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吉董事長的鐵人教育觀:鐵人精神不只是噱頭!快樂學習更不是口號!真正的教育不僅發生在教室裡。教育,是事業,更是畢生志業。本專欄收錄李董事長針對教育和時事等相關議題,在報章專欄所撰寫的文章。
自2018年行政院公布「2030雙語國家政策」之後,台灣各級學校教育可說進入「瘋雙語」的年代,許多中小學紛紛掛上「雙語學校」之名,除了可以爭取經費投注在師資和軟硬體設備上,更有一種「不跟上就會被淘汰」的危機感! 然而,4年來此一政策爭議不斷,近日政府又將名稱改為「2030雙語政策」,但政策方向不變,爭議依然存在。尤其是雙語師資不足與學生英語能力落差,都是政策推出之時就可預見的問題,可惜4年來不見有效解決方案,隨著加入的學校增加,這些問題也不斷擴大。 雙語教學本身需要足夠的環境條件,包括學生與老師的語言能力、適切的學習內容與教學方法,以及足以激勵學習的需求和情境,那是非常複雜的課程設計,需要周延的規畫,絕非只是「用英語教數學」這樣簡單幾個字的概念。當學生英語能力參差不齊,教師雙語教學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強加英語學習其他學科的作法,不難想像那樣的教學會有多無力且無效!更別說在國高中階段,學科知識內涵更深更廣,還要面對升學考試壓力,那些半調子的雙語教學,恐怕只是徒增困擾而已。 雙語政策二大願景為「培育台灣人才接軌國際」及「呼應國際企業來台深耕」,雖有許多相關配套,但最大關鍵還是在提升全民的雙語能力(或使用英語的能力)。在以中文為主的成長環境下,與其好高騖遠地強迫推動雙語學科教學,不如先專注在提升英語課的學習成效上。例如從增加學習時間(包括課後輔導或寒暑假期)、提供更多元實用的英語學習內容,再輔以分級分組,用更符合條件的學習與評量方式,讓學生同時強化聽說讀寫的語言使用能力。當累積足夠的英語能力,就能更從容面對進一步使用或學習英語的機會。 (圖照:maroke / shutterstock.com )
自雙語國家政策推動之後,各級學校推動雙語教育已成為各縣市政府的重要施政指標。這2、3年來,冠上雙語課程學校的中小學數量可說是倍數成長,整個雙語課程的趨勢可說來到風口浪尖。近日台北市政府更宣布,未來4年內將台北市所有公立國中小及完全中學轉型為雙語學校,甚至以新加坡用28年推動雙語教育做對比,強調10年內達標的企圖心。 看到雙語課程如此發展的「榮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有更多的學生能接受雙語教育,未來整體國民的雙語能力能提升有望,拉高國際化的程度,對台灣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更有助益。 然而真正落實雙語教育,需要投入非常多的時間、人力和物力,畢竟語言的習得和應用,需要足夠時間與環境的浸潤,那種淺碟式的雙語課程,通常只能讓學生有不同的學習體驗,或許能引發一些學習興趣,卻難有效提高雙語學習能力。 再者,中小學各領域科目的課程,都有其既定的學習目的和指標,如何兼顧語言能力的應用和學科知識的傳遞?會是實施雙語教學的最大挑戰,這絕非只是讓「老師會用英語授課」而已。教師需要具備對雙語教學設計的能力,以及對自己和學生語言使用的掌握程度,都會影響教學成效。最不樂見的是為了雙語教學,讓學生原本該學會的學科知識沒學到,卻還要另外花時間補救,甚至因此折損學習動機。 雙語教育的成效,不能只以轉型多少雙語學校,或每周增加幾節雙語教學課來衡量,更要看教學現場的課程如何有效實施?師生能否提升對語言學習和使用的能力?若一味追求快速的量化績效,造成更多師生家長的困擾,對雙語教育帶來更多負面影響,反而得不償失啊! (圖照: Eskemar / shutterstock.com)
為了符應政府2030雙語國家政策,近年來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很積極提出各種雙語教育計畫,投入大量經費,從小學到大學,從課程教學到師資培育,想盡辦法要和雙語連結。 不同於以往增加英語學習時數的作法,這次的雙語教育更看重在「用英語學習」,例如在不少公立中小學掛上雙語課程實驗學校的招牌,要用英語來教授部分學科;新北市政府也推出技術型高中雙語實驗計畫,要將技職教育雙語化;教育部更是砸下25億,要在40所大學推動全英語教育,目標八成英文課採全英語授課,且至少一成大二、碩一學生修習兩門以上全英語課程。看起來政策如火如荼展開,但實務上仍面臨很大挑戰。 首先,面對這樣龐大的英語授課需求,師資是第一大關卡,政府也早在幾年前開始進行相關師培,除了現職教師的進修研習,也在師培機構開設雙語教學相關學程。這種有點趕鴨子上架的雙語師資養成,或許是短期內較能滿足數量的方式,但實際效果卻有待觀察,畢竟平常許多學科老師用中文教學都不見得輕鬆了,更何況要用自己不熟悉的語言,除了要花更多時間準備,課堂上的學生互動或不預期的問題,都考驗著老師的雙語能力,也影響課堂教學的成效。 另一個更難突破的困境,是學生英語程度的問題,包括學生具備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是否足夠?老師如何面對班級中學生英文能力的落差?若遷就學生英語能力不足而簡化雙語教學的課程難度,恐怕影響原有學科的學習目的,到頭來可能就成了體驗式或點綴式的雙語教學。看似滿足了政策的量化需求,卻無法發揮實質雙語教育的效果。 在全球化的時代,推動雙語教育是有其必要的,但語言的學習和應用,對整體學習的影響甚鉅。政府在衝量化目標之前,應該有更周延務實的規劃,以免顧了政府的面子,卻失了學生的裡子。 (圖照:Tom Wang / shutterstock.com)
在雙語國家的政策方針下,這兩年政府積極推動各種雙語教育措施,同時也啟動相關法規修訂,近日也傳出可能鬆綁幼教法限制英語教學的相關法條,引起許多反對聲浪。從家長的角度來看,幼兒雙語教育需求一直高度存在,然而幼教學者多認為幼兒學習雙語會干擾母語的學習,且不利幼兒身心發展。長久以來這些爭議都無法被有效討論和辯證,仍多是各持己見,也因此幼教市場產生許多模糊地帶。雙語教育不單只是第二語言的學習,也涵蓋使用雙語進行學習。而現行「幼兒園教保服務實施準則」規定幼兒園不得進行全日、半日或分科外語教學,其限制的是將英語作為單一學習科目,並未禁止在雙語環境下進行適切的幼兒教育。實務上,只要課程、師資和環境規劃得當,採用雙語進行幼兒主題統整教學,並不影響幼兒學習發展,反而讓幼兒在自然的情境中學會使用兩種語言。至於影響母語學習成效的因素複雜,恐怕不能直接歸咎於雙語教學。國內「幼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中,也明訂了多元文化相關學習的指標,雙語教育絕對是有助於多元文化學習的利基。然而要提供適切的幼兒園雙語統整教學,具備雙語能力及幼教專業的師資才是關鍵。政府若可比照中小學外籍師資聘任規定,允許大學以上學歷,具備他國合格幼教師資及幼教經驗者在國內幼兒園任教,如此同樣在不得進行單科英文學習的規範下,幼兒園仍可聘用較合格的外籍師資進行雙語環境的統整課程。與其用無法滿足家長需求的幼教法規限制,讓錯誤的雙語學習充斥幼教市場,不如用更務實和專業的角度修訂法規,引導家長選擇正確與適當的幼兒雙語學習環境,更有助於雙語教育發展。
二十年前雙語教育在台灣開始萌芽,民間教育單位開始嘗試推動各種形式的雙語教育,只是在各種法令限制之下,得面臨諸多困難和風險。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雙語教育政策,部分法令稍有鬆綁,加上實驗教育觀念的盛行,越來越多公私立學校都搭著這股風潮,辦起雙語實驗課程。從事雙語教育辦學多年,對於能讓全國更多學子接受優質的雙語教育,絕對是值得支持肯定的,然而觀察這幾年台灣雙語教育發展的現象和趨勢,卻也感到許多憂心。首先,社會大眾對雙語教育的認知多半是模糊不清,從政府、學校、學者專家到家長學生,對雙語教育的目標和作法常有著不同解讀和期待,以致於從觀念、政策到實務的執行,容易產生認知落差,也導致各種混淆視聽的雙語教育亂象。例如找個外國臉孔的老師,每週多上一兩節英文會話課,就只是冠以雙語教育之名,卻無雙語教育之實。再者,雙語教育並非只是增加外語的學習,還要運用外語作為學習的媒介,包括學科知識或文化內涵。要做到這種程度,不僅要有完整的課程設計和專業的師資教學,學生的外語能力才是關鍵,而這些也是各公私立學校推動學科採雙語教育最難克服的困境。一般公私立學校的主要學科並無常態性的全英語授課環境,同班級學生的英文能力參差不齊,即便老師能以流利的英文教授數理社會科目,學生也未必能聽懂或回饋。也就是說,若無法依據英文能力分級教學,強迫以雙語進行學科教學,恐怕是犧牲多數學生的學習權益。
康軒文教集團 著作權所有 © 2025 | 使用者條款 |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