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專業的教育集團
回到頂端

鐵人教育夢

李萬吉董事長的鐵人教育觀:鐵人精神不只是噱頭!快樂學習更不是口號!真正的教育不僅發生在教室裡。教育,是事業,更是畢生志業。本專欄收錄李萬吉先生針對教育和時事等相關議題,在報章專欄所撰寫的文章。


第一志願操之在己
閱讀更多

第一志願操之在己

上周看到某明星高中校長接受雜誌專訪的報導,文中提到該校因學測滿級分人數減少,錄取醫學系和台大的比例降低,校長就要承受許多來自家長和校友的質疑壓力。而他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學入學制度的設計,繁星推薦和申請入學比例過高,名額被其他學校學生搶走,對那些很會讀書的頂尖高中的學生非常不利。

類似的批判聲音其實很常聽見,儘管高中評鑑制度中包含了許多面向和指標,對一般民眾而言,把台大和醫學系的錄取率當做明星高中辦學的主要績效顯然簡單易懂。然而這代表的卻是「會讀書的人就該去讀台大,去當醫生(或律師、工程師)」的老舊價值觀。br>
其實我們的社會仍充滿著偏頗的教育價值觀。例如前些日子在報紙版面上看到這樣的標題:「超勵志,玉女歌手苦讀考上法官」。之所以勵志,是因為我們普遍覺得當歌手的難度或價值低於法官;若反過來「一位女法官努力成為歌手」,我們可能會佩服他勇於追求自己的夢想,但不見得會以此作為激勵學生的範例;又如果一個很會讀書的孩子從小目標就要當歌手,他會得到多少支持肯定?

假設今天明星高中的台大醫學系錄取比例降低,是因為有更多學生找到自己真正的方向,選擇心中真正想讀的大學科系,而不是社會大眾所設定的第一志願,那才是值得稱許的事,也是學校應該努力的目標。

面對這種價值的偏頗,教育人員可以適時導正觀念,強調學校不該以單一升學指標來評判優劣,而應多方面提升,讓學生有更多探索的機會。如果辦學者也存著狹隘的潛在思維,只在意幾個數字的變化,學校的發展怎能寬廣?學生的方向如何適性多元?
學歷不再是學力證明
閱讀更多

學歷不再是學力證明

常和友人談論教育問題,尤其身為企業主或擔任高階主管的朋友,對於當前的大學人才選培與畢業生在職場上的就業表現,總是搖頭的比點頭多。這20年來,大學學歷對工作表現的參考值可說每下愈況,企業必須花更多成本來選才、培訓甚至汰換人力,有些職缺幾乎永遠掛在徵才網站上。

為了迎合社會對學歷的高度追求,台灣高等教育經過快速擴充後,大學學歷已成為一種基本的身分別,不再是學力的證明。大家只好追求更高的研究所學歷,來證明自己在該領域上有更高的的專業資質。只是從這幾年研究所的發展盛況來看,恐怕其學歷的品質也會步上大學的後塵。

如果問到職場上學歷與能力孰重?相信多數人會選擇後者。不可否認,學歷仍是進入職場的重要門票,但這張門票的效期長短,得看個人具備的各項能力而定,諸如專業技術、溝通合作、績效表現等。當能力無法達到預期,那張學歷證書就會貶值。

有些人學歷高,能力好,初始的表現也不差,在職場上卻常常受挫,無法獲得器重而有更好的發展。也許會怪罪機運不佳,但關鍵其實是自己的「能耐」不足。這些能耐多來自於積極、勇氣、樂觀、堅持、細心、謙卑、學習、承擔等等不同面向的態度與特質,比別人多一份能耐,就能夠多累積一些機會。

不幸的是,台灣教育從小追求考試成績第一,「智育」掛帥,過度重視課堂的成績表現,不夠重視綜合能耐的培養。把學歷奉為至上,學力次之,那些職場上更需要的能耐,因為無從考試評量,只好留給學生自己到了職場後再慢慢體悟培養。

在全球產業環境快速變化,台灣產業亟需轉型的時代,我們的人才培育觀念和作法如果還一直停滯不前,拖垮的就不只是高教品質,更是下一代的未來。
老師的暑假作業
閱讀更多

老師的暑假作業

放暑假了,多數孩子可以擺脫學習壓力,睡飽一點,玩久一些。然而總不能兩個月的假期就這樣吃喝玩樂睡過去,還是得安排適當的活動和學習計劃,讓孩子的暑假過得更充實更有意義。因此學校如何訂定暑假作業?家長如何安排暑期活動?都是暑假前大家討論的話題。

暑假對孩子來說,除了課業上的休息,也是另一個成長的機會。許多學生會安排一些平常想做卻沒時間做的事,例如旅遊、才藝、營隊、閱讀、運動等等;也可以檢視過去的學習成果,做必要的補強。善加規畫,兩個月的時間可以非常豐富有趣,收穫滿滿,並且儲備好下一階段學習的能量。當然,也有渾渾噩噩過了整個暑假的學生,連學校規定的暑假作業都到了最後幾天才匆忙趕完!

然而放暑假的不只是學生,還有老師。經過一學期的教學,老師們有個喘息的機會羨煞多少其他行業的工作者。但除了安排休閒旅遊外,也看到許多老師利用這段時間,檢視過去的教學方法與成效,發現自己不足之處,然後安排自我提昇或共同成長的學習活動,吸收更多與教學有關的新知,內化成教學的專業,為下一學年儲備更多教學能量。

當然,也有輕輕鬆鬆過了整個暑假的老師,反正每年教學的內容都差不多,開學前幾天再來備課就好!

教學是一門專業,教師應對自身的專業發展有所重視,並與時俱進,不斷成長。暑假對老師的意義不只是放鬆的假期,也是自我成長的重要時段。這種專業成長如果是自發性的、自我負責的當然最好,但是不少教師一直自我感覺良好,時代再怎麼變遷,教室再怎麼翻轉,有些人就是以不變應萬變。

如果教育當局能夠加以適度規範,將進修成長的時數納入教師的義務,就像訂定教師的暑假作業一般,督促教師成長。否則,不知長進的教師還不算少,吃虧的還是無辜的學生。
找回學習的笑容
閱讀更多

找回學習的笑容

以往升學考試幾乎是國中課程教學規畫的最大目標,一切進度都以讓學生從容應付升學大考為考量,所以國三趕進度提早教完,多留些時間複習和模擬測驗,是習以為常的作法。過去為了準備7月份的第2次基測,反正就是延長複習的時間。2年前會考制度實施後,國三老師才突然發現考完會考之後的課程安排是個傷腦筋的問題。

上周看到幾則不太起眼的新聞,卻格外讓人欣慰。有了前2年的經驗,今年有些學校和老師很用心的為國三學生設計了有趣的學習內容。透過不同領域教師的協同合作,讓學生進行主題式的探索學習,由於少了原本教材的框架,這些老師更能激發出教學創意。這番「玩教學」的結果,讓學生感受到國中階段少有的學習樂趣,反應極佳!

雖然這只是少數被報導的案例,但相信還有許多老師在這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重新引燃了埋沒許久的教學動能。那是一種回歸到教學的本質,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不用顧慮升學績效,只要專注於完成眼前的學習挑戰;不需擔心同儕間分數高低,而是從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

在閱讀新聞的同時,我深刻感受到那些老師的欣慰和感動,讓我想起一位老師曾經說過:「原本已對熟悉的課程感到麻木,卻在一位學生想通數學問題的笑容中,發現消失很久的教學初衷。」

較可惜的是,這樣有意義的教學模式,目前多只出現在課程的空窗期,當做是填補「正規課程」的餘興節目。不過,只要他們願意延續這份熱忱,影響更多老師加入,相信能從中找到平時教學可運用的方法,並且更願意去改變,讓更多學生展露學習的笑容。我想這也是翻轉教育的目的!
體質不改 別期待特效藥
閱讀更多

體質不改 別期待特效藥

每每新政府上台,或者換了新的內閣主管,總會讓人有些新的期待,寄望能為那些社會沈苛找到解決方案,教育問題可說是眾多疑難雜症之一。

只是歷年來輪番上陣的教育部長,推出的中西藥方不計其數,真正發揮藥效的不多,產生的副作用倒是不少,使得許多人對教育失去信心,總是悲觀看待。然而這當中有許多的問題不在藥方,而是診治的觀念不對。

多數病人都希望藥到病除,然而許多慢性重症,除了配合指示服藥外,還須改變習慣和觀念,才能讓藥效發揮。就像想減肥的人,不願意運動節食,只想靠著吞些減肥藥丸來瘦身,最後徒勞無功,卻只怪罪藥效不佳。

台灣目前面臨的教育問題,很多就像是累積多年的慢性病症。就拿大家最詬病的國高中升學問題來說,這些年家長總要求政府研發新的特效藥,期待讓學生服用後,能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長得又高又壯。卻忘了孩子的壓力常來自家長。許多甚至不顧孩子的體質,拼命餵養更多的健康食品,只怕孩子比別人矮一截,將來少了出頭的機會。

另一種常見的問題是食品和藥品分不清,或把健康食品當正餐吃。就像很多學生寧願額外用大量時間補習,卻不肯好好花心思在平時課堂上的學習;也有不少老師花時間讓學生重複考試練習,卻沒能好好檢視教學方法是否可以更進步有效。

對症下藥只是治標之法,無法避免問題的發生,更何況許多藥方只能抑制病徵,無法除去病因。面對教育問題,若不能從根本去改變觀念,強化體質,減少問題的因子,我們就只能不斷應付那些層出不窮的病徵,再多的名醫和藥方,也難有寧日!
登山教育就該從小做起
閱讀更多

登山教育就該從小做起

近日有人以聳動的標題質疑帶小學生登玉山領畢業證書,是過度輕忽高山症的行為,此文也引發許多討論,更有人直接點名帶動這個風氣的康橋,對我們辦理該活動有許多批評。我們尊重每個人的不同意見,但更希望視聽大眾對事件的本質和問題有更清楚的理解。

從8年前舉辦學生登玉山(後改登雪山)活動開始,我們對孩子在高山上可能遇到的風險就採取非常嚴謹的因應態度,除了加強平日體能和登山技巧訓練外,面對無法預測的高山症,我們交給專業醫療團隊來診斷處置,同時讓所有帶隊的師長、學生及家長了解高山症的相關資訊及處理方式,也因為有這些充足的準備,3年來超過3千位學生登上玉山、雪山、嘉明湖或合歡群峰等百岳。過程中當然有不少師生出現輕重不等的高山病徵,但都在專業醫師的診治下平安完成任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是絕不勉強登頂!

登山活動的重點是在於過程,希望讓學生親身感受高山的雄偉,知覺自我的渺小,以謙卑的心,盡自己的力,和夥伴一起面對挑戰。包括誠實面對自己的身心狀態,必要時得學會放棄。那是一趟有充分準備的學習之旅,絕非作秀之舉。

的確有些學校在未有足夠準備和正確觀念之下,舉辦了此類的活動,那些勉強學生登頂的例子,也確實讓人覺得不妥。然而,這正凸顯出台灣長期不重視登山教育,以至於多數人缺乏登高山的正確知識和經驗,才會產生許多錯誤的觀念和作法,也增加登高山的傷亡案例。

台灣擁有豐富的登山資源,不是每個登山活動都有醫療隨行,所以我們更應從小教導學生認識山、親近山及愛護山,當越多孩子建立正確的登山知識,就越能降低未來登山的風險,減少急難救助的需要,這才是我們應該期待的結果。
先適性再揚才
閱讀更多

先適性再揚才

前陣子國中會考成績出爐,今年也是十二年國教實施第三年,在免試入學的超額比序規則上,基北區等部分考區仍有些調整。無論是降低作文比重,或者取消ABC等級的區隔,雖然遊戲規則一改再改,今年似乎反彈聲音小多了。

與其說是大家對十二年國教政策和制度更了解,倒不如說是越來越清楚這些規則的改變,越來越符合多數考生和家長的習慣和期待,也就是捨去那些刻意的模糊,讓排序方式越簡單,讓分數差異越清楚越好。因為這樣就更容易比出高下,更好設定每個考生該選擇的學校。

於是,已有國中大膽預測今年該校會有多少學生進入建中、北一女或前三志願,因為那些會考分數夠高的學生,「理當」都會以這些傳統的明星高中為首選。所謂的「適性揚才」,看起來是先判斷學生能揚多少學科才能,再來決定他適合的學校屬性。

也因此先後排名一直難以改變,多數家長對十六歲以下的孩子,關心的重點總在於「考多少分?」「排第幾名?」等到了高二,才開始問「想考哪一類組?」到了高三考大學了,才問「想讀什麼?」

偏偏攸關未來的重要課題,多數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少有機會去好好探索和思考,然後又被逼著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決定,於是只好再用同樣模式,先秤秤自己的斤兩,再來決定適合走哪一行?所以那些學測滿級分的學生,會選擇的科系大概預料得到,他們若想選擇冷門科系,往往需要很大的勇氣去面對周遭人們的「關心」。

「適性揚才」不是升高中或大學的議題,也不是十二年國教政策的口號,而是每個孩子原本應受的對待。只是在我們的教育體制下,要達到這個理想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找到方向才能展翅高飛
閱讀更多

找到方向才能展翅高飛

最近臉書上許多朋友秀出大學或研究所畢業照,家長也分享著孩子畢業典禮的感動,現在不用看到鳳凰花開,就可以充分感受到畢業季來臨。

根據人力銀行的調查,現在大學畢業生學非所用的比例高的嚇人!除了大環境的因素限制了許多科系的工作機會外,有相當多人是學了四年才發現非其所愛,決定另謀發展。能在大學畢業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方向也還不算晚,更可怕的是二十幾歲了還對自己的志趣完全沒有想法,「只好」再考個研究所繼續當學生,或看就業市場上哪些比較熱門就先往那邊走。

就這樣,台灣有太多中學生花了六年的青春只專注在考試範圍的學習上,然後進入一個不太認識的大學科系迷迷糊糊度過四年,最後還未能學以致用,還要花更多時間繼續摸索人生方向。當一個國家多數年輕人都這樣時,很難想像其社會發展要如何健全?競爭力要如何提昇?

許多歐美國家的教育制度中,容許甚至要求中學階段的學生要投入一定的時間進行職涯探索,不僅讓學生更務實去了解自己嚮往的職業,也更認清自己的興趣。相對來說,他們的年輕人更早就會確立自己的方向,進而投入更多心力去發展專長。

我們的十二年國教雖然也強調適性揚才,但整個課程架構和升學制度卻不給太多機會讓孩子去真正發掘性向和才能,所做的職涯探索通常也僅是皮毛形式,學生最終還是以分數來選擇志願,以排名來決定志向。

看著典禮中那些像個小大人的高中畢業生,眼神中帶著對下一個階段期待,我衷心的期盼他們能儘快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無論崎嶇或平坦,都能勇敢的往前邁進!至於還在學校裡的學生,我們也要更努力為他們創造探索自己和未來的機會。
學生服儀怎麼管?
閱讀更多

學生服儀怎麼管?

新政府上任第一天,教育部就做了一個突破性的變革,公告修訂《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除了要求學校應採取民主程序來制定服儀規定,更增列「學校不得將學生服裝儀容規定作為處罰依據」的原則。有人認為這是繼髮禁解除後,進一步對制服的解放。

條文中明定「有關學生服裝儀容之規定,應以舉辦校內公聽會、說明會或進行全校性問卷調查等方式,廣納學生及家長意見,循民主參與程序訂定」,然而服儀所涵蓋的範圍從頭到腳,學校、家長和學生的立場相當不同,牽涉到的樣式、材質、費用等也很多樣。真要都透過民主程序來達到多數人的共識,恐怕要耗掉不少人力和時間。這些不確定性會影響制服廠商的供貨意願,也可能增加制服的成本,對學生未必有利。

即使學校以民主程序訂定了服儀規範,卻又不得以服儀未依規定來處罰學生,這個民主程序的效力也有限。遇到有些學生持不同想法,甚至刻意挑戰學校管理權威,學校若難以有效勸導,往往乾脆放手不管,那麼民主程序的實質意義也打了折扣。

學生服儀該不該管?該怎麼管?其實隱含著不同的教育意義,有很多討論的空間。實際上教育部的立場也並非要廢除制服規定,只是希望學校能在服儀規範上留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權。此一理念是可以接受的,但在修法內容上,應該更周延考量實務運作的問題;在修法時程上,也該讓學校有較充分的時間去討論和因應,不用急著在學期中立即實施,才不會徒增學校困擾,甚至引發學校和學生之間的衝突。
穩定偏鄉師資 需要務實和彈性
閱讀更多

穩定偏鄉師資 需要務實和彈性

這些年台灣偏鄉教育面臨兩個主要問題,一是學生人數越來越少,面臨是否廢校或併校的難題;另一個是老師越來越難找,合格老師不願意去,代課老師薪資又低,幾乎到了只要有意願去教就好,顧不得任教能力,更遑論教育專業。在這兩種問題之下,被犧牲的終究還是偏鄉的孩子。

許多學者或媒體都指出,這些偏鄉學校最缺乏的是「人」。即使有再新穎的校舍或教學設備,缺乏好老師的教導,孩子獲得的教育品質難以提昇,孩子對學習的動機也不會太高,只是政府對偏鄉師資的問題,一直難以解決。

偏鄉要找穩定的師資,就得有足夠吸引人的條件,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卻也是很複雜的問題。政府雖提出增加教師員額編制、提高教師的福利待遇,以及改善交通和住宿環境等措施,但如果經費支援不夠到位,或者因人事和會計制度限制,讓經費運用缺乏彈性,這些作法也難以發揮作用。

兩年前一群有心的年輕人,參考澳洲作法成立「為台灣而教」的非營利組織,希望和偏鄉學校合作,徵集「有服務偏鄉教育熱忱」的人,透過一定的甄選和培訓,讓他們投入偏鄉學校擔任教師。他們的理想獲得不少認同,第二年加入培訓的人也倍增,但他們仍然感受到資源的限制和徵才的不易。

上周末有許多學生走上街頭,努力為這個組織募款,希望幫助偏鄉學生爭取更多穩定的師資。心中雖然充滿感動,但也不禁感慨,類似的作法在澳洲是由政府來主導,台灣卻需要由民間來發起和努力。

教育要有理想性,但不能只靠理想來維持。期待新政府能減少口號和宣示,拿出更務實且彈性的作為,為偏鄉學校留下更穩定和專業的師資!
考完後 教育才開始
閱讀更多

考完後 教育才開始

去年此時,國三學生剛剛結束升學考試,卻還有一個多月才畢業,學生考完會考後不知道要上什麼課,因為考試結束,已經失去上課目的。當時多數學校把問題丟給老師自己處理,讓老師各顯神通,填補這些課堂時間,或者多辦幾次校外教學,像是慰勞學生3年苦讀的獎勵。

有了去年的教訓,照理說今年各國中可以提早因應。只是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裡,學校老師是否能擺脫「打發時間」的消極態度,積極設計出能引起學生興趣,又具有學習意義的課程?根據對台灣多年來的教育現場觀察,以及國中老師長期累積「為考試而教學」的專業,目前這個答案恐怕不太令人期待!

同樣的狀況,這些年來大學甄選入學比例越來越高,許多高三學生也在、5月就已錄取大學。雖然高三課程進度還沒結束,但除了部分要繼續拚指考的學生外,其他學生通常也無心聽課。有些學校擔心這些學生影響上課氣氛或秩序,乾脆安排各種公差(如準備畢典)讓他們在上課時間去做,或者乾脆讓學生請假別來學校,也顧不得剩下的高三課程學生還有受教的權益和本分。

這些現象也怪不得學校老師,因為在長期以升學考試至上的國高中學習氛圍下,老師們很少被期待發展非考試需要的課程教學專業,即使這幾年活化教學、翻轉教育的浪潮不小,他們仍多侷限在既定的課綱教材中找變化。當原本的學習目的不在時,那些專業就可能無用武之地。

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也不難,關鍵在重新找到真正的學習目的和本質,並找回教師的初衷,或許考完之後,才是最精采的教育開始!
建立教師專業評鑑和進修制度
閱讀更多

建立教師專業評鑑和進修制度

自從師資培育開放後,老師這份鐵飯碗已經沒那麼容易拿到,加上少子化的影響,公立學校不敢大量開缺,教師甄選的戰況更加激烈,不少準教師們乾脆放棄理想,另謀出路。

今年退休教師人數大增,台北市開出5年來最多的教師缺額,希望能降低代理教師的比例,讓許多人重新燃起希望。這些準教師中,除了剛出道的新人,更多是在教育圈打滾多年,四處代課的流浪教師。無論是哪一種身分,想在眾多高手中脫穎而出,勢必得有一身好功夫。

照理說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各學校應該不難挑到好老師;能從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師資品質應該愈來愈好,但實際上恐非如此!不少市區裡的公立學校得甄選幾次才能補滿缺額,偏遠學校更是乏人問津。就算精挑細選找來的老師,往往也在實際任教後才會發現問題。而最可怕的是,許多老師一旦掙得了這個鐵飯碗,就好像目標達成,開始進入安定模式。那些教育熱忱和專業發展,也在保守安逸的工作氛圍中,隨著時間逐漸流失。

現今教師的進入門檻高,後續的保障也高,考核淘汰機制幾乎形同虛設。只要不犯大錯,每年都能安穩晉級提敘;相對的,追求進步或創新突破的,也未必能獲得什麼激勵,甚至成為能者多勞的犧牲者。

組織要有適當的換血才會有活力,人才要有公允的賞罰方能被激勵。想要提升整體的教師素質,激發更多教育熱忱與專業,除了應檢討修正教師法對不適任教師的過度保護,更要積極建立教師的專業評鑑和專業進修制度。否則每年換來的新血,被擠壓在流動緩慢的血管裡,也慢慢會失去動力,而原本高昂的教育熱忱,也將因消磨而逐漸降溫。
摔跤,再站起來
閱讀更多

摔跤,再站起來

康橋266位高一學生上周五歷經12天的騎乘,完成生命中第一次的單車環台壯舉;本周也有277位小六學生分四梯次出發,挑戰人生中的第1座百岳-雪山;加上八年級的合歡群峰、九年級的橫度日月潭與中橫健行,每年學校從事這些體能和意志挑戰活動的學生都超過千人,動員的師長人數也非常可觀,承受的風險和壓力更是不在話下。

從事各種戶外活動都有風險,只要充分的事前準備和周全的配套,就能降低風險。這些學生在活動出發前,至少都經過半年以上的訓練,無論體能和技巧,都已達到一定的程度。加上過程中嚴謹的團隊紀律,妥當的安全與醫護人力配置,既使有狀況發生也能及時處理,將傷害減到最小。

不少朋友問我為何學校要耗費心力舉辦這些活動,讓學生承擔這些風險,原因很簡單,如果這些孩子從小沒有機會承擔一定程度的風險,就無法學習面對挫折和失敗,也不知如何避開危險,那麼將來他們長大進入社會後,就必須由整個社會來承擔他們軟弱、逃避、無知或莽撞的風險!我相信這不是大家所樂見的。

人生本來就充滿逆境,父母無法永遠牽著孩子保護他們,小時候如果沒機會讓他們摔跤,將來就不知道如何爬起來?然而許多父母對孩子呵護備至,總以為等他們長大後自然就能學會應付挑戰。等到他們發現事實並非如此,孩子可能已經重重跌落,花好幾倍力氣還未必再站得起來!

從8年前開始帶小六學生上玉山領畢業證書開始,看著孩子們在過程中的蛻變成長,我們就相信這是應該做的,也是值得做的!因為我們承擔的不只是這些學生的風險,更是對未來的社會責任!
三思而後選擇
閱讀更多

三思而後選擇

每年3到5月可說是各級學校招生的火熱季節,從小學到大學,不僅是私立學校卯足勁,投入各種文宣廣告、辦理招生活動,甚至大打銀彈搶學生,就連許多公立國中名校也感受到危機意識,努力在學區內宣傳辦學績效,以求鞏固生源。在少子化的時代,若不夠積極表現,似乎就有被取代的可能。

同樣的,這段時間也是許多學生和家長感到徬徨憂慮的季節,那些有條件可以選擇學校的家長,總希望能從各種學校資訊中,做出最好的決定,因為那攸關孩子未來3年、6年甚至更久的學習。然而我們也常發現許多家長在做判斷的過程中,會陷入某些迷思。

首先,家長不見得真的認識想選擇的學校。學校是個複雜的有機體,每個學校也應該有其特色,其所有的運作機制,都隱含著某些教育觀。家長看到的常是表面且篩選過的資訊,或者聽到各種未必正確的消息,未必有機會進入學校看到各個面向,甚至聽到完整的辦學理念與作法。

再者,家長常忽略孩子真正的需求。每個孩子都有其特性和能力,有些孩子需要緊迫盯人的嚴管勤教,有的則適合民主自治的學習風氣;有些適應分分計較的學業競爭,有的需要多元舞台發展長才。但許多家長不去看孩子的特質,甚至把自己的喜好當做孩子的需要,不管孩子適不適合,就要孩子朝著人多的地方擠。或許滿足家長的虛榮,卻可能埋葬了孩子的青春。

在講求教育選擇權的多元社會中,自然會存在不同類型的學校,家長在選擇學校時,其實也在選擇自己的教育理念。但學習的主體畢竟是學生,家長在做判斷時,至少多問自己3個問題,我真的了解學校嗎?我真的了解孩子嗎?那學校真的適合我孩子嗎?
翻轉教室先翻轉想法
閱讀更多

翻轉教室先翻轉想法

上個周末在康橋學校舉辦了一場「2016台灣翻轉教育研討會」,除了邀請美國翻轉教室創始人柏格曼來分享翻轉教室的理念和作法,也親自觀摩了台灣中外籍教師在不同科目進行翻轉教室的成果。

研討會中也特地讓參與的老師轉換成學生的角色,實際體驗不同翻轉教室模式中學生的感受和反應,讓這些老師更能以學生的角度去設計教學的翻轉,許多老師都覺得非常有收穫。

這幾年台灣有愈來愈多老師投入翻轉教室的行列,網路上也有許多社群分享著相關的經驗和資訊,也有不少民間企業開發創新的數位教學媒材與系統。

以目前的教學資源和科技支援來說,要實施翻轉教學並不困難,許多老師在各自的領域中,選擇不同的工具,都已發展出非常精采的教學活動,也都看得到一定的成效,讓人覺得學習變成非常有趣。

然而,也有不少老師在翻轉的過程中受到挫折而放棄,更多對這些創新教學感到不安而不敢嘗試,或者因需要花更多時間準備而不願意改變。

尤其在中學階段,更容易以影響進度和考試績效為由,寧願選擇熟悉的傳統教學型態,把學習的問題留給學生自己解決,或者以重複練習和測驗來補救強化。只是方法如果不對,學習的效果就會事倍功半,更難提昇學習動機,陷入惡性循環。

日前楊照先生批判台灣的教改並不是改錯了,而是心態沒有轉變,所以「改不了」。翻轉教室看起來是創新的教學,實質確是回歸到教育的原理,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所以在實施翻轉教室之前,老師除了要先翻轉自己的心態,也要幫助學生和家長翻轉他們對學習的看法,否則老師忙翻了,得不到成就感,就只好轉頭繼續用老方法上課了!
讓孩子做學習的主人翁
閱讀更多

讓孩子做學習的主人翁

我們常說「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所以家長和老師要好好教育他們,將來才能成為國家棟梁,社會中堅。只是過去對主人翁的界定其實很狹隘,強調的是學校科目的學習,並透過層層篩選培養出所謂的優秀知識份子,成為社會中少數的領導階層。

在傳統的人才養成過程裡,多數的兒童在一致的標準框架下學習,他們沒什麼機會真正認識自己,也就難以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方向,只能依循父母師長的期待,並藉著考試成績來配對社會中的生存空間與價值。從當年國家整體發展的需求來看,這樣的人才培育機制或許有效果,但過度功利和單一的標準,卻壓抑了多數人主動學習的渴望,犧牲他們追求自我的權力,更不利於現代多元社會的發展。

近代的教育思潮主張回歸學習自主,應該依孩子的特性和志趣,自主探索學習的主題和內容,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也最能持久學習的方向。這個理想需要足夠的課程彈性,教學得擺脫僵化,評量更需要開放。憑良心說,這在台灣教育環境中不容易做到,尤其遇到到升學主義這個魔戒時,多數人是沒有勇氣去面對周遭壓力和未知的恐懼。

這幾年兒童節前,許多小學會翻轉上下課時間,讓學生玩痛快點,稍稍紓解平時學習的苦悶。可惜過了這天,孩子們似乎又得回到無奈無趣的學習。然而許多例子可驗證,只要用心設計,透過教學和評量的活化,並且給孩子更多學習自主的機會,即使有深度和難度的學習,一樣是可以快樂又有效的。

要真正培養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我們更該先培養孩子成為學習的主人翁,讓他們找到明確的方向和更多的動機,感受學習的樂趣,才能在各個領域上不斷提昇自己,為社會帶來更多貢獻。
跳脫思維 幫偏鄉小校找活路
閱讀更多

跳脫思維 幫偏鄉小校找活路

受到城鄉發展的差距,偏鄉人口外移是許多地區一直面臨的問題,再加上少子化的影響,許多偏鄉學校的學生數愈來愈少。這幾年常常看到偏鄉小校面臨併校或廢校的新聞,有些還引起地方民眾激烈反彈,讓政府在處理這些偏鄉小校問題上,常面臨廢與不廢的兩難!

政府希望裁併偏鄉小校,單純原因就是不符合財政上的經營效益,這些小校各年級學生通常是個位數,甚至有老師比學生多的情形,所以從數字上來看,那些學校是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

然而,這些偏鄉學校除了國民教育功能外,往往還扮演著維繫社區情感、推動社區發展的重要角色,一旦這些學校被裁併掉,很可能會加速社區的退化,這也是反對廢校者的最大憂慮。

其實這兩難並非真的無解,這幾年也有學者提出建議,例如增加組織彈性與扁平化來減少編制人力,或利用混齡教學來降低班級數和老師數,這些減少成本的方法,過去可能會受限於法規課綱無法做,但實驗教育三法訂定後,已給了足夠的法源依據。

然而,消極的降低成本,只能維持小校的基本存續條件,長期來看,仍然不利於這些學校發展,必須用更積極的態度和方式,才能讓偏鄉學校重現生機。法律規範解套後,政府可以更大膽地實驗創新,依照其社區屬性和需要,發展出偏鄉學校的特色,吸引孩子與家長。

至於地方政府財力不足問題,除了向中央尋求支援,還可透過減稅獎勵等機制,積極尋求民間企業支持,以長期認養的方式,讓這些學校有更充足的資源改善環境和聘請人力。

在既定的思維下找解答,偏鄉小校大概都沒什麼活路,若能跳脫框架,採取更積極的作為,他們還是有機會找到生機的!
當電腦也能深度學習
閱讀更多

當電腦也能深度學習

最近一場電腦對戰韓國棋王的圍棋大賽引發全球關注,一直被認為是電腦最難勝過人腦的圍棋,沒想到電腦一開戰直接取得三連勝,最後以四比一的差距贏過棋王,等於宣告西洋棋、象棋、將棋和圍棋等棋類競賽中,人腦都已不是電腦的對手。

這次的圍棋對弈,引起大家談論的就是電腦的「深度學習」,它是模仿人類神經網絡的運算模式,以多節點、分層的運算來分析龐大資料的人工智慧技術。

不同於傳統電腦程式需由人類設定運算條件和架構,人工智慧可以從雜亂的訊息中自行找出規則,並記錄和分析所有運算結果,作為進一步修正運算模式的依據。

隨著電腦運算速度和容量大幅度提升,人工智慧的發展也突飛猛進,運用範圍也將更快速擴大。

過去生產線機器自動設備的發明,加上近10年來的機器人技術發展,許多勞工人力逐漸被取代;如今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是否代表未來一般傳統的腦力工作都將被電腦替代?

現在雖還難以定論,但可以確認的是,傳統精熟學習方式所培養的人力技術,將愈來愈難滿足未來的工作發展需求,因為那些具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和可以標準化程序的工作,人腦怎能勝過電腦呢?

多年來的教育改革不斷呼籲要培養下一代的思考、批判、創造、團隊合作和終身學習等能力,但許多政策制定和教學實務上,依舊擺脫不了學業至上,分分計較的思維,如此考試競爭制度培養出來的菁英,就算每科都拿滿分,也未必具有面對未來挑戰所需的各種能力。

不免憂心,當電腦也能深度學習,我們若讓學生停留在20世紀以前的學習方式,恐怕他們的未來就真的要等著被電腦取代。
看仔細才能選擇適合的學校
閱讀更多

看仔細才能選擇適合的學校

這幾年家長教育選擇權越來越受重視,加上少子化的影響,家長對孩子未來學習方向的關注也提早許多。畢業生的升學輔導已不只是國高中的課題,越來越多小學也會利用家長日安排升學博覽會,邀請鄰近國中入校介紹學校。br>
以往的升學博覽會多只有私立中學積極參與努力招生,但這幾年許多公立國中也感受到壓力,開始學習行銷自己,好鞏固學區內的生源。這不僅可以減少家長自己到處打聽詢問的麻煩,同時也讓各國中更了解未來家長需要,並直接傳達辦學理念和特色。

從整體教育的發展來看,這不失為一種互相激勵和正向改變的力量。當學校想在這種競爭場合中推銷自己,就得更努力讓家長看到辦學成效,並給予某種程度的教育承諾,這是一種績效責任的概念。

而各學校為了凸顯自己,就得找到定位,發展特色,這也等於促進教育多元化,讓家長有更多不同的選擇。

現今家長雖然有較多機會獲取學校資訊,卻也容易被混淆和誤導。例如許多學校都順應潮流,強調雙語和國際化,但能提供的資源和作法可能不同,達到的效果當然也不一樣。

多數的學校都說重視創意和思考,卻無法在教學評量上跳脫傳統標準化測驗的框架;有些學校顯然視升學成績為最重要指標,大概也很難期待在課程上做到真正適性發展;也常見私校會祭出高額獎學金吸引家長,但未必能提供高品質的學習內容給學生。

學校辦學可以有不同的理念和樣貌,只要認真辦學,都必有可取之處,但也會有其限制和不足的地方。家長在面對五花八門的宣傳時,最好能多聽多看多問,詳細了解這些學校的辦學理念和實際作法是否一致?才能找出最契合孩子未來發展需求的學習環境。
挑戰極限 要以安全為先
閱讀更多

挑戰極限 要以安全為先

前陣子幾位體大學生在積雪時攀登玉山,在惡劣天候下企圖登頂,結果一位吳姓學生在途中不幸失足墬落懸崖遇難。該學生雖受過雪地登山的訓練,而失足原因也難查明,但這樣的不幸事件看在登山專家的眼裡,也覺得所冒風險太大,太輕忽大自然的力量。

台北市長柯文哲先前完成騎單車一日北高雙城的高難度挑戰後,上一周又再度挑戰可說是台灣單車極限的一日雙塔,花了約27小時從北端富貴角燈塔騎至南端鵝鑾鼻燈塔,全程超過500公里的連續踩踏。

柯市長自我挑戰的精神雖令人佩服,但此舉卻讓許多運動和醫學專家認為並不可取,因為明顯超過一般人可以承受的負荷,勸大家別輕易模仿嘗試。

任何自我挑戰,尤其牽涉到生命安全的舉動,都應該有充分的準備,不僅是訓練、裝備、對自我體能的掌握和對周遭環境的認識都缺一不可。而再周詳的準備也難保不會有意外發生,所以還要對突發狀況有所判斷和因應能力,這也都需納入準備項目中。

常看到新手受挫於訓練和裝備不足,而老手卻常栽在過度自信和對環境的輕忽,錯估形勢或貿然採取行動,結果都可能帶來難以挽回的遺憾。

挑戰極限的成就感來自對自我目標的設定、完成和提昇,那是一種自我實現的心理需求滿足,其實不需太多外在的讚美,更不應該造成他人的困擾與負擔。

挑戰極限當然需要足夠的勇氣和好勝心,但要循序漸進,也要量力而為,過度逞強的結果只會帶來更多無謂的風險。就像一位登山好友常說:「登高山不只靠毅力,還要靠智慧,除了事先充分準備,行進間也要掌握撤退時間,在天黑前返回宿營地點。」唯有在安全的前提下,各種挑戰才有其意義和價值。
 
最前頁 | 上一頁 | 下一頁 | 最末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