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吉董事長的鐵人教育觀:鐵人精神不只是噱頭!快樂學習更不是口號!真正的教育不僅發生在教室裡。教育,是事業,更是畢生志業。本專欄收錄李董事長針對教育和時事等相關議題,在報章專欄所撰寫的文章。
這些年來常看到老師抱怨現在學生越來越難帶,恐龍家長和直升機家長也多,讓老師在班級經營方面常力不從心,不知所措。有些乾脆放任不管,免得惹事,只想保住飯碗等退休。這不僅影響老師教學成效,也犧牲掉許多學生的學習權益。當今的教育現場,親師生關係比過去複雜多了,老師已不能單靠著職務的權威來要求學生和家長,班級經營能力不僅是教師專業不可或缺的一環,有時甚至比具備教學專業更重要,因為在缺乏良好的學習氣氛和行為規範下,再厲害的教學專業也難以發揮效果。班級經營專業雖然需要時間累積,但未必代表資深就必然有較佳的班級經營能力,有時新手老師的創意和熱忱可以彌補經驗的不足,資深老師卻也可能過度依賴成功經驗,而忽略了社會環境、政策法規、師生關係等因素的變化所產生的影響。因此,相互學習會是協助所有老師提升班級經營能力的最佳方式。自從「學習共同體」引起大家的重視,這些年教師共同備課、議課、觀摩已相當普遍,但相互學習的主軸仍多在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上,對於班級經營、親師溝通或學生輔導方面的分享機會較少。學校其實可以透過特定研習活動,來增加老師班級經營實務交流的機會。就如最近讓學校舉辦一場「班級經營企畫力競賽」,將導師分組設定不同主題,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醞釀,提出能具體執行的班級經營策略及作法,再針對企畫內容和簡報呈現來評比。儘管大多數老師沒什麼企畫的經驗,但透過討論、分享和激發創意的過程,相信老師們都能從中學到他人的功夫,也能讓自己的功力更精進。當每個老師的班級經營成效都好,相信學校整體的學習風氣自然會提升。
這兩周全球持續籠罩在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威脅,由於其隱匿性高,未有症狀的帶病原者同樣具有傳染力,導致先前的防疫措施出現一些缺口,引發潛在的散播風險,政府不僅提高防疫標準,面對防疫物資吃緊的狀況,也積極實施相關配套措施,並透過各種即時的訊息公告和衛教宣導,目前看來暫且能穩定國人對防疫的信心。過去面對飛沫傳染的疾病,「戴口罩」往往是大家認為最基本的防疫動作,如今大家逐漸瞭解「勤洗手」才是最需要被重視和養成的習慣。畢竟周遭的人如果有咳嗽噴嚏等呼吸道疾病症狀,是較容易察覺和保持距離的,但我們在公共場所可能觸摸到的各種介面、隨身使用的3C產品,都極有可能隱藏著難以察覺的病毒細菌,甚至戴在臉上的口罩,也極容易因為不當的碰觸方式而成為高風險傳染媒介。實際上,無論是否有疫情,「經常和正確的洗手」本來就是每個人都該養成的習慣,只是平時大家常忽略其重要性,若能透過這次大家對疫情的重視,讓更多人養成勤洗手的習慣,也算一件好事。大人的習慣養成已不容易,小孩對自身行為的控制能力更弱,這也會是開學後學校防疫最大的挑戰。目前各中小學都在積極準備防疫物資和開學後的防疫機制,除了進校園的把關、環境清潔消毒及出現症狀的處理等方面,對於相關衛教的強化,更是不能輕忽。除了教導並讓學生實際操作正確洗手方式和時機,最好還要訂定督導機制。此外,不隨意碰觸口鼻眼睛,噴嚏咳嗽時正確的掩口鼻動作,也是很重要的習慣。相信這波防疫工作會順利告一段落,但我們隨時面臨各種傳染疾病的威脅,只要越多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就會減少各種疫情的風險。
現代都市中的家庭,外食的機會越來越高,尤其到了假日,大大小小的餐廳都可以看到闔家用餐,或者父母帶著小孩一起參加聚會的景象,原本應該是溫馨歡樂的畫面,但卻越看越覺得不對勁。原來在那些家人之中,眼前多了好幾個客人,他們各自專心用手指招呼著,有時臉上露出笑意,有時則皺著眉頭,似乎那些客人所嘗過的美食,總是比餐桌上的餐點來的誘人;那些客人所遭遇的經歷,比身旁家人的心情更重要。結果那些螢幕裡的客人,頓時成了餐桌上的主角。手機或平版電腦等3C產品,對許多現代人來說已是不可或缺的生活配備,甚至成了工作和生活最重要的依賴。這些快速的通訊科技,增加許多在不同空間與時間的的交流,隨時關注千里之外的友人近況,掌握世界各地發生的大小事,這是「科技來自於人性」帶來的許多便利。然而,這些科技也讓許多人減少了螢幕之外的實體互動,忘記和家人眼神對接的感覺,以及分享喜樂悲苦的感動,這或許是「科技正在改變人性」的悲劇。很遺憾的,父母往往是促成這種悲劇的幫凶,有時為了幫自己爭取一些時間和空間,就把孩子交給3C保母照顧;更糟的是,父母也被手機綁架,為了沉浸在自己的虛擬世界中,只好讓孩子進入另一個世界裡。網路上,有不少圖片和影片在控訴這樣的悲劇,希望大家能放下手機,用更多時間對待身旁的家人親友。春節假期,是家人親友重要的團圓時光,希望大人們能以身作則,減少對3C產品的依賴,用心陪伴孩子和家人,好好利用這段時間重新建立正常的互動模式,拉近彼此心靈的距離。畢竟,眼前有著稚嫩肌膚,或者粗糙皺紋的家人,才應該是餐桌上的主角。
過去幾十年來,許多教育改革政策無法有效推動,家長或學校老師的信心不足,觀念未能轉變常是關鍵因素;而缺乏周延的政策法令配套,甚至制度運作相互矛盾,難以應付實務需求,往往是阻礙觀念改變的幫凶。以國中教育會考來說,當初規畫施行的用意,是要檢驗國中生的學習成效,政府也強調「不是」為了升學需要。且希望透過3等級呈現成績,來發揮減壓、鬆綁和檢驗學習成效的功能。然而,在難以抵擋社會對高中升學排名的需求下,只好又細分成7等級,加上高中免試入學制度的設計,會考成績成為決定性因素,等於又強化了會考和升學的關聯性。要說會考不是為了升學,恐怕沒有人會相信。再者,國中會考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檢驗和確保國中畢業生的學力品質,所以依法規所有國三學生都必須參加會考。因測驗內容以現行國中課綱為依據,對國中課程教材的熟練度,絕對與會考成績有相當大的關聯。然而,近年來各種實驗教育蓬勃發展,目前的會考考題已無法真正檢驗這些不同課程型態的學生學力。就以辦理國際課程的學校來說,學生平日所學與國內課綱差異甚大,連教材和授課語言都不相同。卻要求學生參加國中會考,對學生和家長來說,意義極微。即便學校強迫報名,多數家長和考生也會選擇放棄,不僅浪費考試資源,也徒增主管機關、學校、家長和學生的困擾。會考制度已實施多年,顯然未能有效達到減壓、鬆綁的目的,對於特殊課程的學生也難以達到檢驗的效果,主管機關有必要針對其政策配套和執行措施進行適度的檢討修正,否則會考難免成為另一個基測或聯考,繼續成為國中升學壓力的助燃劑。
康軒文教集團 著作權所有 © 2025 | 使用者條款 |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