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專業的教育集團
回到頂端

鐵人教育夢

李萬吉董事長的鐵人教育觀:鐵人精神不只是噱頭!快樂學習更不是口號!真正的教育不僅發生在教室裡。教育,是事業,更是畢生志業。本專欄收錄李萬吉先生針對教育和時事等相關議題,在報章專欄所撰寫的文章。


雙語教育 從改善英語課程做起
閱讀更多

雙語教育 從改善英語課程做起

自2018年行政院公布「2030雙語國家政策」之後,台灣各級學校教育可說進入「瘋雙語」的年代,許多中小學紛紛掛上「雙語學校」之名,除了可以爭取經費投注在師資和軟硬體設備上,更有一種「不跟上就會被淘汰」的危機感!

然而,4年來此一政策爭議不斷,近日政府又將名稱改為「2030雙語政策」,但政策方向不變,爭議依然存在。尤其是雙語師資不足與學生英語能力落差,都是政策推出之時就可預見的問題,可惜4年來不見有效解決方案,隨著加入的學校增加,這些問題也不斷擴大。

雙語教學本身需要足夠的環境條件,包括學生與老師的語言能力、適切的學習內容與教學方法,以及足以激勵學習的需求和情境,那是非常複雜的課程設計,需要周延的規畫,絕非只是「用英語教數學」這樣簡單幾個字的概念。當學生英語能力參差不齊,教師雙語教學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強加英語學習其他學科的作法,不難想像那樣的教學會有多無力且無效!更別說在國高中階段,學科知識內涵更深更廣,還要面對升學考試壓力,那些半調子的雙語教學,恐怕只是徒增困擾而已。

雙語政策二大願景為「培育台灣人才接軌國際」及「呼應國際企業來台深耕」,雖有許多相關配套,但最大關鍵還是在提升全民的雙語能力(或使用英語的能力)。在以中文為主的成長環境下,與其好高騖遠地強迫推動雙語學科教學,不如先專注在提升英語課的學習成效上。例如從增加學習時間(包括課後輔導或寒暑假期)、提供更多元實用的英語學習內容,再輔以分級分組,用更符合條件的學習與評量方式,讓學生同時強化聽說讀寫的語言使用能力。當累積足夠的英語能力,就能更從容面對進一步使用或學習英語的機會。

(圖照:maroke / shutterstock.com )

雙語教育成效 非靠量化績效
閱讀更多

雙語教育成效 非靠量化績效

自雙語國家政策推動之後,各級學校推動雙語教育已成為各縣市政府的重要施政指標。這2、3年來,冠上雙語課程學校的中小學數量可說是倍數成長,整個雙語課程的趨勢可說來到風口浪尖。近日台北市政府更宣布,未來4年內將台北市所有公立國中小及完全中學轉型為雙語學校,甚至以新加坡用28年推動雙語教育做對比,強調10年內達標的企圖心。

看到雙語課程如此發展的「榮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有更多的學生能接受雙語教育,未來整體國民的雙語能力能提升有望,拉高國際化的程度,對台灣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更有助益。

然而真正落實雙語教育,需要投入非常多的時間、人力和物力,畢竟語言的習得和應用,需要足夠時間與環境的浸潤,那種淺碟式的雙語課程,通常只能讓學生有不同的學習體驗,或許能引發一些學習興趣,卻難有效提高雙語學習能力。

再者,中小學各領域科目的課程,都有其既定的學習目的和指標,如何兼顧語言能力的應用和學科知識的傳遞?會是實施雙語教學的最大挑戰,這絕非只是讓「老師會用英語授課」而已。教師需要具備對雙語教學設計的能力,以及對自己和學生語言使用的掌握程度,都會影響教學成效。最不樂見的是為了雙語教學,讓學生原本該學會的學科知識沒學到,卻還要另外花時間補救,甚至因此折損學習動機。

雙語教育的成效,不能只以轉型多少雙語學校,或每周增加幾節雙語教學課來衡量,更要看教學現場的課程如何有效實施?師生能否提升對語言學習和使用的能力?若一味追求快速的量化績效,造成更多師生家長的困擾,對雙語教育帶來更多負面影響,反而得不償失啊!

(圖照: Eskemar / shutterstock.com)

雙語教育 衝業績別忘品質
閱讀更多

雙語教育 衝業績別忘品質

為了符應政府2030雙語國家政策,近年來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很積極提出各種雙語教育計畫,投入大量經費,從小學到大學,從課程教學到師資培育,想盡辦法要和雙語連結。

不同於以往增加英語學習時數的作法,這次的雙語教育更看重在「用英語學習」,例如在不少公立中小學掛上雙語課程實驗學校的招牌,要用英語來教授部分學科;新北市政府也推出技術型高中雙語實驗計畫,要將技職教育雙語化;教育部更是砸下25億,要在40所大學推動全英語教育,目標八成英文課採全英語授課,且至少一成大二、碩一學生修習兩門以上全英語課程。看起來政策如火如荼展開,但實務上仍面臨很大挑戰。

首先,面對這樣龐大的英語授課需求,師資是第一大關卡,政府也早在幾年前開始進行相關師培,除了現職教師的進修研習,也在師培機構開設雙語教學相關學程。這種有點趕鴨子上架的雙語師資養成,或許是短期內較能滿足數量的方式,但實際效果卻有待觀察,畢竟平常許多學科老師用中文教學都不見得輕鬆了,更何況要用自己不熟悉的語言,除了要花更多時間準備,課堂上的學生互動或不預期的問題,都考驗著老師的雙語能力,也影響課堂教學的成效。

另一個更難突破的困境,是學生英語程度的問題,包括學生具備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是否足夠?老師如何面對班級中學生英文能力的落差?若遷就學生英語能力不足而簡化雙語教學的課程難度,恐怕影響原有學科的學習目的,到頭來可能就成了體驗式或點綴式的雙語教學。看似滿足了政策的量化需求,卻無法發揮實質雙語教育的效果。

在全球化的時代,推動雙語教育是有其必要的,但語言的學習和應用,對整體學習的影響甚鉅。政府在衝量化目標之前,應該有更周延務實的規劃,以免顧了政府的面子,卻失了學生的裡子。

(圖照:Tom Wang / shutterstock.com)

以專業務實面對幼兒雙語教育
閱讀更多

以專業務實面對幼兒雙語教育

在雙語國家的政策方針下,這兩年政府積極推動各種雙語教育措施,同時也啟動相關法規修訂,近日也傳出可能鬆綁幼教法限制英語教學的相關法條,引起許多反對聲浪。

從家長的角度來看,幼兒雙語教育需求一直高度存在,然而幼教學者多認為幼兒學習雙語會干擾母語的學習,且不利幼兒身心發展。長久以來這些爭議都無法被有效討論和辯證,仍多是各持己見,也因此幼教市場產生許多模糊地帶。

雙語教育不單只是第二語言的學習,也涵蓋使用雙語進行學習。而現行「幼兒園教保服務實施準則」規定幼兒園不得進行全日、半日或分科外語教學,其限制的是將英語作為單一學習科目,並未禁止在雙語環境下進行適切的幼兒教育。實務上,只要課程、師資和環境規劃得當,採用雙語進行幼兒主題統整教學,並不影響幼兒學習發展,反而讓幼兒在自然的情境中學會使用兩種語言。至於影響母語學習成效的因素複雜,恐怕不能直接歸咎於雙語教學。

國內「幼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中,也明訂了多元文化相關學習的指標,雙語教育絕對是有助於多元文化學習的利基。然而要提供適切的幼兒園雙語統整教學,具備雙語能力及幼教專業的師資才是關鍵。政府若可比照中小學外籍師資聘任規定,允許大學以上學歷,具備他國合格幼教師資及幼教經驗者在國內幼兒園任教,如此同樣在不得進行單科英文學習的規範下,幼兒園仍可聘用較合格的外籍師資進行雙語環境的統整課程。

與其用無法滿足家長需求的幼教法規限制,讓錯誤的雙語學習充斥幼教市場,不如用更務實和專業的角度修訂法規,引導家長選擇正確與適當的幼兒雙語學習環境,更有助於雙語教育發展。

雙語教育 非一蹴可及
閱讀更多

雙語教育 非一蹴可及

二十年前雙語教育在台灣開始萌芽,民間教育單位開始嘗試推動各種形式的雙語教育,只是在各種法令限制之下,得面臨諸多困難和風險。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雙語教育政策,部分法令稍有鬆綁,加上實驗教育觀念的盛行,越來越多公私立學校都搭著這股風潮,辦起雙語實驗課程。

從事雙語教育辦學多年,對於能讓全國更多學子接受優質的雙語教育,絕對是值得支持肯定的,然而觀察這幾年台灣雙語教育發展的現象和趨勢,卻也感到許多憂心。

首先,社會大眾對雙語教育的認知多半是模糊不清,從政府、學校、學者專家到家長學生,對雙語教育的目標和作法常有著不同解讀和期待,以致於從觀念、政策到實務的執行,容易產生認知落差,也導致各種混淆視聽的雙語教育亂象。例如找個外國臉孔的老師,每週多上一兩節英文會話課,就只是冠以雙語教育之名,卻無雙語教育之實。

再者,雙語教育並非只是增加外語的學習,還要運用外語作為學習的媒介,包括學科知識或文化內涵。要做到這種程度,不僅要有完整的課程設計和專業的師資教學,學生的外語能力才是關鍵,而這些也是各公私立學校推動學科採雙語教育最難克服的困境。

一般公私立學校的主要學科並無常態性的全英語授課環境,同班級學生的英文能力參差不齊,即便老師能以流利的英文教授數理社會科目,學生也未必能聽懂或回饋。也就是說,若無法依據英文能力分級教學,強迫以雙語進行學科教學,恐怕是犧牲多數學生的學習權益。

雙語教育的想像和現實
閱讀更多

雙語教育的想像和現實

自2011年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行政院也提出雙語國家的發展目標,國際教育和雙語教育成了這幾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要教育政策,從政府、學校到坊間教育機構,的確形成一股國際教育熱潮。

過往政府為了推動雙語教育,因著重在英語學習的層面,除了增加英語課程節數,也開放中小學聘用合格外籍教師,以期能創造「用英語學習英語」的環境。如今政府也意識到雙語教育的精神,不該只是學英文,還要能將英文當做學習的語言,因此在政策上推出希望中小學部分學科也能採用英語教學。

然而,以過去台灣的英語師資培育來看,現有的英文師資或者其他學科師資,是明顯不足以因應這樣的政策理想。雖然現在年輕教師的基本英文溝通能力不差,但要能夠「流利的」使用英文教學,卻完全是另一回事。即便透過在職培訓,短時間要提升到足夠的英語授課能力也非易事。最快的方法,就是引進可以使用英文任教學科的外籍教師,只不過目前法規對此有所限制,必須先修法才能突破。

其次,依據多年的雙語教育的辦學經驗,學生要能使用英語學習學科知識,本身必須具備足夠的英語能力,否則在全英文的情境下,容易產生學習挫折,結果該學的知識內容沒學到,還可能因此對英文產生排斥或恐懼。而常態編班機制下,學生英文程度參差不齊,更增加用英文教授學科的難度。也就是說,若無法先採英文分級授課,用英文教授學科恐會淪為「體驗式」的課程。

今年底教育部又將公布「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2.0」,我們很樂見政府積極推動國際教育和雙語教學,但需要對教學現場有更確實的理解,才能更務實的制定政策,並且有效解決問題。
英文融入教學 沒那麼簡單
閱讀更多

英文融入教學 沒那麼簡單

前些時,行政院長說要推動台灣成為雙語國家,教育部長則提出要將英語融入各級教學領域。加上許多縣市政府也都開始或計畫辦理公立的雙語學校,這幾年實驗教育最熱門的項目也是雙語教育。從中央到地方,雙語教育似乎又成了熱門全民運動。

從這波雙語教育熱潮看來,為了讓台灣更走向國際化,大家對於提升國人英語能力,尤其是英語的應用能力有相當高的共識。只是在一頭熱的情況下,許多政策措施就會顯得急就章,甚至出現亂開藥方,亂吃補藥的情況。就以教育部要推動中小學部分科目採英語授課來說,其目的是要讓學生的英文能力到達「可聽、可說、可讀、可寫」,這樣的政策邏輯是很值得商榷的。

語言的養成需要環境和需求,目前國內實施國際課程的學校,因為其課程架構和教材都是源自於英美國家,那些學生未來的升學目標也在國外,學校必須提供完整的英語學習環境,才符合學生的學習需要。反觀一般國中小課程有其學習架構和目的,雖沒有限定語言使用,但必須考量學生的語言能力是否能符合「進行該學科學習」的能力。依照多年辦理國際課程的經驗,在英文聽說讀寫能力尚未足夠時,貿然要學生以英文來學習其他科目,往往會產生極大的挫折感,最後英文和學科都學不好。

想要提升學生使用英文的能力,除了增加學習時間外,傳統的英語課程必須要大幅改變,以更貼近英語為母語的學習模式設計教學、教材和評量。當然,教師的專業能力也必須跟著提升。至少要先做到「英文課採全英語教學」,再來談論其他學科。

喊出一個新的政策很容易,但要落實卻很困難。若無周全的評估,或缺乏足夠的資源挹注,很多政策都只是徒增基層困擾,會讓大家無所適從。
開放外籍教師 搶誰的飯碗?
閱讀更多

開放外籍教師 搶誰的飯碗?

近期國發會正研擬「新經濟移民法」草案,打算放寬中小學聘用外師教授所有科目,對此國內教師工會和教育產業工會都表示不贊同,也有民眾投書表達反對和疑慮。反對者多認為國內少子化已讓教師員額不足,加上年金改革制度又延緩教師退休,再開放外籍教師來台搶飯碗,將嚴重影響年輕教師的工作權益。也有人質疑外籍教師的教學專業和方式,未必能符合國內課程需要?甚至影響學生學習效果,不宜輕易開放。這些反對論點的假設是外籍教師將可能取代原有國內教師的職務工作,然而從實務面來看,這卻不太可能發生。實際上,會需要由外籍教師來任教的科目,多是國內教師難以勝任的教學方式或課程,例如用全英語授課的國際學校課程,或者需國際認證師資的IB課程。換言之,是國內師資無法符合那些新課程的教學需要,而不是找外籍教師來搶國內師資位子。十幾年來的辦學經驗得知,外籍教師的聘任、管理、考核和培訓需要和國內經驗不同,對學校經營者來說都非易事,加上薪資成本又高,若非需要,一般學校豈會願意增加麻煩?再從積極面來看,許多外籍教師的專業和態度,值得國內教師學習和參考,若能夠讓中外籍教師有更多合作和交流,對本國老師的專業成長也有助益,比去國外參訪幾天的學習更有效果。教育國際化是必然的發展趨勢,也是政府和民間都想努力的方向,然而許多過時和保守的法令卻阻礙發展需要。所幸政府逐漸重視這些問題,願意更務實的修正政策和法規,包括最近行政院長提出鬆綁幼兒階段的英語學習的政策也是一例。至於對國內師資工作權益的保障,即便有些微影響,也不該成為限制發展的理由。
整合各界資源 提昇雙語教育品質
閱讀更多

整合各界資源 提昇雙語教育品質

近日有民間機構公布了台灣學童英語學習的調查結果,發現有42%的家長讓孩子學齡前就開始學英語。這個數字顯示家長對孩子從小建立雙語基礎的需求相當高,從媒體報導看不出這個調查的對象範圍和英語學習的定義,但若從目前實際的幼教市場來看,尤其在都會地區的幼兒園,學齡前接觸英語學習的人數恐怕遠超過這個比例。

此外,該調查提出近七成家長認為學校英語課程學習不足,會另外安排孩子去補習班或安親班學習英語,每年投入在英語課程學費成本也相當高。實際上在國際化的需求下,雙語教育的重要性已是無庸置疑,現在中小學階段的雙語教育幾乎已不再是「特色」,而是一種「必要」。家長現在關注的不只是學校有多少英語教學的時間,更關心學校英語教學成效是否滿足他們的期待?

多年來國內對英語教育的投入,民間機構一直是跑在政府前面,主要因為政府的資源分配受限制度和法令規範,在課程和師資上很難有大幅度的調整。因此在推動雙語教育的政策時,往往只能先從形式著手,那些對英語學習期待較高的家長,只好額外花時間給孩子補習加強,或者直接進入提供雙語課程的學校學習。

既然政府難以在資源上滿足期待較高的家長,不妨以更開放的思維,把民間的資源加以整合運用。政府可以務實的檢討和修改相關法令,讓外籍師資聘用制度更友善,以便引進更優質的外籍教師,甚至讓幼兒園的雙語教育獲得更多法規上的支持,然後建立專業的評鑑機制,針對各種雙語課程進行評鑑和認證,讓家長在選擇這些課程時,能更有客觀的參考依據,相信這樣能建立更專業和品質的雙語教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