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專業的教育集團
回到頂端

鐵人教育夢

李萬吉董事長的鐵人教育觀:鐵人精神不只是噱頭!快樂學習更不是口號!真正的教育不僅發生在教室裡。教育,是事業,更是畢生志業。本專欄收錄李萬吉先生針對教育和時事等相關議題,在報章專欄所撰寫的文章。


善用網路資源 過充實的暑假
閱讀更多

善用網路資源 過充實的暑假

這兩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大家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型態都產生許多變化,儘管許多衝擊都讓人措手不及,但人們也都努力從中尋找各種應變方式。如今全球疫情逐漸緩和,大家也漸漸學會與疫情共存的相處之道,用理性克服恐懼,相信不久之後社會可恢復往日生機。

這次的疫情帶來最正向的改變,應該就是各種數位資訊的應用與發展,尤其在學校教育這個相對保守的場域,都意外的被激發出驚人的數位教學創新能量。而且這些變化不僅來自教師,也發生在學生或家長身上,當然,過程中不會都是順利的,效果也有好有壞,但也因此讓大家有更多重新學習和省思的機會,自然為教學帶來更多突破的可能,並逐漸調整出更好的教學模式。

學期到了尾聲,可能還是擔心疫情,或者說這陣子大家都在忙著應付停課復課,今年家長們對安排孩子參加暑期營隊活動的態度也比較保守。然而若沒有好好規劃,孩子很容易就窩在家裡「自主防疫」,或者花大量時間「線上學習」(只是所學內容非家長期待)。轉眼間兩個月渾渾噩噩的過去,只有體重和打怪技能提升,相當可惜。

面對後疫情階段,即便許多實體活動仍有風險或受限制,家長其實可以善用孩子們已經改變的學習習慣,主動與孩子討論暑假期間的作息安排,有目的性和計畫性的利用網路學習資源,補強學期中較為不懂的單元,或者探索自己喜愛的課外主題。同時練習記錄與歸納學習內容,進而產出一些學習成果(例如簡報、心得,甚至專題研究)。一方面掌握正確的學習標的,也能留下很棒的學習歷程。

當然,也別忘了讓孩子多走出戶外,培養定時定量的運動習慣,才能讓他們有更健康的身心面對疫情或課業的挑戰。

(圖照:myboys.me / shutterstock.com )

無形中被框架的夢想
閱讀更多

無形中被框架的夢想

今年台大電機系畢業典禮,畢業生代表致詞,要同學特別感謝父母當年沒有逼他們去讀醫學系,才能讓他們在電機系畢業。此話一出,不僅讓現場師生笑了,也引起不少社會共鳴。這聽起來有點玩笑話的自嘲,卻是一針見血的道盡不少學霸的無奈。

這群學生在升學路上可謂菁英中的菁英,他們的學測或指考成績,看似可以挑選大學各種科系,實際上卻常因某些框架而侷限了他們的選擇。這些框架可能來自父母師長的期待、同儕的比較、社會價值觀的評價等等。例如原本對昆蟲有高度興趣的學生,當他有條件申請醫學系時,能有多少勇氣面對外部的壓力,抵抗榮耀的誘惑,進而堅持自己的夢想呢?

換另一個角度想,身為父母師長的我們,雖然常說鼓勵孩子追夢,又能有多大的氣度,去支持孩子放棄名校科系的光環呢?

這位畢業生慶幸的是父母尊重他們最後的選擇,然而在場學生中,應該也有當年因為分數夠高,必須放棄自己真正喜愛的科系。甚至,有許多人從一開始就沒有機會去探索自己真正喜歡的事物,從來不知道自己的夢想是什麼?

因為在他們的求學過程中,大部分時間都專注在當下的課業,以求更高的分數。而他們的志願,很容易因為成績而被「決定」,或是長時間被有意或無意的灌輸而生,就像聽到「你功課那麼好,將來要當醫生?還是工程師?」如此的理所當然。

我們不需全盤否定大人經驗的價值,給予適當引導與建議對孩子來說也是很重要的,關鍵在於如何拿捏分寸,用開放的心胸和跟上時代的眼光去理解他們,避免過度主導,甚至直接否定孩子的興趣與夢想。更重要的前提是,要給孩子充分探索的機會,才能讓他們更瞭解自己的喜好。

(圖照:Colorfuel Studio / shutterstock.com )

孩子能力靠培養 不會自然而成
閱讀更多

孩子能力靠培養 不會自然而成

自辦學以來就很希望讓學生有更多接觸大自然的學習機會,有幸這三年都來有領角鴞在學校的田園區裡築巢,教學團隊也把握機會架設攝影機,24小時直播巢內母鳥孵育幼鳥的完整過程。最讓孩子們感到期待、感動卻又有點失落的,就是看到幼鳥飛離巢箱的那一刻。

就像鳥兒離巢而飛,多數動物生來就有一些本能。相較之下,人類許多能力是需要經過學習而得,有些是透過觀察感受進而模仿,有些需要特別教導與訓練。然而當我們觀察一些社會新鮮人,進入職場卻什麼都不會,當中不乏在學校裡學業成績優異,學歷頂尖的高材生。

究其原因,在一切以讀書為優先的價值觀下,許多父母師長會期待孩子專心把課業學好,把成績拉高,覺得只要有好的學歷,找到好的工作,一切就會順利往前走。卻忽略了他們在求學過程中,並沒有太多機會去培養最基本的工作能力與態度。就像把他們當作鳥兒一樣,只要餵養大了,羽翼豐了,自然就會展翅高飛,卻忘了人類並沒有這些工作本能。

一般人的學習都需要足夠時間和經驗的累積,才能真正學會某種能力。然而許多學生在中小學階段,花大量的時間在應考的練習上,卻很少去嘗試不同活動,體驗各種挑戰,甚至連基本的家事活都少做。等離開學校後,才發現他們最擅長的讀書考試能力,卻是最用不到的能力。

鳥會飛,魚會游,每個人的特質不同,孩子若都只在相同的課程中,追求一致性的分數目標,容易遮蔽某些人類的潛能。因此,孩子需要更多摸索的機會,才能察覺自己的興趣和強項,才能從不同的學習經驗中,去建立各種做人處事的能力與態度。

(圖照:康橋國際學校/大眼睛看世界 )

探索與定向 讓六年一貫精采
閱讀更多

探索與定向 讓六年一貫精采

從108課綱公布至今已經八年,正式上路前就已經對教學現場帶來許多衝擊與挑戰,至今也仍有不少爭議和問題需克服,對學生的學習成效影響如何也還難以定論。但有一點倒是可以確定的,對新課綱的不安的確引發更多家長選擇私校的意願,許多私中也趁勢推出各種吸引家長的特色,有的強調勤管嚴教,有的重視多元發展,或者推出各種專班,導入雙語課程,五花八門的招生宣傳,應該讓不少家長陷入選擇障礙。

在各種考量中,六年一貫是許多家長選擇私中的重要的因素,常聽到的說法是「新課綱的政策感覺很混亂,擔心公立學校的資源和應變能力,因而選擇六年一貫的私中,省去高中升學的不確定性。」也就是說,多數家長思考的重點還是在升學的利弊,尤其看到有些私中「展現」出來的榜單時,他們會期待六年一貫的學習更能幫助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學。

然而,六年一貫的學制,如果只是讓孩子提早沉浸在準備大考的氛圍中,只是讓學習進度不斷超前以便花更多時間反覆練習和刷題,最後或許「如願」考上令人羨慕,卻未必是自己喜歡或適合的大學科系。這樣的六年一貫只是在消耗青春,還挺讓人感到遺憾與可惜。

新課綱的願景是「適性揚才」和「終身學習」,這兩者是相互影響的,唯有找到符合興趣志向與能力條件的學習目標,才能更主動且持續的投入學習。

因此,六年一貫的課程思維,除了按部就班的學科學習外,國中階段應該給予更多時間及機會去嘗試不同學習活動,探索興趣志向,到了高中階段便能更快定向發展,準備相關的學習歷程,不僅有利於設定適性的升學目標,也更能讓未來的學習順利延續。這樣的學習,才會是精采且有意義的六年一貫。

(圖照:ChameleonsEye / shutterstock.com )

學習才藝價值 不亞於考卷分數
閱讀更多

學習才藝價值 不亞於考卷分數

適逢辦學20周年,學校特地擴大舉辦一場兩岸跨九校區的聯合學生美展,開幕當天看到七百多件作品陳列在偌大的展場,心中充滿感動,因為每幅作品都看得見學生的付出,努力用不同方式呈現自己的想法,充滿無限的創意和美感!

當中許多國高中生參展,很難想像他們如何在繁重的課業和升學壓力下,還能利用寶貴的課餘時間創作?除了學生要有高度的熱忱外,相信家長和學校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過往家長在談論國中選校的問題時,常有家長無奈的說,進入那些以升學績效著名的公私立國中,為了跟上大家的進度,應付每天大小的考試,孩子就得放棄喜歡的才藝活動,雖然覺得有點可惜,但為了升學的目標,那是必要的犧牲。

這些家長通常在意的就是時間效益,覺得花太多時間在那些才藝學習上,會影響學科的學習,減低升學考試的競爭力。然而透過才藝學習所獲得的能力,往往更是終身受用的,就如一位美術老師所說,學生在藝術創作的過程,會需要規畫分析和觀察思考,需要做決策和解決問題,更需要耐性和專注力來完成作品。而創作本身也是一種自我表達和與人溝通的表現,這些能力的價值和重要性,應該不低於每次考卷上的分數。

觀察那些願意花時間和心力學習才藝的學生,很少因此荒廢學業。相反的他們往往更能夠學會時間管理,找到更有效率的學習方法,而學習才藝過程所培養的能力,對學科學習也一樣有幫助。因此,同樣時間的價值孰輕孰重,其實很難定論。

學習最大的價值在於成長,成長也有許多面向,不該侷限在分數或排名上,家長其實可以放寬心,拉高眼界,不要輕易阻斷孩子各種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圖照:Tanongsak Sangthong / shutterstock.com )

別讓大人的眼界限制孩子的夢想
閱讀更多

別讓大人的眼界限制孩子的夢想

一位旅居海外多年的友人分享對國內外教育的差異,他發現國內的青少年對自己的未來沒有太多想法,即便有目標,也多半是考上明星高中或大學;但國外的孩子,許多很小就夢想著未來的職業或工作,很少會以考上某間學校為志向。

進一步探究這個差異,他認為除了學校教育和升學制度不同外,家長對孩子的期待是一大關鍵。國外家長較會鼓勵孩子嘗試各種活動,培養自己的興趣,甚至陪著孩子一起探索,允許孩子天馬行空的作夢;反之,國內家長關注的焦點多偏向孩子現階段的課業成績,及對升學的影響,常灌輸孩子進好學校是最重要的目標,因為那會影響未來人生的發展。他下了一個結論:孩子對未來的想像,取決於大人的眼界。

這是一個有趣且值得深思的觀點,許多家長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都能欣賞孩子的各種夢想,但隨著孩子長大,家長欣賞孩子的角度開始不同,稱讚孩子的標準也逐漸嚴苛,對孩子的期待也越來越明確,多數孩子為了順從家長,只好收斂自己遠大的夢想,先顧好眼前的要求,漸漸的不敢作夢,有夢也不敢說出來。

這樣的壓抑,讓孩子無法正視內心的渴望,失去探索自我的需要,孩子會越來越不認識自己,只能追求他人期待的樣貌,或進一步把他人的期待內化成自己的目標。這樣的結果好不好?因人而異,難以定論!但或許更凸顯現今許多大學生不知所學為何?找不到未來目標的問題!

當我們在批評學生缺乏學習動力,批判年輕人消極,沒有競爭力時,或許也要想想,是否因為長期以來父母師長的狹隘眼界,限制了他們對自己的想像,磨滅掉他們追求夢想的勇氣和機會

(圖照:Rawpixel.com / shutterstock.com)

學校教育也要專業的服務
閱讀更多

學校教育也要專業的服務

隨著教育思潮的轉變,學校教育的觀念與型態也不斷在演進,學校的運作、親師生的關係,都更加重視學生和家長的需求。對於這種學校變成更像服務業的說法,有些人批評這是貶低教育專業,是師道的沉淪。

從投身教科書出版到興辦學校,對於學校教育的變化有深刻的感受,也認為學校教育要像服務業並不是自貶身價,相反的,卻可以是另一種專業的呈現。就像一家高級餐館,必定重視所有環節,透過嚴謹的管理和高度的自我要求,才能提供顧客最好的料理和服務。這樣的專業展現,並不會因其為服務業而被輕忽。

傳統的學校教育是生產導向的,學校有如工廠一般,專注生產出符合標準的產品,再透過層層篩檢,過濾淘汰掉不符合期待的瑕疵品。現今的教育主張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學校應該要能創造適性學習的環境,提供多元發展的機會。換句話說,學校教育的專業要能關注並成就每個孩子,讓他們得以感受到學習的美好,進而努力學習,並且在離開學校之後,願意持續不斷學習。反之,老師教學能力再高,經驗再豐富,無法讓學生喜歡,不能激發學習動機,也是枉然。

學校教育目的之一是幫助學生學習成長,找到自己的未來志向,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追求更好的發展,並能為社會貢獻一己之力。因此,學校引進服務業的概念,並非是一味的討好學生,或無條件的配合家長,而是要基於教育原理原則,把學生當作學習主體,盡可能去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同時,學校要有明確、堅定且符應教育趨勢的辦學理念,才能讓教職員展現教育專業,提供最佳的教育服務。

(圖照:Twinsterphoto / shutterstock.com)

完整升學輔導 幫助學生定向
閱讀更多

完整升學輔導 幫助學生定向

隨著新課綱的推動和大學考招制度的變革,升大學這件事變得愈來愈複雜。以前只要用功讀書,透過反覆練習來提高測驗成績,學測沒考好,就再衝指考;如今不僅入學管道和選才標準多元了,學測的重要性因科系而異,高中的學習歷程可能成為關鍵因素。

這樣的變化不僅讓家長感到焦慮,深怕孩子沒能掌握最有利的機會,錄取更好的大學科系;學校更是傷腦筋,因為過去的經驗不再適用,得重新調整升學輔導策略,才能幫助學生爭取優勢,為學校創造漂亮的榜單!

以往國高中的升學輔導,基本上就是依據學生的學業成績或入學測驗的結果,來幫學生決定選擇的方向或範圍。國中階段成績好的拚前三志願,其他就順著落點選擇社區高中或職業學校;高中階段先以校內排名決定繁星推薦科系,再靠學測分數來建議申請入學的學校科系選擇。換句話說,升學輔導的工作主要落在升學考試之後。

現今教育強調適性揚才,透過多元升學管道讓學生有更多發展機會。趨勢和制度改變,思維和作法自然也應該調整。學校升學輔導不能只著重在最後學校或科系的選擇,而是讓學生做好三年(甚至六年)的學習定向。

學校應透過課程和活動的安排,鼓勵學生多面向的探索嘗試,並搭配心理和生涯輔導機制,幫助學生自我理解,從興趣找出志趣,進而設定未來學習方向,再依據不同升學目標擬訂學習策略。最好還能整合校內外的資源,提供學生各種學習資源,除了豐富其學習歷程,更能助其確認未來志向,強化其追求目標的動機。

簡單來說,完整的升學輔導過程要做到的三件事,就是幫助學生「瞭解自己、找到志向、努力追求」。

(圖照: garagestock / shutterstock.com)

老師沒教 有興趣還是學得來
閱讀更多

老師沒教 有興趣還是學得來

最近幾個與歷史教育有關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引發許多專家學者對於歷史新課綱多有批評,對教科書內容或學校教學也有許多討論。只是課綱和教材是非常複雜和專業的議題,一般人其實很難了解全貌,也會因為價值觀、政治立場、學習經驗和資訊偏差而有不同見解。是好是壞,大概也得靠時間來印證。

摒除課綱或教材的問題,這些議論也隱含一個台灣教育存在已久的想法,那就是「教材有,才能學!」或是「老師有教,才會學!」甚至是「考試會考的,才需要學!」

過去在這種思維下,教材的內容成了教學的主體,於是學生被當成一隻隻被迫張嘴的鴨子,等著老師用同樣的速度把教材裡的知識塞進去肚子裡,不管喜不喜歡?不管吸收消化了沒?不管還吞不吞得下去?至於要塞哪些知識,就看教材裡有什麼?或看考試會考什麼?還要注意各種版本教材裡有什麼?

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習慣被動的接收,不需要思考,也沒能力篩選,反正塞越多越有價值。還有些餘力的,可能會去找自己喜歡的事物來學,但被發現後,可能又會被塞進更多「被準備好」的知識,漸漸也失去自己探索的興致。或者直接放棄,等著找機會逃離。

誰說課本沒有的就學不到?誰說老師沒教的就學不會?聽學生對流行文化的深入交流,看他們熟練操控著複雜手遊,那些都是學校沒教的,但只要有興趣,都學得來。

不能否定課綱和教材的重要性,那是建構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但也不該把學習侷限在那些章節單元中。在資訊網路這麼發達的時代,只要稍加引起興趣,學生都能找到學習的材料。真正要擔心的,是如何教他們學會思辨、判斷、應用和轉化那些龐雜的資訊,成為有利於成長的養分。

(圖照:Natewimon Nantiwat / shutterstock.com)

善用數位科技 引導自主學習
閱讀更多

善用數位科技 引導自主學習

台灣疫情未見趨緩,政府宣布延長三級防疫警戒,也就是全台將停課到學期末,甚至是到下學年開學為止。對已習慣線上教學的師生來說,除了期末測驗的方式有些困擾外,多延長停課兩週可能差別不大,然而對許多家長而言,卻是雪上加霜的開始。

從去年許多國家長期停課到目前台灣停課一個月的各種現象來看,中小學家長應該是最容易崩潰的一群人。除了少數覺得可以陪孩子學習是一件好事,多數家長要兼顧自己的工作和家務,還要照顧孩子整天的作息和學習。剛開始得跟著孩子熟練線上學習工具,接著又擔心老師的教學進度、孩子的學習成效,以及長時間使用3C的問題。加上有些平常在學校裡老師可以協助解決的問題,突然都變成家長的責任,其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於是家長情緒更容易起伏,親子關係也更容易緊張和衝突。

由於師生都在摸索新的教學模式,成效勢必也會不同,面對這樣的變化,許多專家建議家長們可以用較寬鬆的標準,較正向的角度看待線上教學,接受更有彈性的教學進度和方式,甚至善用線上學習優勢,突破時空限制,彌補實體教學的不足。例如可重複觀看老師的教學內容、利用線上提問避免尷尬、增加同儕討論分享的機會、依個人需求進行補救加強或加深加廣的學習等。

過往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多關注在內容和進度,較少在意孩子的學習方式和習慣是否正確?在這波停課不停學的數位學習浪潮之下,家長們其實有更多機會去看見孩子的學習過程,掌握其優缺點。不妨趁此機會,善用數位科技的特點,激勵孩子的學習動機,改善學習方法,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畢竟那才是孩子終身受益的能力!

(圖照: EstherQueen999 / shutterstock.com)

積極面對後疫情教學時代
閱讀更多

積極面對後疫情教學時代

自新冠肺炎疫情快速蔓延後,雖然造成大規模的生命威脅,嚴重衝擊全球經濟發展,人類社會卻也在求生的意志下,激發出許多新的產業和生活型態,就連相對保守的學校教育,也不得不積極應變。

疫情對教育的衝擊,最直接的就是造成學校停課,當師生無法到校,傳統的教學模式完全派不上用場,遠距教學的需求自然而生。加上近年來活化教學的觀念盛行,傳統單向式的遠距教學已無法滿足,於是各種強調互動性的線上教學平台開始被廣泛使用,許多過去默默累積卻乏人問津的數位教學資源,也突然成了老師們的救命丹。

以往老師們面對這些新開發的數位教學技術和資源,許多是採取「謹慎保守」的態度,希望備而不用,就怕因不熟悉而壞了自己的教學效果,影響學生的評量成果。這次受到疫情所逼,全國老師不得已都被趕鴨子上架,硬著頭皮也得做線上教學。而在這些半公開的數位平台上,家長或學校主管將更容易掌握教學狀況,於是教師的教學能力、課程準備的投入程度都將赤裸裸的展現,這對許多老師來說,恐怕是從未意料到的情境。

這波教學變革雖因疫情而起,但後續發展和影響,恐怕不會因疫情趨緩而消減。儘管線上教學無法完全取代教室現場的實體教學,但這波衝擊和嘗試後,師生必然會感受到數位平台可以強化教學和提升學習的功能。相信這樣的甜頭會讓許多老師願意更投入,也讓學生家長更期待。換句話說,這趨勢必然持續下去,只是速度和規模的問題而已。

既然這樣的教學變革趨勢難以再拒絕,老師和家長不如坦然接受,並且用更積極的態度去瞭解、熟悉和善用,將阻力轉換為助力,迎接後疫情教學時代的來臨。

教育要成人之美
閱讀更多

教育要成人之美

上周末一場精采的師生美展熱鬧開幕,雖然無法親臨現場,但透過許多同事和家長在臉書的分享,也能感受到大家的感動和讚嘆。這是學校第八年舉辦校外師生美展,今年獲選參展的學生達172人,作品超過300件,不僅規模再創新高,作品型態的多樣性也更豐富,尤其學生無論年齡,展現出的想法、創意和技巧都讓人驚豔!

在華人社會中,讓小孩學音樂或畫畫等才藝是相當普遍的現象,然而到了國中階段,還能繼續維持這些才藝學習的比例卻大幅降低,除了少數想要朝藝術領域學習發展的孩子,面對沉重的升學壓力,多數家長會選擇讓孩子花更多時間在課業上,許多孩子的才華因此被埋沒。

相較之下,看到這麼多中學生的作品參展更顯得難能可貴,這需要學校給予足夠的教學資源和展現舞台,加上家長勇敢的支持,讓學生的才華持續被看見,自信得以累積,才能成就一件件讓人感動的作品。

即便沒有特別天分,藝術的學習對每個孩子的成長發展都有其重要性,無論是透過實作或賞析,對耐性和專注力的培養、美感的建立、心性的陶冶都有很大的幫助,這些也都會是孩子終身受用的能量。

五育均衡是國民教育的基本理念,但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更需要的是「適性發展」,也就是讓不同才華的孩子,有足夠空間和時間,依循其志趣持續學習。而這些才藝學習的成效不像準備學科考試一樣能立竿見影,通常需要時間等待,甚至不容易被察覺,因此學校或家長若沒有堅定的信念,很容易就會放棄。

教育其實是一種成人之美的工作,成就的不僅是學習的美麗成果,更希望竭盡所能,成就孩子實現自我的完美。

(圖照:康橋國際學校)

寒暑假是自主學習的好時機
閱讀更多

寒暑假是自主學習的好時機

雖然受疫情影響又延後了幾天,新學期還是在平安中開學了。或許是因為疫情,這個寒假多半都不能安排出國遠行,甚至連許多營隊活動都無法辦理,孩子在家悶的差不多了,家長也巴不得趕快把孩子送到學校去。有老師發現,比起往年的開學,這次學生們到校狀況特別準時,開學前的準備也很充分。

對於寒暑假,多數人把他當作學生可以放鬆的「假期」,所以學校只要額外規定作業或安排學習活動,都好像在增加學生(和老師)負擔。然而從身體機能來看,一般人是不需要這麼長時間的放鬆休息的,鬆懈太久反而更難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因此寒暑假的意義,應該在於「轉換」。

以學生來說,少了學校制式的課程與教材約束,學生應該有更多機會去選擇自己有興趣的學習標的。可以利用這段較長的假期,設定一兩個明確的學習目標,例如完成居家附近的某種田野調查、學會某項運動技能、做個有趣的專題研究,或者做些手作、設計、藝文創作都可以,關鍵是學生自己喜歡且想做的,然後轉換學習的模式,讓自己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多數學生可能不知道如何適當安排這種自主學習,此時就需要學校老師的協助,在假期前先引導學生做計畫,假期中適度與學生保持聯繫,一來確認學生的學習進度和方向,二來給予必要協助和鼓勵。這些雖然稍微增加老師寒暑假的負擔,但不僅對學生有極大幫助,也有利於引導學生開學後快速進入正式學習的狀態。

當然,寒暑假適度的休息是必要的,因此大人在引導孩子自主學習時不能過度,也不宜太有升學目的的功利性,以免揠苗助長,反而失去自主學習的樂趣和功能!

(圖照:shutterstock.com)

認識學校 更要瞭解孩子
閱讀更多

認識學校 更要瞭解孩子

近幾年發現,面對孩子升學這個課題時,家長們的用心程度明顯提高,相對的焦慮程度也增加,朋友開玩笑說以前需求大於供給的時代,升學多半是孩子自己的事,考什麼分數就選什麼學校,好壞自己負責;現在少子化學校供過於求,升學反而變成家長的任務,得多方打聽精挑細選,就怕誤了孩子的前途。

現代教育思潮重視家長教育選擇權,加上生存壓力,無論公私立學校都在積極招生,因此家長有更多機會瞭解學校。除了學校提供的各種介紹說明,家長之間流傳的口碑,更是重要的參考。隨著網路發達,許多網路社群或討論區都可見家長提出各種相關的問題,包括課程教學、學生管理、師資設備或收費標準等。當然,升學榜單總是關注的焦點。

觀察這些問題通常能獲得熱心的家長或網民回覆,甚至引發熱烈討論。然而許多資訊被簡化,較多主觀感受,缺乏客觀驗證,容易以偏概全,忽略情境脈絡。這時家長容易把「別人遭遇的事」,直接套用在自己孩子身上。例如該校很多學生考上醫學院,我的孩子也同樣可以,卻忽略自己孩子的特質和需求,結果把擅長游泳的魚,放到樹林裡去競爭。

另一種常見的狀況,是家長也希望孩子能適性發展,但卻過度擔心「不確定性」。於是面對改變的當下,即使明知過去經驗痛苦,仍寧願選擇自己較有經驗,或者和多數人一樣的路。這種求保險的決策,往往就扼殺孩子天賦發展與追求自我的可能。

該如何為孩子選擇學校?雖然沒有標準答案,至少廣泛且深入的瞭解是必要的。而瞭解的對象不僅是學校,還包括教育制度和趨勢,更別忘了瞭解孩子,因為他們才是實際承受和面對未來的主體。

(圖照:shutterstock.com)

自主學習探索生涯 要從小做起
閱讀更多

自主學習探索生涯 要從小做起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以適性揚才為願景,在課程規畫上特別強化了多元選修和自主學習,希望讓高中生有更多機會探索學習方向,選擇自己喜愛或專長的領域科目。加上大學入學申請也將參採學習歷程中的自主學習成果,這個新學習模式能否順利推動並產生預期效果?也備受關注。

近日有媒體發表一份調查報告,發現高達七成的高一生執行一年的自主學習計畫後,仍不確定未來大學擬申請的科系方向。這樣的結果,難免讓人失望,但進一步探究其原因,倒也不讓人意外。

調查報告中提到,四成的自主學習計畫與強化學科或與預設未來選讀科系有關,只有不到三成以自己的課外興趣或才藝為自主學習主題。這代表著多數學生的自主學習,仍被升學考試或大學申請需求所牽制,成為一種被規範的自主學習,自然大幅減少自主探索的成分。

再者,有半數學生認為自主學習目標不明確是執行計畫最困難之處,或者因為還不確定未來想讀科系,不知如何應對。這顯示學生未能理解此課程目的,或者其認知期待與學校規範要求的有所差異,甚至是學校將其導向成錯誤的目標。如此,在目標不清,自主不足的情況下,自主學習的成果必然有限。

自主學習絕對有助於生涯探索,前提是需要足夠的時間和嘗試機會,想透過一年的自主學習就認清未來志向,其實是過度期待。更理想的實踐,是把自主學習的時間拉長,而且是提早從國中,甚至國小開始。能排入正式課程最好,或者融入各種非正式課程與活動中,一來從小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與習慣,二來增加探索的時間與機會,如此到了高中,自主學習便能產生最大效益。

趁早探索自我 無懼學習歷程
閱讀更多

趁早探索自我 無懼學習歷程

「聽說未來高中的學習歷程很重要,最好能和申請大學的科系相符合,可是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怎麼準備?」這是面對新課綱和新考招制度,近來常聽到家長提出的疑問,實際上也是這次課綱改革中,對學生和家長來說都是極具難度的挑戰。畢竟要依據自己的興趣志向,設定未來學習或就業的方向,本來就不是像寫作文般,三言兩語就可以交代清楚的。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會受到各種內在基因和外在環境的刺激,不斷影響著孩子看待自己與周遭社會的角度,進而型塑對自我未來的期待。理想的狀態是,孩子在各種不同的學習機會中,可能因為挫敗而改變想法,或者因成就而持續信念,在不斷的嘗試後,逐漸釐清自己的喜好和能耐,並參考社會上的普世價值,找出可以走的方向與目標。

這樣自我探索和目標設定的成敗,關鍵在於要給孩子足夠且多元的嘗試機會,同時給予適時適切的引導,而這卻是過往中小學教育非常缺乏的。不僅僅在國高中階段受學校課業和升學壓力影響,學生將絕大部分時間心力用在學科學習上,即便在小學階段,不少孩子也是在家長的主導下,堅持著非己所願的課外學習,少了多元探索的機會。

此外,在孩子嘗試探索的過程中,可能因錯誤的方法和觀念,導致挫敗經驗,甚至產生偏差的價值觀,此時需要有師長從旁提點協助,或給予必要的矯正,才能減少孩子錯估自己、定錯目標、走冤枉路的機會。

簡單來說,面對新學習歷程制度,家長老師都必須提早重視孩子自我探索這件事,不能像過往等到高中選組才來思考未來方向。而這樣的調整若能影響現有中小學生的學習樣態,應該就是新制度的大功一件!
成就感和壓力 讓學習持續
閱讀更多

成就感和壓力 讓學習持續

因為自己喜歡跑步,也常鼓勵身邊的同事或友人跑步,畢竟那是最簡單的運動,除非有特殊狀況,無論快慢遠近,只要願意讓自己跑起來,流流汗,喘喘氣,對身體都是好的。只是要讓人願意把跑步當做固定的運動習慣並不容易,嫌自己跑不動、怕無聊,身邊不喜歡跑步的人總可以找到理由為自己設限。

然而,最近也發現許多原本不愛跑步的朋友開始練跑,有人為了減重而跑,有的是為了陪著家人跑,有的是同事揪團不好意思拒絕,在團體激勵之下跟著跑,至少有伴不會無聊。也有人因為家人送了衛星定位的專用手錶,怕浪費了手錶的功能而開跑,而每次跑步紀錄上的各種數據,似乎也成了激勵他繼續跑的誘因,想看看自己能否比上次跑遠一點,或跑快一點!

跑步本來就不是輕鬆的事情,加上人普遍有惰性,對於這種苦差事,若沒有足夠的激勵,多數人會選擇敬而遠之,但只要在適當的時機,給予對的誘因,通常就可以激發動力去嘗試。接下來,若能從他人的稱讚或支持產生成就感,甚至是某種壓力,就不難持續下去,漸漸變成一種習慣。這些過程,如果能加上團體約束的力量,就更容易成功,這些都是個人在企業中推廣運動訓練的經驗。

套用到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也經常會有類似的狀況,當學習過於輕鬆,沒什麼成就感,學生會覺得無趣;學習過於困難,或者作業考試過於繁重,則容易放棄。專業的老師若能提供誘因激發學習,給予足夠的正向支持,搭配適當的壓力和挑戰,讓學生有過關升級的成就感,勢必能有效激勵學習,讓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就像跑步上癮的人,不用人督促也想跑一樣。
寒暑假 可以更有意義
閱讀更多

寒暑假 可以更有意義

暑假已近尾聲,有些孩子想把握時間好好玩樂一番,有些辛苦的中學生可能還繼續上著輔導課或才藝課,當然也有不少孩子從假期開始就全心全意栽入電玩、追劇的世界。兩個月的時間其實並不短,但也一晃眼就過。常在想,如果能好好利用這兩個月的時間,一定能對孩子的學習成長有很多幫助。

平時在學校的課程裡,大家多在相同的框架和進度中學一樣的東西,即使有差異也不大。暑假除了必要的休閒娛樂,其實也是最佳的機會,讓孩子嘗試在學期間不容易進行的活動,無論是才藝、學術、運動,即便只是休閒旅遊,只要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安排,都是很有意義的。這當中,若能讓孩子自主安排,甚至獨立去完成想做的事,那就更棒了!

前陣子看到一篇很棒的報導,高雄市一位小學五年級老師,為了讓學生培養「自己照顧自己的生存能力」,設計了一份「壯遊闖天下」的暑假作業,鼓勵學生自己規劃行程,結伴或獨自外出從岡山到高雄市區壯遊。原本擔心沒多少家長會敢放手讓孩子嘗試,沒想到陸續看到孩子出發、完成,過程中不只發現孩子的成長,也感受到親子關係的改變。

報導中有句發人省思的話,「在學校教育裡,有教孩子如何去玩嗎?」的確,我們似乎覺得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怎麼玩?怎麼安全的玩?怎麼玩的有意義?卻很少大人花心思去教。結果因為怕危險、怕浪費時間、怕耽誤學業,很多事情就乾脆不讓孩子做。

新課綱強調適性多元、鼓勵探究實作,未來無論學校或家庭,都需要重新思考寒暑假對學生的意義和價值。若能透過大人的適當引導,讓孩子「主動」規劃探索不同的事物,「獨立」去完成某些挑戰,這樣的寒暑假,一定能讓孩子更有收穫!
利用暑假 引導學習自主
閱讀更多

利用暑假 引導學習自主

友人最近下載了一種可以學多國語言的手機應用程式,開始學起韓文,每天依照程式裡給的內容,不只嘴裡跟著念念有詞,還得動手按出正確答案。好奇他半百年紀為何突然想學韓文?原來是平常追了不少韓劇,暑假也安排參訪韓國,想說學點韓語也不錯!加上女兒整天關注著韓國偶像團體,說不定還能因此增加點親子關係。

不確定這樣的學習能持續多久,但至少開啟他對新語言的學習動機。過去也常聽不少學生說靠著打電動、看動漫學日文,更多是為了求得工作而主動學習其他語言,經驗上,這種因明確需求的語言學習,只要需求一直存在,就會不斷有學習的動力,通常會比在學校被逼著學更有效。

其實不只語言學習如此,各種知識和技能的學習,都會因為需求的強度和持續的長度而影響效果。學生時代的學習多較為被動,需求來自於應付短暫的評量,或者為了滿足成績的追求,所以當考卷寫完,學期結束,很多的學習內容就被遺忘在不知何處。相對的,如果是為了喜愛的偶像或遊戲,他們可以牢牢記住各種細節,熟練複雜技巧,甚至主動尋找更多相關資訊,當做自己的專業在學習。

許多家長會利用暑假為孩子安排更多才藝學習,或者要求孩子閱讀課外書、加強學科能力,都是好事。然而這些家長的用心良苦,卻常常得不到應有的回饋,或不見良好效果。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孩子沒有感受到需求,無法激發足夠的學習動機,只覺得好不容易放假了,卻還要被逼著上課。

既然學期當中的課程,孩子沒什麼選擇,不妨趁著暑假,引導孩子從自己喜歡的事物,選擇自己想要的學習內容,由家長協助安排計畫,這樣的學習應該會更有效益。
努力的過程才是典範的價值
閱讀更多

努力的過程才是典範的價值

前陣子,一位北一女學生在網路上販賣各學科的手抄筆記,由於內容非常完整且詳細,且是以自己的學習方法記錄呈現,引起熱烈討論和搶購,據媒體報導竟熱銷破百萬元。

最近,另一位以學測48級分,申請上多所國立知名大學資工系的學生,則選擇將37頁備審資料大方的公開在網路上,內容圖文並茂,重點清楚,尤其參加各種資訊競賽的紀錄和投入各種程式設計運用的經驗,讓許多網友崇拜不已。

這兩則個案,因為切中升學議題,自然引發許多關注,但真正形成話題的原因,應該是他們都提供了許多人期盼的「學習樣板」,而且是頗具難度的樣板。

上課做筆記,本是學生都該做的基本功,但多數學生嫌麻煩,敷衍了事,寧願拿別人整理好的來參考;明確設定志向,花時間心力去投入自己喜歡的事物,這也是學生應該有的樣貌,但多數高中生懵懵懂懂跟著上課放學過三年,到畢業前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方向在哪?

換句話說,可貴的不是那筆記或備審資料,而是兩位學生對學習的認真和堅持,能掌握自己的目標,並且願意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許多人喜歡學習典範,總覺得他人的成功經驗,應該可以複製在自己身上。

然而學習是自己的事,沒有積極的意願,缺乏清楚的目標,再多的典範或樣板,都難發揮效果。也就是說,若只看到那些表面的豐富,想複製華麗的樣板,卻忽略背後的付出,那是難竟其功的!

就如一位有心的高中老師在網路上分享,他特地買那份筆記給學生看,不是要讓學生知道別人怎麼做筆記,而是要讓學生了解,他們眼中的學霸是多麼努力!
 
最前頁 | 上一頁 | 下一頁 | 最末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