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吉董事長的鐵人教育觀:鐵人精神不只是噱頭!快樂學習更不是口號!真正的教育不僅發生在教室裡。教育,是事業,更是畢生志業。本專欄收錄李董事長針對教育和時事等相關議題,在報章專欄所撰寫的文章。
面對108新課綱的第一屆會考,到底會有什麼結果?不僅學生和家長緊張,學校老師也一樣忐忑。當成績公布,總是幾家歡樂幾家愁,然而大家關注的焦點仍集中在有多少人考滿分?哪些人可以上第一志願?還有家長因無法進入前三志願而難過生氣,覺得孩子3年的努力都白費了! 依據台師大心測中心公布的資料,精熟程度A以上的,平均錯2題就少一個+,以北北基考區來說,前三志願大概就是2到6題的差別,以5科約200題來看,也只是百分之1到3的錯題率。除了少數天賦極高的孩子,這樣些微分數的差距,實在不能代表學生學習能力有多大差異,又何需這麼在意第幾志願的遺憾呢?甚至否定孩子的努力?說穿了,主要還是為了面子,為了那個「明星」高中的虛名! 實際上,無論是所謂的明星高中或社區高中,在新課綱之下,大家都在重新探索和調整,有些社區高中反而更能發展出學校的課程特色。只可惜努力的成果不容易在短時間內展現,也很難翻轉家長們對排名的既定印象。這種僵化的排名思維,讓適性揚才的教育理念不易落實,更是升學壓力難減的關鍵因素。 現今的大學入學管道多元,考招制度更能適性選才,只要能夠清楚自己的志向,鎖定擅長的學科領域認真學習,主動拓展自己的學習歷程,不管就讀哪個高中,都很有機會申請自己嚮往的大學科系。 會考成績只是國中階段學習成果的指標之一,更重要的是用什麼態度面對與規畫高中階段的學習?能不能積極探索自己的志向?如果過度執著於高中學校的排名,花3年專注在拚會考成績,只為了少錯幾題增加幾個+號,卻侷限國中生探索自己的時間與空間,不利於高中階段的學習和未來發展,實非明智之舉啊! (圖照:Colorfuel Studio / shutterstock.com )
今年台大電機系畢業典禮,畢業生代表致詞,要同學特別感謝父母當年沒有逼他們去讀醫學系,才能讓他們在電機系畢業。此話一出,不僅讓現場師生笑了,也引起不少社會共鳴。這聽起來有點玩笑話的自嘲,卻是一針見血的道盡不少學霸的無奈。 這群學生在升學路上可謂菁英中的菁英,他們的學測或指考成績,看似可以挑選大學各種科系,實際上卻常因某些框架而侷限了他們的選擇。這些框架可能來自父母師長的期待、同儕的比較、社會價值觀的評價等等。例如原本對昆蟲有高度興趣的學生,當他有條件申請醫學系時,能有多少勇氣面對外部的壓力,抵抗榮耀的誘惑,進而堅持自己的夢想呢? 換另一個角度想,身為父母師長的我們,雖然常說鼓勵孩子追夢,又能有多大的氣度,去支持孩子放棄名校科系的光環呢? 這位畢業生慶幸的是父母尊重他們最後的選擇,然而在場學生中,應該也有當年因為分數夠高,必須放棄自己真正喜愛的科系。甚至,有許多人從一開始就沒有機會去探索自己真正喜歡的事物,從來不知道自己的夢想是什麼? 因為在他們的求學過程中,大部分時間都專注在當下的課業,以求更高的分數。而他們的志願,很容易因為成績而被「決定」,或是長時間被有意或無意的灌輸而生,就像聽到「你功課那麼好,將來要當醫生?還是工程師?」如此的理所當然。 我們不需全盤否定大人經驗的價值,給予適當引導與建議對孩子來說也是很重要的,關鍵在於如何拿捏分寸,用開放的心胸和跟上時代的眼光去理解他們,避免過度主導,甚至直接否定孩子的興趣與夢想。更重要的前提是,要給孩子充分探索的機會,才能讓他們更瞭解自己的喜好。 (圖照:Colorfuel Studio / shutterstock.com )
聽幾位不同公司的主管聊到進用新人的經驗,都不約而同的搖頭,覺得現在根本不敢奢望找到肯吃苦耐勞,主動積極的新人,只求找來的人能看清自己能耐,願意虛心學習就好,別稍微遇到挫折或不順心,就想打包走人! 他們最怕遇到的是那種還未熟悉工作流程,就喜歡用自己的想法做事情,用自己的標準來判斷事情的重要性,等到狀況發生被主管責怪後,又只會找一堆理由來辯駁,或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完全不覺得是自己的問題。遇到最誇張的是,還讓爸媽出馬來質疑主管管理方式,不免讓人感嘆,難怪其子女會有這樣表現。 會出現這種「職場媽寶」的現象其實也不令人意外,大概也是少子化的衝擊之一。看那些過度保護孩子的父母,最常見心態一是怕孩子「吃苦」,不忍心看孩子遇到困難不知所措的無助,也不想看他們遇到失敗的傷心難過。總想幫他們安排比較容易走的路,先搬走可能會絆倒他們的石頭,結果可能讓孩子連抬腳跨過去的能力都學不會! 二是不想他們「吃虧」,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點,怕比別人少了機會,所以,想盡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為孩子爭取各種權益,總是在意表面的公平,忽略孩子可能有不同發展的需要。錙銖必較的結果,可能讓孩子失去欣賞別人優點,學習別人長處的能力,一切以自我為中心,難與人建立友善關係,更無法團隊合作。 父母教養態度,對孩子人格的型塑有極大的影響,而那些人格也會成為其人生發展的關鍵因素。其實適度的讓孩子習慣吃苦,學習吃虧,反而可以轉化為成長的養分,也有助於開拓孩子視野,穩定其心性! (圖照: Fit Ztudio / shutterstock.com)
又是驪歌響起的畢業季節,「鵬程萬里」大概是這段時間最容易見到的祝福語。只是想鵬程萬里,不能光用想像或期待,得要有足夠實力,而這些實力包含許多面向。首先,學校所學都只是讓我們可以展翅的基本能力,後續仍需強盛的學習慾望與能力,不斷吸收各種知識養分,才能適應各種環境的變化,解決各種問題。還要有堅定的信念和毅力,才能勇敢面對困境與挫折。當然,足夠的體能,是最基本的要件。再者,想遨翔萬里,得先有明確方向。也就是要立定志向,才不會漫無目的虛耗光陰,甚至迷失自己。除了遠大的志向,也需要訂定不同階段的目標,這些目標的設定,需要衡量自己的能力和條件,太過保守容易停滯不前,一味好高騖遠也不切實際,都難以成就萬里志向。而立定合適的志向和務實的目標,前提是要充分了解自己,不僅是自己的興趣、才能、學識或個性,還要了解自己所處的環境與擁有的資源。充分利用資源,就像乘著風勢而行,能讓事半功倍。只是資源往往不會都自動上門,需要主動去探詢或爭取。就像許多電玩遊戲,越能抱持開放心胸,勇於嘗試、樂觀積極的態度,就越能累積有用的資源。這資源可能是技術、財物,更多是人脈和經驗。人脈是非常重要的,他可以是周遭的親朋好友、是學習或工作上的同伴、是老師或主管,也可以是各領域的專業人士,甚至一時的競爭對手。他們可以在當下給予支持協助,也可能在重要時刻成為貴人相助。於是,真誠待人,與人為善,樂於助人,廣結善緣,是建立人脈的重要本質。每個人的際遇或許不同,成就自然也有差異,但我們能做的,就是先裝備自己的實力,先自助而後得他助。
又來到充滿不捨的畢業季,今年受到肺炎疫情影響,舉凡畢業典禮、畢業旅行或謝師宴等活動都被取消或延期了,讓畢業生感到無比失望。如今隨著國內疫情緩和,相關禁令逐漸開放,讓畢業生又燃起一絲希望,整個過程的變化,其實也成了另一種難忘的回憶。前陣子媒體報導,因無法舉辦謝師宴,某私校老師直接要求班級學生繳交費用買禮物送老師,引起家長的不滿。雖看似個案,從許多社會議論來看,謝師宴和送禮這存在已久的一種習俗,恰當與否,其實值得探討。家長和學生感謝老師的教導與付出,本是天經地義的事,然而長期發展下來,謝師宴活動越來越重視形式排場,成了家長或老師之間的較勁場合。部分家長就算不認同,通常也礙於情面不敢多言;許多老師並不期待這種餐會,甚至覺得是一種壓力,卻不好拒絕。往往熱鬧一頓飯後,學生也未必表達了感恩之情。現代教育強調家長和老師是一種教育合夥人的關係,雙方理念越相近,越有利於學生成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能展現專業和熱忱,取得家長的信任,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而家長回饋老師最好的方式,就是和老師有共同的理念,成為老師的後盾。當這樣的良善合作關係建立,不僅學生受益,老師也能在教學中獲得成就,其實家長和老師應該是相互感激的!至於學生,更不需要透過過度物質的形式來表現對老師的感謝。一句話,一張小卡片,只要是發自內心,都會讓老師感動!最好的方法,就是聽從老師的教導,盡力學習展現最好的表現,讓老師覺得教之而成天下英才,與有榮焉!
康軒文教集團 著作權所有 © 2025 | 使用者條款 |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