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吉董事長的鐵人教育觀:鐵人精神不只是噱頭!快樂學習更不是口號!真正的教育不僅發生在教室裡。教育,是事業,更是畢生志業。本專欄收錄李董事長針對教育和時事等相關議題,在報章專欄所撰寫的文章。
這兩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大家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型態都產生許多變化,儘管許多衝擊都讓人措手不及,但人們也都努力從中尋找各種應變方式。如今全球疫情逐漸緩和,大家也漸漸學會與疫情共存的相處之道,用理性克服恐懼,相信不久之後社會可恢復往日生機。 這次的疫情帶來最正向的改變,應該就是各種數位資訊的應用與發展,尤其在學校教育這個相對保守的場域,都意外的被激發出驚人的數位教學創新能量。而且這些變化不僅來自教師,也發生在學生或家長身上,當然,過程中不會都是順利的,效果也有好有壞,但也因此讓大家有更多重新學習和省思的機會,自然為教學帶來更多突破的可能,並逐漸調整出更好的教學模式。 學期到了尾聲,可能還是擔心疫情,或者說這陣子大家都在忙著應付停課復課,今年家長們對安排孩子參加暑期營隊活動的態度也比較保守。然而若沒有好好規劃,孩子很容易就窩在家裡「自主防疫」,或者花大量時間「線上學習」(只是所學內容非家長期待)。轉眼間兩個月渾渾噩噩的過去,只有體重和打怪技能提升,相當可惜。 面對後疫情階段,即便許多實體活動仍有風險或受限制,家長其實可以善用孩子們已經改變的學習習慣,主動與孩子討論暑假期間的作息安排,有目的性和計畫性的利用網路學習資源,補強學期中較為不懂的單元,或者探索自己喜愛的課外主題。同時練習記錄與歸納學習內容,進而產出一些學習成果(例如簡報、心得,甚至專題研究)。一方面掌握正確的學習標的,也能留下很棒的學習歷程。 當然,也別忘了讓孩子多走出戶外,培養定時定量的運動習慣,才能讓他們有更健康的身心面對疫情或課業的挑戰。 (圖照:myboys.me / shutterstock.com )
台灣這波新冠肺炎疫情來的快且猛,雖然是意料之中,政府仍顯得有些措手不及,各種防疫措施滾動修正的速度和頻率,讓人眼花繚亂。反觀一般民眾倒是處之泰然,多數都做好與病毒共存的心理準備,儘管工作生活多少受到影響,相較於去年已經不再那麼恐慌。 各級學校有了去年線上課程經驗,多已能從容面對可能再來的停課不停學,許多老師在這段期間還不斷精進數位教學能力,大幅提升線上教學的功力,有的老師甚至自備多台設備,電腦、平板、手機、實物投影機同時出動,不僅讓學生獲得有如實體課程的學習體驗,更能善用數位科技的便利提升教學成效,用心程度令人感動! 只不過學校再怎麼充分準備,最怕的還是遇到變化莫測與窒礙難行的規定。尤其這段期間,政府一方面要控管疫情發展,一方面要民眾逐漸適應與病毒共存的生活,導致許多規定模糊不清,有彈性卻又設定複雜條件,中央與地方不同調,種種不確定性才是學校和家長最大的困擾。 最令民眾不解的是台灣疫情發展已較多數國家滯後,理應有許多經驗可參考,提早因應討論,預作規畫與模擬。然而從近期的疫苗、快篩、居隔和停課等方面的相應措施引發的問題看來,顯然並未做好準備。政府決策匆促且未能充分考量實務運作條件,相關資訊無法讓民眾充分理解,許多人力物力也跟不上規定需求,造成基層運作上的混亂與衝突,這些都增加人民的不安,造成更多不必要的防疫與社會溝通成本。 台灣的防疫成果已有相當好的基礎,民眾的配合度也相當高,上位者若能更高瞻遠矚,中央與地方能以理性專業溝通,少一些政治口水,掌握基層狀況,提早制定務實可行的措施,相信民眾也能更安心的面對疫情衝擊。 (圖照:Travelpixs / shutterstock.com )
教師節前後,網路上總會看到各式各樣的教師節祝福,有來自學生或家長的,也有來自學校或政府的,當然也少不了企業商家,想搭著感恩回饋的心來振興一下經濟的!一直銘記著幾位老師在求學過程中給予的指導,投身教育事業、為人父母後,更深刻感受教育現場老師的辛苦,也真心感謝所有努力付出的老師! 過去這一年多疫情肆虐下,全台老師也被迫「系統升級」,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學習新技術,找到新資源,將自己習慣已久的教室課堂教學,更新成陌生的線上教學模式。系統升級後勢必發現新的問題,產生新的需求,就算早已習慣使用數位教學,也少有這樣大規模長時間線上教學的經驗,突然間所有老師都成了新手上路,手忙腳亂、焦頭爛額,其壓力真的可怕。 其實把時間往前拉,會發現這些年學校教育導入許多教學革新,學習共同體、活化教學、探究實作、素養教學、跨領域教學等等,都不斷在的考驗老師的教學知能,要求老師自我提升。只是過去有些老師選擇觀望,有些甚至抵抗,而這次大家沒得躲,只能跟上了。 然而,老師們的系統升級了,家長們也得配合升級。若還守著老觀念,用舊標準來檢視老師的教學,那許多老師的努力就會被忽略,用心會被誤解,理想會被質疑,成效自然很難(或來不及)被看見,漸漸的熱情也就會被磨滅,繼續精進的動力會流失,實為可惜。 身為孩子教育的合夥人,除了對老師表達感謝,家長更需要去理解。理解老師對教育的想法、教學設計的用意、班級經營的拿捏;還要理解環境制度的變化、現今教育的趨勢、孩子未來能力的需求。當老師獲得更多的理解認同,就會有更多的動力,與家長一起成就孩子的學習。 (圖照:Bapi Ray / shutterstock.com)
自五月停課到現在,算是台灣學生最長的一次離校經驗,有人戲稱這是史上最長暑假,雖說期間各校努力實施線上教學,但學習模式和氛圍總是與實體上課不一樣,學生心態的確會較放鬆。如今疫情逐漸控制住,下周學生們將會回到學校,相信多數學生都非常期待,有些家長更是想要放鞭炮慶祝了! 這次的停課不停學,讓許多人感受到科技的發展對傳統教學模式的衝擊,甚至認為未來的學習型態難以回頭,數位學習的能量將會更快速發展。而這種學習型態的改變,也讓我們有機會重新思考學習節奏這件事。 傳統的學習依賴學校,而學校則以「學期」作為規劃教學活動的依據,將老師需要教的、學生需要學的,有計畫的排入二十周的課程中,親師生都很自然會把注意力放在每堂課、每個單元、或者每個定期評量的完成度,並做為檢視教與學的績效指標。這樣制式的學習一旦久了,學生容易產生學習疲乏,的確需要寒暑假適度的休息和調整,以便重新起動下一學期的學習。 然而,從中小學生的身心和智能發展來看,學習的時間未必要有這麼清楚的起迄界線,學習的範圍也不該侷限在固定的課程單元。寒暑假的作用,除了讓師生得以喘口氣稍做休息,更可以藉此讓學生有機會和時間投入其他的學習,包括自己有興趣涉獵的課外活動,或是補強學期間較不熟稔的內容。 當資訊科技打破學習的時空疆界,許多的學習不需要在教室裡進行,不受限在制式的教材單元中;甚至無法於學校的學科課程裡得到滿足時,教育現場也需調整習慣已久的學習節奏,用更彈性和適性的思維,讓學習有更多可能性和延續性,放假一樣可以不停學。 (圖照:Jackie Niam / shutterstock.com)
自從全台學校停課開始,數位教學資源成了維繫不停學的關鍵,於是各種網路上既有的線上教學平台使用者倍數成長,各級政府、學校或者民間機構,也積極蒐集整理各式資源,連教科書出版業者也全力支持,免費提供更多數位教材或學習資源,目的就是要讓前線作戰的老師們發揮教學專業,維持學生的學習成效。 最近也聽到有些老師分享,這次才驚覺原來網路上有這麼多數位媒材,有這麼多人在各種社群平台分享各種線上教學經驗和資源,就算之前較缺乏的內容,也在這段期間很快的就補上了,讓他們備課起來安心許多。重點是,多數的資源都是免費的! 這次停課不停學的確引出驚人的線上教學需求,也同時激發出台灣教育界許多數位資源製作的能量。然而,這些資源無論是來自教師個人、公益平台、政府機構或是民間企業,雖然多數是以免費形式提供給老師和學生使用,其實都要耗費許多時間、心力、專業以及經費累積而成。也就是說,那些資源都不該是免費的,只是有一群人願意去付出和承擔。 好的教育從來不是廉價的,除了人事、教材、設備、水電等這些顯而易見的費用外,還有許多隱藏在背後的成本,包括師資的養成與專業成長、課程與教材的設計、教學科技的導入、親師生關係的建立、學校行政的經驗累積,這些過程都是教育的成本,其投入的質量也都影響著教育的品質。 希望這次掀起的線上教學浪潮,除了讓大家發現數位資源開發的重要,也能關注到這些資源產生的成本。有句話說,免費往往才是最貴的,因為要承擔更多未知的風險。應該用更長遠而務實的角度去思考,無論是付費或共享,有對等的付出,才能持續獲得有品質的教學資源。 (圖照: CreamLabrador / shutterstock.com)
台灣疫情未見趨緩,政府宣布延長三級防疫警戒,也就是全台將停課到學期末,甚至是到下學年開學為止。對已習慣線上教學的師生來說,除了期末測驗的方式有些困擾外,多延長停課兩週可能差別不大,然而對許多家長而言,卻是雪上加霜的開始。 從去年許多國家長期停課到目前台灣停課一個月的各種現象來看,中小學家長應該是最容易崩潰的一群人。除了少數覺得可以陪孩子學習是一件好事,多數家長要兼顧自己的工作和家務,還要照顧孩子整天的作息和學習。剛開始得跟著孩子熟練線上學習工具,接著又擔心老師的教學進度、孩子的學習成效,以及長時間使用3C的問題。加上有些平常在學校裡老師可以協助解決的問題,突然都變成家長的責任,其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於是家長情緒更容易起伏,親子關係也更容易緊張和衝突。 由於師生都在摸索新的教學模式,成效勢必也會不同,面對這樣的變化,許多專家建議家長們可以用較寬鬆的標準,較正向的角度看待線上教學,接受更有彈性的教學進度和方式,甚至善用線上學習優勢,突破時空限制,彌補實體教學的不足。例如可重複觀看老師的教學內容、利用線上提問避免尷尬、增加同儕討論分享的機會、依個人需求進行補救加強或加深加廣的學習等。 過往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多關注在內容和進度,較少在意孩子的學習方式和習慣是否正確?在這波停課不停學的數位學習浪潮之下,家長們其實有更多機會去看見孩子的學習過程,掌握其優缺點。不妨趁此機會,善用數位科技的特點,激勵孩子的學習動機,改善學習方法,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畢竟那才是孩子終身受益的能力! (圖照: EstherQueen999 / shutterstock.com)
全台延長停課時間消息一出,網路上立刻出現各種家長和老師的哀號,不少學生也開始想念和同學一起到校上課的時光。不過為了確實控制疫情發展,大家也都能諒解,只能想辦法自我調適。 兩周以來,多數師生應該都已熟悉線上教學的方法和步調。然而,當戰線一拉長,新鮮感逐漸減少時,一些未曾看過、想過的問題也開始浮現,不斷考驗著學校老師和家長的應變能力。 最常見的是部分學習動力不高,或者自制力不佳的孩子,開始出現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一邊聽課一邊開其他視窗做娛樂,甚至直接關掉視訊鏡頭與聲音,刻意不參與學習,於是一個「遠距中輟」的新名詞就這麼出現。老師面對螢幕中二三十位學生的畫面,的確很難辨別每位學生眼中看的和耳裡聽的。想要有效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不僅要提升資訊能力,可能還要跳脫過去經驗框架,重新建立師生虛擬與實境交錯的教學關係。 此外,線上學習的評量也成了一大難題,無法使用傳統的紙筆測驗,勢必要採取多元評量。一般來說,多元評量用在平時成績通常較無爭議,老師也較容易找到替代方案,但用在段考或期末考時,評量的公平性和可信度就容易被放大檢視。尤其在高中階段學期成績可能影響校內排名和大學繁星推薦資格時,評分太過主觀,或難以防弊的測驗,就很難讓在意的家長埋單! 這些難題,都是過去教學現場不容易遇到的,卻是未來無法避免的。或許也是一個契機,讓我們重新去省思過去的教學模式中,有哪些以為重要,卻未必有效幫助學習的教學形式?有哪些僵化已久的思維,限制著教學創新?或許在這波衝擊之後,可以看到更具前瞻又務實的教育情境。 (圖照: yayasya / shutterstock.com)
自新冠肺炎疫情快速蔓延後,雖然造成大規模的生命威脅,嚴重衝擊全球經濟發展,人類社會卻也在求生的意志下,激發出許多新的產業和生活型態,就連相對保守的學校教育,也不得不積極應變。 疫情對教育的衝擊,最直接的就是造成學校停課,當師生無法到校,傳統的教學模式完全派不上用場,遠距教學的需求自然而生。加上近年來活化教學的觀念盛行,傳統單向式的遠距教學已無法滿足,於是各種強調互動性的線上教學平台開始被廣泛使用,許多過去默默累積卻乏人問津的數位教學資源,也突然成了老師們的救命丹。 以往老師們面對這些新開發的數位教學技術和資源,許多是採取「謹慎保守」的態度,希望備而不用,就怕因不熟悉而壞了自己的教學效果,影響學生的評量成果。這次受到疫情所逼,全國老師不得已都被趕鴨子上架,硬著頭皮也得做線上教學。而在這些半公開的數位平台上,家長或學校主管將更容易掌握教學狀況,於是教師的教學能力、課程準備的投入程度都將赤裸裸的展現,這對許多老師來說,恐怕是從未意料到的情境。 這波教學變革雖因疫情而起,但後續發展和影響,恐怕不會因疫情趨緩而消減。儘管線上教學無法完全取代教室現場的實體教學,但這波衝擊和嘗試後,師生必然會感受到數位平台可以強化教學和提升學習的功能。相信這樣的甜頭會讓許多老師願意更投入,也讓學生家長更期待。換句話說,這趨勢必然持續下去,只是速度和規模的問題而已。 既然這樣的教學變革趨勢難以再拒絕,老師和家長不如坦然接受,並且用更積極的態度去瞭解、熟悉和善用,將阻力轉換為助力,迎接後疫情教學時代的來臨。
康軒文教集團 著作權所有 © 2025 | 使用者條款 |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