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關於康軒

關於康軒

李萬吉董事長的鐵人教育觀:鐵人精神不只是噱頭!快樂學習更不是口號!真正的教育不僅發生在教室裡。教育,是事業,更是畢生志業。本專欄收錄李董事長針對教育和時事等相關議題,在報章專欄所撰寫的文章。


相互學習 提升班級經營能力
閱讀更多

相互學習 提升班級經營能力

這些年來常看到老師抱怨現在學生越來越難帶,恐龍家長和直升機家長也多,讓老師在班級經營方面常力不從心,不知所措。有些乾脆放任不管,免得惹事,只想保住飯碗等退休。這不僅影響老師教學成效,也犧牲掉許多學生的學習權益。

當今的教育現場,親師生關係比過去複雜多了,老師已不能單靠著職務的權威來要求學生和家長,班級經營能力不僅是教師專業不可或缺的一環,有時甚至比具備教學專業更重要,因為在缺乏良好的學習氣氛和行為規範下,再厲害的教學專業也難以發揮效果。

班級經營專業雖然需要時間累積,但未必代表資深就必然有較佳的班級經營能力,有時新手老師的創意和熱忱可以彌補經驗的不足,資深老師卻也可能過度依賴成功經驗,而忽略了社會環境、政策法規、師生關係等因素的變化所產生的影響。因此,相互學習會是協助所有老師提升班級經營能力的最佳方式。

自從「學習共同體」引起大家的重視,這些年教師共同備課、議課、觀摩已相當普遍,但相互學習的主軸仍多在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上,對於班級經營、親師溝通或學生輔導方面的分享機會較少。學校其實可以透過特定研習活動,來增加老師班級經營實務交流的機會。

就如最近讓學校舉辦一場「班級經營企畫力競賽」,將導師分組設定不同主題,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醞釀,提出能具體執行的班級經營策略及作法,再針對企畫內容和簡報呈現來評比。儘管大多數老師沒什麼企畫的經驗,但透過討論、分享和激發創意的過程,相信老師們都能從中學到他人的功夫,也能讓自己的功力更精進。當每個老師的班級經營成效都好,相信學校整體的學習風氣自然會提升。

養成好習慣 減少疫情風險
閱讀更多

養成好習慣 減少疫情風險

這兩周全球持續籠罩在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威脅,由於其隱匿性高,未有症狀的帶病原者同樣具有傳染力,導致先前的防疫措施出現一些缺口,引發潛在的散播風險,政府不僅提高防疫標準,面對防疫物資吃緊的狀況,也積極實施相關配套措施,並透過各種即時的訊息公告和衛教宣導,目前看來暫且能穩定國人對防疫的信心。

過去面對飛沫傳染的疾病,「戴口罩」往往是大家認為最基本的防疫動作,如今大家逐漸瞭解「勤洗手」才是最需要被重視和養成的習慣。畢竟周遭的人如果有咳嗽噴嚏等呼吸道疾病症狀,是較容易察覺和保持距離的,但我們在公共場所可能觸摸到的各種介面、隨身使用的3C產品,都極有可能隱藏著難以察覺的病毒細菌,甚至戴在臉上的口罩,也極容易因為不當的碰觸方式而成為高風險傳染媒介。

實際上,無論是否有疫情,「經常和正確的洗手」本來就是每個人都該養成的習慣,只是平時大家常忽略其重要性,若能透過這次大家對疫情的重視,讓更多人養成勤洗手的習慣,也算一件好事。

大人的習慣養成已不容易,小孩對自身行為的控制能力更弱,這也會是開學後學校防疫最大的挑戰。目前各中小學都在積極準備防疫物資和開學後的防疫機制,除了進校園的把關、環境清潔消毒及出現症狀的處理等方面,對於相關衛教的強化,更是不能輕忽。除了教導並讓學生實際操作正確洗手方式和時機,最好還要訂定督導機制。此外,不隨意碰觸口鼻眼睛,噴嚏咳嗽時正確的掩口鼻動作,也是很重要的習慣。

相信這波防疫工作會順利告一段落,但我們隨時面臨各種傳染疾病的威脅,只要越多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就會減少各種疫情的風險。

避免恐慌 需更周延的防疫政策
閱讀更多

避免恐慌 需更周延的防疫政策

這次新冠肺炎爆發,雖然確診病例仍集中在中國大陸,但短時間內已擴散全球二十幾個國家,所幸世界各國經歷這些年來SARS、H1N1等重大傳染疾病的防疫經驗,多能提早警覺採取相關防範措施。台灣雖也有確診病例,但以台灣和中國大陸的交流頻率來看,醫療和公衛體系的第一線防疫工作成果,是應該給予肯定的。

然而這一波防疫措施卻仍引起許多社會不安,尤其是各種防疫物資的供需失衡,成了最讓大家恐慌的問題,若把防疫視為作戰,那麼這次的後勤補給和民心掌握顯然仍不夠周全。

就以戴口罩的宣導來說,政府一開始鼓勵大家外出盡量戴口罩,還信誓旦旦表示國內口罩貨源充足。未料大眾對此疫情的重視程度遠超過流感,口罩需求遽增,等市場開始供不應求,甚至開始出現民眾搶購囤貨,才緊急採取強制介入通路配發的措施,並且轉變說法呼籲健康民眾不需一直戴著口罩,留給真正需要的人。然而當民眾的錯誤認知和恐懼一旦形成,事後不僅得花加倍的力氣去補救,前後不一的說法,反而更加深民眾的疑慮,降低對政策的信心。

此外,面對這種等級的疫情,除了明快制訂醫療公衛體系的作為外,其他如內政、教育、交通等相關的二線防疫因應政策,顯然也缺乏有效的資源掌握和整合,例如目前各級學校的防疫準備,同樣都面臨口罩、酒精、額溫槍等物資供應問題。這種狀況政府應可預先判斷和準備。

許多專家都呼籲,防疫工作最怕的不是病毒,而是民眾的恐慌。而恐慌往往來自資訊的不足或誤導,以及因應政策的不明和延遲。希望在每次防疫的經驗中,政府和民間都能有所學習,才能更有效的預防各種未知的疫情。
餐桌上的主角
閱讀更多

餐桌上的主角

現代都市中的家庭,外食的機會越來越高,尤其到了假日,大大小小的餐廳都可以看到闔家用餐,或者父母帶著小孩一起參加聚會的景象,原本應該是溫馨歡樂的畫面,但卻越看越覺得不對勁。

原來在那些家人之中,眼前多了好幾個客人,他們各自專心用手指招呼著,有時臉上露出笑意,有時則皺著眉頭,似乎那些客人所嘗過的美食,總是比餐桌上的餐點來的誘人;那些客人所遭遇的經歷,比身旁家人的心情更重要。結果那些螢幕裡的客人,頓時成了餐桌上的主角。

手機或平版電腦等3C產品,對許多現代人來說已是不可或缺的生活配備,甚至成了工作和生活最重要的依賴。這些快速的通訊科技,增加許多在不同空間與時間的的交流,隨時關注千里之外的友人近況,掌握世界各地發生的大小事,這是「科技來自於人性」帶來的許多便利。然而,這些科技也讓許多人減少了螢幕之外的實體互動,忘記和家人眼神對接的感覺,以及分享喜樂悲苦的感動,這或許是「科技正在改變人性」的悲劇。

很遺憾的,父母往往是促成這種悲劇的幫凶,有時為了幫自己爭取一些時間和空間,就把孩子交給3C保母照顧;更糟的是,父母也被手機綁架,為了沉浸在自己的虛擬世界中,只好讓孩子進入另一個世界裡。

網路上,有不少圖片和影片在控訴這樣的悲劇,希望大家能放下手機,用更多時間對待身旁的家人親友。春節假期,是家人親友重要的團圓時光,希望大人們能以身作則,減少對3C產品的依賴,用心陪伴孩子和家人,好好利用這段時間重新建立正常的互動模式,拉近彼此心靈的距離。畢竟,眼前有著稚嫩肌膚,或者粗糙皺紋的家人,才應該是餐桌上的主角。

國中會考 是減壓還是增壓?
閱讀更多

國中會考 是減壓還是增壓?

過去幾十年來,許多教育改革政策無法有效推動,家長或學校老師的信心不足,觀念未能轉變常是關鍵因素;而缺乏周延的政策法令配套,甚至制度運作相互矛盾,難以應付實務需求,往往是阻礙觀念改變的幫凶。

以國中教育會考來說,當初規畫施行的用意,是要檢驗國中生的學習成效,政府也強調「不是」為了升學需要。且希望透過3等級呈現成績,來發揮減壓、鬆綁和檢驗學習成效的功能。然而,在難以抵擋社會對高中升學排名的需求下,只好又細分成7等級,加上高中免試入學制度的設計,會考成績成為決定性因素,等於又強化了會考和升學的關聯性。要說會考不是為了升學,恐怕沒有人會相信。

再者,國中會考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檢驗和確保國中畢業生的學力品質,所以依法規所有國三學生都必須參加會考。因測驗內容以現行國中課綱為依據,對國中課程教材的熟練度,絕對與會考成績有相當大的關聯。然而,近年來各種實驗教育蓬勃發展,目前的會考考題已無法真正檢驗這些不同課程型態的學生學力。

就以辦理國際課程的學校來說,學生平日所學與國內課綱差異甚大,連教材和授課語言都不相同。卻要求學生參加國中會考,對學生和家長來說,意義極微。即便學校強迫報名,多數家長和考生也會選擇放棄,不僅浪費考試資源,也徒增主管機關、學校、家長和學生的困擾。

會考制度已實施多年,顯然未能有效達到減壓、鬆綁的目的,對於特殊課程的學生也難以達到檢驗的效果,主管機關有必要針對其政策配套和執行措施進行適度的檢討修正,否則會考難免成為另一個基測或聯考,繼續成為國中升學壓力的助燃劑。

大人更需要學習面對未來
閱讀更多

大人更需要學習面對未來

同事分享前陣子手機的通訊軟體中,長輩又傳來一則「8開頭條碼是基因改造食品」的網路謠言,會說「又」收到,是因為已經不知第幾次收到這則訊息了。他照往例找到網路上澄清謠言的資訊,將連結回傳給對方,也建議對方轉發給訊息來源者,希望能多少抵銷一些假訊息的擴散力量。

進入網路資訊時代後,各種訊息的傳遞速度已非我們能想像,尤其當今各種網路社群和通訊群組的便利,加上各式自媒體盛行,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很容易被快速散播。即便許多假消息一看就知可信度極低,但總有不少人不經大腦的思考,就如同神經反射動作似的,直接手指點擊傳送出去。

因為這樣的發展趨勢,有人說新世代的教育,要更重視閱讀理解和思考判斷能力,培養學生如何從雜亂的資訊中取得正確有用的資料。實際上,這已經是現代所有人都需提升的能力,因為不管老幼,我們都已身處在湍急的資訊洪流中。

然而從經驗觀察,年輕一代因為接觸的資訊多,雖然探究不深,廣度卻也不小,他們可能比大人更會判斷訊息的真偽,或者更知道如何查證。每當有爭論性的議題出現,網路上各方資訊匯集和論證的激戰,也常讓人佩服。相較之下,許多網路謠言的傳遞者,反而是有點歲數的長者,可能受到過去刻板教育的影響,讓我們太容易相信眼前看到的片面。

有時在想,我們這些大人需要放掉一些成見,打破一些框架,忍受一些叛逆,讓年輕人有更多探索的機會,甚至是一些天馬行空的空間。因為將來有一天,當他們回頭來教我們應付未來的能力時,我們也才能欣然接受,不會惶恐。
評量的目的不在追求高分
閱讀更多

評量的目的不在追求高分

在學校的各種學習活動中,評量是重要的一環,但也是絕大多數學生都討厭,甚至害怕的事情。對很多學生來說,多一個考試就如肩頭多一個重擔,能少考一次試,也可能讓學生高興一整天!

造成考試這麼惹人厭的原因,通常不是考試本身,而是考試後要面對的結果。例如答錯題目可能被罰寫好幾遍,分數考差了會被老師和家長責罵甚至體罰,更討厭的是明明考得還不錯,還要被拿來跟其他更好的同學相比。

程度較差的學生,常會覺得怎麼努力都考不好;程度好的學生,又擔心自己沒辦法得滿分!少數會喜歡考試的學生,大多也是因為能從結果獲得獎賞。漸漸的學生只在乎考試的分數,而忽略了考試真正的目的。

有效的評量要能夠讓老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成效,並讓學生願意繼續學習。對此,美國學者經研究提出「85分最適學習定律」,認為除了少數為了證明能力、分發學校或決勝負的考試外,一般的評量結果,85分是孩子們能學到最多本來不會、而且再學習效果最好的分數。

然而長期以來,大人們總期望孩子每次考試都能越高分越好,不只增加了考試對學生的壓力,也容易忽略拿到滿分時,反而未能檢視出真正學習的問題。另一方面,老師經常為了「增加學生大考應試能力」,刻意提高平時考試的難度,這對少數程度好的學生或許有刺激作用,但卻苦了多數資質中等甚至落後的學生,完全削減了他們對學習的熱情。

評量的目的不是要考倒學生,也不是要討好學生。若能透過適當的考試頻率和難度,讓學生從考試結果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學生應該會更願意針對不足之處,持續學習改進,這樣的評量才有其真正意義。
趁早探索自我 無懼學習歷程
閱讀更多

趁早探索自我 無懼學習歷程

「聽說未來高中的學習歷程很重要,最好能和申請大學的科系相符合,可是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怎麼準備?」這是面對新課綱和新考招制度,近來常聽到家長提出的疑問,實際上也是這次課綱改革中,對學生和家長來說都是極具難度的挑戰。畢竟要依據自己的興趣志向,設定未來學習或就業的方向,本來就不是像寫作文般,三言兩語就可以交代清楚的。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會受到各種內在基因和外在環境的刺激,不斷影響著孩子看待自己與周遭社會的角度,進而型塑對自我未來的期待。理想的狀態是,孩子在各種不同的學習機會中,可能因為挫敗而改變想法,或者因成就而持續信念,在不斷的嘗試後,逐漸釐清自己的喜好和能耐,並參考社會上的普世價值,找出可以走的方向與目標。

這樣自我探索和目標設定的成敗,關鍵在於要給孩子足夠且多元的嘗試機會,同時給予適時適切的引導,而這卻是過往中小學教育非常缺乏的。不僅僅在國高中階段受學校課業和升學壓力影響,學生將絕大部分時間心力用在學科學習上,即便在小學階段,不少孩子也是在家長的主導下,堅持著非己所願的課外學習,少了多元探索的機會。

此外,在孩子嘗試探索的過程中,可能因錯誤的方法和觀念,導致挫敗經驗,甚至產生偏差的價值觀,此時需要有師長從旁提點協助,或給予必要的矯正,才能減少孩子錯估自己、定錯目標、走冤枉路的機會。

簡單來說,面對新學習歷程制度,家長老師都必須提早重視孩子自我探索這件事,不能像過往等到高中選組才來思考未來方向。而這樣的調整若能影響現有中小學生的學習樣態,應該就是新制度的大功一件!
正能量夠強 才能不怕失敗
閱讀更多

正能量夠強 才能不怕失敗

上周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的PISA測驗結果,相較於過去的表現,這次台灣學生在閱讀領域的表現略有進步,在數學和科學領域的表現也還算優異。幾次測驗下來,學生表現有起有落,大家關注的程度似乎也沒那麼高了。然而這次卻有一項結果引起廣泛討論,那就是台灣學生害怕失敗的指數是全球最高的!

這樣的第一名實在不是我們所樂見,雖然有點震撼,但稍微想想卻又沒那麼訝異。PISA的調查是詢問學生遇到失敗時,是否擔心別人的眼光?是否害怕自己沒天分?是否質疑對未來的規畫?調查結果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但只要想想台灣15歲的國中生所處的學習情境,不難體會為什麼他們這麼害怕失敗。

台灣學生常因失敗受到過多的負面回饋,例如一張8、90分的考卷,總被指責少數的錯誤;或者因發表意見不被認同而被指責嘲笑。甚至常被強化失敗後假想的負面代價(例如考不上好學校就沒有前途),這些經驗無形中都讓他們累積害怕失敗的意識。

此外,台灣學生經常處於學業競爭的情境,有些人學習落後的孩子,會覺得自己再怎麼努力都比不上別人。然而,他們極可能有著其他未被發掘或重視的天賦,只因為在單一的學習目標和標準下,他們成為經常失敗的一群,也就容易否定自己的價值,更害怕嘗試其他挑戰。

一個人的恐懼,通常源於自身的經驗和外在的引導,當面對失敗時,若累積過多的負面經驗,缺乏正向的引導,在避險的天性下,多數人就會選擇逃避挑戰。當我們告訴學生「失敗為成功之母」,必須讓他們的失敗經驗中,有足夠的正向支持和激勵,來平衡負面的挫折和失落,他們才會累積足夠的勇氣,願意持續面對挑戰。
學習歷程 有更多價值
閱讀更多

學習歷程 有更多價值

自從大學考招新制公告減少學測參採科目,並將「學習歷程」納入重要的申請大學要素,這個既陌生又熟悉的名詞常成為大家討論的焦點。支持者認為藉此讓志向明確的學生有更多機會被看見,大學科系也能更有效的選才;反對者則擔心如此會形成學生的軍備競賽,對於資源相對不足的偏鄉或弱勢學生,會是一場不公平的競爭。

儘管教育部不斷強調學習歷程重質不重量,且要和學科學習相關,希望化解輿論對新制度的疑慮不安,但在真正看到結果前,大家也只能推測想像,爭論也勢必會持續下去。爭論越久,家長的疑慮就越多,謠言誤解可能也更多,對新課綱的改革阻力也就越大。

既然還不知道實際結果會如何,不妨從另一個角度去思考這個議題。過去高中的學習往往把學科和志趣當作兩件不一定相干的事。學業應付得來的學生,先努力把考試成績提高,再來看自己有多少本錢可以選擇理想的大學科系;學業成就較低落的,沒多少條件競爭,也只好擴大選項,填些自己不太瞭解的科系。無論哪一種,都造成如今非常高比例的大學生後悔自己選擇的荒謬現象。至於,如何不讓偏鄉或弱勢學生吃虧的議題,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多投入資源協助他們了。

如果能藉由「學習歷程」的準備,迫使學生認真面對自我瞭解和探索未來的課題,提早訂定學習目標,且能自我檢視所學所做與期待目標的一致性。同時,學校若能利用學習歷程的大數據分析,做為學校多元選修課程的規劃,相信高中生的學習會與未來發展有更多連結,更能達到適性揚才的效果,那才是學習歷程最應該發揮的功用,而不會只侷限於在申請大學。

更進一步想,在高中時代若能培養建立學習歷程的能力與習慣,將來進入職場,這也會是一項很有價值且一生受用的競爭力啊!
活化教學 要掌握目的與評量
閱讀更多

活化教學 要掌握目的與評量

翻轉或活化教學是近幾年教育改革的一大趨勢,也是新課綱強調的重點之一,加上教學科技快速發展的助力,現在的教學現場已可見許多老師投入心力在教學活化上。教室內的上課氣氛變得更活潑,學習模式更多元,學生和老師的互動增加,與傳統的聽講型態有很大不同。

然而這樣的改變,是否真正有效提升學習效果?其實還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尤其最常聽到家長擔憂的是,學是學的很快樂,但考試的成績好像沒什麼明顯改變,甚至因為怕學的不夠紮實,放學後還是安排孩子進補習班再加強一下比較安心。

這種現象一直是教育改革難以突破的問題,原因之一是家長對學習的觀念尚未真正轉變,還是習慣以紙筆測驗來斷定孩子學習的成效。當考卷上的分數比其他人少一些,很容易就會對教學活化感到質疑。

有時問題來自活化教學的過程,老師雖努力設計各種創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進行體驗、探究、操作或發表,卻忽略了這些學習活動與該單元學習目的的關連性,學生忙了老半天,等面對作業或考題,才發現未必學到該學的知識和能力。

另一方面,學校老師在活化教學時,也可能忽略了選擇相對應的多元評量方式,例如讓學生進行了一段精彩的討論和思辨後,發下去的還是一份傳統的測驗卷,裡頭仍充滿著以記憶或演算為主的題目,當學生難以把課堂上的學習經驗立刻轉化成快速答題的技巧,就只好求助於傳統的精熟學習。

教學活化只是過程,必須扣合前端的學習目的與後端的多元評量。新課綱實施之後,老師必須花更多心力去掌握學習指標,才能讓教學活化更切合學習目的,並且選擇更適切的多元評量方式,讓活化教學達到預期的成效。
用行動做公益 散布正能量
閱讀更多

用行動做公益 散布正能量

上周末,雙北和新竹多個人潮聚集的街頭商圈,相信許多民眾看到很多身著制服的中小學學生,拿著傳單或自製的海報,以「食物不浪費‧弱勢有溫飽」為主軸,向路人募款,希望藉由自身的小小力量,聚集更多社會愛心來幫助需要的人。三千多位學生的努力和獲得的回響,對受幫助的弱勢團體,相信是個不小的支持。

這樣的行動勸募活動,有別於傳統愛心捐款,更能讓學生在參與中,深切理解許多需要關懷的群體,其實就存在於我們生活周遭,而幫助他們的方式,除了自己善心外,還可以試著激發更多人的認同。

當孩子以自己的語言和行動,說服他人一起以行動支持,所獲得的成就感是可以持續累積和增強的。即便被拒絕了,他們也可以學習到有時對的事情並非那麼容易被肯定,但只要不放棄,總能夠得到一定的回饋。無論結果如何,相信孩子對於「公益」感受與認知就會有所不同。

此外,孩子參與行動勸募的過程中,許多家長會從旁協助或觀察,多數家長會驚訝於孩子表現出平常少見的勇敢,感動於孩子在被拒絕的挫敗中仍然繼續堅持,以及感恩這麼多人的善心付出。

這些感受無形中為家長注入更多正向能量,並且透過家長在網路社群上的分享,讓這種正向能量散播出去,對社會帶來些許向上提昇的力量。

有人說現在的孩子沉浸在網路世界,對真實社會越來越冷漠,或者容易被片面資訊誤導。因此,學校教育更需要創造機會,引導學生走入人群,用五官去察覺,用心去感受真實社會的樣態。進一步體會自己也是這個社會的一份子,有那麼一份責任,讓社會更好。
新課綱理想 需配套支持
閱讀更多

新課綱理想 需配套支持

隨著108課綱正式上路,最近有教育團體疾呼教育部應放寬高中教師編制數,並且提高鐘點費和兼職行政的加給,否則多元選修難以落實,且新課綱增加的教學和行政負擔,將導致一波學校行政大逃亡的現象。

新教育制度的實施,必定會遇到困難,有些困難是不容易預知的,就如教師對素養導向教學的理解與執行程度;有些問題卻是可以事先掌握的,例如新課綱增加學校師資和經費需求,這是明顯可計算的,且應該盡力預防才是。

猶記今年二月媒體就已報導,教師團體質疑學校經費不足,教師員額不增,新課綱的探究實作和多元選修,將滯礙難行。如今看來,政府的配套資源顯然不足,這些困境如預期發生。而教育部也只能建議學校透過與大專校院合作開課或跨校共聘師資等方式,引進校外適任師資。之所以無法允諾提高師資員額編制和費用標準,是考量地方財政負擔,也不確定中央人事和主計單位能否同意。

令人不解的是,地方財政能力是教育部早就知道的,這麼重要的全國教育政策,何以不能由中央積極籌措財源支應?何以行政院不能主動協調指示相關單位配合辦理?卻將責任丟還給地方政府和學校。對比大選前各種利多政策支票大方開,已經迫在眉睫的需求卻難以立即滿足,不免讓人憂心失望。

這次新課綱的精神與內涵,已獲得教育界相當高的認同,也看到許多學校和老師投入心力去因應,然而政策的順利推動,終究需要足夠的人力和經費。在這關鍵時刻,主管機關必須更務實的面對問題,更積極的給予配套支持,才能讓教育理想落實。
裡應外合 讓戶外教育升級
閱讀更多

裡應外合 讓戶外教育升級

前兩周教育部舉辦了一場戶外教育分享會,展現過去4年推動戶外教育的成果,同時也發布了「戶外教育2.0」宣言,希望藉由戶外教育的推動,讓知識學習更連結真實情境,具體落實108新課綱精神。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教育政策,也期待能真正落實,並發揮成效。

長久以來,戶外教育(或稱戶外教學)都是學生期待的一項活動,但過去學校辦理戶外教育多流於「戶外活動」的形式,找個學生喜歡的地點,安排一些團康或體驗,甚至直接帶去遊樂區讓學生自由活動,過程中老師不太會有教學,教育的功能相對不彰,這也是戶外教育常被詬病之處。

幸而這些年來大家對戶外教育的認知逐漸改變,不少學校開始調整戶外教育的形式,活動地點和內容安排會與領域學科連結,讓戶外教育成為教室課程的延伸。有些學校進一步把戶外教育發展成跨領域的主題學習,利用各種分站闖關、定位追蹤或解謎尋寶等方式,讓學生運用各種所學知識技能進行團隊競賽。如此一來,戶外教育的學習功能就顯著提昇了。

其實戶外教育的功能不限於活動當下,更可以往前和往後延伸。例如配合活動設計,透過事前的課程引導,可以讓學生蒐集資訊、分組討論、複習相關學科知識,或者提出問題假設,做足戶外教育前的功課。待戶外教育實施之後,再進行引導反思,由學生提出紀錄報告,公開分享成果。這樣一系列的學習,不僅能讓戶外教育與學科知識連結,也是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充分展現。

當校內教育專業和校外學習資源能充分結合,戶外教育才能真正升級。當然,越是複雜周延的戶外教育,就越需要學校人力物力投入,也較容易引發與原有課程進度衝突的問題,這都是辦學團隊需要運用智慧共同面對的課題。
競爭排名不是學習的目的
閱讀更多

競爭排名不是學習的目的

為了如期完成人生的第一百場鐵人賽,這段期間除了持續訓練外,也積極到處征戰,只差沒有像廣告詞所說的「不是在鐵人賽場上,就是在前往鐵人賽的路上」。

隨著年紀增長,參賽的組別競爭對手減少,拿到名次的機會也就大增,這一生當中大概就這段時間最常上台領獎吧!

其實在鐵人賽或馬拉松這種人數眾多的賽場上,除了少數頂尖選手追求前幾名的獎項外,絕大多數人挑戰的都只是自己設定的目標。一開始通常只求「完成賽事」就好,跑了幾場後可能就會希望提昇速度,突破某個時間門檻。排名往往只是一種參考,給自己多一些往前進步的動力,但不太會是訓練和參賽的主要目的。也就是說,這類比賽的主要對手就是自己,速度加快比排名進步更有成就感。

我認為學生學習也應該是這樣的概念,在大範圍的課程架構與教學進度下,每個學生依照自己的資質條件和興趣專長來設定挑戰目標,重要的是讓自己不斷進步,並且因為進步而獲得成就感,願意投入更多心力學習,才會形成自發性的學習。偶而同儕之間的比較,只是幫助老師和學生自己了解學習成效,或者強化動機的手段之一。

遺憾的是,現今許多家長和老師把競爭視為學習的主要目的,只看重成績排名,很容易否定學習過程的付出,忽略學生的個別差異,也會窄化學習的範疇。有些聰明的學生,不太需要努力就可以考高分,就很容易看輕學習這件事;相反地,有些學生就是不擅長某些學科,即使努力了也得不到肯定,兩者對於學習都非好事。

未來的學習強調適性揚才,讓學生在適合自己的路線上,用符合自己條件的步調,做最有效且最持久的學習,這是學校教育最該重視的課題。
雙語教育的想像和現實
閱讀更多

雙語教育的想像和現實

自2011年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行政院也提出雙語國家的發展目標,國際教育和雙語教育成了這幾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要教育政策,從政府、學校到坊間教育機構,的確形成一股國際教育熱潮。

過往政府為了推動雙語教育,因著重在英語學習的層面,除了增加英語課程節數,也開放中小學聘用合格外籍教師,以期能創造「用英語學習英語」的環境。如今政府也意識到雙語教育的精神,不該只是學英文,還要能將英文當做學習的語言,因此在政策上推出希望中小學部分學科也能採用英語教學。

然而,以過去台灣的英語師資培育來看,現有的英文師資或者其他學科師資,是明顯不足以因應這樣的政策理想。雖然現在年輕教師的基本英文溝通能力不差,但要能夠「流利的」使用英文教學,卻完全是另一回事。即便透過在職培訓,短時間要提升到足夠的英語授課能力也非易事。最快的方法,就是引進可以使用英文任教學科的外籍教師,只不過目前法規對此有所限制,必須先修法才能突破。

其次,依據多年的雙語教育的辦學經驗,學生要能使用英語學習學科知識,本身必須具備足夠的英語能力,否則在全英文的情境下,容易產生學習挫折,結果該學的知識內容沒學到,還可能因此對英文產生排斥或恐懼。而常態編班機制下,學生英文程度參差不齊,更增加用英文教授學科的難度。也就是說,若無法先採英文分級授課,用英文教授學科恐會淪為「體驗式」的課程。

今年底教育部又將公布「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2.0」,我們很樂見政府積極推動國際教育和雙語教學,但需要對教學現場有更確實的理解,才能更務實的制定政策,並且有效解決問題。
給新課綱更多理解和支持
閱讀更多

給新課綱更多理解和支持

新課綱已正式上路一個月,最近仍持續看到一些文章表達對新課綱的擔憂和批評,有些是擔憂新課綱的準備不足,例如教師是否有能力實施素養導向教學和評量?學校是否真能實施跨領域的教學?是否有足夠師資開設各種多元選修課程?另一方面則批評新課綱增加更多壓力和困擾,例如探究實作和跨領域的教學會壓縮原有的教學進度,學習歷程準備會增加更多學習成本,連大學考招制度改變的批評也算在新課綱頭上,甚至還有人建議趕快踩煞車。

這些擔憂和批評是可以被理解的,畢竟是影響下一代學習的重要制度,又被視為現今最重大的教育變革,總是希望一切都是準備好的狀況,並且很快看到好的發展,對於各種問題也會用更高的標準去看待。然而,這麼複雜的政策才剛起步,如果一開始就要完美無誤,那是痴人說夢。

目前看來,社會大眾對新課綱的精神和理想沒有太多疑問,只是在執行時,大家容易用過去的標準來衡量改變造成的影響,當原有的權益優勢被削弱,或看不到立即成效,很容易產生負面評價,進而打退堂鼓,完全忽略了一個重要因素:時間。

教育改革的過程本來就需要足夠的累積和醞釀,短期的缺失可作為修正作法的依據,但必須堅持既定方向,忍受改革的不便,才能達到長遠的理想目標。再者,教育改革的變數很多,不可能有「完全準備好」的一天,只要方向是對的,有足夠的準備和規劃,就應下定決心去執行。

新課綱才上路一個月,學校老師、學生或家長,其實還在摸索和適應,現在就要給予功過評價,言之過早。不妨用更多理解和支持,替代無謂的憂心和偏頗的批評,讓這個改革能正向的發展下去。
好老師 從來就不簡單
閱讀更多

好老師 從來就不簡單

前陣子聽到教育人士感嘆當今師道不彰,教師的角色變得模糊,專業不被尊重,工作負擔和壓力不斷增加,福利待遇卻跟不上。於是能退休的搶著退,還無法退休的,只好委屈自己設法在夾縫中,找到一套賴以生存的模式,守著僅存的一點教育良知,繼續把該做的工作做完。

不難理解何以有這麼無奈的心態,現在的老師的確比以前辛苦多了,儘管教室裡的學生數少了一半,但要適應多變的教育制度和課程規劃、了解推陳出新的教材內容和教學科技,掌握隨社會變遷而調整的輔導管教規範,更要經常面對難以教化的學生和不理性家長,甚至社會輿論的非專業批判。要在這種環境下,沒有高度熱忱還真難保有正向的工作態度。

儘管如此,每年從各種優良教師表揚,媒體報導的故事,以及許多學校夥伴的分享中,還是可以看到許多令人欽佩的教師,不僅全心投入提昇自己的教學專業,還付出更多額外的時間和心血,只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多,幫助孩子找到方向,成就孩子更好的發展。

其實,老師這個工作,從來就不是輕鬆簡單的,因為他們要將複雜的專業知識有效傳遞給懵懂無知的學生,還要不斷學習新知來確保自己的專業品質;這工作更不該是單純穩定的,因為他們每天面對的是擁有不同個性、資質、喜好、成長背景和未來理想的個體,要處理的是千變萬化,甚至超越自己專業的問題。

然而在授業和解惑之外,老師更重要的價值,是要引導學生探索方向,啟發未來,並且透過各種方式,帶給學生希望。要做到如此,老師只好收起消極悲觀的權利,讓自己累積更多正向能量。這很不容易,而這也是好老師值得我們尊重敬愛的地方。
思辨與表達 從小開始培養
閱讀更多

思辨與表達 從小開始培養

台灣師資培育龍頭的台師大傳出將調整課程,改以「中文閱讀和思辨」及「中文寫作與表達」替代原有的必修大一國文課。雖然仍未經最後決議,但看來這個改革已規劃研究多時,執行的機率相當高。

過去大家對大一必修國文課的認知,大概就是一種理所當然的必修課,儘管許多學生懷疑其必要性,但也難以改變什麼,畢竟中國文學是何等的博大精深!

然而在沒有足夠需求和動機的情況下,大一國文課多數成了學生應付的課程,不見大學生的國文程度有明顯提昇。如今,一個大家印象中較為保守的師培大學提出這樣務實的課程改革,其實還挺讓人興奮的。

大學教育除了各科系領域的專業學習外,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學習層次的提升,包括了對知識的蒐集、分析、思考、批判、表達、運用等各方面的能力。在高等教育階段,所謂的「學問」,應該透過更多理解和質疑的過程來產生,因此理解和思辨,本來就是大學生必備的素養。而理解思辨的過程,其實是一種與知識文本、與自己或他人的對話,這樣的對話若透過適當的書寫或口語呈現,就能轉化成有系統的知識脈絡,成為產出更多知識的基礎。

在國外,不僅大學重視課堂上對知識的探究、批判,其實早在中小學階段也就開始培養學生這方面的基礎能力。老師除了鼓勵學生提問,也給予大量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從小訓練思考邏輯,保持好奇和求知慾,以及積極的溝通表達能力。這也是許多台灣學生到了國外大學,感受到與國外學生最大的差異。

相信台師大的課程變革,會引發更多大學跟進仿效,更期待中小學階段的教育,也能更重視這方面的素養,當學生從小習慣這樣的學習方式,大學階段才能有效提高學習層次。
還給學生認識自己的機會
閱讀更多

還給學生認識自己的機會

國內許多大學生不知自己真的想要學什麼?已是常見的現象。最近有媒體針對台大學生進行抽樣調查,發現若有第2次機會,超過5成的台大學生不會選擇同樣的科系,其中4成的台大生說,科系的選擇是填志願時才決定,也有1成6的學生說,至今仍不確定自己想念的科系是什麼。

理論上,頂尖的台大學生是最有條件選擇他們想要就讀的科系,沒想到有如此高比例不滿意自己的選擇,甚至還摸索不到真正的志趣。調查發現四分之一學生坦言根本沒有時間思考生涯探索的問題,4成學生甚至表示,關於選填大學志願和生涯探索,高中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排滿各種考試。這樣的結果,清楚點出問題出在哪裡。

過往大人們常要孩子先讀好書,說有了好成績,才會有得選。然而等考完試,孩子卻沒多少時間去了解自己和認識科系。再加上周遭充斥著各種長輩、同儕、社會價值觀的期待,於是很容易在迷糊、無奈或自我催眠的情況下選擇就讀科系。

有人說未來人的競爭力,第一個是「認識自己」,因為這樣才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才能持續學習精進,應付不斷改變的環境。對此,學校應是協助學生認識自己的最佳場所,尤其國高中階段,應是探索興趣志向最重要的階段。遺憾的是,大人總是輕易的忽略這件事,或誤以為孩子只要想個幾天就可以找到答案。

多年前有博士生去賣雞排,雖然與所學無關,但至少最後找到想努力的方向。如果當初學校能更重視學生對生涯的探索,或許他就不用多繞這段路。如今十二年國教課綱強調適性發展,考招制度的改變也更需要學生了解自己,期待未來國高中課程的改變,能減少類似的人生空轉,讓更多學生學其所愛,愛其所學。
成就感和壓力 讓學習持續
閱讀更多

成就感和壓力 讓學習持續

因為自己喜歡跑步,也常鼓勵身邊的同事或友人跑步,畢竟那是最簡單的運動,除非有特殊狀況,無論快慢遠近,只要願意讓自己跑起來,流流汗,喘喘氣,對身體都是好的。只是要讓人願意把跑步當做固定的運動習慣並不容易,嫌自己跑不動、怕無聊,身邊不喜歡跑步的人總可以找到理由為自己設限。

然而,最近也發現許多原本不愛跑步的朋友開始練跑,有人為了減重而跑,有的是為了陪著家人跑,有的是同事揪團不好意思拒絕,在團體激勵之下跟著跑,至少有伴不會無聊。也有人因為家人送了衛星定位的專用手錶,怕浪費了手錶的功能而開跑,而每次跑步紀錄上的各種數據,似乎也成了激勵他繼續跑的誘因,想看看自己能否比上次跑遠一點,或跑快一點!

跑步本來就不是輕鬆的事情,加上人普遍有惰性,對於這種苦差事,若沒有足夠的激勵,多數人會選擇敬而遠之,但只要在適當的時機,給予對的誘因,通常就可以激發動力去嘗試。接下來,若能從他人的稱讚或支持產生成就感,甚至是某種壓力,就不難持續下去,漸漸變成一種習慣。這些過程,如果能加上團體約束的力量,就更容易成功,這些都是個人在企業中推廣運動訓練的經驗。

套用到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也經常會有類似的狀況,當學習過於輕鬆,沒什麼成就感,學生會覺得無趣;學習過於困難,或者作業考試過於繁重,則容易放棄。專業的老師若能提供誘因激發學習,給予足夠的正向支持,搭配適當的壓力和挑戰,讓學生有過關升級的成就感,勢必能有效激勵學習,讓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就像跑步上癮的人,不用人督促也想跑一樣。
  • 共 482 筆
  • «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康軒文教集團 著作權所有 © 2025 | 使用者條款 | 隱私權政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