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專業的教育集團
回到頂端

鐵人教育夢

李萬吉董事長的鐵人教育觀:鐵人精神不只是噱頭!快樂學習更不是口號!真正的教育不僅發生在教室裡。教育,是事業,更是畢生志業。本專欄收錄李萬吉先生針對教育和時事等相關議題,在報章專欄所撰寫的文章。


言語暴力難發現 孩子其實很受傷
閱讀更多

言語暴力難發現 孩子其實很受傷

隨著社會發展,國人對兒童保護觀念也不斷進步,不僅立法約束體罰或肢體暴力等行為,對兒童的身心健康也越來越重視。近日有社福團體公布一項調查結果,發現近三年兒童遭精神不當對待的人數不斷攀升。各種精神遭不當對待情境中,最常見的是「父母在孩子面前爭執、使用言語暴力」,其他如「父母期待孩子聽話,不允許有任何反抗」、「親子衝突,認為所有的錯都是孩子的問題」等。

在學校教育現場也常可見因不健全的家庭或親子關係,對孩子心理造成的負面影響。而父母常基於管教或保護的用意,加上不會立即出現明顯疼痛或傷痕,因此傷害不容易被發現。且有些時候傷害是延遲性的,慢慢積累在孩子心中,導致兒童產生憤怒、焦慮甚至憂鬱情緒,甚至引發自傷或傷人的行為。

有些言語暴力是直接而強烈的,孩子產生的反應(如害怕而哭泣)也很明顯;然而有些不當語言對待卻不容易察覺,尤其是那些羞辱性的、欺騙性的,甚至是開玩笑性質的語言,往往更容易混淆孩子對自我的認知,打擊孩子的自信。

這幾年常聽到的「情緒勒索」,也是父母常會無意間壓抑孩子的一種互動方式。例如「我辛苦把你養大,你就該聽我的」、「我這麼做也是為你好,你應該要心存感激」等,那些聽起來是善意的語言,可能只是刻意忽視孩子需求,想簡化溝通理解的藉口。

孩子因不對等的年齡、體型或權力關係,面對這類精神不當對待的語言,通常無法也不知如何反抗,累積的創傷也可能要很久以後才會顯現。唯有父母隨時檢視自己的語言用詞,多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感受這些對待方式,才能盡量避免這類不當對待,也更能讓孩子理解與接受父母的用心。

(圖照:MH-Lee / shutterstock.com )

建立信任關係 校務才能良善發展
閱讀更多

建立信任關係 校務才能良善發展

自從解嚴後,台灣的新聞媒體生態漸漸進入百家爭鳴的時代,隨著資訊網路的發達,各式各樣的媒體平台興起,民眾接收新聞資訊的管道增加,在高度的競爭下,媒體報導的風格與走向也產生變化,網路上各種社群平台或影音頻道更是媒體取材的捷進,而「爆料」也成了媒體挖掘新聞的重要管道。

在教育現場也常常會遇到這種狀況,無論是家長、學生或是教職員,都可能因某些因素,對學校組織的作為有疑慮或不滿,就想訴諸媒體來得到改善。當然有些揭發出讓人訝異的真相,讓問題被重視和處理;但也可見到許多案例中,爆料者可能只看到片面現象,瞭解不夠完整,甚至提供錯誤資訊,引導媒體做出不實報導。

實際上,許多媒體為了吸引閱聽者,聳動的標題和辛辣的內容是其慣用手法,卻無法真正釐清複雜的教育問題,尤其事涉個人隱私或需保密的事件,學校難以對媒體做清楚的說明。這樣的報導通常只能滿足爆料者一時的情緒,卻會產生更多誤會,讓問題更加複雜,甚至傷害更多人。

少子化的壓力下,相信絕大多數的學校團隊都希望把教育辦好,也都很重視學生家長和老師的意見。然而校務問題往往牽涉各種因素,學校盡可能做出周延的決策,但未必能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也難免會有疏漏或缺失。遇到問題時,最好的方式還是與校方多反應和溝通。就算學校無法做出該有的作為,也還有教育主管機關的申訴管道,甚至還有法律救濟途徑,透過專業的機制來設法解決問題。

爆料文化凸顯的是不信任的關係,但學校辦學團隊、老師和家長是需要高度互信的關係,才有助於校務經營和學生的學習發展。辦學團隊理應避免讓學校掉入這樣的氛圍,家長和老師同樣也要慎思其可能帶來的傷害。

(圖照:Sellwell / shutterstock.com )

學習才藝價值 不亞於考卷分數
閱讀更多

學習才藝價值 不亞於考卷分數

適逢辦學20周年,學校特地擴大舉辦一場兩岸跨九校區的聯合學生美展,開幕當天看到七百多件作品陳列在偌大的展場,心中充滿感動,因為每幅作品都看得見學生的付出,努力用不同方式呈現自己的想法,充滿無限的創意和美感!

當中許多國高中生參展,很難想像他們如何在繁重的課業和升學壓力下,還能利用寶貴的課餘時間創作?除了學生要有高度的熱忱外,相信家長和學校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過往家長在談論國中選校的問題時,常有家長無奈的說,進入那些以升學績效著名的公私立國中,為了跟上大家的進度,應付每天大小的考試,孩子就得放棄喜歡的才藝活動,雖然覺得有點可惜,但為了升學的目標,那是必要的犧牲。

這些家長通常在意的就是時間效益,覺得花太多時間在那些才藝學習上,會影響學科的學習,減低升學考試的競爭力。然而透過才藝學習所獲得的能力,往往更是終身受用的,就如一位美術老師所說,學生在藝術創作的過程,會需要規畫分析和觀察思考,需要做決策和解決問題,更需要耐性和專注力來完成作品。而創作本身也是一種自我表達和與人溝通的表現,這些能力的價值和重要性,應該不低於每次考卷上的分數。

觀察那些願意花時間和心力學習才藝的學生,很少因此荒廢學業。相反的他們往往更能夠學會時間管理,找到更有效率的學習方法,而學習才藝過程所培養的能力,對學科學習也一樣有幫助。因此,同樣時間的價值孰輕孰重,其實很難定論。

學習最大的價值在於成長,成長也有許多面向,不該侷限在分數或排名上,家長其實可以放寬心,拉高眼界,不要輕易阻斷孩子各種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圖照:Tanongsak Sangthong / shutterstock.com )

培養未來競爭力 更不該輸在起跑點
閱讀更多

培養未來競爭力 更不該輸在起跑點

每年到了下學期,不僅各私立中學卯足勁在招生,公立學校也越來越積極,畢竟少子化的壓力下,家長的選擇權也更大!儘管看起來選項多了,但多數家長思考的角度卻沒有太大的改變,即便肯定多元的學習機會,往往最後還是回到那個老問題:「孩子會不會有競爭力?」而且十之八九指的是「升學競爭力」。說白一點,就是能否考上好的高中或大學!

當反問家長對於孩子未來在職場上,或人生發展上需要的競爭力是什麼?卻又會出現不同答案,例如堅持的毅力、面對挑戰的勇氣、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表達、創新求變等各種「做人做事」的能力,學歷的重要性反而往後退了許多。

家長們雖然認為這些「做人做事」的能力很重要,但較難客觀評量,在目前的升學機制中也較不被重視,因此家長不太會把學校如何培養這些能力,當作評估國高中選擇的必要條件,多半還是以升學績效為優先考量。於是能有效的督促甚至逼迫學生拿高分,對家長來說還是最立竿見影的,無論孩子在追求分數的過程中犧牲了什麼?

或許家長覺得這些做人做事的能力,等上了好的大學再來培養也不遲。弔詭的是,既然家長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點,總想在課業上讓孩子搶先一步,以便取得重要性越來越低的好學歷;面對長遠更重要的競爭力,豈不應更積極、更急迫的想協助孩子建立?

道理人人都懂,就是放心不下;面對升學的關卡,要徹底放掉自己和社會根深蒂固的價值觀,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決心。然而家長若能跨越這一步,用更長遠的眼光看待孩子學習的需要,相信孩子在多元的學習中,不僅累積各種未來的競爭力,更能激發學習的潛能。

(圖照:milatas / shutterstock.com)

奧運精神為全球帶來勇氣
閱讀更多

奧運精神為全球帶來勇氣

2020年東京奧運,在疫情干擾下,延遲一年終於還是盛大登場了!透過各種影像和網路技術,從開幕式到各項比賽的精彩畫面,都能清楚呈現在世人面前,儘管少了看台上的觀眾加油聲,相信選手們也能感受到網路上各種直接和間接的支持力量。

這四年一次的體壇盛會,對大部分人來說看熱鬧的成分居多,即便不很瞭解規則,看著選手努力拼搏的畫面以及各種分數的變化,情緒也會高漲,不自主的跟著歡呼或哀嘆。然而想看門道的,有關賽程、規則、隊伍、選手等鉅細靡遺的資訊,也都很容易在網路上蒐集到。

好比這次台灣柔道好手楊勇緯的金牌戰,當裁判宣布勝負時,相信螢幕前的觀眾應該都一臉錯愕,難以理解。然而沒多久網路上就可看到專家提供競賽規則說明,解了我們這些門外漢的疑惑。換句話說,這場大秀也是一次很棒的學習機會。

實際上,隨著科技發展,現代的運動競技從訓練到競賽,從裝備到技術,都越來越科學化和細緻化。當我們越掌握那些競技的專業和難度,就越能瞭解能選手們需要付出多少的努力,才能站上這最高的競技殿堂,也越能看懂那些運動的美學,進而感受選手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懊惱。

競賽總有輸贏,但最能感動人的,還是那些拼戰的過程,尤其看著選手們頂著龐大的壓力,強忍著身心的疲勞或傷痛,就算落後也堅持不放棄,盡力拿出最佳表現,那種勇氣和毅力,其實就是奧運殿堂所追求的精神,也是最能感染周遭,激勵人心的精神。

這兩年來全世界受到疫情的無情打擊,衷心希望這股奧運精神能為人們注入強大的力量,成功戰勝疫情,讓一切恢復正軌。

(圖照:Chaay_Tee / shutterstock.com)

提升輔導知能 老師教學更有效
閱讀更多

提升輔導知能 老師教學更有效

與青春期的孩子互動不僅是許多家長的難題,對學校老師來說,也是一大挑戰。傳統的中學階段,習慣以規定、強制、訓誡及嚴懲的方式來管理學生,在那個強調標準化的時代,只要有和大家預期不同的表現,就容易被視為不守規矩或有問題的學生,為了不被處罰,多數學生只好選擇順從。

如今教育觀念改變,越來越重視孩子的個別差異和自主意識,老師不再能任意將學生分類標籤。對師長的要求,學生更敢質疑、敢表達,甚至敢反抗。即便是外表看起來穩定正常的學生,內心也可能壓抑著許多不安和不滿,這些不易外顯的心理狀態經常被忽視,一旦累積到超過負荷,引發的傷害往往更嚴重。

面對這些身體和心性開始轉變,想要追求自我和同儕認同,又要面對龐大升學競爭壓力的中學生,想要讓他們定下心穩定的學習,真的不是容易的事。然而在一般的師資培育過程中,多專注在學科教學專業,輔導管教知能的累積不僅較少,也多以理論為主。因此到了教學現場,老師多半只能依據自己的經驗,或模仿其他老師的作法,從實務中慢慢摸索,這種狀況就容易因守舊觀念而無法適應學生的改變,自然會覺得學生越來越難管教。

這些年看到很多老師投入心力改善教學方法,卻也發現常常因為師生關係不佳或學生情緒問題等因素,嚴重影響學習意願和成效。因此,增進老師的輔導知能與師生互動能力,讓老師更了解學生的各種身心發展特質,學習處理各種行為表現和心理狀態的方法,進而運用到班級經營策略,營造整體良善的學習氛圍,讓對現在的中學老師來說,已是教師專業成長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

(圖照:Monkey Business Images / shutterstock.com)

給孩子輕鬆 但不放鬆的暑假
閱讀更多

給孩子輕鬆 但不放鬆的暑假

全國停課一個多月了,有老師開玩笑的說,沒有學生的校園裡,這學期真的是靜悄悄的來到尾聲!

這段期間隨著防疫警戒期限不斷延後,學校不斷在調整原訂的各種計畫,雖然線上教學盡可能的維持學生的學習進度,許多課程和活動都無法正常實施,對學生來說難免遺憾,卻也因此發展出許多創新的線上學習活動,讓師生感受到到資訊科技帶來不同的學習體驗。

接著要進入暑假,在疫情沒有明顯趨緩的情形下,多數的營隊活動、暑期輔導、安親課程都被迫取消或轉型為線上。因此,如何安排孩子的暑期生活?也成了最近學校和家長頭痛的課題。

許多學校會將暑期課程轉換為線上教學,然而一個多月來,許多學生已對網課感覺疲乏,學習參與度和效益也降低。因此學校在規劃暑期線上課程時,最好能善用科技,設計更不一樣的教學方式。例如商請家長透過直播方式,在職場進行職業介紹,讓學生更直觀的感受工作環境和內容;或者利用視訊會議或網路資源,安排平時課程中較不容易進行的學習活動,例如各類主題的生活分享、讀書會、專題探討、遊戲競賽等。

家長方面,以往暑假是孩子容易沉溺在網路的時候,經過這段時間的「訓練」,孩子們恐怕更依賴使用3C和網路。家長應該先和孩子溝通暑假的作息,事前規範3C使用的時間和目的,並且安排其他活動,包括課外閱讀、適當運動、家事參與等。

面對這波疫情,雖然學校和家長都承受很大壓力,但孩子的成長也不能因此中斷。相信只要多花點心思,透過良好的親師合作,相信能夠提供孩子精彩、豐富且有意義的暑期學習體驗,讓他們過個輕鬆但不過度放鬆的暑假。

(圖照:Travelpixs / shutterstock.com)

培養有意義的競爭力
閱讀更多

培養有意義的競爭力

如何培養孩子的競爭力,一直是多數家長很重視的議題,尤其是華人社會特別喜歡比較,孩子從小到大不同的成長和學習階段,都面臨著不同的競爭壓力,誇張點的說,連嬰幼兒都無法倖免,因為身高、體重和喝奶的量都會被拿來比較!

求學階段有適度的競爭壓力並非壞事,無論是獲得成就感,或是發現自己的不足,都可以刺激學習的動機,然而「適度」二字卻不是那麼容易拿捏。每個孩子的個性、能力和興趣不同,有的孩子天生害怕失敗,有的對得失大而化之;有的天資聰穎,有的學習較需時間;有人樣樣都學的來,有人卻只擅長少數項目。因此適度的競爭,其實需要因人而異。

然而大人們容易用同樣的條件和標準,去期待孩子各方面應有的表現,最好每個人都是多才多藝,文武全才!即便清楚能有這樣天賦的人就是少數,卻不由自主的希望孩子在各方面都能更勝一籌,比別人更好一點。面對自己沒把握的比較時,往往是最主要的競爭壓力來源,而這樣的壓力過大且長久時,就容易造成自我放棄,甚至自我傷害反效果。

適度的競爭壓力除了因人而異,還要因事制宜,也就是要思考競爭的目的性和必要性。以中小學的學習來說,家長常在意各種測驗的分數和排名競爭,但那樣的競爭對長遠的學習和能力培養有多少關聯?是正向還是負向?尤其當孩子被迫花許多時間精力,在爭取那些微的分數差距時,容易把學習的目的簡化成只為了考試升學,一旦失去這個目的後,就沒了學習動機,這樣的競爭力通常也只是短暫且有限的。

孩子面對的未來是難以預測的,我們要用更寬廣的眼界和長遠的眼光,更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與需求,才能真正幫助孩子培養未來需要的競爭力,而非讓學習葬送在無意義的競爭壓力中。

(圖照:Jacek Chabraszewski / shutterstock.com)

教育要成人之美
閱讀更多

教育要成人之美

上周末一場精采的師生美展熱鬧開幕,雖然無法親臨現場,但透過許多同事和家長在臉書的分享,也能感受到大家的感動和讚嘆。這是學校第八年舉辦校外師生美展,今年獲選參展的學生達172人,作品超過300件,不僅規模再創新高,作品型態的多樣性也更豐富,尤其學生無論年齡,展現出的想法、創意和技巧都讓人驚豔!

在華人社會中,讓小孩學音樂或畫畫等才藝是相當普遍的現象,然而到了國中階段,還能繼續維持這些才藝學習的比例卻大幅降低,除了少數想要朝藝術領域學習發展的孩子,面對沉重的升學壓力,多數家長會選擇讓孩子花更多時間在課業上,許多孩子的才華因此被埋沒。

相較之下,看到這麼多中學生的作品參展更顯得難能可貴,這需要學校給予足夠的教學資源和展現舞台,加上家長勇敢的支持,讓學生的才華持續被看見,自信得以累積,才能成就一件件讓人感動的作品。

即便沒有特別天分,藝術的學習對每個孩子的成長發展都有其重要性,無論是透過實作或賞析,對耐性和專注力的培養、美感的建立、心性的陶冶都有很大的幫助,這些也都會是孩子終身受用的能量。

五育均衡是國民教育的基本理念,但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更需要的是「適性發展」,也就是讓不同才華的孩子,有足夠空間和時間,依循其志趣持續學習。而這些才藝學習的成效不像準備學科考試一樣能立竿見影,通常需要時間等待,甚至不容易被察覺,因此學校或家長若沒有堅定的信念,很容易就會放棄。

教育其實是一種成人之美的工作,成就的不僅是學習的美麗成果,更希望竭盡所能,成就孩子實現自我的完美。

(圖照:康橋國際學校)

放開光環 未來不只一條路
閱讀更多

放開光環 未來不只一條路

最近接連發生台灣大學學生自傷的不幸事件,有種讓人震驚遺憾,卻又不太意外的奇怪感覺。事件原因引起許多討論和猜測,雖然無法證實,但看到網路上一些曾經歷類似處境的校友分享他們的心路歷程,不難體會這些在升學制度中的佼佼者,往往承受著旁人難以察覺和理解的壓力。

能夠進入台大這樣頂尖學府的孩子,學習能力都毋庸置疑,多數從小學業成績就名列前茅,也自然被父母師長期待著在升學競爭中脫穎而出,攻下被社會大眾公認的明星學校科系。而這些孩子因為習慣承受著這樣的期待,也漸漸將其內化成自己的目標,覺得有那樣的高分,當然就要選擇令人羨慕的科系。他們沒有時間,也不需要去探索思考自己真正的興趣志向,因為身旁的人都有意無意的引導著,那些帶著光環的科系就是最適合他們的路。

於是,根據調查台大只有四成學生真正認同自己選擇的科系,若有重新的機會,有四分之一學生會改變選擇,但仍有三分之一徬徨未定。即便資源相對充足的台大,超過四十位專兼職的心理諮商人員,仍供不應求,而這樣的問題在其他大學必然也存在!

這次的事件引起大學對學生心理輔導需求的關注,但大學端只是一連串問題的承擔者,背後原因不是大學造成,而是家庭、學校到整個社會長期偏差的價值觀,以及在這價值觀之下所建構的學習制度,讓許多學生在中小學的成長過程中,就喪失了認識自己的機會,更別說是為自己爭取未來志向的勇氣!

這種結構性和價值觀的問題不是輕易可以解決的,只能期待越多人關注和討論,或許能讓更多父母和師長的想法調整,幫助更多學子在面對心理困境時能打開另一扇門,減少憾事發生!

青少年憂鬱 防治宣導不能少
閱讀更多

青少年憂鬱 防治宣導不能少

前些日子聽了一場關於校園自殺防治的報告,感觸很深,這幾年青少年自殺率逐年攀升,青少年憂鬱症比例也快速增加。然而這日趨嚴重的問題,政府、學校和醫療體系雖已察覺和重視,但投入的防治資源顯然不足,最常接觸青少年的學校老師與家長,對相關問題的知識與觀念,也亟需強化。

青少年應該是充滿青春活力的時期,但多年來許多調查發現,台灣的青少年普遍處在不快樂的情緒中。那些不快樂的因素多半來自課業壓力、親子關係和同儕相處。實際上這些外在的不利因素很難避免,因此大人常習慣孩子自己去面對壓力,期待他們自我成長,甚至覺得問題沒那麼嚴重,長大後還要面對更多考驗。

或許多數孩子能夠安穩的走過這些情緒低潮,但總有些孩子承受不住這樣的壓力,出現不同程度的憂鬱症狀,此時若能有專業的協助和支持,問題通常能改善。遺憾的是,因為對憂鬱症不夠瞭解,容易讓我們忽略憂鬱青少年所表現出來的警訊,甚至採取錯誤的方法來試圖引導矯正他們的問題,導致問題更嚴重。

現在醫學對憂鬱症已有相當成熟醫療機制,傳統社會中,人們對於「心理疾病」對待總是多些顧慮,因而延誤治療。為此,師長和父母扮演的角色就格外關鍵。當務之急是要投入更多資源,在校園和家庭中進行相關知識宣導,就像防治煙害、毒品一樣,因為那同樣會傷害青少年身心。

當師長、家長和學生對憂鬱症有更多瞭解,才能在症狀出現時有所警覺,並且以正向的心態去面對,及早採取正確的處置,有效降低傷害,避免悲劇發生。

做好親師溝通 共助學生成長
閱讀更多

做好親師溝通 共助學生成長

受到疫情影響,這學期學校各類集會活動幾乎都停止或更改方式辦理,例如每學期初的班級親師會,多數學校改變形式,採用書面或數位管道溝通,畢竟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對學生的學習發展才有良善的影響。

親師互動一直是學校教育重要的一項工作,只是相較於二、三十年前,近年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態度和方式已有很多改變,自然也產生許多新問題。有些家長積極主動想要協助學校老師,但卻關心過了頭,變成干預學校和老師的專業。有些則是完全信任學校,把教育責任都丟給老師,卻忽略了家長應有的配合,讓老師的教導難見成效。

最壞的狀況,就是所謂的恐龍家長,一切以自己孩子的需求利益為考量,只要不如其意,就嚴厲質疑批判老師或學校,不願理性溝通,甚至動輒訴諸媒體或訴訟,讓學校老師倍感壓力和無力。

面對各種型態的家長,做好親師溝通,往往成了現代老師最辛苦的挑戰。然而,無論家長的屬性為何,老師都應秉持教育專業,以理性和智慧來與家長互動,才能獲得家長的信任,進而發展良性的互動。若過度討好順應家長,反而會失去教師應守的教育專業,對學生造成負面影響。

聽到一位老師用「志同道合」來總結親師關係,深感認同。既然家長和老師應該是教育夥伴關係,雙方就需要有一致的理念和共同的目標。老師若能透過各種方法,不斷傳達其教育理念和原則,展現教育專業,耐心並細心處理學生的問題,讓家長充分感受到老師對每位學生的重視,看到學生的成長與改變,相信能獲得多數家長的認同,願意配合老師一起努力成就學生。至於少數不理性的家長,就盡力而為,然後給予祝福吧!

用適合自己的方式 演自己的角色
閱讀更多

用適合自己的方式 演自己的角色

在學校和學生家長互動的過程中,很怕看到一種場景,就是問孩子喜歡什麼?將來想要做什麼?回答的不是孩子,卻是一旁的父母搶著說:「他喜歡數學」、「他擅長畫畫」、「他將來可以走財經或法律」,孩子只是默默的點著頭,沒有任何意見。

父母對孩子的期待,往往隨著孩子的年齡和發展而有差異。嬰孩時期,父母最在意的就是孩子的健康;幼童階段,則希望孩子快樂長大,永保笑容,也很願意讓孩子嘗試多種事物,培養各種興趣;到了中學以後,對孩子的課業的期待自然加重,甚至開始積極為孩子的升學做準備;就算孩子已進入職場,仍有許多家長高度關心著子女的成家立業,總希望他們的一切能更完美。

這種牽掛,是一種愛,但有時過頭了,卻成為一種傷害。最常見的,是孩子從小遵循著父母的安排,補習、才藝、活動、競賽等等,這當中有許多不是孩子自己喜歡願意,直到學不出什麼成效,或者孩子極力拒絕,父母才認賠放棄。

也有一些非常「體諒」父母的孩子,不敢反抗父母的意志,乖乖的,努力的完成父母交給他的任務。有些時候他們可能表現不錯,可以獲得獎賞激勵,也就說服著自己去忍受,去喜歡。然而,當這種強迫自己遵守的壓力越過了界,卻可能產生讓孩子和父母都想不到的反彈。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父母不該把太多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甚至期待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孩子的人生劇場需要父母適度的關心和照護,但父母不需當編劇,寫好台詞讓孩子照著念。不妨做個好導演,引導孩子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扮演最適合自己的角色,偶爾就坐在觀眾席,欣賞著孩子賣力的演出,然後給予掌聲鼓勵。

國中會考 是減壓還是增壓?
閱讀更多

國中會考 是減壓還是增壓?

過去幾十年來,許多教育改革政策無法有效推動,家長或學校老師的信心不足,觀念未能轉變常是關鍵因素;而缺乏周延的政策法令配套,甚至制度運作相互矛盾,難以應付實務需求,往往是阻礙觀念改變的幫凶。

以國中教育會考來說,當初規畫施行的用意,是要檢驗國中生的學習成效,政府也強調「不是」為了升學需要。且希望透過3等級呈現成績,來發揮減壓、鬆綁和檢驗學習成效的功能。然而,在難以抵擋社會對高中升學排名的需求下,只好又細分成7等級,加上高中免試入學制度的設計,會考成績成為決定性因素,等於又強化了會考和升學的關聯性。要說會考不是為了升學,恐怕沒有人會相信。

再者,國中會考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檢驗和確保國中畢業生的學力品質,所以依法規所有國三學生都必須參加會考。因測驗內容以現行國中課綱為依據,對國中課程教材的熟練度,絕對與會考成績有相當大的關聯。然而,近年來各種實驗教育蓬勃發展,目前的會考考題已無法真正檢驗這些不同課程型態的學生學力。

就以辦理國際課程的學校來說,學生平日所學與國內課綱差異甚大,連教材和授課語言都不相同。卻要求學生參加國中會考,對學生和家長來說,意義極微。即便學校強迫報名,多數家長和考生也會選擇放棄,不僅浪費考試資源,也徒增主管機關、學校、家長和學生的困擾。

會考制度已實施多年,顯然未能有效達到減壓、鬆綁的目的,對於特殊課程的學生也難以達到檢驗的效果,主管機關有必要針對其政策配套和執行措施進行適度的檢討修正,否則會考難免成為另一個基測或聯考,繼續成為國中升學壓力的助燃劑。

趁早探索自我 無懼學習歷程
閱讀更多

趁早探索自我 無懼學習歷程

「聽說未來高中的學習歷程很重要,最好能和申請大學的科系相符合,可是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怎麼準備?」這是面對新課綱和新考招制度,近來常聽到家長提出的疑問,實際上也是這次課綱改革中,對學生和家長來說都是極具難度的挑戰。畢竟要依據自己的興趣志向,設定未來學習或就業的方向,本來就不是像寫作文般,三言兩語就可以交代清楚的。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會受到各種內在基因和外在環境的刺激,不斷影響著孩子看待自己與周遭社會的角度,進而型塑對自我未來的期待。理想的狀態是,孩子在各種不同的學習機會中,可能因為挫敗而改變想法,或者因成就而持續信念,在不斷的嘗試後,逐漸釐清自己的喜好和能耐,並參考社會上的普世價值,找出可以走的方向與目標。

這樣自我探索和目標設定的成敗,關鍵在於要給孩子足夠且多元的嘗試機會,同時給予適時適切的引導,而這卻是過往中小學教育非常缺乏的。不僅僅在國高中階段受學校課業和升學壓力影響,學生將絕大部分時間心力用在學科學習上,即便在小學階段,不少孩子也是在家長的主導下,堅持著非己所願的課外學習,少了多元探索的機會。

此外,在孩子嘗試探索的過程中,可能因錯誤的方法和觀念,導致挫敗經驗,甚至產生偏差的價值觀,此時需要有師長從旁提點協助,或給予必要的矯正,才能減少孩子錯估自己、定錯目標、走冤枉路的機會。

簡單來說,面對新學習歷程制度,家長老師都必須提早重視孩子自我探索這件事,不能像過往等到高中選組才來思考未來方向。而這樣的調整若能影響現有中小學生的學習樣態,應該就是新制度的大功一件!
成就感和壓力 讓學習持續
閱讀更多

成就感和壓力 讓學習持續

因為自己喜歡跑步,也常鼓勵身邊的同事或友人跑步,畢竟那是最簡單的運動,除非有特殊狀況,無論快慢遠近,只要願意讓自己跑起來,流流汗,喘喘氣,對身體都是好的。只是要讓人願意把跑步當做固定的運動習慣並不容易,嫌自己跑不動、怕無聊,身邊不喜歡跑步的人總可以找到理由為自己設限。

然而,最近也發現許多原本不愛跑步的朋友開始練跑,有人為了減重而跑,有的是為了陪著家人跑,有的是同事揪團不好意思拒絕,在團體激勵之下跟著跑,至少有伴不會無聊。也有人因為家人送了衛星定位的專用手錶,怕浪費了手錶的功能而開跑,而每次跑步紀錄上的各種數據,似乎也成了激勵他繼續跑的誘因,想看看自己能否比上次跑遠一點,或跑快一點!

跑步本來就不是輕鬆的事情,加上人普遍有惰性,對於這種苦差事,若沒有足夠的激勵,多數人會選擇敬而遠之,但只要在適當的時機,給予對的誘因,通常就可以激發動力去嘗試。接下來,若能從他人的稱讚或支持產生成就感,甚至是某種壓力,就不難持續下去,漸漸變成一種習慣。這些過程,如果能加上團體約束的力量,就更容易成功,這些都是個人在企業中推廣運動訓練的經驗。

套用到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也經常會有類似的狀況,當學習過於輕鬆,沒什麼成就感,學生會覺得無趣;學習過於困難,或者作業考試過於繁重,則容易放棄。專業的老師若能提供誘因激發學習,給予足夠的正向支持,搭配適當的壓力和挑戰,讓學生有過關升級的成就感,勢必能有效激勵學習,讓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就像跑步上癮的人,不用人督促也想跑一樣。
終身學習需要持續的動力
閱讀更多

終身學習需要持續的動力

教育部最近調查發現,近五年來技職校院教師參與產業研習的成效不佳,甚至高達三成的教師連一個小時的研習都未參加。其實這不只是技職教育面對的問題,而是整體教育體系的挑戰。大家都知道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只靠學校裡的知識和技能學習將不足以應付未來的新挑戰,因此「終身學習」也被視為未來人的必備素養,在許多國家的課程發展或改革中,都會把終身學習列為重要目標或願景。

終身學習的素養應該包括兩個面向,一是終身學習的能力,也就是自主探索、自我學習的本事,以資訊時代來說,數位科技運用、資訊蒐集分析、閱讀理解等的技能就更為重要,這也是在課程發展上比較容易規畫設計的部分。

另一個容易被忽略的面向則是持續學習的動力,動力來自於樂趣和壓力。孩童喜歡學習,往往因為可以從中獲得許多樂趣和成就感,但隨著年紀增長,學習變得越來越苦悶,甚至只為了應付考試升學的壓力才學習。一旦這個壓力消失了,學習的動力大概也就停滯了。除非環境有了變化,有新的需求產生,才感覺到重新學習壓力。問題是,在停滯一段時間後,往往會發現學習變得更困難,更沒效果。

學生時期應該是培養終身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機,然而我們的過去的教育模式卻是背道而馳,讓學生長時間在有限範圍中快速尋找標準答案,反覆練習解題技巧,全心爭取更好的成績排名,學習可說毫無樂趣,也與生活脫節,怎能期待學生擁有終身學習的素養?

其實只要改變課程和教學模式,多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自主性和成就感,就不難累積學習樂趣,延續學習動力,新的技能對他們來說就不會是問題。前提是,老師們也得先有終身學習的素養才行!
投身教育 需要更積極的價值觀
閱讀更多

投身教育 需要更積極的價值觀

餐廳裡一對年長夫婦和女兒一起用餐,席間聊到女兒前陣子考上了中部一所學校的正式教師,但因為學校位置有些偏遠,交通不利,且因為規模較小,新進教師都會被要求兼行政工作,什麼苦差事大概都逃不過。

看來這樣的工作條件,和這位年輕老師期待的教師生涯有不小差距,讓他非常苦惱,畢竟考了幾次教師甄試才獲得這個職缺,但要離開繁華台北,對從小沒離家獨自生活的他來說,顯然有不少壓力和恐懼。最後,父母大概也捨不得女兒離家吃苦,也勸他乾脆留在台北看看有沒有其他代課機會,等明年再拼北部學校。

這幾年職場選才的經驗,已不會對這樣的案例感到訝異,有的是更多無奈和擔憂。無奈的是年輕人對於投入職場的渴望和責任感,對於挫折和壓力的承受能力,似乎真的不如以往;憂的是以這樣的工作心態來從事教職,將來如何給學生正向積極的榜樣?要如何教導學生勇敢面對挫折與壓力?

教師這份工作的意義,不在於個人工作的完成,而在其所帶來的影響。老師在各種的教學活動中,不只將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其一言一行也同時傳遞了許多價值觀,多數時候,這些觀念想法會被默默的接收,逐漸累積成下一代的價值觀。也就是說,總是負面消極看待事物的老師,是不容易教育出正向積極的學生的。

有人說這是人的天性和整個社會環境演變的結果,但從教育角度來看,年輕一代的價值觀,是慢慢被引導和累積出來的,因此,老師的價值觀,才更顯得重要。

教師是職業,更是志業,政府和辦學者的確有責任提昇教師的工作條件,然而,也期待有心想投入教職的年輕人,能對自己有更高的期許。
適合的擂台 競爭才有意義
閱讀更多

適合的擂台 競爭才有意義

聽朋友提及最近韓國有部收視率非常高的電視劇「天空之城」,內容以韓國上流社會中,一群欲扶助丈夫事業和培育子女成為二代貴族的貴婦故事為主軸,劇中的家長極盡所能追求兒女進入韓國SKY三所頂尖大學,或許有些戲劇的效果,卻可說是對韓國教育現狀的批判。

過去對於韓國學生需面對超高升學壓力時有所聞,在亞洲國家中應該是數一數二的沉重。相較之下,台灣國高中生的升學壓力應該算小巫見大巫吧!不過仍常聽到家長說孩子課業壓力並未減輕,覺得教改越改越亂,補習風氣不降反升。

然而,有許多家長一邊抱怨升學壓力沉重,卻仍以升學率為選校依據,搶著把孩子擠進那些高競爭的升學班級,然後再以補習鞏固孩子的競爭地位,只為了讓孩子也能成為那令人羨慕的榜單之一。

這當中,有多少孩子就像韓劇裡的可憐學生,幾乎每天都在家庭、學校和補習班中來回穿梭;生活都被書本、作業、考試給埋沒。他們的未來被成績定位,夠優秀的,就以頂大醫科、電機、法律等科系為目標;成績普通的,至少拚個國立大學;至於學業成績落後許多的,就求安穩畢業,反正不怕沒大學可讀。

這些孩子沒什麼機會,或者也不需要去思考自己是誰?想要什麼?想做什麼?他們的路是家長設定好的,是學校規畫好的。現階段的學習只是他們競爭的武器,和生活沒太大關係,和生涯也未必畫上等號。換個角度看,家長們無形中已建構龐大的天空之城。

競爭不是壞事,追求更好也是人性,但比起盲目競爭,孩子更需要多些機會探索自己,找出適合自己的擂台,才知道為何而爭?那樣的競爭壓力才有意義,才能轉化為持續學習的動力。
考招新制 要讓學有所志
閱讀更多

考招新制 要讓學有所志

今年高三畢業生就要面臨申請入學參採學測科目最多五選四的新制度。依照教育部或大考中心的理想,新制度讓考生不用每一科都盡全力準備,而是依照自己的志趣科系所需,或選擇自己的強項科目來應戰,以降低升學競爭的壓力。然而,根據大考中心統計,仍有七成考生五科都考,甚至傳出有些學校直接要求學生考五科。

此外,由於參採科目減少,同分的機會將增加,預計前端大學科系的競爭性更高,例如過去需要五科滿級分才能進台大醫科,現在社會科較弱的學生也可以加入戰局,於是許多學生和家長抱怨新制度讓升學壓力不減反增。

然而,在舊制度中許多學生被迫學習自己不喜歡、不擅長,甚至與將來志向科系關連甚微的科目。在新的考招制度中,那些早已立定志向的學生可以調整學習策略,著重在真正需要且應付得來的科目,可以省下時間去做其他與志向更有關連的學習活動,或者繼續從事喜歡的才藝,也有更多時間關心社會。那才是制度變革的真正目的,也才是新課綱希望達到的適性揚才。

制度變革第一年,學生報考科目並未明顯減少,可能因為自己的志向還不夠明確,或者因為同類型科系參採的科目不一,為了保險起見,還是每科都考,將來申請科系時選擇機會較多。相對的,如果學生能儘早了解自己興趣,探索出發展方向,那新制度便有助於減少低成就感的學習痛苦,也不用盲目的跟著什麼科都考。

有競爭就有壓力,至於那些把目標訂在非常頂尖校系的學生,畢竟僧多粥少,競爭也特別激烈,就別指望升學壓力能減輕多少了。只不過那是學生自己(或是家長)選擇的路,不該把這樣的壓力歸咎在制度的改變。
 
最前頁 | 上一頁 | 下一頁 | 最末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