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專業的教育集團
回到頂端

鐵人教育夢

李萬吉董事長的鐵人教育觀:鐵人精神不只是噱頭!快樂學習更不是口號!真正的教育不僅發生在教室裡。教育,是事業,更是畢生志業。本專欄收錄李萬吉先生針對教育和時事等相關議題,在報章專欄所撰寫的文章。


合理政策才能善用民間資源
閱讀更多

合理政策才能善用民間資源

日前媒體報導雲林日統客運因承受不了長期虧損,將出售總部大樓,甚至不排除收攤。此舉引起不少社會關注,擔心地方老人行動更加不便,也讓地方發展雪上加霜。事件雖為個案,卻凸顯地方客運業者經營困難的普遍現象,如今傳出停業可能,政府才說要討論補貼方案或協助轉型,顯然長期對此問題視而不見。

日統客運面臨的大環境問題很多,包括鄉下人口外移,高鐵衝擊國道客運需求外,搭乘人口高齡化,加上需自行吸收敬老優惠票價的成本,讓業者不堪負荷。即便業者想要改變加創新來吸引客源,卻被購車法規、工時限制等法規綁死,難有發展空間。

其實不只是地方客運面臨如此困境,其他社會福利制度也常見類似問題。也就是政府常一方面把應負擔的福利成本轉賴給相關業者,另一方面又限制業者的定價,等於強迫業者做慈善事業。以教科書為例,政府不僅長期壓低教科書的價格,連提供給老師的教師用書和教學指引也不得列入成本計價,造成現今教科書的價格比空白筆記本還便宜的荒謬現象。過去30年,政府也不編列預算價購這些教師用書和教學指引,硬要求業者自行吸收。

類此不合理的限制不少,像是私立學校學費凍漲,導致私校辦學品質難以提升,造成招生更加困難的惡性循環;另外近幾年的學生平安保險費凍漲,也造成保險業者無意願意承攬學生平安保險而屢屢流標的窘境。

政府財政有限,的確難以滿足所有社福條件,然而若希望鼓勵民間參與公共事務時,應有合理的定價與補助機制,同時建立務實的配套措施,才能讓業者能有長期穩定經營的條件,否則最後業者退場,問題還是由全民一起承擔。
別在孩子的成長中缺席了
閱讀更多

別在孩子的成長中缺席了

最近臉書上忽然出現許多家長陪同孩子去登山的照片,原來是學校為了幫八年級學生儲備年底攀登合歡群峰的戰力,要求學生在暑假完成兩次的自主訓練,有些家長只好捨命陪君子,與孩子一起訓練。只是對那些平常不太爬山的家長來說,走一趟下來難免發生鐵腿閃腰的狀況,反倒是孩子能應付裕如。

儘管累,許多家長還是樂於把握這個機會,尤其是平常忙於工作的爸爸們,一來可以強迫自己活動筋骨,接觸大自然;二來也有機會陪那些已不太搭理父母的青春期孩子。有爸爸私下分享,過程中看見孩子與同學之間的互動,聽他們對話的內容,感覺更了解孩子們的想法,也找到更多與孩子互動的話題。一時之間,遺忘已久「陪孩子長大」的感覺,忽然又回來了。

華人傳統的家庭觀念中,父親多半被定位成擔負家計,努力在外打拚的嚴父角色,而早期學校裡還舉辦母姊會的時代,兒女教養的責任多落在媽媽身上。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與男女平權觀念轉變,越來越多爸爸們願意扮演孩子的大玩偶,努力融入孩子的每段成長過程。除了熱心參加孩子的學校活動,用心記錄孩子各種影像,也積極關心孩子的各種學習和發展問題,用心程度完全不亞於經營事業,讓人感佩不已。

有研究顯示,父親的陪伴對孩子成長有極重要的影響,尤其在人格發展上,可以彌補一些與母親互動較不同的經驗。然而,仍有許多父親在事業有成之後,才發現孩子怎麼忽然長大了?才發現孩子的生命中少了許多自己的參與,心中留下許多遺憾。

辛苦的爸爸們,在工作打拚之餘,無論如何別忘了多給孩子一些時間,一些關懷,即便是一句輕輕的問候,只要發自內心,都能讓孩子感受到您對他的愛!
掌握學習目的 跨領域才有意義
閱讀更多

掌握學習目的 跨領域才有意義

暑假過了一半,老師應該已開始思考和規畫新學期的教學設計,面對一年後將實施的新課綱,許多學校老師已提早準備,其中的跨領域課程,對許多學校和老師來說都是一大挑戰。儘管會聽到許多抱怨,但也看到不少老師在這拆解和重新建構的過程中,展現許久不見的熱情,彼此激盪出各種新的課程想法,對新學期的教學產生不少期待。

跨領域的學習不僅是新課綱的重頭戲,也是國際上教育改革的趨勢。尤其教育進步指標的芬蘭,宣布要以主題式的教學作為新課程主軸,讓許多教育專家都睜大眼睛,想要看看芬蘭如何實踐這個教育理想。即便台灣和芬蘭的教育環境差異太大,作法難以仿效,至少其精神和概念是可以學習的。

再從學生的未來需求來看,他們所面對的各種問題,幾乎沒有靠單一領域知識技能就可以解決的;將來的工作發展趨勢,也會更重視各種能力的整合運用;連個人的角色,都已出現多重身分的「斜槓青年」。因此推動跨領域的學習,自然是重要且必要的。

然而,在設計各種跨領域的課程時,不同領域的老師們必須相互激盪、彼此合作,並掌握該課程的學習目的和教學目標,利用不同領域的學習活動,同步達成知識建構和技能學習,這樣跨領域課程才可以讓學習更有效果。相反的,若只「為了跨領域而跨領域」,很容易出現忙了老半天後,學生沒學到該學的素養,老師也抱怨進度被耽誤,完全失去跨領域學習的意義。

當然,最需要的是,先建立心態上能夠跨領域的團隊,唯有各領域老師們願意敞開心胸,去除本位主義,透過不斷的溝通與協調、省思與批判,讓彼此的專業相互支撐,而不是相互牽制,一心一意為孩子的學習,如此才能發展出有效的跨領域課程。
教師專業不在彰顯自己 在成就學生
閱讀更多

教師專業不在彰顯自己 在成就學生

一位任教近二十年的公立學校老師,煩惱著新學期是否要接實習老師?倒不是不願意分享和指導後輩,只是覺得教室裡多一個人看他上課有點壓力。問他實習老師在場有什麼差別嗎?他說有人看總是需要多做準備,免得漏氣!聽起來是人之常情,即便對自己的教學很有信心,有人來品頭論足時,總是會多一些壓力。

然而,教學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產生最好的學習效果,因此,老師教學的對象是學生,不管有沒有其他人在場觀摩,課堂中老師要關注的都應該是如何讓學生學得更好。如果擔心實習老師看出教學設計不夠精采,或教學流程不夠順暢,那就表示教學專業還有精進的空間。若是如此,那又如何對學生的學習負責?

這些年教育界一直在鼓勵教師專業成長,除了行之有年的教學觀摩外,更希望建立教師共同備課、彼此觀課和議課等機制,讓老師們透過專業對話與學習,一起合作提升教學品質。我們經常發現多數老師都很樂於向別人學習,但願意敞開心胸分享教學,甚至開放觀課的老師相對較少。因為老師習慣在學生面前扮演「對」的角色,不希望自己的專業被別人指指點點,只是這樣的心態,對教學專業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有趣的是,老師喜歡鼓勵學生主動發表和分享,希望同學積極學習別人的優點,老師當然也很清楚適度的評量才能診斷學習問題,提升學習成效。然而當遇到自己的專業成長時,卻往往成了被動消極的學生了。難怪有人說老師總愛評量別人,卻不喜歡被別人評量。

其實,任何提升教學專業的作為,目的都是為了充實學生的裡子,不該是為了自己的面子,看清這點,回歸初心,門檻就不難跨過了!
少插手 孩子學更多
閱讀更多

少插手 孩子學更多

朋友分享了一段故事,他上網幫孩子買了DIY置物櫃,孩子興奮地說要自己組合,他心想讓孩子體驗一下手作也不錯,便欣然同意。只見孩子開始動手後就出現狀況,一下子木板方向不對,一下子螺絲孔對不上,甚至還怪說明書不清楚,漸漸失去耐性。朋友原本試著指導孩子,身旁的太太忽然冒出一句「你平常不都鼓勵人家放手讓孩子自己嘗試錯誤嗎?」讓他趕緊閉嘴收手。

後來看孩子耐著性子完成組裝,朋友反而暗自慚愧,因為他差點就奪走孩子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只因為擔心孩子做錯了得從來,或者怕弄壞板材和螺絲孔。仔細想想,幾百元的東西,就算過程錯了、結果壞了,能讓孩子從中發現問題並解決,還是很划算的!只是當下要忍住出手相助的衝動,是有些許掙扎的。

其實,這是許多現代父母的通病,一方面抱怨孩子沒什麼生活技能,另一方面卻又怕孩子失敗、受傷、浪費時間,就把許多孩子可以嘗試動手做的機會都給拿走了。結果孩子學了一堆的物理知識,卻可能不知該如何拿掃把掃地比較省力?或者可以輕易回答植物圖片上的部位名稱,卻從沒親手削果皮切水果。

以往過度強調知識理論的應試教育,根本難以學以致用,就算考題生活化,也還是紙上談兵,不切實際,難怪學生總會質疑學那麼多有什麼用?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素養教育,重視的就是要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上的問題,然而要學習解決問題,先要有機會實際面對問題,透過不斷的試誤修正,讓經驗轉換成可用的知識基礎,才能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暑假期間,不妨就讓孩子多些動手的機會,做家事也好,玩手作也行,過程中家長要學會忍耐,插手越少,孩子就會得到越多!
夢想或理想 教育者的殘酷舞台
閱讀更多

夢想或理想 教育者的殘酷舞台

近1個多月來,多少準教師頂著炙熱的天候,抱著大大小小的教具,征戰各縣市的教師甄試,就為了搶那極為少數的公立學校正式教師名額。以今年開缺較多的新北市國中教師甄試為例,錄取率也只有百分之二。

受到少子化影響,有些縣市多年不開正式缺,每年都以代理教師來應付師資的需求,也導致許多老師只好年年代理,年年考教甄,只期待哪一年可以幸運搶到鐵飯碗。不少年輕師資的教學熱忱與理想,在這樣重複的期待和失望中,逐漸消磨殆盡,選擇放棄另謀他職;好不容易過關斬將的獲勝者,卻也可能發現在保守的現實環境中,要堅持理想和熱忱並不容易。

相較於公立學校教師缺額的搶手,私立學校的求才壓力就大多了。儘管辦學績效卓越,工作環境更好,薪資待遇更高於公校,只因少了公校的退休福利,以及相對較高的教學品質要求,就讓年輕老師卻步。康橋自辦學以來,一直對此現象感到無奈和些許不服氣,因此也努力營造更能發揮專業與熱忱的教學環境,希望讓更多懷抱理想的良禽擇木而棲。

所幸有越來越多優秀的師資加入康橋團隊,他們渴望保有投身教育的初衷,願意接受更多挑戰,承擔更多責任,並且和團隊一起專業成長。每次看到他們用心設計課程,耐心教導學生,真心對待家長,還要利用時間虛心提昇專業,都讓我心中充滿感激和敬佩。

一位老師的專業與愛心,承擔著多少學生的未來,不管已有多少資歷,每次面對的都是不同的學生狀態,這本來就不是輕鬆的工作,豈能抱著求安逸的心態?我相信,因實踐專業而獲得的成就感,才能讓熱忱持續;也期待,有更多年輕師資能跳出公校代理教師的循環,找到更能實踐教育理想的私校舞台。
陪孩子運動吧!
閱讀更多

陪孩子運動吧!

4年一度的世界盃足球賽已進入火熱的16強淘汰賽,這項號稱全世界最多人關注的球賽,無論是看門道或看熱鬧的,看球技還是看球星的,這段期間引發的足球熱潮真的讓人難以抵擋。儘管球員在場上奔馳了近百分鐘,仍可能一球未進,但每個妙傳助攻,每次起腳勁射,都讓觀眾充滿期待,當然也有更多的失落。或許就因為得分不易,更提高了足球賽過程的張力!

足球在台灣雖不算是最熱門的球類,可能礙於場地和比賽人數的需要,要大力推展這項運動並不容易。所幸這幾年在有心人士的大力推廣下,兒童和青少年的足球運動有不錯的發展,甚至從幼兒園開始就舉辦足球賽,感覺越來越多家長願意讓孩子參與這項非常耗體力,甚至容易衝撞受傷的運動,這是令人欣慰的現象。

大家都知道從小培養運動習慣非常重要,只是運動習慣的養成並不容易,往往需要天時地利人和,除了要有足夠的時間和適當的場地,有時還需要有專業的指導和志同道合的同伴,才能讓運動持之以恆且避免受傷。因此,光靠學校體育課是不夠的,應鼓勵孩子多利用假日參與體育活動。尤其是漫長暑假,若能安排一些具有專業指導的運動課程或營隊,讓孩子探索更多運動的樂趣,結交共同興趣的朋友,更能激發孩子對運動的熱情。

當然,最理想的情境是父母帶著孩子一起運動。然而台灣過去的教育太不重視運動習慣的養成,所以現在的父母其實多數懶得運動,就算會要求孩子運動,總少了些說服力。所以,家長最好也能改變自己,強迫自己跟著運動,不僅可以透過自身的參與去感染孩子,也能促進親子間的互動,何樂而不為?
務實與前瞻 讓幼教正常發展
閱讀更多

務實與前瞻 讓幼教正常發展

上周台灣閱讀協會提出呼籲,認為注音是學習閱讀的重要工具,建議在幼兒園階段就要開始學注音,且政府應培養幼教師資教注音的能力,研擬適齡適性的注音符號教材教法。這是對現今幼兒教育規範,尤其是語言學習方面,提出新的的思考和批判。

現今的幼兒園教保準則及課綱規定,幼兒園實施課程要以統整方式進行,不能採分科方式和精熟為目的的讀寫算教學。然而實際運作時,這些規範不易界定,常被擴大解讀成什麼都不能教。主管機關進行相關督導時,不僅課程中不容看到類似的教學行為,就連相關的教材、教具都被當成洪水猛獸般,完全不應該出現。甚至像在抓現行犯一般,完全無視教室裡幼兒的存在,任意闖入拍照,簡直把幼兒園當犯罪場所,把幼教老師當現行犯看待。

許多案例顯示,學會注音符號的認讀,不僅可以增加幼兒閱讀和探索環境的機會,也可以當做親子互動的題材。只要透過有趣的教學活動,提早接觸,拉長學習時間,反而更能讓孩子融入在語言學習的樂趣中,並且以正確的方式學習。實際上,就算幼兒園不能教注音,許多家長還是各自想辦法讓孩子學,結果反而會因錯誤的方法而折損孩子學習的興趣,傷害語言基礎。

不僅注音符號學習如此,英語學習更是。許多研究都顯示提早接觸多語言學習,並不影響孩子母語的學習,更可促進語言能力的發展,關鍵在於適當的環境和正確的方法。可惜政府不願積極面對,只是矇著眼禁止一切。

這是台灣幼教現場面臨的困境,政府對幼兒園家長的需求視而不見,加上一些陳舊且似是而非的觀念,讓幼兒階段的語言教育長期處在一種詭譎模糊的狀態,保守的政策限制幼教的發展,不合理的法規也讓大家難以適從,父權的心態讓一些公務人員橫行霸道。在缺乏更務實與前瞻的幼教制度下,許多亂象自然而生,更多的幼兒學習發展也就被耽誤掉了。
學習才是活化的目的
閱讀更多

學習才是活化的目的

與朋友聊現在的學校教育,雖然仍有許多老問題,但也明顯感受到一股「翻轉」的潮流。從媒體或雜誌的報導中,國內和國外都可以看到許多教學的新方法和新觀念,以不同程度影響著教育現場,雖然作法不盡相同,但都有共同的目的,就是希望讓教學「活化」,好提升教學成效。

這些引起大家注意的新方法,一定是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但也通常不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實際上,不少老師在複製、學習某些活化教學的方法時,會發現明明很努力在做,卻未必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因嘗試改變失敗而遭到同儕或家長的質疑與批評,結果反而否定那些翻轉的觀念,寧可採取熟悉且保險的老方法,令人感到遺憾。

教學是老師與學生互動的過程,每個學生的條件和需要不同,每個領域所要學習的知識也不一樣,每個老師的能力與特質也有所差異,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著每一次教學的效果。現今教育既然強調適性多元,當然不能期待同一種方法能適用在所有的教學情境中。

任何教學設計,都要記得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讓學生「學會」才是關鍵。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真正要活化的其實是「學習」,也就是說,要先能讓學生「想要學」,然後利用不同的方法,引導學生去理解和運用,找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模式。甚至能依據個別能力去安排學習範圍或進度,讓學習有足夠的成就感和挑戰性,那樣的學習應該就會充滿生趣。

活化教學只是手段,活化學習才是目的。唯有讓學習真正產生效果,活化教學才有意義,否則任何精心設計的教學流程和課程設計,若無法讓學習活起來,都將會徒勞無功。
教育天平上的創新與堅持
閱讀更多

教育天平上的創新與堅持

畢業季節,過去給人多是感傷的時刻,但這些年來似乎多了一些不同的氛圍,除了有些不同風格的畢業典禮外,還有許多學生創作屬於自己學校的畢業歌曲,並且花很多心思錄製影片。相較於過去大家都唱「青青校樹 萋萋庭草」的年代,這些才華洋溢的學生譜出自己青春的樂章,留下一生難忘的影像,著實讓人感受到年輕一代的創意!

除了以畢業歌展現創意的機會,現在的畢業典禮似乎也吹著一股創意流行風,從典禮流程和會場布置都完全跳脫傳統,和過去莊嚴肅穆充滿感傷的典禮氣氛大不相同。或許這是為了迎合年輕人口味的演變,然而若一味追求創意,讓畢業典禮過度綜藝化,卻可能因此失去典禮應有的教育意義。

畢業典禮雖然是一個學習階段的結束,但更大的意義是另一個學習階段的開始,即便是大學畢業,還是要面對更複雜的社會學習和終身學習挑戰。我們當然希望這些年輕孩子能帶著更成熟的想法,更豐富的能量,去實踐更遠大的理想。或者至少,能為自己負責,並為社會盡一份力量。無論畢業典禮的型態如何改變,傳達這樣的信念,應該是不會改變的。

就像許多國外高中或大學的畢業典禮並沒有什麼花俏的內容,但一場精采的演說,卻能讓許多人感動且受到啟發,網路上有許多精采的演講被一再轉發便是例證。

學校教育階段,許多時候我們仍需要透過一些典禮儀式,去傳達必要的教育精神和價值。教育的確需要與時俱進,無論是作法或想法,都可能需要因應個人和社會發展需要而改變。然而在求變化的同時,也需要對教育理念的堅持,對教育本質的認清。兩者之間的拿捏,也正是教育專業的展現,並不容易,但卻是我們教育工作者不可迴避的課題。
整合各界資源 提昇雙語教育品質
閱讀更多

整合各界資源 提昇雙語教育品質

近日有民間機構公布了台灣學童英語學習的調查結果,發現有42%的家長讓孩子學齡前就開始學英語。這個數字顯示家長對孩子從小建立雙語基礎的需求相當高,從媒體報導看不出這個調查的對象範圍和英語學習的定義,但若從目前實際的幼教市場來看,尤其在都會地區的幼兒園,學齡前接觸英語學習的人數恐怕遠超過這個比例。

此外,該調查提出近七成家長認為學校英語課程學習不足,會另外安排孩子去補習班或安親班學習英語,每年投入在英語課程學費成本也相當高。實際上在國際化的需求下,雙語教育的重要性已是無庸置疑,現在中小學階段的雙語教育幾乎已不再是「特色」,而是一種「必要」。家長現在關注的不只是學校有多少英語教學的時間,更關心學校英語教學成效是否滿足他們的期待?

多年來國內對英語教育的投入,民間機構一直是跑在政府前面,主要因為政府的資源分配受限制度和法令規範,在課程和師資上很難有大幅度的調整。因此在推動雙語教育的政策時,往往只能先從形式著手,那些對英語學習期待較高的家長,只好額外花時間給孩子補習加強,或者直接進入提供雙語課程的學校學習。

既然政府難以在資源上滿足期待較高的家長,不妨以更開放的思維,把民間的資源加以整合運用。政府可以務實的檢討和修改相關法令,讓外籍師資聘用制度更友善,以便引進更優質的外籍教師,甚至讓幼兒園的雙語教育獲得更多法規上的支持,然後建立專業的評鑑機制,針對各種雙語課程進行評鑑和認證,讓家長在選擇這些課程時,能更有客觀的參考依據,相信這樣能建立更專業和品質的雙語教育環境。
老師亟需進化教學素養
閱讀更多

老師亟需進化教學素養

上周末的國中教育會考,除了在考場內煎熬的考生,也辛苦了考場外陪考的家長和學校師長。看到有人在臉書上討論現在的會考和當年的聯考有何不同?發現多數人都覺得只是考試名稱不一樣,實質上還是決定升學的關鍵一役,甚至覺得免試入學只是騙人的口號,學生的壓力其實更大!

就制度面來說,的確有免試入學的管道和機會,只不過家長多數是期待孩子考更高分,進入心目中更明星的高中,在超額申請之下當然就得用會考作為比序條件之一。國中教育會考原本目的是要了解整體學生的學習成果,所以一開始只分為精熟、基礎和待加強三個等級,但為了升學選才需要,只好又再多幾個「加號」,硬是要把學生分成七級。

這些理想與現實的落差,也是多年來教改常無法讓人信服的原因之一。不能都怪制度設計的問題,擺脫不了傳統升學價值觀,新的理想就很難實現。

然而從內容去比較的話,就會發現會考題型和以前的聯考或基測差異其實非常大,尤其這兩年為了幫十二年國教新課綱暖身,大考中心大量採用素養導向的題型設計,考題不僅靈活且跨領域。顯然傳統死記硬背,或者不斷重複練習的學習方式,都將難以應付這樣的題型,學生需要更確實理解所學知識,並能整合不同領域知識加以分析運用。在這種題型的改變下,學生需要具備的能力,比聯考時代更多元,也更貼近未來學習的需要。

這波新課綱所引發的考題變革,看來的確產生了一些牽引作用,坊間的補習班教學很快的有了因應策略,相較之下,反倒是許多學校老師們還在觀望,甚至無感。再一年多新課綱正式上路,學校老師們真的得加緊腳步調整心態和教法,好好進化教學素養才行!
努力的過程比成果更重要
閱讀更多

努力的過程比成果更重要

一位學生告訴爸媽,他再怎麼努力也得不到那些學校的獎勵,因為前幾名永遠是那幾個聰明的學生!

這樣無奈的心聲,點出了一個現象,多數的獎勵機制看的是「成果」,卻不一定能獎勵到孩子的「努力」。尤其在學業上,通常資質好的學生可以輕鬆應付獲得高分,資質較弱的孩子花好幾倍的時間努力,成績可能還是平平。但若以學習歷程和態度來說,這些孩子更值得肯定和讚賞。

許多孩子年齡越大,學習動機卻越來越小,學習的自信也逐漸降低。一方面是因為學習內容不斷加深加廣,孩子面臨的課業負擔加重,許多重複且單調的練習,讓學習變得毫無樂趣;二來是在傳統的教育體制中,國高中階段的學習目標越來越狹隘,升學考試成為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目的,當孩子的能力或興趣不在這個主流中,就會漸漸被忽略和壓抑,只能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中掙扎。這些學生往往難以在學業成績上有突出表現,無法從中獲得成就感,甚至容易被歸類為學習落後的一群,進而放棄學習。

孩子的學習都需要累積足夠的激勵,少有人能在長時間的挫折中還能維持學習動力。雖然在中小學階段,學校或班級也會設置各種獎勵學生的機制,且較多是學業成績的獎勵,但這些獎勵的對象其實相當有限,站在台上享有榮耀的學生通常是固定的一群,對其他學生而言,那是與他們無關的激勵,起不了作用。

過度以最終成績為導向的激勵方式,會讓我們看不到個別孩子的努力,忘記孩子不同的才華。我們希望適性揚才,除了給予更多元的學習機會外,也要關注不同的激勵需求,讓每個孩子能在自己喜歡或擅長的領域中,願意不斷努力進步。
期待新課綱為下一代找到出路
閱讀更多

期待新課綱為下一代找到出路

108新課綱就快正式上路,但看到最近教育部處理台大校長遴選任用的問題,引起一連串的爭議和衝突,連帶新任部長的適任性也備受質疑,對處於這種狀況的教育主管機關是否能將這極為重要的課綱革新順利推動?我想許多人心中一定都存著大問號吧!

或許因為這些年來有許多國際間翻轉教育的新觀念和新作法導入,加上整體台灣的社會發展走到某種瓶頸,讓大家漸漸警覺到傳統教育模式對孩子未來發展的侷限,期望新的改革能為下一代找到出路。這陣子和許多家長互動的過程中,感受到多數家長雖然對新課綱理解不多,但卻對即將到來的變革有著高度的期待與接受度。

然而,許多家長最想問的問題是,學校和老師準備好了嗎?的確,新課綱在制度上增加高中多元選修,需要老師投入心力設計更多特色課程,加上大學考招制度變革,要讓學生修課歷程與升學志向有所符合,以達到適性揚才的目標,各校多元選修課程的豐富度和專業度勢必要增加。現有學校師資要滿足這個需求,或者採取跨校選修,對學校而言並非易事。

除了高中選修課程外,新課綱更大的特色在於推動「跨領域」和「素養導向」的學習,也就是說從課程設計到教學方法,學校和老師都必須突破習慣領域,進行相當程度的轉變,才能真正落實新課綱的核心素養教育。學校要激勵那些熟捻於傳統學科教學,習慣單打獨鬥的老師,建立團隊互信和專業對話,恐怕也是高難度的挑戰。

教育改革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期待基層學校和老師們能找回教育熱忱,建立堅定的信念和共識,更希望教育主管機關盡早擺脫窘境,好好帶領大家,讓新課綱順利的往前邁進,為下一代找到出路。
家長請跟上新課綱的腳步
閱讀更多

家長請跟上新課綱的腳步

12年國教課綱1年多後將正式上路。然而許多家長對這個重大變革還是毫無概念,不知道孩子將來要面對什麼樣的學習改變。甚至多數現在國二的家長,還沒意識到孩子將是面對高中新課綱的第1屆學生。

有人說,這次的12年國教課綱,會是教改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因為從課程彈性到大學考招制度,都有一定程度的連結,讓適性揚才的理想更有機會實現。更關鍵的是順應考試領導教學的慣性,從國中會考到大學學測的考題,都明顯朝「素養導向」的命題方式演變,這將有效支持(或逼迫)教育現場的老師好好重視「素養導向教學」這件事。

最近大考中心也發布了107年學測考後成績分析,考生在長文閱讀的題目得分不但沒有下降,還比一般題型高出百分之十,而跨領域題型也沒有形成答題障礙,離島與偏鄉縣市的高分組學生,甚至比往年明顯增加。跨領域的素養導向題型並未加大城鄉差距,應可消除許多人的疑慮。

素養導向的學習包含了知識、能力和態度三方面,和過去只重視知識和能力的教學有很大的不同,學生不僅需更多資訊蒐集、分析、判斷、推論的訓練,還要有多跨領域整合應用和探究實作的能力。這樣的學習樣態會比以往更為複雜,教學設計也將更為困難,然而這是老師必須面對的挑戰,也是無法逃避的責任,因為這些素養的累積,才是孩子們面對未來競爭必備的生存要件。

40年來光纖傳輸速度已進步了超過187萬倍,世界變化之快速已超乎想像,我們豈能還用10、20年前的經驗,套用在孩子未來幾年的學習上?新課綱雖箭在弦上,但改變其實已開始,家長的觀念得趕緊跟上!
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
閱讀更多

一群人可以走得更遠

上周末總算如願完成人生第一場超級鐵人三項賽事,全程226公里,從清晨奮戰到天黑,耗費14小時又33分鐘。以六旬之齡,是很值得驕傲的成績了!

儘管一年來已做足了訓練和準備,面對這種高難度的挑戰,無論身心都還是吃足了苦頭,尤其180公里的自行車,有一半的距離是逆風而行,非常辛苦,偶爾陣風,還有被吹倒的可能。當時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握緊把手,壓低姿勢,更加用力,更加專注,就是要完賽!

多數人都認為鐵人三項是極度自我挑戰的運動。實際上,若有夥伴的相互激勵,更能讓自己在辛苦的訓練和賽程中堅持下去。因此從一開始就採取團體戰的策略,在集團中召集運動同好,一起練習,一起參賽,慢慢形成集團的風氣,參與人數不斷增加,已成台灣最多員工完成鐵人三項的集團。

除了共同參賽的夥伴外,團隊的力量也發揮在各種行政支援和後勤補給上,不僅讓賽前的準備更有效率,完成賽事的機會更高,成績也更好。尤其這次超級鐵人賽中,集團夥伴的全程陪伴和各種即時能量補給,是幫助我們完成挑戰的重要因素。

這兩周,康橋學校有252位高一孩子也踏上自己的「傳騎」之旅,一千公里的單車騎行環台。九年來已超過兩千位孩子參與此一壯遊活動,當中難免摔車受傷,或是體力負荷已達極限,卻少有人因此放棄。甚至有體力好的孩子自願在隊伍前領騎,只為了幫助同學減少風阻,好讓大家在16歲一起完成艱難的挑戰。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遠」,從全年級的登百岳、泳度日月潭、東海岸健行到單車環台,我們都期待孩子在挑戰的過程中體會和牢記這種團隊精神,因為那是他們面對未來挑戰不可或缺的力量。
高等教育的內憂外患
閱讀更多

高等教育的內憂外患

這幾年台灣的大學招生越來越困難,經營績效不佳的私立大學已被檢討退場機制,現在連公立大學的招生也危機重重,除了要在國內相互搶學生,還得抵抗國外大學的強大吸引力。學測成績出爐後,國內許多高中都表示,今年考慮出國讀大學的學生數明顯增加,也有媒體預測未來幾年,出國讀大學的人數還會倍增。

促使更多年輕人往外跑的因素很多,除了對國內高等教育品質的失望,想要追尋更高的目標,以及放眼未來的升學和就業發展機會,也是重要考量。加上越來越多歐亞國家大學採計本國學測成績,中國大陸多所大學名校更是不惜祭出免學雜費的誘因來擴大對台招生,申請國外大學的門檻降低了,國內大學的競爭優勢當然大幅減少。

面對高等教育的內憂外患,我們看不到大學端出什麼良方妙計,甚至讓人懷疑有些大學對此威脅無感,自以為還很搶手,連同一所大學內各科系申請入學複試日期嚴重衝突,都各自不肯讓步。當然,更不用期待政府會有整體戰略,因為連一個台大校長的聘任案都可拖延至今,處理問題的心態和手法都讓人匪夷所思!

從教育的角度來看,讓更多年輕人走出舒適圈,面對外面的世界和挑戰,擴展國際視野,累積更多能量,其實並非壞事。然而,基於對這塊土地的情感以及社會的發展,我們真的不願意看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出走,只因為對台灣高教的信心瓦解。

整個高教的危機能否成為轉機?要看政府和高教機構對危機的體認程度,以及是否願意放下成見私利,共同面對和解決問題。如果永遠只能在資源的供需上拔河,沒有共同的遠見,難保到最後,台灣的大學都淪為不得已的選擇。
提早探索,學習更有方向
閱讀更多

提早探索,學習更有方向

大學申請入學開始進入第二階段複試,針對不同的大學科系,考生需要準備不同的備審資料,除了自傳和讀書計畫以外,當然得把過去的豐功偉業給列出來,以及期許自己能在那些科系中有什麼學習和發展。其實從第一階段提出申請開始,到第二階段複試結束這段時間,可能是許多學生第一次這麼認真思考自己的未來,並且有機會決定自己的方向。

學校在輔導學生準備申請資料時,發現學生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學生不知該如何展現自己?原因有幾種,一種是過去的學習平淡無奇,沒什麼特別的事蹟可以羅列;或者是難得參加了些活動競賽,卻沒有留下紀錄或證明,船過水無痕,走過卻沒有留下足跡。

另一種則是經歷還算豐富,卻五花八門,看不出特定興趣,不知該怎麼和申請科系扯上關係。不管是哪一種狀況,到了最後這個階段,時光無法倒流,也怨不了別人。

十二年國教實施之後,為了讓大學選才也能符合適性發展的趨勢,未來申請大學的方式也將調整。學測和指定考科成績所佔比重降低,更被重視的是高中三年的學習歷程。學習歷程包括了多元選修的修課內容,以及學科之外的學習活動紀錄。也就是說,當學生越早立定志向,從課程選修和活動參與等方面,都能依循著興趣志向來規畫,並確實留下紀錄,就越能在評比中脫穎而出。

面對這樣的變革,學生應盡早探索自己的志趣,才能提早做準備。為此,國高中學校必須強化個別性的生涯輔導外,也要能有效整合學校課程和學生活動規畫,提供多元試探的機會,並協助學生且有系統的選擇課程和活動,才能讓學習與志趣更一致,學習也才會更有成效。
作業的質與量 可更有彈性
閱讀更多

作業的質與量 可更有彈性

朋友感慨地說,台灣的學生好辛苦,在學校上了七八堂課,回到家還有一堆作業要做,若再加補習和才藝課,一整天的學習時間超過12個小時,比上班族還累!從小就習慣了這種超時的學習型態,難怪出社會也習慣超時工作。

其實,對作業量的感受因人而異,同樣的作業量,有些孩子三兩下就解決,有些孩子卻得花幾倍的時間才能搞定;這些差異可能來自孩子的學習力、專注力,以及對學科的興趣。尤其隨著年級增長,學科量和難度都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效率就差異更大,欠交作業的比例也增加,有些人到最後乾脆放棄不寫,整個學習態度也就每下愈況。

再者,過去的學習只重視知識累積或解題能力,因此作業形式多是大量抄寫和各種題型的練習;即便在活化教學的潮流下,有些老師會採用報告或創作等多元的作業型態,但基本的練習似乎也少不了,結果徒增學生的負擔,甚至家長也常要跟著忙!

適當的作業有助於提升學習成果,然而除了量的問題,作業的「質」更重要。既然作業是課堂學習的延伸,有些基本知識的確需要足夠的抄寫或演算練習,有些則需要透過探究與實作的過程來建構。作業形式和內容的安排,就應該更切合學習目的和能力培養,過度偏向哪一種都不利於學習。

既然每個孩子的能力不同,作業的量其實也可以因人而異。只要在符合學習目標的前提下,老師可以設定不同的作業標準和範圍,同時採用正向鼓勵的加分方式,讓孩子依據自己的條件和興趣選擇完成的目標。能力強的孩子可以挑戰更進階的作業,爭取更多獎勵;能力較差動作較慢的孩子,也不至於總是在缺交名單中。透過適性的作業安排,讓每個孩子學習為自己的作業負責,並有追求進步的動機。
缺少志向難以成才
閱讀更多

缺少志向難以成才

近期是各級學校的招生季節,同時也開始進入企業校園徵才的旺季。許多大學每年都會辦理各式的輔導就業活動。有些知名大學的校園徵才博覽會規模更是像個嘉年華,不僅廣邀企業擺攤,還得安排各種節目表演、餐車美食,甚至抽獎活動,就是想吸引更多學生參加,衝衝現場人氣!

這兩年因擴大兩岸辦學規模,學校對師資及行政人力的需求增加,也開始積極參加這些徵才活動,應該是校園徵才博覽會中極少見的企業型態。雖然詢問度無法和知名大企業相比,卻讓不少徬徨的大學生發現他們未曾想過的工作場域。

在徵才活動中不難發現,許多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對未來的工作仍毫無想法,沒有方向。他們只抱著聽看看的心態,甚至是衝著摸彩活動來湊熱鬧。顯示這些年輕人並未做好步入職場的準備,對自己的專業沒有信心,對未來發展沒有目標,不免更讓人對台灣人才的競爭力感到憂心。

這些現象不能完全怪學生,學校教育應該要負更大責任。長期以來,中小學偏重學科學習,適性教育的觀念常常只用在學業表現較差的學生,希望幫助他們找到讀書以外的出路。學習能力強的學生,總被期待先提高大學考試分數,只要成績夠好,選擇就多。長期輕忽生涯發展教育的結果,學生不了解自己的興趣,不清楚大學科系的專業發展,也不知道如何為自己設定目標。反正考上了就去讀,讀畢業了再說。

這些年輕人所面對的未來,是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許多機會稍縱即逝,不容他們躊躇猶豫。學校應積極協助他們認識自己、探索未來,越早確定志向,才能在職涯發展上搶得先機,並邁步向前。否則,消磨的不只是下一代的競爭力,更是台灣社會的生命力!
 
最前頁 | 上一頁 | 下一頁 | 最末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