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專業的教育集團
回到頂端

鐵人教育夢

李萬吉董事長的鐵人教育觀:鐵人精神不只是噱頭!快樂學習更不是口號!真正的教育不僅發生在教室裡。教育,是事業,更是畢生志業。本專欄收錄李萬吉先生針對教育和時事等相關議題,在報章專欄所撰寫的文章。


家長們準備好開學了嗎?
閱讀更多

家長們準備好開學了嗎?

這個暑假孩子的活動安排大受疫情影響,家長得花更多心力去照顧陪伴孩子,加上先前三不五時就來個停課不停學,作息被打亂,精神持續緊繃,壓力一定很大。如今全台各中小學開學了,儘管疫情仍持續威脅,多數家長應該都有鬆了一口氣的感覺。

開學,代表新階段的學習開始,除了接觸更深更廣的課程,對於一些「新生」來說,更要面對新環境,新作息和新身份的適應。尤其幼兒園進入小一階段,孩子開始有明確的上下課時間,有固定的座位,有更多需要遵守的規則,連吃飯、睡覺和上廁所,都有非常大的改變。

小學生上國中,雖然作息改變不大,但學習科目變多,課業負擔也明顯增加,身心也隨著青春期的發展,可能出現家長未能預期的轉變。升學競爭的壓力和親子關係的變化,應該是這個階段家長最頭痛的問題。

升上高中,孩子開始要面對未來的抉擇。特別是新課綱實施後,考招制度有重大改變,三年中不止要多元探索,還要找出志向,才能從容應付學群選擇、多元選修、學習歷程等申請大學的新關卡。

對孩子而言,會有學校師長指導他們去適應新的學習,但身處變動中的家長,卻常忽略自己也需要跟著去理解和學習。在這個實體和線上課程可以任意切換,學習歷程的重要性不亞於學測成績,多重角色的斜槓青年成為新風潮的時代,家長何能再依賴二三十年前的求學與成長經驗,要孩子遵循自己的老觀念和老方法來解決新問題?

孩子開學,家長也需要跟著開「學」了!不妨花些時間吸收新的教養觀念和教育政策,試著摒除一些刻板印象,學習用更貼近孩子的角度多認識孩子遇到的問題,讓自己與孩子一同成長吧!

(圖照:ANURAK PONGPATIMET / shutterstock.com )

善用網路資源 過充實的暑假
閱讀更多

善用網路資源 過充實的暑假

這兩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大家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型態都產生許多變化,儘管許多衝擊都讓人措手不及,但人們也都努力從中尋找各種應變方式。如今全球疫情逐漸緩和,大家也漸漸學會與疫情共存的相處之道,用理性克服恐懼,相信不久之後社會可恢復往日生機。

這次的疫情帶來最正向的改變,應該就是各種數位資訊的應用與發展,尤其在學校教育這個相對保守的場域,都意外的被激發出驚人的數位教學創新能量。而且這些變化不僅來自教師,也發生在學生或家長身上,當然,過程中不會都是順利的,效果也有好有壞,但也因此讓大家有更多重新學習和省思的機會,自然為教學帶來更多突破的可能,並逐漸調整出更好的教學模式。

學期到了尾聲,可能還是擔心疫情,或者說這陣子大家都在忙著應付停課復課,今年家長們對安排孩子參加暑期營隊活動的態度也比較保守。然而若沒有好好規劃,孩子很容易就窩在家裡「自主防疫」,或者花大量時間「線上學習」(只是所學內容非家長期待)。轉眼間兩個月渾渾噩噩的過去,只有體重和打怪技能提升,相當可惜。

面對後疫情階段,即便許多實體活動仍有風險或受限制,家長其實可以善用孩子們已經改變的學習習慣,主動與孩子討論暑假期間的作息安排,有目的性和計畫性的利用網路學習資源,補強學期中較為不懂的單元,或者探索自己喜愛的課外主題。同時練習記錄與歸納學習內容,進而產出一些學習成果(例如簡報、心得,甚至專題研究)。一方面掌握正確的學習標的,也能留下很棒的學習歷程。

當然,也別忘了讓孩子多走出戶外,培養定時定量的運動習慣,才能讓他們有更健康的身心面對疫情或課業的挑戰。

(圖照:myboys.me / shutterstock.com )

上位者少些政治口水 抗疫更從容
閱讀更多

上位者少些政治口水 抗疫更從容

台灣這波新冠肺炎疫情來的快且猛,雖然是意料之中,政府仍顯得有些措手不及,各種防疫措施滾動修正的速度和頻率,讓人眼花繚亂。反觀一般民眾倒是處之泰然,多數都做好與病毒共存的心理準備,儘管工作生活多少受到影響,相較於去年已經不再那麼恐慌。

各級學校有了去年線上課程經驗,多已能從容面對可能再來的停課不停學,許多老師在這段期間還不斷精進數位教學能力,大幅提升線上教學的功力,有的老師甚至自備多台設備,電腦、平板、手機、實物投影機同時出動,不僅讓學生獲得有如實體課程的學習體驗,更能善用數位科技的便利提升教學成效,用心程度令人感動!

只不過學校再怎麼充分準備,最怕的還是遇到變化莫測與窒礙難行的規定。尤其這段期間,政府一方面要控管疫情發展,一方面要民眾逐漸適應與病毒共存的生活,導致許多規定模糊不清,有彈性卻又設定複雜條件,中央與地方不同調,種種不確定性才是學校和家長最大的困擾。

最令民眾不解的是台灣疫情發展已較多數國家滯後,理應有許多經驗可參考,提早因應討論,預作規畫與模擬。然而從近期的疫苗、快篩、居隔和停課等方面的相應措施引發的問題看來,顯然並未做好準備。政府決策匆促且未能充分考量實務運作條件,相關資訊無法讓民眾充分理解,許多人力物力也跟不上規定需求,造成基層運作上的混亂與衝突,這些都增加人民的不安,造成更多不必要的防疫與社會溝通成本。

台灣的防疫成果已有相當好的基礎,民眾的配合度也相當高,上位者若能更高瞻遠矚,中央與地方能以理性專業溝通,少一些政治口水,掌握基層狀況,提早制定務實可行的措施,相信民眾也能更安心的面對疫情衝擊。

(圖照:Travelpixs / shutterstock.com )

感謝之餘 更需要理解
閱讀更多

感謝之餘 更需要理解

教師節前後,網路上總會看到各式各樣的教師節祝福,有來自學生或家長的,也有來自學校或政府的,當然也少不了企業商家,想搭著感恩回饋的心來振興一下經濟的!一直銘記著幾位老師在求學過程中給予的指導,投身教育事業、為人父母後,更深刻感受教育現場老師的辛苦,也真心感謝所有努力付出的老師!

過去這一年多疫情肆虐下,全台老師也被迫「系統升級」,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學習新技術,找到新資源,將自己習慣已久的教室課堂教學,更新成陌生的線上教學模式。系統升級後勢必發現新的問題,產生新的需求,就算早已習慣使用數位教學,也少有這樣大規模長時間線上教學的經驗,突然間所有老師都成了新手上路,手忙腳亂、焦頭爛額,其壓力真的可怕。

其實把時間往前拉,會發現這些年學校教育導入許多教學革新,學習共同體、活化教學、探究實作、素養教學、跨領域教學等等,都不斷在的考驗老師的教學知能,要求老師自我提升。只是過去有些老師選擇觀望,有些甚至抵抗,而這次大家沒得躲,只能跟上了。

然而,老師們的系統升級了,家長們也得配合升級。若還守著老觀念,用舊標準來檢視老師的教學,那許多老師的努力就會被忽略,用心會被誤解,理想會被質疑,成效自然很難(或來不及)被看見,漸漸的熱情也就會被磨滅,繼續精進的動力會流失,實為可惜。

身為孩子教育的合夥人,除了對老師表達感謝,家長更需要去理解。理解老師對教育的想法、教學設計的用意、班級經營的拿捏;還要理解環境制度的變化、現今教育的趨勢、孩子未來能力的需求。當老師獲得更多的理解認同,就會有更多的動力,與家長一起成就孩子的學習。

(圖照:Bapi Ray / shutterstock.com)

給孩子輕鬆 但不放鬆的暑假
閱讀更多

給孩子輕鬆 但不放鬆的暑假

全國停課一個多月了,有老師開玩笑的說,沒有學生的校園裡,這學期真的是靜悄悄的來到尾聲!

這段期間隨著防疫警戒期限不斷延後,學校不斷在調整原訂的各種計畫,雖然線上教學盡可能的維持學生的學習進度,許多課程和活動都無法正常實施,對學生來說難免遺憾,卻也因此發展出許多創新的線上學習活動,讓師生感受到到資訊科技帶來不同的學習體驗。

接著要進入暑假,在疫情沒有明顯趨緩的情形下,多數的營隊活動、暑期輔導、安親課程都被迫取消或轉型為線上。因此,如何安排孩子的暑期生活?也成了最近學校和家長頭痛的課題。

許多學校會將暑期課程轉換為線上教學,然而一個多月來,許多學生已對網課感覺疲乏,學習參與度和效益也降低。因此學校在規劃暑期線上課程時,最好能善用科技,設計更不一樣的教學方式。例如商請家長透過直播方式,在職場進行職業介紹,讓學生更直觀的感受工作環境和內容;或者利用視訊會議或網路資源,安排平時課程中較不容易進行的學習活動,例如各類主題的生活分享、讀書會、專題探討、遊戲競賽等。

家長方面,以往暑假是孩子容易沉溺在網路的時候,經過這段時間的「訓練」,孩子們恐怕更依賴使用3C和網路。家長應該先和孩子溝通暑假的作息,事前規範3C使用的時間和目的,並且安排其他活動,包括課外閱讀、適當運動、家事參與等。

面對這波疫情,雖然學校和家長都承受很大壓力,但孩子的成長也不能因此中斷。相信只要多花點心思,透過良好的親師合作,相信能夠提供孩子精彩、豐富且有意義的暑期學習體驗,讓他們過個輕鬆但不過度放鬆的暑假。

(圖照:Travelpixs / shutterstock.com)

善用數位科技 引導自主學習
閱讀更多

善用數位科技 引導自主學習

台灣疫情未見趨緩,政府宣布延長三級防疫警戒,也就是全台將停課到學期末,甚至是到下學年開學為止。對已習慣線上教學的師生來說,除了期末測驗的方式有些困擾外,多延長停課兩週可能差別不大,然而對許多家長而言,卻是雪上加霜的開始。

從去年許多國家長期停課到目前台灣停課一個月的各種現象來看,中小學家長應該是最容易崩潰的一群人。除了少數覺得可以陪孩子學習是一件好事,多數家長要兼顧自己的工作和家務,還要照顧孩子整天的作息和學習。剛開始得跟著孩子熟練線上學習工具,接著又擔心老師的教學進度、孩子的學習成效,以及長時間使用3C的問題。加上有些平常在學校裡老師可以協助解決的問題,突然都變成家長的責任,其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於是家長情緒更容易起伏,親子關係也更容易緊張和衝突。

由於師生都在摸索新的教學模式,成效勢必也會不同,面對這樣的變化,許多專家建議家長們可以用較寬鬆的標準,較正向的角度看待線上教學,接受更有彈性的教學進度和方式,甚至善用線上學習優勢,突破時空限制,彌補實體教學的不足。例如可重複觀看老師的教學內容、利用線上提問避免尷尬、增加同儕討論分享的機會、依個人需求進行補救加強或加深加廣的學習等。

過往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多關注在內容和進度,較少在意孩子的學習方式和習慣是否正確?在這波停課不停學的數位學習浪潮之下,家長們其實有更多機會去看見孩子的學習過程,掌握其優缺點。不妨趁此機會,善用數位科技的特點,激勵孩子的學習動機,改善學習方法,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畢竟那才是孩子終身受益的能力!

(圖照: EstherQueen999 / shutterstock.com)

線上教學 翻轉教育新契機
閱讀更多

線上教學 翻轉教育新契機

全台延長停課時間消息一出,網路上立刻出現各種家長和老師的哀號,不少學生也開始想念和同學一起到校上課的時光。不過為了確實控制疫情發展,大家也都能諒解,只能想辦法自我調適。

兩周以來,多數師生應該都已熟悉線上教學的方法和步調。然而,當戰線一拉長,新鮮感逐漸減少時,一些未曾看過、想過的問題也開始浮現,不斷考驗著學校老師和家長的應變能力。

最常見的是部分學習動力不高,或者自制力不佳的孩子,開始出現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一邊聽課一邊開其他視窗做娛樂,甚至直接關掉視訊鏡頭與聲音,刻意不參與學習,於是一個「遠距中輟」的新名詞就這麼出現。老師面對螢幕中二三十位學生的畫面,的確很難辨別每位學生眼中看的和耳裡聽的。想要有效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不僅要提升資訊能力,可能還要跳脫過去經驗框架,重新建立師生虛擬與實境交錯的教學關係。

此外,線上學習的評量也成了一大難題,無法使用傳統的紙筆測驗,勢必要採取多元評量。一般來說,多元評量用在平時成績通常較無爭議,老師也較容易找到替代方案,但用在段考或期末考時,評量的公平性和可信度就容易被放大檢視。尤其在高中階段學期成績可能影響校內排名和大學繁星推薦資格時,評分太過主觀,或難以防弊的測驗,就很難讓在意的家長埋單!

這些難題,都是過去教學現場不容易遇到的,卻是未來無法避免的。或許也是一個契機,讓我們重新去省思過去的教學模式中,有哪些以為重要,卻未必有效幫助學習的教學形式?有哪些僵化已久的思維,限制著教學創新?或許在這波衝擊之後,可以看到更具前瞻又務實的教育情境。

(圖照: yayasya / shutterstock.com)

積極面對後疫情教學時代
閱讀更多

積極面對後疫情教學時代

自新冠肺炎疫情快速蔓延後,雖然造成大規模的生命威脅,嚴重衝擊全球經濟發展,人類社會卻也在求生的意志下,激發出許多新的產業和生活型態,就連相對保守的學校教育,也不得不積極應變。

疫情對教育的衝擊,最直接的就是造成學校停課,當師生無法到校,傳統的教學模式完全派不上用場,遠距教學的需求自然而生。加上近年來活化教學的觀念盛行,傳統單向式的遠距教學已無法滿足,於是各種強調互動性的線上教學平台開始被廣泛使用,許多過去默默累積卻乏人問津的數位教學資源,也突然成了老師們的救命丹。

以往老師們面對這些新開發的數位教學技術和資源,許多是採取「謹慎保守」的態度,希望備而不用,就怕因不熟悉而壞了自己的教學效果,影響學生的評量成果。這次受到疫情所逼,全國老師不得已都被趕鴨子上架,硬著頭皮也得做線上教學。而在這些半公開的數位平台上,家長或學校主管將更容易掌握教學狀況,於是教師的教學能力、課程準備的投入程度都將赤裸裸的展現,這對許多老師來說,恐怕是從未意料到的情境。

這波教學變革雖因疫情而起,但後續發展和影響,恐怕不會因疫情趨緩而消減。儘管線上教學無法完全取代教室現場的實體教學,但這波衝擊和嘗試後,師生必然會感受到數位平台可以強化教學和提升學習的功能。相信這樣的甜頭會讓許多老師願意更投入,也讓學生家長更期待。換句話說,這趨勢必然持續下去,只是速度和規模的問題而已。

既然這樣的教學變革趨勢難以再拒絕,老師和家長不如坦然接受,並且用更積極的態度去瞭解、熟悉和善用,將阻力轉換為助力,迎接後疫情教學時代的來臨。

政策要成功 靠民眾當推手
閱讀更多

政策要成功 靠民眾當推手

自從政府為了因應疫情對景氣的影響,提出各種振興經濟消費券的政策,一直到民眾實際申請、發放和使用,消費市場上出現各種優惠措施,網路上也有各種比較或教學,想讓大家有效運用這筆意外之財。或許受到消費券的刺激,也可能因疫情悶久了,這陣子看到各旅遊景點和百貨商圈聚集的人潮與車潮,的確讓人感覺到久違的消費熱潮。

然而,在眾多對消費券的討論話題中,也會出現一些負面的批評,甚至有教導民眾在「不用消費」的情況下,讓自己和商家都能換取現金的作法。當看到這樣的資訊流傳時,總不禁感嘆,如果大家都用這種自以為聰明的投機,看似賺了一點個人的小利,卻對整體消費市場沒有刺激,不僅政府美意被打了折,最後承擔經濟疲弱的還是社會大眾。到頭來,民眾又要責怪政府的政策不夠周延。

政策或法規制定都難以周全涵蓋所有面向,也無法滿足每個層面的需求,這時民眾的價值觀與配合態度,往往是政策成敗的重要因素。就如每次教育改革提出減輕升學壓力的政策,方向多半是對的,但因民眾觀念無法立即改變,還是用傳統升學主義的價值觀去看待,用舊有的遊戲規則去檢視,制度的漏洞就容易被放大凸顯,自然就難以推行。

盡可能制定周延的政策,並取得民眾的信任,毋庸置疑是政府的責任,不過民眾不能只當旁觀者,而要扮演讓政策成功的重要角色。有時候須忍受一點個人的不便,改變自己的行為,才能成就整體的進步。就像多數人願意配合交通號誌通行停等,大家才會有更安全的道路環境。

會考結束 學習不能空窗
閱讀更多

會考結束 學習不能空窗

今年的國中教育會考,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有許多不同以往的因應作法,例如家長不能入校陪考、考生需全程戴口罩,中午還發放桌上隔板,讓每位考生安靜地在座位上的小隔間用餐,有人戲稱像是在某知名拉麵店用餐的感覺,這些作法雖有些無奈,但至少慶幸台灣疫情控制得當,讓這麼重要的全國性測驗得以順利舉辦。

會考結束後,許多學生和家長會問:「接下來這段時間要做什麼?」似乎覺得會考就是國中學習的最終目的。也難怪,緊繃了兩年多,儘管九年級的課程尚未結束,少了會考這個因素,學生上起課來大概很難起勁。有些學校甚至超前進度,教完所有內容,剩下這段時間該怎麼安排學習,成了每年都會面臨的難題。

其實有件事是這些國中準畢業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好好彌補的,那就是對自我的了解和未來志向的探索。青春期原本就是孩子自我認知發展的重要階段,他們會開始關注自己,想弄清楚「我是誰」、「我想成為怎樣的人」這類的問題,對自己的未來開始有些想像和期待。然而台灣多數的國中生,三年來都只專注在升學這件事,鮮少有時間好好認識自己,沒有多少機會嘗試不同的學習,一切等上了高中再說!

現今教育思潮強調讓學生適性且多元發展,新課綱也期望提供學生多元探索與適性學習的環境,只是在國中階段仍受到升學主義的牽絆,多數學生被剝奪了多元學習的機會。既然如此,學校不妨利用這段學習空窗期,規畫更多與自我和生涯探索相關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好好思考自己的志向,作為未來的高中三年學習的指引。

做好親師溝通 共助學生成長
閱讀更多

做好親師溝通 共助學生成長

受到疫情影響,這學期學校各類集會活動幾乎都停止或更改方式辦理,例如每學期初的班級親師會,多數學校改變形式,採用書面或數位管道溝通,畢竟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對學生的學習發展才有良善的影響。

親師互動一直是學校教育重要的一項工作,只是相較於二、三十年前,近年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態度和方式已有很多改變,自然也產生許多新問題。有些家長積極主動想要協助學校老師,但卻關心過了頭,變成干預學校和老師的專業。有些則是完全信任學校,把教育責任都丟給老師,卻忽略了家長應有的配合,讓老師的教導難見成效。

最壞的狀況,就是所謂的恐龍家長,一切以自己孩子的需求利益為考量,只要不如其意,就嚴厲質疑批判老師或學校,不願理性溝通,甚至動輒訴諸媒體或訴訟,讓學校老師倍感壓力和無力。

面對各種型態的家長,做好親師溝通,往往成了現代老師最辛苦的挑戰。然而,無論家長的屬性為何,老師都應秉持教育專業,以理性和智慧來與家長互動,才能獲得家長的信任,進而發展良性的互動。若過度討好順應家長,反而會失去教師應守的教育專業,對學生造成負面影響。

聽到一位老師用「志同道合」來總結親師關係,深感認同。既然家長和老師應該是教育夥伴關係,雙方就需要有一致的理念和共同的目標。老師若能透過各種方法,不斷傳達其教育理念和原則,展現教育專業,耐心並細心處理學生的問題,讓家長充分感受到老師對每位學生的重視,看到學生的成長與改變,相信能獲得多數家長的認同,願意配合老師一起努力成就學生。至於少數不理性的家長,就盡力而為,然後給予祝福吧!

面對困境的勇氣與智慧
閱讀更多

面對困境的勇氣與智慧

每年到了4月,原本應該是康橋近400位高一學生挑戰單車環台夢想的時間;而到了5月,也應該是近600位小六學生挑戰登雪山主峰領畢業證書的重要時刻。然而受到今年肺炎疫情的影響,這些別具意義的活動都必須取消了。

對許多學生來說,這些是明知非常辛苦,卻都非常期待的活動。經過10個月訓練,無論是體能、技術或裝備,都已經做好周全準備,就等著和同伴們一起去感受山的雄偉,體會台灣各地的美麗。無奈世事難料,只能以更謹慎的態度面對這波嚴峻的疫情。

在投入那麼多心力準備之後被迫取消,遺憾是無可避免的,但我們總告訴學生,山會一直在,路也不會斷,只要願意,將來還有很多機會去挑戰夢想。雖然,平時候我們教導學生要努力堅持追求目標,不輕易放棄,但面對高度風險時,在適當的時機果斷做出放棄的決定,不僅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智慧。

無論登山或環台,都是要帶領學生走出舒適圈,讓他們在相對艱困的環境中,培養逆境抵抗力。實際上在歷年的活動中,也必然會出現各種阻礙,身體不適、天候不佳、政策改變,輕者提升活動的難度,重者影響活動的進行。

這些過程都是學習的機會,成長的養分,不僅是對學生如此,對舉辦活動的團隊也是。慶幸的是,雖然正式活動取消,但原定的各種行前訓練,學生們卻沒有輕易放棄,仍樂觀看待堅持完成。

將來這些孩子的人生路上,還會有無數的挑戰和阻礙,學校除了教導他們解決問題的知識,更需要培養他們正向面對困境的態度,在能力範圍內堅持到底,在必要時刻勇敢放棄。而這種態度無法從課本中取得,必須經歷了,才能累積。

資訊融入教學 隨時應變
閱讀更多

資訊融入教學 隨時應變

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肆虐,世界各國的學校幾乎都已停課,線上教學反成當下學習方式的主流。台灣因防疫工作頗具成效,反成為極少數學校持續運作的國家。在這個時期,能夠讓學生上學,無論對孩子、家長或整體社會來說,都是非常寶貴的!

儘管仍正常上課,多數學校也不敢大意,從寒假開始就積極推動線上教學的各項準備,以防萬一。開學以來,各校老師也都動起來,學習使用各種線上教學平台工具,而眾多的視訊軟體中,「ZOOM」的簡易便利性成了多數學校的選擇。

就在大家逐漸上手ZOOM軟體時,卻爆出該軟體有嚴重資安漏洞問題,嚴重到行政院直接下達指令要所屬機關和各級學校禁用。這必然引來眾多老師抱怨,畢竟視訊教學比一般視訊會議更複雜,老師事前的教學準備,師生對平台的熟悉等,都要花時間去練習和適應。

政府的禁令固然值得商榷,然而,在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時,應有基本的認知,就是「突發狀況」是不可避免的。即便是最單純的單槍投影教學簡報,都可能遇到設備故障、網路斷線等障礙,何況是更複雜的視訊軟體、線上學習平台等。

尤其當這些軟體系統是免費、主導權不在使用者身上時,沒有人能保證其功能、品質或機制不變。因此,老師要做的是學習更多種平台工具,預作模擬和準備,才能應付突如其來的變化。

一個優秀的老師,不會只有兩把刷子,或靠一招半式教遍天下。特別在強調活化教學的現今,老師更要不斷充實自己的專業,學習與融會各種教學新知,才能面對各種情境和需求,做到因「材」施教。
線上教學 師生新挑戰
閱讀更多

線上教學 師生新挑戰

為了因應新冠疫情可能造成學校停課的狀況,教育主管機關從開學前就已呼籲各級學校老師要提早準備線上教學的平台與內容,這段期間也看到政府和許多企業組織紛紛提供各種線上教學的資源和技術協助,網路上有非常多老師分享他們使用線上教學的案例,無論成功或失敗,都是非常寶貴的資源。

即便如此,先前多數學校老師對線上教學仍處於一種被動消極的態度,大概覺得應該沒那麼嚴重吧!直到最近真的出現某高中因兩位學生確診而全校停課,大家才驚覺敵人已經兵臨城下,隨時會慘遭「毒」手,再不趕緊儲備自己的戰力,很可能會措手不及了。

於是這兩周可以看到許多學校積極辦理線上教學研習,老師們就算心裡有百般無奈,也多不敢輕忽,有人戲稱這應該是史上老師資訊融入教學能力進步最快的時期。

然而,線上教學畢竟不同於實體教學,不只平台操作的技能,師生或同儕互動的方式,對老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不熟悉的情境,老師需要花更多時間來備課,要調整教學習慣,還要處理學生新的學習問題。不只是學生端軟硬體的使用問題,還有因好奇和興奮而不受控的挑戰。老師若無法熟悉操作,缺乏周延的課堂規範,或者急躁的想運用各種線上教學的技巧,卻忽略學生的適應狀況,線上教學的成效就很難期待了!

現階段線上教學仍只是個應急的替代方案,老師們不妨先求穩定,從較簡單的模式入門,等學生和自己都順利上手後,再來運用更多線上教學的功能,嘗試不同的教學變化。最重要的是,所有教學設計仍要緊扣學習目的,不要只為了嚐鮮而求變,才不會讓學習偏離了軌道。

多理性 少八卦
閱讀更多

多理性 少八卦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已造成全球性的恐慌,尤其近兩週在歐美地區的疫情擴散,來得又快又猛,加上許多國家缺乏這類疫情的衝擊經驗,民眾的防疫觀念薄弱,政府的應變緩慢,導致傷害遠超乎預期。對照之下,台灣積極的防疫作為和成效,頓時成為其他國家稱羨的對象,也讓國人安心不少。

國內疫情雖相對穩定,但風險仍持續存在,尤其處在全球化的時代中,一不留意,病毒就可能趁虛而入。最近國內出現的確診案例,顯然就是輕忽了病毒在國際間傳播的速度,在當時以為相對安全的地區,實際上極可能已有潛在疫情。我們雖不是先知,無法料事如神,但面對風險,適當的提高警覺和提早因應是絕對必要的。

病毒疫情雖然可怕,只要小心防護,大致上是可以掌控的。然而許多時候,比病毒更難防範的是各種謠言八卦,以及不經求證的散播,這些謠言對社會帶來的混亂和造成的傷害,有時更讓人難以招架。網路社會中,任何一點有意無意的曲解,自以為是的推論,都可能經由各種拆解組合、加油添醋後,就輕易變成其他人相信的事實。

感染病毒可以被隔離治療,但遭謠言傷害卻常無法得到相對等的澄清和彌補,因為謠言散播的速度遠超過病毒,深植人心的偏見也比體內的病毒更難根除。

天佑台灣,我們在政府和民間的通力合作下,已較能免除對疫情的恐慌,但我們難以擺脫全球經濟被疫情衝擊的影響。在面對動盪的局時,我們需要更多理性和關心,替代無謂的猜疑和八卦。每個人都謹言慎行,減少謠言的散播,就是幫社會多增加穩定的因子,如此,大家才有更多心力去面對真正的敵人。

學校防疫 也該超前部署
閱讀更多

學校防疫 也該超前部署

目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發展還很難預測,社會各界無不盡全力在防堵和因應。先前政府要求延後兩周開學,各級學校利用時間盡全力做好防疫準備,學生家長也都願意配合,但學校環境中的確存在較高的群聚感染風險,因此主管機關都對此防疫採高標準的警戒。

除要求做好入校三級防護,還要停辦或延後各種大型集會活動、校外教學、游泳課等,更明定一人確診停班,兩人確診全校停課的標準。畢竟校內一旦發生案例,影響層面之大,是難以估算的。

然而,政府雖制訂了停班停課標準,對於相關的因應補救措施,尚未見到足夠的規畫和討論,只建議學校預先做好線上教學的準備,似乎小看了停班停課這件事。

停班停課所牽涉的不會只有學生學習如何持續的問題,還包括課程調整、活動辦理、師資調配、評量設定等等。尤其現在許多學校推動的多元學習或彈性課程,已不太適用傳統的「班級」思維。雖然政府希望學校減少跑班教學,但對許多學校而言,這並不是能輕易調整的課程規畫。換句話說,部分班級停班的問題不見得比全校停班少。

即便採取線上教學,也還有許多待克服的困難,例如學校和家庭的網路環境、教師的線上教學能力、學生的線上學習規範等等,都是需要事前準備和練習的,更何況許多操作性課程難以透過線上教學完成,因此,不能期待線上學習完整取代原有的學習。

學校理應遵守政府防疫規範,但停課因應責任不能都交給學校自行承擔,既然要採取防疫超前部署,政府需要更積極去瞭解實務運作的困難,適度調整制度,積極整合資源,才能給學校充分支援,讓疫情對學生的傷害降到最低。

累積教學專業 從容面對改變
閱讀更多

累積教學專業 從容面對改變

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衝擊社會各產業的正常運作,各級學校更是直接延後開學,這段時間雖然是以提前放暑假的概念來挪移課程,但政府、學校和許多民間單位都在此時積極推動線上學習的平台和內容,明顯刺激了數位教學的應用,算是意料之外的發展。

然而,新的教學科技運用對多數教師來說是個挑戰,即便現在的技術已經把操作介面盡量簡化,功能也相當齊全,但要熟練的運用,使其發揮預期的教學成效,並不如想像中的容易。除了資訊能力和使用經驗,老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更是重要。換句話說,老師越是具備活化教學能力和習慣,就越能應付不同的教學狀況,突破教學限制。

問題關鍵在於教師活化教學的素養,非一蹴可及,需靠平時的累積,以及接受改變的意願。如果老師總是固守習慣的教學方法,害怕嘗試新的事物,自然難以在教學上做到活化創新;再者,即便老師有意願,但缺乏足夠的行政支持與有效的課程領導,甚至受到排擠阻撓,老師活化創新的熱忱也很快被消磨殆盡。

這幾年無論是教育制度、課程理念或教學方法,都產生許多變革。不斷吸收教育新知,強化課程教學專業,適度活化創新已是老師無法迴避的課題。然而這過程必然有許多壓力和困難,不該是老師單打獨鬥的挑戰,必須以團體戰的模式,透過專業積極的課程領導,才能讓老師們持續投入教學研究,不僅強化個人的教學素養,同時累積教學團隊的專業形象,讓家長更放心。
養成好習慣 減少疫情風險
閱讀更多

養成好習慣 減少疫情風險

這兩周全球持續籠罩在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威脅,由於其隱匿性高,未有症狀的帶病原者同樣具有傳染力,導致先前的防疫措施出現一些缺口,引發潛在的散播風險,政府不僅提高防疫標準,面對防疫物資吃緊的狀況,也積極實施相關配套措施,並透過各種即時的訊息公告和衛教宣導,目前看來暫且能穩定國人對防疫的信心。

過去面對飛沫傳染的疾病,「戴口罩」往往是大家認為最基本的防疫動作,如今大家逐漸瞭解「勤洗手」才是最需要被重視和養成的習慣。畢竟周遭的人如果有咳嗽噴嚏等呼吸道疾病症狀,是較容易察覺和保持距離的,但我們在公共場所可能觸摸到的各種介面、隨身使用的3C產品,都極有可能隱藏著難以察覺的病毒細菌,甚至戴在臉上的口罩,也極容易因為不當的碰觸方式而成為高風險傳染媒介。

實際上,無論是否有疫情,「經常和正確的洗手」本來就是每個人都該養成的習慣,只是平時大家常忽略其重要性,若能透過這次大家對疫情的重視,讓更多人養成勤洗手的習慣,也算一件好事。

大人的習慣養成已不容易,小孩對自身行為的控制能力更弱,這也會是開學後學校防疫最大的挑戰。目前各中小學都在積極準備防疫物資和開學後的防疫機制,除了進校園的把關、環境清潔消毒及出現症狀的處理等方面,對於相關衛教的強化,更是不能輕忽。除了教導並讓學生實際操作正確洗手方式和時機,最好還要訂定督導機制。此外,不隨意碰觸口鼻眼睛,噴嚏咳嗽時正確的掩口鼻動作,也是很重要的習慣。

相信這波防疫工作會順利告一段落,但我們隨時面臨各種傳染疾病的威脅,只要越多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就會減少各種疫情的風險。

避免恐慌 需更周延的防疫政策
閱讀更多

避免恐慌 需更周延的防疫政策

這次新冠肺炎爆發,雖然確診病例仍集中在中國大陸,但短時間內已擴散全球二十幾個國家,所幸世界各國經歷這些年來SARS、H1N1等重大傳染疾病的防疫經驗,多能提早警覺採取相關防範措施。台灣雖也有確診病例,但以台灣和中國大陸的交流頻率來看,醫療和公衛體系的第一線防疫工作成果,是應該給予肯定的。

然而這一波防疫措施卻仍引起許多社會不安,尤其是各種防疫物資的供需失衡,成了最讓大家恐慌的問題,若把防疫視為作戰,那麼這次的後勤補給和民心掌握顯然仍不夠周全。

就以戴口罩的宣導來說,政府一開始鼓勵大家外出盡量戴口罩,還信誓旦旦表示國內口罩貨源充足。未料大眾對此疫情的重視程度遠超過流感,口罩需求遽增,等市場開始供不應求,甚至開始出現民眾搶購囤貨,才緊急採取強制介入通路配發的措施,並且轉變說法呼籲健康民眾不需一直戴著口罩,留給真正需要的人。然而當民眾的錯誤認知和恐懼一旦形成,事後不僅得花加倍的力氣去補救,前後不一的說法,反而更加深民眾的疑慮,降低對政策的信心。

此外,面對這種等級的疫情,除了明快制訂醫療公衛體系的作為外,其他如內政、教育、交通等相關的二線防疫因應政策,顯然也缺乏有效的資源掌握和整合,例如目前各級學校的防疫準備,同樣都面臨口罩、酒精、額溫槍等物資供應問題。這種狀況政府應可預先判斷和準備。

許多專家都呼籲,防疫工作最怕的不是病毒,而是民眾的恐慌。而恐慌往往來自資訊的不足或誤導,以及因應政策的不明和延遲。希望在每次防疫的經驗中,政府和民間都能有所學習,才能更有效的預防各種未知的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