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專業的教育集團
回到頂端

鐵人教育夢

李萬吉董事長的鐵人教育觀:鐵人精神不只是噱頭!快樂學習更不是口號!真正的教育不僅發生在教室裡。教育,是事業,更是畢生志業。本專欄收錄李萬吉先生針對教育和時事等相關議題,在報章專欄所撰寫的文章。


聽懂,不一定真懂
閱讀更多

聽懂,不一定真懂

多數老師在講課時,經常會問學生「這樣懂嗎?」「有沒有問題?」而多數時候學生的回應都是「懂」、「沒有問題」,等到考題發下去之後,學生才發現其實他們並不懂,問題一大堆!

這種落差其實很常見,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甚至是必然發生的現象。老師用他認為最習慣的方式講解內容,學生跟著老師的脈絡聽下去,單向的傳輸看起來很順利,實際上那些脈絡並未被學生轉換成自己的理解,老師講的內容也就無法真正吸收。

結果學生以為聽懂,卻不一定真懂,而那些沒跟上的學生,更不敢說出自己聽不懂。

為了確認學生是否學會,常用的方式就是考試,然而答題的對錯只能看出學生哪些不會?甚至就算答對,也未必是真的懂了!通常得進一步探問學生答題的過程與方法,才能了解他的問題癥結。

然而,在過多的測驗和教學進度壓力下,老師常常連檢討考題的時間都不夠,更無暇再一一細究學生的個別問題。

有效的教學必須確認學生對授課內容真正理解,這必須透過足夠的互動和觀察。比起教學後的評量回饋,更好時機是在教學過程中,透過不同教學模式,增加學生探索、討論、操作、提問等機會,從中觀察每個學生的學習成效和問題,並以學生的立場去界定課程的難易點,進而調整講授重點和方式,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脈絡,才能讓學生真的懂!

再者,有效的學習也必須將知識內化,內化的過程最重要的是思考,那需要時間和方法。老師應該避免用整堂課的時間,不斷的填塞資訊給學生,否則學生無暇也不知如何思考,便難以發現問題,恐怕連自己不懂都不知!
減少挫折 才有學習動力
閱讀更多

減少挫折 才有學習動力

常聽到國一新生的家長說孩子上了國中,學習壓力截然不同,明顯的學習科目增加、作業增加,考試增加,不幸的是分數卻顯著減少,以前小學考試很少低於80分,才過了一個暑假,就開始冒出低於60的分數。明明孩子也算用功,成績卻還是不理想,不只孩子挫折感大,家長也跟著緊張,只好趕緊找家教上補習班,就怕慢了就越跟不上進度。

國中課程不僅科目增加,深度與廣度與國小也明顯不同,尤其在數理方面增加許多抽象的概念和複雜的運算,即便是語文或社會學科也更強調知識統整與融會貫通。這些能力在小學階段發展有限,到了國中大量運用時,的確很容易遭遇挫折。除了學習內容的難度外,教學和評量方式往往也是造成學習挫折的重要因素。

例如在傳統的講述教學中,老師難以能確認每個學生都聽得懂教學內容,即使知道有人不懂,也未必能花時間用不同方式來幫助學生理解,學生越聽不懂,挫折感就越大。評量更是挫折的直接來源,當前端的學習已出現狀況,學生問題尚未得到解決前,重複而未具有信效度的測驗,就可能成為一次次的打擊。更糟的是發現學習問題後,卻只能留給學生自己解決。

實際上,許多學習挫折是可以避免的。老師應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學習問題,尤其針對較多學生遇到障礙的部份,調整教學流程和方法,善用數位科技和討論互動,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在平時測驗方面,重質更重於量,不能只看表面分數,要能真正找出學習問題,進而針對問題給予檢討回饋,真正解決問題。

學習必有挫折,但不該讓同樣挫折不斷持續,學生更需要累積成就感,才會有持續學習的動力。
教師何以分貴賤
閱讀更多

教師何以分貴賤

爭議多時的公教年金改革大致底定後,許多公立學校老師、行政主管都想要延後退休,代表會有更多候用校長苦無缺額讓他們發揮理想抱負,更多年輕的流浪教師更難找到正式的教職工作。另一方面,受到少子化的影響,許多學校擔心減班效應,多傾向以代理教師來補缺,正式教師職缺快到可遇不可求的地步了。

然而代理教師不僅工作機會不穩定,薪資待遇與正式教師更是差異極大。近日教師工會團體便指出,代理教師每年只能領10個月薪水,暑假被迫失業;而代課教師的鐘點費更是三十年不變的價碼,尤其國小代課教師最慘,就算和正式教師一樣每周教20節,每月的鐘點費還低於勞工的基本工資。

代理教師在資格條件上和正式教師沒有不同,且實務上他們所擔負的工作和責任,也沒有差異。他們同樣需要盡心教導學生、需要用心班級經營、需要親師溝通。甚至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有些代理教師還得兼任行政工作。礙於對未來工作的期待,這些代理老師通常只能默默忍受這樣的不公平,讓他們成了教師中的弱勢團體。

教師是一種專業,需要一定程度的專業培育和檢定考試,才能發給教師證照。然而有證照的教師並不完全等於實務上的專業表現,更不保證具備足夠教育熱忱。現行的代理教師薪資制度,等於無視其工作內容與表現,只以是否為正式教師決定待遇,這對代理教師實在非常不公平。

如果政府無法提供足夠的正式教師缺額,同意讓代理老師上任,卻期待他們同樣具備專業和熱情來對待學生,那麼至少在薪資待遇上,也該給予更合理的回饋,才是對教師專業的基本尊重。
進大學,更要積極學
閱讀更多

進大學,更要積極學

最近國內大學陸續開學,聽聞許多甫畢業的學生分享了他們初為大一新生的感想。尤其那些在康橋讀了十年以上的孩子,總特別想知道自己和來自其他學校的同學有什麼差異?甚至擔心自己的能力是否足以和其他優秀學生相處或競爭?所幸從他們的回饋中感受到,多數是樂觀而充滿信心的!

有學生說班上多數同學的英文成績其實都比他好,但他卻比別人更能自在流利的上台用英文表達自己;也有人說和其他同學比起來,自己的國高中生活豐富太多了,尤其登百岳、泳渡日月潭、單車環台這些別人想去嘗試的艱難目標,他都已樣樣完成。因為這些不同,讓他們對自己未來的學習信心倍增,覺得一定可以應付更難的挑戰。

最令人感動的是一位進入台大的學生,特別寫信給老師,說他終於理解老師過去為何這麼重視科學研究的過程,而不是只快速的追求答案,因為他發現真正的學習樂趣是在探究的過程中,而他也做好準備,要「享受」未來大學的學習。

聽到這些分享,心中感到許多安慰。過去看到的現象,是高中所學的只為了應付考試,許多高中生「拚上」大學後,少了壓力、沒了目標,便失去學習的動力和能力。自辦學以來,就認為學校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將學生送入下個階段,而是要真正培養孩子能力和態度,讓他們從容且積極面對未來的各種學習與挑戰。而這些能力和態度的養成,多半無法從課本和考試中獲得,需要另外花時間和精力,甚至承受必要的風險與壓力,才能慢慢累積。

很感激這些孩子們的正向回饋,不僅肯定了師長們過去對他們的用心陪伴,也代表我們還有更多努力的空間,讓學習真正回到孩子身上,成為他們的習慣,不會因為階段性目標達成而中斷。
量變還需要質變
閱讀更多

量變還需要質變

教育部召開課程審議大會,決議高中國文文言比例訂於45%至55%。高中新課綱的文白爭議總算可以暫時放下。

有支持者覺得這樣可以挽救學生日漸低落的語文能力;也有人憂心這樣的文言文比例,仍會讓許多學生害怕國文,學習成效難以提升。各自有理,難定對錯。然而有不少老師點出關鍵不在教材中的文言文比例,重要的是教學方法要能讓學生接受,才能真正學好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精采。

這幾年的確有更多老師願意採用創新活化的教學,讓國文教學過程更精采有趣。只是在這波爭論中,依舊有許多學生表達文言文學習經驗是痛苦乏味的,方法是死背僵化的,這代表還有許多老師的教學方法需要好好改變。

教學創新代表老師需具備更高的學科專業素養,要投入更多時間精力蒐集和閱讀更多相關素材,設計開發更多教學活動,甚至編寫補充教材等,多數老師未必想額外負擔這些工作,寧願用老方法安穩的教。

此外,即便老師願意改變教法,還要面臨評量的關卡,常常看到老師努力發展創新的教學設計,學生也學得很投入,卻因多數評量仍採用傳統題型,使其教學成效無法顯現在成績上,反遭家長質疑抱怨,讓老師倍感挫折。

課綱文白比例定案只是解決了量的問題,但從過往課綱修訂的經驗得知,量的增加不代表質的提升。也就是說,若無法進一步精進教師專業素養、強化教學支持系統和修正學習評量制度,以促成教學方法的改變,那麼國文教學(或文言文教學)的成效還是難以樂觀,提升國語文能力的期待,恐怕也是緣木求魚。
放手是父母必修的學分
閱讀更多

放手是父母必修的學分

新學年開學,看到許多小一和幼兒園新生帶著興奮、緊張或是害怕的心情走進校園,那些目睹孩子背影的家長們,忐忑不安的程度則有過之而無不及,尤其是新手家長,第一次與孩子分手的感受可能比失戀更刻骨銘心吧!

曾看過知名藝人的一篇文章,敘述夫妻第一次放孩子在家而結伴出遊,結果大人的心一直懸繫在孩子身上,難以盡興。後來發現沒出息的其實是父母,要放手沒那麼容易。

家長多知道孩子要學會獨立,但對孩子的保護卻常已超過無微不至的程度。除了鉅細靡遺的掌握日常生活和學習狀況,盡可能幫孩子做好各種準備,也常見孩子只要一有點問題或閃失,家長就急著出面幫孩子處理解決,好點的向老師說明求情,強勢些的就直接找學校理論抗議,就是不希望孩子吃任何苦頭,受一點委屈。

不僅中小學有此現象,連大學生學科被當,還有父母質疑教授沒有事先提醒家長督促孩子學習。甚至出社會求職,還陪著孩子看工作環境。這樣保護下的孩子,永遠吸收不了堅強的養分。

要認清「放手」是父母必修的學分,就像我們會在安全的環境下看著孩子邁出第一步,但不能期待他只會走在平坦的道路上;我們可以牽著孩子的手教他如何過馬路,卻不能期待自己陪他走過人生的每個十字路口。

其實,放手讓孩子獨立是需要準備的,從小處著手,確認可以承擔的風險,循序漸進的增加壓力,逐步建立對孩子的信任,當那一刻到來時,才能果斷的鬆開手,讓孩子自己走,自己跑,即便知道他會跌會摔,也相信他知道如何再站起來。否則,有一天孩子面對重大難題,自己卻無法陪在孩子身邊,無法出面幫他解圍,他可能就毫無招架之力!
失焦的古今之爭
閱讀更多

失焦的古今之爭

近日教育部召開課綱審議會,先前傳出國文領域可能再降低文言文比例的問題,再次引發爭議,中研院院士和三百多位國文教師紛紛連署對此發表沈重建言,輿論多批評這是政治考量凌駕課程專業的作法,讓課審會備受壓力,只好再延後討論此爭議。

高中國文課到底該上多少文言文?不同角色有不同的看法,本來就難有定論。從課綱修訂的過程來看,若要刪減原有的東西,除了因為原有的不好或不需要外,還要確定有更好和更需要的新內容。因此該討論的是更改理由和替換內容,若只是像設定業績目標似的喊一個比例,課綱就容易淪為意識型態和政治角力的工具。

語文能力是各種學習的重要基礎,這點無庸置疑。然而從現今的國語文學習來看,文言文的比例應該不是問題核心,真正影響學生語文能力的,是國語文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而非教材內容。過去在考試領導教學的常態下,文言文的學習多在背誦,學生對古文學習的感覺是枯燥乏味,無法真正感受古文之美,更難建立對國語文學習的興趣,甚至影響該有的語文能力發展。

既然是課綱的議題,就該回歸課綱的國文學習重點,尤其新課綱所強調的核心素養,無論是自主行動、溝通互動或社會參與等面向,課綱中對核心素養具體內涵都有清楚說明。無論文言或白話,文本只是協助學生建立核心素養的媒介,而非該科學習的最終目的。當學生有足夠的素養,語文學習也不會只侷限在幾篇課文當中。

新的教育思潮更強調突破教室和教材的疆界,當教育創新的芬蘭已開始走向跨領域的主題式課程架構,我們卻還在爭論那百分之十幾的文言文比例,這是更需要憂心的問題!
四肢和頭腦一起發達
閱讀更多

四肢和頭腦一起發達

2017世大運在熱鬧中展開序幕,雖然場外抗議事件一度讓開幕典禮出了些狀況,但總算應變得宜且順利完成。而典禮的策劃和設計尤其讓大家驚豔,場中央大型LED地面所製造出的影像效果,展現台灣科技和文化進步的一面,相信讓所有見證者印象深刻。

世界大學運動會聚集了各國頂尖的大學運動好手,其中不少選手正值技術和體力顛峰,往往也是各國奧運代表的班底,所以世大運也有小型奧運之稱。台灣能有機會舉辦這麼大規模的體育賽事,讓國人可以就近觀賞選手在競技場上的拼勁和美技,一同加油喝采,是非常難得的機會。除了引起國人對各種運動選手的關注,希望能藉此激發國人對運動的重視,讓更多人培養運動習慣,這應該是舉辦大型運動盛會的重要目的。

華人社會對運動的投入程度向來不及西方國家,這應該和從小所受的教育有關。長久以來獨尊智育的結果,讀書的重要性高於一切,那些從事體育發展的學生,常是被認為不擅長讀書考試的孩子。幸而這些年來許多科學研究已經證實,運動更有助於大腦發展,提昇學習效果和專注力。包括台師大團隊的研究結果也發現,國中生的體適能成績與升學測驗成績有正相關,且差距足以產生明顯學校落點的差異。

也就是說,四肢發達頭腦並不會簡單!相反的,許多在學校或職場中表現突出的人才,都會有固定運動習慣。而養成運動習慣的最佳方式,就是從家庭和學校做起。只是過去的教育偏差,讓許多現代父母也不愛運動,因此學校就得更積極改變觀念,包括課程設計和行政措施上,都盡可能不輕易犧牲學生運動的機會,才不至讓此錯誤繼續影響下一代!
提早為新課綱備課
閱讀更多

提早為新課綱備課

綜觀二三十年來的課程改革趨勢,總是緊扣著對個體與社會的需要,當中包含對學習本質的反省實踐,以及對未來生存發展的預測和準備。而近幾年科技演進,不斷衝擊傳統的學習模式,更引發許多課程創新。

以教育革新著名的芬蘭在2016年提出以主題教學為主軸的新課綱,強調培養橫向整合的素養與跨領域的學習,引發全球的關注。台灣的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中,也特別明訂國小與國中的彈性學習課程可以規劃跨領域統整性主題探究課程,高中的必修領域中也可採跨科統整的課程設計。可預見跨領域學習是重要的教育改革趨勢。

相較於傳統分科教學,跨領域教學更強調培育學生的素養和能力,知識的學習只是媒介。要落實跨領域教學,老師必須釐清學習目的,翻轉教學模式,揚棄單打獨鬥的本位主義,透過對話、理解和合作,藉團隊力量來發展更有效的課程和教學。這樣的認知和課程發展能力,目前多數老師是欠缺的,甚至不以為然的。因此,改變老師的思維,提昇課程發展能力,建立分享和共學的教師專業社群,才是落實跨領域教學的真正挑戰。

另一個發展跨領域教學的障礙,則是評量的制約。國人習慣以學科測驗的分數衡量學習成效,尤其國高中階段還要面臨分科的升學考試,學生家長會如何看待跨領域學習的評量機制與成效?也是能否落實跨領域教學的關鍵因素之一。現階段除了新課綱的先導學校外,多數老師對新課綱的改變還是一知半解,仍以觀望的態度面對全新的挑戰,這又增加推動新課程的困難和變數。

新學期將至,老師們得開始備課;新課綱要在108年順利推動,還有兩年的時間做準備,關鍵是大家是否認真面對。否則兩年後又會說是倉促上路,讓老師們不知所措!
大學選才更要揚才
閱讀更多

大學選才更要揚才

台灣兩所頂尖大學為了招生選才方式常常相互過招,過去清大為首的招聯會調查大學新生的學習狀況,發現透過繁星和申請入學的學生表現較佳;這幾天台大也針對校內學生調查分析,結果卻大不相同,發現指考分發入學的學生,學業表現成績遠優於繁星推薦的學生,並認為繁星推薦只對私校有利,建議應降低繁星的名額。

這兩方的論點各有其依據,但統計母數不同,招聯會看的是全國大學新生的表現,台大卻只以該校學生來比較,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指考的學生條件。能夠透過指考進入台大的學生,多數是明星高中學生,他們在升高中階段已經被篩選過,如果分散到各高中,也會是各校的佼佼者。換句話說,無論用什麼管道進入台大,這些學習能力本來就強的學生,除非不想學,否則學業表現應該都不會太差。

其他大學所收的指考生則各種程度都有,當指考分發到自己沒有興趣的科系時,學習成果就很容易被打折。相對的,這些人如果透過繁星或申請入學,選擇喜歡的科系就讀,學業表現理當會更積極而有效果。因此以整體的大學選才角度來看,鼓勵學生掌握志向,並依此申請大學科系就讀,是絕對正確的方向,因此提高申請入學比例,也是多數大學認同的政策。

其實,像台大這樣的龍頭,現階段更該思考的問題,是為何擁有最多的資源,最好的師資和學生,卻在全球高教搶人大戰中,逐漸失去對前端人才吸引力?選才只是第一步,嚴格把關教學品質和學習成果,同時激發學生的潛能,讓師生激盪出更多研究與創新能量,應該才是迎戰全球競爭的積極作為。否則收了這麼多優秀學生,卻是浪費了他們的才能!
讓學校行政專任化
閱讀更多

讓學校行政專任化

現在的中小學校長越來越難為,一方面要辦出學校特色吸引學生,又還得想辦法拜託老師來兼任行政工作。相較於單純教學工作,老師普遍認為學校行政事務繁雜,公部門的要求又多,更少了寒暑假的假期,加上教師待遇條例通過後,導師費和兼任行政津貼相差無幾,使得更少老師願意兼任行政職。

教師兼任行政意願低落的問題,主管機關也非常清楚,能提出的解決之道不外乎減少行政業務量和提高行政津貼,但實際上津貼增加有限,業務卻有增無減,效果自然不彰。

許多學校只好找菜鳥下手,要求新進教師配合,但新老師往往缺乏經驗和人脈,工作成效受限,行政的挫折感更大,勉強撐個一兩年就想逃開,經驗無法累積,也打擊行政士氣。若因此影響教學,損及學生權益,傷害就更大了。

當今的學校行政理論和實務發展已很成熟,從各種評鑑機制來看,對行政工作的專業要求也高,然而在師資培育的階段中,行政方面的專業培養是較不足的。與其威脅利誘這些老師,不如改以「專任」取代「兼任,吸引真正有意願的人才,或許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這些專任的人才可以從幾個方面著手,除了鼓勵減班學校的超額教師或有行政經驗的教師轉任,也可將學校單位納入教育行政公職人員的任用範圍。更積極的作法,是透過師培機構提供專屬的學程和訓練,再輔以相關的專業證照檢定,直接培養學校行政人才。

術業有專攻,學校教師和行政的專業也有所不同。政府若真正重視學校行政的專業,給予合理的待遇條件,相信可以招攬具備行政特質和能力,不一定想當老師,卻喜歡在學校單位工作的人,作為支援教學的後盾。
公幼的另一種可能
閱讀更多

公幼的另一種可能

台灣生育率已是全球最低,少子化已被視為國安問題。導致低生育率的因素很多,但影響最大的還是養育孩子的負擔問題,其中學齡前的幼托供需嚴重失調問題是關鍵因素,公立幼兒園的數量明顯不足,私立幼兒園的費用較高,且良莠不齊,更壓低了生育意願。

對於幼托的問題,地方政府並非沒有作為,財務狀況較佳的縣市,勉強增加公幼招生人數和提高私幼的教育補助,但仍難以平衡對公幼的龐大需求。這幾年引進「非營利幼兒園」的新制度,對化解公幼的需求稍有幫助,但「不得營利」的限制,恐怕也限制了園所的長期發展和品質的提昇,非治本之道。

增加公幼的數量,最需要的就是空間和人力,這兩者其實都可以從現有的資源中轉換取得。這些年中小學人數逐年減少,教育當局為了保障教師權益,不敢輕易減班,只好一直減少班級人數。

從105學年度的教育統計,公立小學平均每班還不到23人。如果維持每班35人,每年可以釋放將近3000個班級(教室加教師)來辦理幼兒園,1至6年級轉換完畢,可以釋放18000個班級,每個班招收30名幼童,可以招收54萬名幼兒,等於從3至6歲,每年可增加18萬名幼兒園的名額,幾乎接近目前的年出生人數。

政府僵固的思維,寧可放著國小、國中的空間養蚊子,充沛的師資人力照顧著有限的學生數,也不願意轉換給幼兒園使用。小學教師只要進修取得幼教師資專長和資格,就可以任職幼兒園。如此不僅化解超額師資的問題,也有利於幼兒園和小學的學習銜接。

要辦好教育就需要付出成本,就看政府有沒有智慧和決心解決問題。比起前瞻計畫幾千億的經費來看,這樣的轉換成本絕對是九牛一毛,何況生育率既然是動搖國本的國安問題,重要性絕對比那些軌道建設更加迫切才對。
學校也需適性發展
閱讀更多

學校也需適性發展

這幾年私立中學招生常被拿來與教改政策一起談,部分明星私校不受少子化影響,仍然是幾千人擠破頭想要搶兩三百個名額。許多人認為是教改成效不彰,使得家長不放心公立學校的辦學品質,只好把孩子往私校送。然而,也有不少私校招生每下愈況,甚至陸續吹熄燈號。

現今台灣教育市場因為供過於求,可說是消費者強勢的市場。也就是說,就算對公校沒信心,若私校無法辦出特色和品質,家長也未必會埋單;同樣的,也有很多辦學用心的公立學校,做出顯著的成效吸引家長,不僅額滿甚至增班。換句話說,辦學的成果才是招生成敗的關鍵。

當然,在多元化的社會中,不同學生和家長對學校辦學成果的需求也會不同。在過去,升學績效是多數家長非常看重的;但這些年來,越來越多家長渴望的不是傳統制式的學習型態,強調嚴管勤教已無法滿足這些家長的期待,他們希望給孩子更多探索的機會,能依據孩子的興趣專長給予不同學習發展空間。在公立學校強調均質化的限制下,部分私立學校甚至實驗學校,就成了這些家長的選擇。

這樣的多元發展應該是正常現象,也是政府應鼓勵的方向,尤其,近年的各級課綱都強調適性發展。不僅是私立學校,公立學校也同樣需要建立特色和品質才招得到學生。可惜政府雖然鼓勵學校發展特色,卻在許多制度要求每個學校都要一致。

開放才能多元發展,多元才能提供適性的環境。不僅學生需要適性教育,學校也需要適性發展,依各自的特色給予更寬廣的發展空間。既然適性教育是當前政策的主軸之一,政府就該以更開放的態度去面對學校的經營,無論公私立學校都一樣。
刺激學習動機 不用急
閱讀更多

刺激學習動機 不用急

朋友的小孩自從有了手機後,成了追劇一族,朋友不想用強迫的手段制止,所以平時與孩子約法三章,規定只能利用假日空閒時間看劇。最近孩子放暑假,少了課業壓力,追劇的時間也跟著多了。儘管孩子也有安排閱讀與其他活動,但朋友還是擔心他越來越沉迷。

有天那孩子突然提出想要學吉他,朋友訝異地問了原因,才知是因為看到影片中吉他高手的神氣模樣,引起他的興趣。朋友高興地拿出家裡的舊吉他,教了幾個簡單的和弦和曲子,沒想到那孩子竟然就這樣抱著吉他斷斷續續彈了近二個小時。還說了一句:「這樣我就不會那麼想上網看影片了!」後來他們還報名了吉他課,打算利用暑假好好練個夠。

許多時候,孩子的學習就只是需要一個動機,在一個適當的時機,給他適當的刺激,引發孩子內心的好奇,讓他自己產生學習的渴望,效果通常比強迫或利誘孩子去學來得好。

這道理大家都懂,問題在每個孩子個性、喜好和身心發展不同,對學習的需求也不一樣。要找到那個適當的時機和刺激,需要用心觀察和耐心等待,而這往往是大人最容易忽略的部分。

多數孩子都被設定在相同的時間和模式之下,去學大人期待他們學會的事情。這種期待不僅在親子教育中常見,甚至可說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假設,才會在各種課程依照大人設定的「進度」來實施。

無論是家庭或學校,大人不太可能完全擺脫這樣的一致性期待,但我們至少要隨時提醒自己,面對不同孩子的學習狀況,要多留些空間和時間,多給孩子嘗試的機會。只要能把握到那個引發學習的適當時機,推孩子一把,就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
教育中的職人精神
閱讀更多

教育中的職人精神

聽同仁分享一段介紹日本職人的電視節目,其中一位專門手工製作鋸子的老師傅,堅持用心校正每一把鋸子,希望讓使用者都能鋸出平直的線條。沒想到他細心打造的小鋸子,竟深受義大利著名小提琴修護師指名使用。當老師父看到修護師特別錄製的感謝影片,不由得流下欣慰淚水,因為他從沒想到自己的成品,會受國際大師的肯定。

常聽到許多日本職人的故事,對他們那種專注於自己的技術、追求品質的精神,總是感到佩服不已。他們的付出雖難與實質獲利相比,但往往從受益者的回饋中獲得成就。念頭一轉,教育工作不也應追求這種職人的精神?

教科書業者用心編寫的教科書,是為了讓知識更有效的傳遞;老師用心設計的教學活動,是為了讓學習有更多啟發;學校用心栽培的學生,是為了讓他們對社會有更多貢獻,讓人類有更好的發展。這些成果往往不是立即可見,卻可能在某個時間和地點,對某些人產生重大影響。就好像那支日本職人的小鋸子,對修護史特拉底瓦里名琴的重要性一樣。

最近因年金改革的議題,許多老師都在討論何時可以退休?退休可以領多少?儘管有些人把待遇和年金當做對教育工作的一種價值衡量,但我相信那不該是最終追求的目標,因為有許多老師無私投入更多時間和心力,只為了讓學生獲得多一點的學習和成長;更多老師付出無比的愛心和耐心,只為了讓迷失的學生找到方向,讓跌倒的孩子再站起來。

老師用心調教學生,就像老師傅用心調校鋸子、修琴師用心調校名琴,他們所呈現的就是一種對專業的自覺和堅持,這種職人的精神,是令人敬佩,且難以對價的。
暑假作業 翻轉教育
閱讀更多

暑假作業 翻轉教育

學期進入尾聲,多數中小學已經完成期末考,許多學生已啟動暑假模式,準備好好放鬆,好好玩樂!學生經過100天的學期課程,承受相當程度的學習壓力後,的確需要適度的假期來喘口氣,調整一下身心。但若真的無所事事地放鬆2個月,很多孩子每天都睡到自然醒,整天與電視電玩為伴,恐怕只會讓學生意志消沉,更提不起勁迎接下一階段的學習。

然而對許多家長來說,孩子的暑期生活是個頭痛的問題。小學階段少有輔導課,幾乎都得靠家長安排,用心一點的家長會為孩子尋找適合的營隊或課程,但許多家長其實沒有那麼多心思和時間去規畫與陪伴,只好往安親班送,或者留給家中長輩照顧。

國高中學生雖有輔導課可以參加,但仍有許多空閒時間,他們又不太需要陪伴,家長若放任其自己找事做,可能2個月的假期一晃眼就過,白白浪費寶貴的光陰和精力。

對於學生的暑假,學校其實可以發揮更積極的功能。除了安排一些課程與活動讓部分學生參加外,還可以透過暑假作業的設計,讓學生有更多的探索學習機會。例如年紀較小的孩子可以由學校設定特定的主題,並提供適當的引導,讓孩子從生活環境有更多的認識,透過簡單的文字或圖案,繪製一份生活地圖。

較大一點的學生,則可以自己設定幾個主題,完成各種形式的小型探究。到了高中階段,甚至可以結合職涯探索,或發展成中大型的研究計畫。

再者,這些年中小學積極推動翻轉教育,希望讓學生有更多自主學習的機會,但在平時既定的課程中往往受到許多限制,也擔心實施效果。若利用暑假來嘗試,應該能減少許多阻力,對學校來說也是一個進步的機會。
大學不能放棄人格教育
閱讀更多

大學不能放棄人格教育

常聽說國內大學生上課態度每下愈況,遲到蹺課已成常態。也聽過教授半開玩笑說終於知道什麼是魚貫進入教室,因為從上課前一分鐘到下課前一分鐘都有學生走進教室,後者並非堅持要到課,而是下一堂課的學生提早來占位子。

至於穿背心和夾腳拖上課的現象也早有耳聞,沒想到近日更出現大學畢業生穿短褲脫鞋參加畢業典禮,甚至上台致詞,已到讓人瞠目結舌的地步了!

現代教育較注重自由開放的學習,也重視自主和多元,因此許多過去傳統的規定或束縛,逐漸被推翻和解構,在某些方面代表改革進步,但也因為過度自主,而失去應有的尊重和禮數。

大學生上課遲到、早退、蹺課,甚至大剌剌地吃雞腿便當,或穿著隨便,基本上和學術無關,也不代表其學習能力或表現,卻隱含著學生對學習抱持的態度,以及對課堂老師同學的尊重。

這些學生在論文口試或未來求職應徵的場合,應該不敢如此隨便穿著,因為預期那會影響到他們想要爭取的目標。也就是說,這些學生還是會看狀況穿著,只是什麼狀況該怎麼穿?他們依循的是自己的心情和期待,而非普世價值。

比較讓人擔憂的是,面對這樣的現象,多數教育單位似乎都只能雙手一攤,無奈以對!美其名是無法管,沒得管,或者乾脆懶得管。然而,人格和態度的形塑仍是大學教育階段的重要功能,大學不該完全放掉這個責任。

許多事情不是做不來,而是願不願意做。大學生的學習態度該如何表現?怎麼要求?相信這麼多睿智的教授,一定可以想得到方法。否則繼續這樣習以為常,將來就是整個社會承擔這些人格態度所帶來的後果。
會考落點只是另一個起點
閱讀更多

會考落點只是另一個起點

上周國中教育會考成績出爐,這幾天大家開始討論和預測各地明星高中的錄取分數,家長們也開始緊張自己孩子的落點在哪裡?該如何填志願?或者該選擇公立還是私立高中?普通高中還是職業類科?大概除了會考成績頂尖的學生外,其他家長對後續高中的選擇安排都多少有些徬徨和不安吧!

家長的憂慮,來自於一個根深蒂固的假設,就是進入排名越前面的高中,將來才越有希望進入好的大學科系。然而,從現行各高中升大學的結果來看,這個假設已越來越難成立,透過繁星、申請或特殊選才等各種管道,大學入學方式更多元,結果也有更多可能。也就是說,高中名校未必是升學保證了。

適度競爭可刺激學習,但過去完全依分數排序的高中入學方式,把所有學生侷限在單一的賽道或項目上,用同樣的標準來競爭淘汰,對許多人來說是不公平的。這些年來的教改一直希望改變這個問題,也提供了很多選擇,可惜效果還不夠顯著,多數家長和學生還是寧願照著老路走,反而讓孩子失去展現自我的機會。

12年國教強調適性揚才,新課綱要求各高中必須發展特色和校訂必修課程,也要提供一定的多元選修,讓學生可以試探未來方向。也就是說,將來家長面對高中階段的選擇,不能只看過去的排名,而是要好好了解這些高中的未來課程走向,看哪些學校真正做好課程規畫?哪些學校的特色課程適合自己孩子的興趣與志向?

人生的路很長很寬,每個人的目標和過程也不需一樣,會考分數的落點只是另一個學習的起點,真正關鍵不在於現在的排名,而是在未來2、3年內,盡快找到適合的項目,在屬於自己的賽道上努力奔馳。
畢業是對學校教育的驗收
閱讀更多

畢業是對學校教育的驗收

進入畢業季節,看到許多朋友分享孩子的畢業照片,充滿著感性、感動和感恩。上周也親自參加了一場畢典,在有如哈利波特魔法學校的場景中,從規畫、執行到典禮進行,都由畢業生帶領學弟妹自行完成,流暢度和完整度完全不輸給大人舉辦的活動,深深感受到這些孩子翅膀夠硬,可以高飛了!

每年參加高中的畢業典禮,總特別讓人有所感觸。想到這些大孩子在學校裡經歷了3年、6年、甚至12、15年的學習過程,最後呈現出來的樣貌,也等於是每年對辦學團隊的期末考。當中最難的考題,不是教了他們什麼知識?不是讓他們申請到哪所大學?而是讓他們具備了什麼能力?形塑了什麼人格特質?好讓這些孩子信心十足的面對未來的挑戰,並且持續學習不斷進步!

常感到無奈的是,這麼多年來台灣的國高中教育,仍給人只關注讀書考試的印象,家長對國高中學校的評價,多數還是以升學績效為優先。學校要發展特色課程,往往得先顧慮是否影響學生的「正規」課業學習?而不是思考這個課程對學生的長遠意義。

因此許多看起來多元的課程,只是點綴式的表面功夫。會讀書考試的學生,還是擁有較多光環,就算這幾年增設特殊表現的畢業生「展能市長獎」,人數比例也遠低於學業成績的市長獎。在教育主管單位的眼中,所謂全人教育,也只是計畫書上的修飾用語而已。

聽到幾位畢業生在台上高喊「我畢業了!」像是對自己成長的宣示,也像在提醒學校,提醒我們肩上的責任有多重大,因為他們即將去面對外面的世界,驗收學校所賦予學生的,不只有學識的累積,而是一個人各種能力的全面展現。

既然知道學生將面臨的是許多的未知,作為引導他們的學校角色,我們怎能不繼續求進步呢?
淘汰劣師才能保障專業
閱讀更多

淘汰劣師才能保障專業

最近一些牽涉教師素行的社會事件,再度引發大眾對不適任教師的討論,然而在眾多官腔的政府回應中,國教署邱署長少見地點出長期來學校處理不適任教師的問題,包括缺乏調查與輔導的人力與經費,學校教評會也常因同事情誼而師師相護,不願意做出難看的裁處。對此國教署和地方教育主管機關將設置「教學專業審查委員會」,協助學校進行不適任教師的調查與輔導,讓學校免去相關權責與人情的壓力。

由於教師法對教師工作權的保障相當高,要達到解聘停聘續聘的條件,大都已是老師行為離譜到學校也難以掩蓋或承受的程度,才會被送到不適任教師的處理程序,而這程序往往耗時且麻煩,對平時已夠忙碌的行政人員是一大負擔。教育部願意主動承擔這些程序的責任,儘管效果有待觀察,但誠意很值得肯定。

然而,從學生受教權的角度來看,不適任教師淘汰機制還有不少問題。例如進入不適任的調查與輔導階段,除了有性侵害、性騷擾或性霸凌行為者得立即予以停聘靜候調查外,教師都還在原崗位上服務,更別說那些沒犯什麼大錯,但教學或班級經營有明顯問題的老師。

因教學不力的認定和舉證困難,多數學校教評會不會自找麻煩,校長通常也不願意得罪老師,能勸就勸,勸不動的也只好放任不管。也就是說,那些倒楣的學生只能自求多福!

任何一個以「專業」為訴求的職業,除了要有高度的自我品質要求,也需要外部的評鑑和淘汰。教師的專業不僅呈現在教學過程,更發揮在對學生的影響,淘汰不適任教師只能說是維持學生受教權和教師專業尊嚴的最基本要件,如果連這點都做不到,如何以教育專業自稱呢?
 
最前頁 | 上一頁 | 下一頁 | 最末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