斃的悲痛,卻也在新聞畫面中一再重演,根據消防署統計,民國一百年六月底前國人溺水人數二三六人,其中學生溺斃人數就高達廿二人,是去年同期的兩倍。我國學生溺水死亡率也一直高於先進國家,我們不禁要問,為何總是有這麼多年輕生命就這樣輕易流逝?除了宣導、警告以外,真的該從根本做起,全面提升學生的游泳能力。

要每個孩子學會游泳,就得滿足三個基本要件:一、足夠的游泳池;二、足夠的專業師資;三、完整的游泳教學。而這些要件,在目前國內中小學階段卻很不足,據教育部去年的報告,我國每十萬名學生擁有九點六座學校游泳池,遠低於鄰近日本的一八八座。游泳池數量不足,遑論師資和教學。教育部推動泳起來專案,增加泳池和師資,至少已朝著對的方向努力。

所謂完整的游泳教學,是除了讓學生有足夠的練習,熟練正確的游泳動作外,還要包括水中自救與開放水域的練習,這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許多人認為學會自由式或蛙式,就可肆無忌憚的在各種水域戲水,殊不知在游泳池和在深不見底的開放水域是不同的,也不知發生狀況時該如何因應?若能透過游泳課程的安排,讓學生學會水中自救的技巧,並實際體驗開放水域,相信溺斃事件必能有效減少。

生命無價,讓每個孩子學會游泳,培養正確的戲水觀念是刻不容緩的!更何況游泳是最適合各種年齡層的運動,讓孩子從小養成游泳習慣,還能降低社會醫療成本,何樂而不為呢?
 
最前頁 | 上一頁 | 下一頁 | 最末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