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專業的教育集團
回到頂端

鐵人教育夢

李萬吉董事長的鐵人教育觀:鐵人精神不只是噱頭!快樂學習更不是口號!真正的教育不僅發生在教室裡。教育,是事業,更是畢生志業。本專欄收錄李萬吉先生針對教育和時事等相關議題,在報章專欄所撰寫的文章。


用加法來看待明星高中光環
閱讀更多

用加法來看待明星高中光環

高級中等教育法急就章的修正通過,十二年國教雖然有了法源基礎,不過卻沒解決社會大眾的疑慮,反而引起另一波爭議,甚至把私立學校視為洪水猛獸,加深了公私立學校的對立,這真的不是好現象。

儘管新法已要求降低私立國中直升高中比例,但當前仍有許多輿論認為直升比例太高,加上免學費政策,將導致更多好學生選擇私校,造成「公私立翻轉」,「私立高中將搶走明星高中光環」。這種「私校撿便宜」的推論,甚至是見不得私立學校好的心態,對許多私校經營者和教職員來說,相當不公平。

長久以來,國人對公立明星高中(甚至大學)的信仰根深蒂固,就算少數私校以升學成績見長,也難以撼動那些公立明星高中的地位。因此私立學校必須付出更多心血,投入更多成本,營造更多特色,提供更多服務,才能獲得學生和家長青睞。

不可否認,十二年國教政策的確讓較多家長考慮選擇私校,但前提必須是家長能肯定這些私校的辦學特色與經營成效。單純用免學費和直升保障來斷定私校的優勢,是低估了家長們的判斷力。若因十二年國教政策讓更多好學生有機會選擇「好而且有特色」的私校,讓公私立學校的不平衡能稍微翻轉,這應該是好現象才對,何須憂心?

相較於私立學校的生存壓力,過去的制度讓多數公立高中不需努力發展特色,就可以招滿學生。若因十二年國教讓公立學校更有危機感,進而尋求突破創新,提升辦學品質,這豈不也是學生之福?

公私立學校本來就有不同的功能與發展條件,彼此其實可以多元互補。真正的明星高中光環不該是你消我漲的減法,反而是相互輝映的加法。期待社會大眾用更開放的心胸看待公私立學校間的關係,讓每一所用心辦學的公私立高中都能成為明星高中。
適應改變也是一種能力
閱讀更多

適應改變也是一種能力

高中職免學費的政策一周數變,不僅讓原本飽受批評的十二年國教政策再添變數,人民對政府施政的可信度每下愈況,我想也讓許多家長的焦慮雪上加霜。結果十二年國教議題持續在「配套措施」上打轉,依舊不見「教與學」這個的核心問題被討論。

前陣子在討論十二年國教的談話性節目中聽到一句話「萬一幫孩子做了錯誤決定,會影響他一輩子。」最近和一些家長互動的過程中,的確也發現許多家長有相同心態,我想這應該才是造成大家恐慌的背後因素。

問題是,孩子的未來是怎樣的世界,家長們知道嗎?孩子未來會面臨的挑戰,家長們能預測嗎?有人說十年後最熱門的工作現在根本不存在,那麼家長們如何在十年前判斷孩子的就學選擇是否正確?如果答案是「不行」,那麼就該想想什麼才是該在意的?是就學機會的公平性,還是求學過程應該有的差異性?是制服顏色的表象,還是能力培養的內涵?

或許就是難以預料未來,面對升學問題時,多數家長寧願選擇單純的假設「上了好高中,才有好大學;上了好大學,才有好工作;有了好工作,才有好人生」。儘管台灣現在大學升學率接近百分百,儘管高學歷的失業率持續提高,儘管有人批評台灣有三分之二的大學科系不值得讀,多數家長仍然選擇相信這條似乎不存在的定律。因此,一旦事情發展偏離這個航道,家長和學生就不知所措了!這是人之常情,就像當年李安的父親怎知道兒子可以靠電影名揚天下一樣。

仔細想想,十二年國教政策主軸其實沒變,只是一些配套措施受環境壓力影響而有調整,雖然有些混亂,但也不致於影響孩子一輩子。如果這樣的變動就讓學生難以適應,將來如何期待他們去適應變化莫測的世界?
是換湯也該換藥的時刻了
閱讀更多

是換湯也該換藥的時刻了

末代基測結束,無論表現如何?都要先恭喜今年的考生們,終於完成階段性任務,未來的發展,關鍵還是在自己的態度和能力!

明年起十二年國教就要正式上路,有人說今年孩子是背水一戰,如果沒考好,明年參加十二年國教很不利。想起過去高中聯考改成基測,大學聯考改成學測和指考,也總是有很多質疑的聲音,好像這些制度一有閃失,會讓那些考生掉入悲慘世界,難以挽回!事實證明,這些制度儘管不完美,也不會造成天大的災難,頂多就是教育現場的改革未如預期,讓學生繼續面臨另一種形式的升學考試壓力吧!

當然,也有人用當年實施九年國教的成功例子,期待十二年國教能帶來新契機,我也很希望如此。當年決定自己創辦幼兒園到高中一貫學制的學校,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為了讓國中生學習正常化。即使如此,這十年來仍不免受到基測影響,難以完全實現理想,學校在許多課程規畫上還是綁手綁腳,教學設計上也仍有顧忌,擔心的就是那些要參加基測考試的學生會不會少了「考試競爭力」?基測退場,取而代之的會考是否能化解這個壓力?我想沒人敢確定。尤其,當我們都用「取而代之」的角度來看待會考這件事,思考的還是會考如何更「精準」區分學生能力?討論的還是特色招生能有多少比例?那這次的改變,恐怕又只是「換湯不換藥」了!

近來期末常可看到康橋校內舉辦學生專題研究發表,無論小學或國、高中,無論課業成績如何,孩子們都能站在台上自信地展現自己的研究成果,真的讓人興奮和感動。我深信,學生需要的就是多元的學習機會和舞台。也期盼大家趕緊跳出「入學方式」這個泥沼,花心思為國、高中教育注入更多活水,讓孩子學得更精采。
減少無知方能消除恐懼
閱讀更多

減少無知方能消除恐懼

近來一連串食品安全的問題成為社會焦點,從路邊攤的小吃美食,到傳統大廠的包裝商品,陸續被發現使用過期或非法添加原料,弄得大家人心惶惶,好像輕易就可以吃下一身毒。

只要牽涉民眾權益的公共議題,本來就容易激發民眾的情緒反應,加上部分媒體喜歡持續在這類議題打轉,到處找人爆料,請名嘴高談闊論,加上聳動的標題,不斷在放大民眾的恐懼。結果許多問題的癥結被遺忘了,甚至真相被遮掩了,只因為大家被莫名的恐懼給蒙蔽,被輿論的情緒給牽著走。

有句話說「無知是恐懼的源頭」。當我們不清楚事情的真相,尤其問題本身又帶有專業性,一般人難以求證時,的確容易被他人的反應給影響。偏偏多數的公共議題都有一定的專業性,例如以前的三聚氰胺,現在的順丁烯二酸,或者其他領域的禽流感、二代健保、核能發電、都市更新等等,這些議題都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明清楚,但專業真相卻容易被輿論情緒給遮蔽,結果多數人的恐懼就來自因為「聽說很可怕」!

如果這些專業議題又帶有未來的不確定性,那引起恐慌的程度可能更高!就好比十二年國教,從政策制定到規畫執行,問題不少,搖擺不定,無法給人清楚有力的說明,連教育單位都無所適從。再加上補習班、媒體的推波助瀾,不斷強調十二年國教的「可能」問題,學生家長豈有不擔心害怕的道理?

既然恐懼來自無知,政府又缺乏論述能力,我們只好自求多福!還好,現在的網路世界裡,總有人看不下去,提供相對專業的資訊和客觀的論述。只要我們保持理性,用更客觀的態度去面對資訊,用腦袋多想想,往往就會覺得問題並沒這麼嚴重,無需自己嚇自己!
抽籤有那麼可怕嗎?
閱讀更多

抽籤有那麼可怕嗎?

面對十二年國教基北區許多明星高中職可能面臨抽籤入學的問題,教育部為了兌現「免抽籤」的承諾,在玩不出其他把戲下,決定將原本分三級的會考成績,「必要時」增加為七個等級。即使如此,還是無法完全避免同分抽籤,只好連「增額錄取」都用上。看來,教育部若非無力堅持十二年國教的政策理想,就是當初政策制定的專家學者們,對社會現實的認識不足。

當各縣市宣布免試入學比序的條件後,各界很快就推斷基本區不少高中職將面臨比序同分,只好抽籤決定的情況。其推論過程淺顯易懂,所以當教育部提出「零抽籤」的支票時,就懷疑教育部是過度樂觀,還是另有法寶?結果看來是前者,教育部認清事實後,只好再拿出這個毒藥外的糖衣,看似要解決家長對抽籤的恐慌,卻罔顧增加會考壓力的問題。

令人不解的還有,國民義務教育中,對於國小和國中一年級新生入學都設有抽籤制度,何以十二年國教的高中新生這麼害怕抽籤?當初政策制定就把「抽籤」納入比序方式之一,代表專家學者們也想到會有這樣的可能性,也認為抽籤是「正當」管道,那麼教育部為何又要堅持「零抽籤」?基北區當初選擇用最少的比序條件,應該也知道會有這樣的結果,怎麼又把抽籤的壓力拋回給教育部?教育部從會考成績分級下手,以為只是多分四級,是否又低估其對國中教學正常化的影響?

政府在許多面相都展現推動十二年國教政策的決心和理想,唯獨在面臨明星高中的需求壓力時,卻節節退讓,令人惋惜。任何制度的改革,一定會面臨既得利益者的挑戰,政府必須擇善固執,堅持理想,更要有面對壓力的擔當。否則像這樣一直在理想和現實上無限拉鋸,讓民眾無所適從,教改的苦難將難以退散!
找回失落的公民教育
閱讀更多

找回失落的公民教育

二○一二總統大選和立委的選舉才剛結束,但身旁的年輕小伙子對近半年來充塞台灣周遭的選舉熱情,似乎一點興趣也沒有。我想到去年底天下雜誌教育特刊以公民教育為題,報導台灣青少年公民知識力全球第四,但行動力卻敬陪末座。若此問題繼續存在,不知一、二十年後的台灣民主選舉會變成什麼樣子?

長久以來,台灣的公民教育多停留在背誦課本知識,目的是為了考試,至於該如何實踐?就沒什麼人在意了!結果,我們的孩子「知道」要敬老尊賢,卻不會在捷運上主動讓座;「知道」要尊重差異,卻常常嘲笑異己;「知道」要選賢與能,卻不見得會判斷什麼是「賢與能」?因為對他們來說,那些都只是測驗卷上的選項,不是生活中的考題。嚴格來說,有公民課不完全等於有公民教育!缺乏實踐的公民教育,就好比熟記各種食譜卻沒機會下廚房,一切都是空談。

雖然校園內有些看似公民教育的活動在推動著,例如常見的模範生選舉,或學生會組織等等。但若仔細審視這些活動,會發現多數徒具形式,少有實質的公民教育內涵,學生不知為何投票?更不會理性判斷。久而久之,他們就對公眾議題沒有思辨的能力,對不同意見缺乏尊重的精神,對自我行為缺少負責的態度,甚至於對公民活動毫無主動參與的意願。

找回失落的公民教育,要先從改變教學方式開始。期待十二年國教後,讓更多老師勇於突破教科書,在校園內創造各種公民教育環境,帶領學生從行動中學習思辦、負責、尊重、參與等公民技能。

在此之前,就像王冠生教授所說,老師們必須先找回失落的「論述」能力!
別把教育問題當選擇題!
閱讀更多

別把教育問題當選擇題!

我猜現在最容易得憂鬱症的應該是國中家長吧!這陣子大家被基測還是聯測?免試升學要不要採計在校成績?一綱要讀幾本?十二年國教要怎麼教?等等問題給搞得暈頭轉向,國中教育政策好像走入迷宮轉不出來!許多朋友都說:「政府這樣變來變去,要孩子怎麼讀書啊?」

這是個恐怖的問題!但恐怖不在問題本身,而在問題背後所隱藏的價值觀,那就是「讀書的目的,在找出測驗卷上所有的正確答案」。

我常和家長分享,走出學校之後,孩子有多少機會面對「四選一」的問題?有多少問題可以簡單地找出標準答案?顯然實際工作中,絕大部分是開放性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需要彙集資訊作分析判斷,選擇最佳的方式去處理。當選擇錯誤時,還得自己找出問題癥結,思考如何應對與彌補,然後在當下做出更好的決定。

孩子真正需要學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道理大家都懂;要如何培養這些能力?其實大家心中也有數。很遺憾的,當多數人習慣用PR值來定義孩子的成就時,就逐漸把下一代的學習窄化成一本本的教科書、一張張的測驗卷,進而只關注孩子「解決眼前考題」的能力。結果當孩子離開學校,才發現原來真正的考驗是沒有範圍,沒有模考,不確定是單選還是複選,既像申論題又像是非題!

說來諷刺,當孩子已能用幾秒鐘的時間,透過手機與臉書和世界溝通時,我們卻仍在爭論是考綱還是考本?還試著用「幾選一」的思考模式來解決複雜的教育問題,完全忽略孩子所面對的未來,是這些大人無法想像的寬廣世界。

 
最前頁 | 上一頁 | 下一頁 | 最末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