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吉董事長的鐵人教育觀:鐵人精神不只是噱頭!快樂學習更不是口號!真正的教育不僅發生在教室裡。教育,是事業,更是畢生志業。本專欄收錄李董事長針對教育和時事等相關議題,在報章專欄所撰寫的文章。
近幾年台灣有一群家長,深覺各地的公園遊具被大量更換成非常相似的罐頭遊具模組,雖然強調安全,但尺寸低矮,挑戰性低,功能不足,根本引不起孩子的遊興,於是組成「台灣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6年來成功推動約二百座公園遊戲場改建案,掀起台灣兒童遊戲場的新革命,讓孩子更想盡情的在公園裡玩耍。 的確在過去一段時間,無論是公園或校園的遊樂設施,安全性總是被當作最優先考量,大人也多以預防受傷的態度來要求孩童,常提醒孩子不要溜太快,盪太高,跳太遠。於是許多傳統的遊樂設施被拆除,換成一點都不刺激的現代遊具。 然而根據研究,兒童遊戲場中各種旋轉、攀爬、彈跳或溜滑的動作,都在增加他們統合肌肉、關節、骨骼等組織知覺的機會,對孩童身心發展非常重要。此外,讓孩子接觸多元的材質,例如石材、鐵鍊、木頭、草地、沙坑等,能豐富孩子的觸覺刺激,也有助於發展想像力和創造力。換句話說,刻意避免這些略有危險性的動作和環境,看似保護孩子,卻是在剝奪孩子學習避險的機會,反而弱化孩童對於危險的判斷與避免能力。 自從在學校推動帶學生登百岳、泳渡日月潭和單車環台這些具挑戰性的活動,常有人會問學校不怕發生危險嗎?萬一學生受傷家長能接受嗎?實際上,任何活動都有風險,重點在於讓孩子學習保護自己的方式。只要透過循序漸進的訓練,做好相關醫護準備,即便真的摔了、扭了,也能減低受傷程度,這樣的風險應該就是可以接受的。如果無法承受任何傷害,孩子將失去很多探索與學習的機會,更難培養面對更大挑戰和困難的能力。畢竟溫室裡的花朵,終將難以抵抗現實環境中的日曬雨淋。 (圖照:Tanya Consaul Photography / shutterstock.com )
台灣疫情趨緩,又正值暑假,許多人迫不及待前往海邊、溪中戲水,一方面驅走酷夏的炎熱,同時解放被疫情壓抑已久的心靈。然而,近日也發生多起溺水意外事件,奪走寶貴生命。每每看到此類新聞,除了感到不捨,更覺得政府和教育單位應該還可以多做些什麼,來降低悲劇的發生。 這些溺水事件的原因,主要就是不諳水性和過度自信,即使岸邊立有各種警告標示,戲水民眾仍會覺得看起來很安全,就輕忽開放水域的潛藏風險,一旦發生意外,也因缺乏自救或救人能力,增加遇難的風險。 政府除了加強宣導外,還可以增加急救設施來降低傷害。好比近幾年「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努力在每個高山山屋中放置高海拔加壓艙,就是一種減低高山症危害生命的有效方式。因此,若能在那些熱門的戲水場域,在岸邊多設置救生圈和AED等急救設施,應能提高意外發生後的救援機會。 當然,最好能從源頭去預防和避免危險,採取更積極主動的避險教育。學校除了一般的游泳課程外,也應納入水中自救、基本救生的學習,即便技術無法純熟,但多一份瞭解和練習,就能降低一些風險。 實際上,這樣的學習很難在學校中落實,還需要結合社會教育的資源,例如獎勵補助各公民營游泳池開設相關課程,讓學生利用假期上課,並列為必要的學習項目。若能在防災教育場所建置類似開放水域的環境,提供相關的水域體驗與自救課程,相信效果會更顯著。 台灣有豐富的天然資源,政府的開放山林政策,也鼓勵民眾多接觸這些好山好水,於此同時,也需要民眾提高對野外環境風險的瞭解,做好預防措施,增加應變能力,才能更安全與自在的體驗自然之美。 (圖照:Tom Wang / shutterstock.com )
前陣子台灣職棒進行選秀,一位自建中和台大畢業的選手獲得指名,不止媒體報導,也因台大教授的分享引發議論,有人質疑讀了這麼好的學校科系,這樣的選擇豈不浪費過去的學習?但多數人都很肯定他追築夢想的毅力和勇氣。 這樣的新聞之所以引起關注,其實都因為潛意識裡仍把「學霸」和「職棒選手」視為不相關,或是不同層次的兩種角色,自然產生「這麼會讀書,卻去打職棒」的訝異。儘管大眾的觀念已較開放進步,能獲得更多肯定與支持,但相信要抵抗周遭對學霸光環的期待,走一條不一樣的路,面對的掙扎和壓力依舊不小。 華人傳統的觀念裡,對不同專長和學習過程,仍多少存有高低貴賤的框架。讀書被當作一種聰明才智的象徵,是較高階的能力,其他在運動、藝術、烹飪、工匠等技術能力,通常被視為讀書以外的「特殊專長」。所以當名校生去打職棒,大家會覺得很特別;同樣的若有從小打棒球又能考上台大,也會覺得難能可貴。 也就是這樣的觀念束縛,讓許多擁有不同能力專長的孩子,總要先經過一段讀書考試的折磨考驗後,才「不得已」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甚至因為會讀書,必須無視或放棄自己更喜歡的天賦能力。 這位職棒新人真正讓人讚賞的不是他會讀書也會打球,而是他的努力和堅持,以及自我瞭解與負責態度。實際上這個社會充斥著各種同時具備多項才華的人,各行各業中擁有高學歷的例子比比皆是,真正判定高下的不是智商和學歷,而是特質和能力。我們的下一代更需要的是能認清自己的才能與志向,立定各階段的目標,不斷學習新知和增進所需的各種能力,不管做什麼都盡力追求更好的表現,才是在未來具備競爭力的要件。 (圖照:Brocreative/ shutterstock.com )
這兩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大家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型態都產生許多變化,儘管許多衝擊都讓人措手不及,但人們也都努力從中尋找各種應變方式。如今全球疫情逐漸緩和,大家也漸漸學會與疫情共存的相處之道,用理性克服恐懼,相信不久之後社會可恢復往日生機。 這次的疫情帶來最正向的改變,應該就是各種數位資訊的應用與發展,尤其在學校教育這個相對保守的場域,都意外的被激發出驚人的數位教學創新能量。而且這些變化不僅來自教師,也發生在學生或家長身上,當然,過程中不會都是順利的,效果也有好有壞,但也因此讓大家有更多重新學習和省思的機會,自然為教學帶來更多突破的可能,並逐漸調整出更好的教學模式。 學期到了尾聲,可能還是擔心疫情,或者說這陣子大家都在忙著應付停課復課,今年家長們對安排孩子參加暑期營隊活動的態度也比較保守。然而若沒有好好規劃,孩子很容易就窩在家裡「自主防疫」,或者花大量時間「線上學習」(只是所學內容非家長期待)。轉眼間兩個月渾渾噩噩的過去,只有體重和打怪技能提升,相當可惜。 面對後疫情階段,即便許多實體活動仍有風險或受限制,家長其實可以善用孩子們已經改變的學習習慣,主動與孩子討論暑假期間的作息安排,有目的性和計畫性的利用網路學習資源,補強學期中較為不懂的單元,或者探索自己喜愛的課外主題。同時練習記錄與歸納學習內容,進而產出一些學習成果(例如簡報、心得,甚至專題研究)。一方面掌握正確的學習標的,也能留下很棒的學習歷程。 當然,也別忘了讓孩子多走出戶外,培養定時定量的運動習慣,才能讓他們有更健康的身心面對疫情或課業的挑戰。 (圖照:myboys.me / shutterstock.com )
隨著社會發展,國人對兒童保護觀念也不斷進步,不僅立法約束體罰或肢體暴力等行為,對兒童的身心健康也越來越重視。近日有社福團體公布一項調查結果,發現近三年兒童遭精神不當對待的人數不斷攀升。各種精神遭不當對待情境中,最常見的是「父母在孩子面前爭執、使用言語暴力」,其他如「父母期待孩子聽話,不允許有任何反抗」、「親子衝突,認為所有的錯都是孩子的問題」等。 在學校教育現場也常可見因不健全的家庭或親子關係,對孩子心理造成的負面影響。而父母常基於管教或保護的用意,加上不會立即出現明顯疼痛或傷痕,因此傷害不容易被發現。且有些時候傷害是延遲性的,慢慢積累在孩子心中,導致兒童產生憤怒、焦慮甚至憂鬱情緒,甚至引發自傷或傷人的行為。 有些言語暴力是直接而強烈的,孩子產生的反應(如害怕而哭泣)也很明顯;然而有些不當語言對待卻不容易察覺,尤其是那些羞辱性的、欺騙性的,甚至是開玩笑性質的語言,往往更容易混淆孩子對自我的認知,打擊孩子的自信。 這幾年常聽到的「情緒勒索」,也是父母常會無意間壓抑孩子的一種互動方式。例如「我辛苦把你養大,你就該聽我的」、「我這麼做也是為你好,你應該要心存感激」等,那些聽起來是善意的語言,可能只是刻意忽視孩子需求,想簡化溝通理解的藉口。 孩子因不對等的年齡、體型或權力關係,面對這類精神不當對待的語言,通常無法也不知如何反抗,累積的創傷也可能要很久以後才會顯現。唯有父母隨時檢視自己的語言用詞,多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感受這些對待方式,才能盡量避免這類不當對待,也更能讓孩子理解與接受父母的用心。 (圖照:MH-Lee / shutterstock.com )
東京奧運精彩閉幕,雖然沒有滿場觀眾的加油,選手們依然在場上奮力不懈,努力展現訓練多年的成果。看著閉幕典禮中剪輯出各種勝利、失敗、歡呼和淚水的畫面,我們知道這場盛會雖畫下句點,但許多運動員的夢想尚未結束,他們已瞄準往後的奧運和各種賽事,準備投入艱苦漫長的訓練。 台灣選手這次創造歷年最多獎牌紀錄,再次帶動國人對多項運動的投入和關注。聽說最近許多羽球場館都預約爆滿,讓人想起球后戴資穎當年放棄世錦賽選擇參加世大運時,就是希望在台灣比賽讓更多人看見,進而帶動更多人喜愛羽球運動的最佳印證。 每次這些國際重量級運動賽事之後,總會有人呼籲政府應投入更多資源,才能培養出更多優秀的選手。然而政府的預算畢竟有限,難以全盤支撐各種運動項目的發展,因此也需要民間力量的加入。今年幾位獲獎好手都特別公開感謝企業的長期支持,讓這些企業的付出能被看見,相信能帶動更多企業加入。 除了資源投入,整體運動風氣更是發展各種運動項目的基礎,當越多人參與,就越能激發出更多好手;當越多人關注,就越能引入企業資源。這些年台灣的個人運動訓練或路跑賽事,到各種球隊的競賽可說一年四季不斷,再透過專業的運動行銷和多元媒體宣傳,整體運動市場的規模顯著增加,相信對整體的運動發展會有更正向的幫助。 然而發展運動最難的關卡,還是要扭轉於國人對投入運動專業的偏差觀念。若能強化多元適性發展的教育觀,不再用「不讀書才去運動」的貶抑眼光去看待那些運動專長的孩子,也不再侷限運動員生涯發展的範疇,相信國人在運動賽場上的成績會更為亮眼,會創造更多精彩感人的畫面。 (圖照: Lyudmyla Kharlamova / shutterstock.com)
上周多位台灣好手都在東京奧運賽場上斬獲佳績,尤其幾場精采刺激的賽事,都讓螢幕前加油的國人心跳加速,不時跟著選手的表現興奮歡呼或惋惜哀嘆,許多人開玩笑說看完幾場比賽心臟被鍛鍊得更強了,有些人則說緊張到不敢看比賽,深怕自己「帶衰」害台灣選手輸掉比賽。 相信每位參賽者都想贏得比賽,即便實力有所差距,也會盡力爭取最好的成績。只是賽場上沒有永遠的贏家,每種世界級的頂尖賽事,總會出現讓大家驚豔的冷門黑馬,也難免會有不如預期的中箭落馬。換個角度想,這也正是這些競賽吸引人的原因之一! 然而,這樣盛大華麗的賽事,除了比賽的結果,一定還有許多值得大家關注的地方,包括選手們的賽前準備、賽場上的各種戰術策略、臨場應變、選手與教練、隊友和對手的互動,賽前賽後的各項數據,都有許多可看之處。拜攝影和資訊科技之賜,場上或幕後的各種畫面與故事,都很容易被捕捉呈現,不僅讓觀賽過程增加許多樂趣,也能有更多的感受和學習。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奧運不僅台灣選手的技術和心理素質都有提升,國人對各種比賽結果的反應也更加成熟。相較於過去總期待選手們「為國爭光」,現在國人更能以「與有榮焉」來同享勝利喜悅,以「雖敗猶榮」來欣賞拚鬥的過程。即便對失敗表現有所評論,也都相當理性客觀,少了非理性的謾罵批評,也不隨便扣上輸掉國家榮譽的大帽子。 能夠站上奧運的賽場是何等不易,只要盡力表現,無論輸贏都值得大家肯定。相信越多人以欣賞和支持專業的心態看待比賽,就更有利於運動選手專注和享受競賽的過程,也越能創造更多佳績。 (圖照:kovop58 / shutterstock.com)
2020年東京奧運,在疫情干擾下,延遲一年終於還是盛大登場了!透過各種影像和網路技術,從開幕式到各項比賽的精彩畫面,都能清楚呈現在世人面前,儘管少了看台上的觀眾加油聲,相信選手們也能感受到網路上各種直接和間接的支持力量。 這四年一次的體壇盛會,對大部分人來說看熱鬧的成分居多,即便不很瞭解規則,看著選手努力拼搏的畫面以及各種分數的變化,情緒也會高漲,不自主的跟著歡呼或哀嘆。然而想看門道的,有關賽程、規則、隊伍、選手等鉅細靡遺的資訊,也都很容易在網路上蒐集到。 好比這次台灣柔道好手楊勇緯的金牌戰,當裁判宣布勝負時,相信螢幕前的觀眾應該都一臉錯愕,難以理解。然而沒多久網路上就可看到專家提供競賽規則說明,解了我們這些門外漢的疑惑。換句話說,這場大秀也是一次很棒的學習機會。 實際上,隨著科技發展,現代的運動競技從訓練到競賽,從裝備到技術,都越來越科學化和細緻化。當我們越掌握那些競技的專業和難度,就越能瞭解能選手們需要付出多少的努力,才能站上這最高的競技殿堂,也越能看懂那些運動的美學,進而感受選手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懊惱。 競賽總有輸贏,但最能感動人的,還是那些拼戰的過程,尤其看著選手們頂著龐大的壓力,強忍著身心的疲勞或傷痛,就算落後也堅持不放棄,盡力拿出最佳表現,那種勇氣和毅力,其實就是奧運殿堂所追求的精神,也是最能感染周遭,激勵人心的精神。 這兩年來全世界受到疫情的無情打擊,衷心希望這股奧運精神能為人們注入強大的力量,成功戰勝疫情,讓一切恢復正軌。 (圖照:Chaay_Tee / shutterstock.com)
已經是康橋第12年舉辦高一單車環台活動了,對學校許多參加多次的師長來說,或許那就是一個體力和壓力都是沉重負荷的任務,但對於每個參加的學生,以及他們的父母家人而言,都是一次難以複製的獨特經驗。看著許多家長在臉書上分享的照片和文字,不難想像著他們心中的激動。就算有家長已經第三次站在終點迎接孩子環台歸來,就算每次都有著同樣的擔憂和感動,但因為主角不同,故事和感受就會不同。 12天的單車環台,只要經過訓練並不算太難,卻也非輕鬆簡單。除了要越過北宜和南迴公路兩個長上坡,每天長距離的騎乘,面對日曬風吹雨淋,無論體力和精神都是挑戰,稍有鬆懈,就可能造成傷害。因此從騎乘速度、前後車距、隊伍秩序都必須加以要求。就算是休息、用餐、就寢,都有需配合遵守的規範,才能幫助學生平安的完成任務。兼具熱血又冷酷的15、6歲青少年,要忍著心性去配合這些要求,也可說是另一種自我挑戰。 單車環台已是常見的活動,可能每天都有人在環台的路程上,規模有大有小,年齡層也很廣泛,然而要帶著近300人的師生進行12天的環台,活動的複雜度和風險性絕對是不同等級。周延的規畫、足夠的訓練、完善的後勤以及機動的應變,每個細節都影響著活動的順暢與安全。對於承辦的單位來說,都是非常辛苦的。之所以願意承受這樣的高壓,不外乎就是希望讓這群孩子磨練出更強健的體魄、更沉穩的心性、更寬廣的眼界,然後有更多的勇氣和毅力,去面對未來的每個挑戰。 孩子不會突然就轉大人,這12天的成年禮也只是個儀式,然而一旦鳴槍開始,父母師長只能陪伴和加油,看著他們努力踩踏往前吧! (圖照:康橋國際學校)
康軒文教集團 著作權所有 © 2025 | 使用者條款 |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