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專業的教育集團
回到頂端

鐵人教育夢

李萬吉董事長的鐵人教育觀:鐵人精神不只是噱頭!快樂學習更不是口號!真正的教育不僅發生在教室裡。教育,是事業,更是畢生志業。本專欄收錄李萬吉先生針對教育和時事等相關議題,在報章專欄所撰寫的文章。


自主學習探索生涯 要從小做起
閱讀更多

自主學習探索生涯 要從小做起

十二年國教新課綱以適性揚才為願景,在課程規畫上特別強化了多元選修和自主學習,希望讓高中生有更多機會探索學習方向,選擇自己喜愛或專長的領域科目。加上大學入學申請也將參採學習歷程中的自主學習成果,這個新學習模式能否順利推動並產生預期效果?也備受關注。

近日有媒體發表一份調查報告,發現高達七成的高一生執行一年的自主學習計畫後,仍不確定未來大學擬申請的科系方向。這樣的結果,難免讓人失望,但進一步探究其原因,倒也不讓人意外。

調查報告中提到,四成的自主學習計畫與強化學科或與預設未來選讀科系有關,只有不到三成以自己的課外興趣或才藝為自主學習主題。這代表著多數學生的自主學習,仍被升學考試或大學申請需求所牽制,成為一種被規範的自主學習,自然大幅減少自主探索的成分。

再者,有半數學生認為自主學習目標不明確是執行計畫最困難之處,或者因為還不確定未來想讀科系,不知如何應對。這顯示學生未能理解此課程目的,或者其認知期待與學校規範要求的有所差異,甚至是學校將其導向成錯誤的目標。如此,在目標不清,自主不足的情況下,自主學習的成果必然有限。

自主學習絕對有助於生涯探索,前提是需要足夠的時間和嘗試機會,想透過一年的自主學習就認清未來志向,其實是過度期待。更理想的實踐,是把自主學習的時間拉長,而且是提早從國中,甚至國小開始。能排入正式課程最好,或者融入各種非正式課程與活動中,一來從小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與習慣,二來增加探索的時間與機會,如此到了高中,自主學習便能產生最大效益。

濫用代課 損害學生權益
閱讀更多

濫用代課 損害學生權益

這周全台各中小學都熱鬧開學了,在全球疫情仍嚴重的當下,台灣學生能正常上課學習,格外顯得珍貴!許多家長開玩笑說,學生開學好比鬼門關,把這些小鬼送進學校裡,讓他們減輕許多每天陪伴壓力。

相對的,經過暑假的休養生息,以及開學前的整軍備戰,接下來100天裡,則是學校和老師們的戰鬥期,每天和幾十位到上百位學生相處,不僅要按表操課,還得應付各種不同的個性和問題,滿足家長們的期待,的確不是件輕鬆的差事。特別是那些同樣身為父母的老師,從暑假到開學,等於壓力無縫接軌,更是辛苦!

而每年這個時刻,總還是有許多學校招不滿老師,離島地區甚至有學校招了十幾次還乏人問津,學校也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最後常只能要求大學畢業就可以代課任教,或者請現有老師超鐘點分攤課務。

以師培生的產量來看,師資市場應是供過於求的,之所以仍會出現部分學校招不到老師的現象,最大因素仍在於徵才條件不佳。這些年為了因應少子化,各校多以代理教師開缺,職位保障較為不足,若再加上學校規模或地理環境不佳,對許多年輕老師來說的確缺乏足夠誘因。而那些代理或代課教師,同樣上課教導學生,甚至還被要求兼任其他行政職務,卻有著較差的待遇保障,不僅對教師不公平,也容易損及學生的受教權。

這問題已經存在多年,卻不見主管機關拿出有效的解決對策,任由各校自行面對。解決之道也沒那麼複雜,說穿了就是需要足夠的經費和相關法規的調整,或許對政府財政有一定的影響,但比起許多作秀性質的政策花費,這種最基礎的教育經費,絕對是重要多了!

過度強調升學 易讓學習本質走味
閱讀更多

過度強調升學 易讓學習本質走味

據教育部統計,近三年來全國都有近四十所國小只有一位小一新生,五都也不例外。受到少子化問題持續衝擊,這幾年不僅私立學校努力求生存,公立國高中也都提高危機意識。在各個國小的升學博覽會上,越來越常見到鄰近公立國中校長帶隊去宣傳;公立高中職也透過各種管道平台,努力突顯辦學特色和績效,就為了獲取家長和學生的青睞。

由於新課綱實施,家長對孩子學習產生更多憂慮,這幾年各高中職宣傳重點,多了許多課程介紹,要讓家長知道學校規畫哪些必修和選修課程?提供哪些額外的學習資源?然而,許多學校在向家長說明時,會不斷強調這些教學可幫助學生升學,甚至讓人感覺學校課程設計和活動,一切目的都導向「對升學有幫助」。

不可否認升學績效是國高中很重要的辦學成果指標,幫助學生達成期待的升學目標也是學校的責任。然而國高中的學校教育目的和功能,絕不會只為了升學,還有許多在升學制度下不容易被看見或採計,卻是全人教育所重視的各種品格、能力和特質,更需要透過學校教育環境來培養。

舉例來說,學生投入志工服務,可以增進學生對社會關懷;參加各種競賽,幫助學生培養專長,挑戰自己;學習多國語言文化,能擴展國際觀和移動力。這些學習本身就非常有意義和價值,當學校過度強調對升學的重要性,就容易讓學習的本質走味。

家長難免會想「做這個對升學有什麼幫助?」此時學校除了滿足其心理期待,更需要以更高遠的角度,來引導家長的思維,學習不只為了升學,有些學習即便對升學沒有直接幫助,仍是孩子應該努力去嘗試和完成的。

檢討制度 增高教品質
閱讀更多

檢討制度 增高教品質

前陣子政壇爆出論文抄襲事件,這現象其實不算新聞,或許因牽涉政治鬥爭,引起不小的輿論批判,話題仍持續發燒。其牽涉到的不只是高教學術倫理的問題,也突顯台灣莫名追求高教學歷的扭曲現象。

儘管普遍認為政府廣設大學是讓高教品質低落的主要原因,但此問題每況愈下,已不只是單純政策對錯問題了。例如難以跟上實務需求的法規,以及過度追求公平的遊戲規則,包括招學生、聘師資、收學費等,讓想提升競爭力的大學受到許多限制,心有餘而力不足,逐漸失去市場競爭力。

再者,許多大學礙於生存需求及市場競爭,對於學生的學習品質要求也不如以往,想方設法要吸引學生入學,還要小心翼翼保護學生在學權益,以至於老師不敢要求學生,學校不敢得罪家長。在沒有足夠的優質同儕和競爭環境中,整體的學習品質自然難以提升。

另一個扭曲的現象,是大學學歷已不值錢,大家只好又往研究所擠,於是各種形式的研究所不斷增加。然而,以民間就業市場上來看,多數產業是看專業重於學業,即便有研究所學位要求,也是因其專業度的需要。相較之下,反而是公教人員的敘薪條件中,看重學歷勝於專業,只要拿到碩士學歷,無論與其工作專業是否相關,都可依規定調升薪級。這樣的制度,難怪助長「無論如何拿個碩士」的怪象。

要解決這些拖垮高教品質的問題,需要內外兼修,一方面從法規制度下手,提升高教辦學的彈性和空間,也檢討政府敘薪的制度;二方面大專院校要有高度的自我要求,為自己的學術和教學品質把關,或許會面對更艱難的生存壓力,才能累積長久的口碑。

導師專業需要累積成長
閱讀更多

導師專業需要累積成長

前幾天在網路社群平台上,有家長爆料某國小選用體育老師擔任導師,不符家長對導師的期待,想透過網路輿論力量來給學校壓力,達到更換老師的目的。沒想到招來的回應卻是對該貼文排山倒海的譴責,導致最後只好關閉平台帳號來平息眾怒。

此事件反映出幾個不同的觀念和問題,頗值得大家思考。首先,貼文家長的觀念有待商榷,但不可諱言在長久以來以智育為重的社會中,那是許多家長的傳統價值觀,尤其小學導師要負責教授國語數學科目,家長對體育老師的授課專業難免會有懷疑,只是多數家長不會把心中的質疑這麼直接的表達出來。所幸,透過此事件可看出社會觀念已有明顯改變,多認為體育老師一樣有資格擔任導師,不該以老師的專長科目來斷定其教育專業和熱忱。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一般認知教師應該都有擔任導師的責任義務,但對導師的專業和條件其實沒有明確的規範或要求。因此,多數的老師也只能邊做邊學,摸索累積出經驗和知能。過程中往往會因為導師個人特質、家長配合態度、學校行政支持等各種因素,讓導師的專業和熱忱產生差異,也造成家長對導師任教品質的評價,甚至設法要選老師。

教師的專長、學歷和資歷,都只是基本要件,不代表導師必然的專業表現。對於辦學者來說,重要的是不斷強化導師的專業知能,包括班級經營、學生輔導、親師互動以及行政配合等方面。只要透過各種研習和分享機制,激勵老師們相互學習,正向模仿,就能大幅提升導師的專業表現,讓每個導師都能以最佳的狀態來教導學生和面對家長。

政策要成功 靠民眾當推手
閱讀更多

政策要成功 靠民眾當推手

自從政府為了因應疫情對景氣的影響,提出各種振興經濟消費券的政策,一直到民眾實際申請、發放和使用,消費市場上出現各種優惠措施,網路上也有各種比較或教學,想讓大家有效運用這筆意外之財。或許受到消費券的刺激,也可能因疫情悶久了,這陣子看到各旅遊景點和百貨商圈聚集的人潮與車潮,的確讓人感覺到久違的消費熱潮。

然而,在眾多對消費券的討論話題中,也會出現一些負面的批評,甚至有教導民眾在「不用消費」的情況下,讓自己和商家都能換取現金的作法。當看到這樣的資訊流傳時,總不禁感嘆,如果大家都用這種自以為聰明的投機,看似賺了一點個人的小利,卻對整體消費市場沒有刺激,不僅政府美意被打了折,最後承擔經濟疲弱的還是社會大眾。到頭來,民眾又要責怪政府的政策不夠周延。

政策或法規制定都難以周全涵蓋所有面向,也無法滿足每個層面的需求,這時民眾的價值觀與配合態度,往往是政策成敗的重要因素。就如每次教育改革提出減輕升學壓力的政策,方向多半是對的,但因民眾觀念無法立即改變,還是用傳統升學主義的價值觀去看待,用舊有的遊戲規則去檢視,制度的漏洞就容易被放大凸顯,自然就難以推行。

盡可能制定周延的政策,並取得民眾的信任,毋庸置疑是政府的責任,不過民眾不能只當旁觀者,而要扮演讓政策成功的重要角色。有時候須忍受一點個人的不便,改變自己的行為,才能成就整體的進步。就像多數人願意配合交通號誌通行停等,大家才會有更安全的道路環境。

典範長存 理想永在
閱讀更多

典範長存 理想永在

上周,一位共事二十多年,深受敬重的資深教育家突然辭世,不僅其家人親友悲痛不已,集團同事、眾多教育界朋友,以及無數的學生家長,也都感到萬分不捨。看到許多朋友在臉書上發文悼念,無論是對部屬的指導、對老師的照顧、對學生的關愛,對教育創新的眼界、對教育理想的堅持,各方面都讓人感佩折服。

對一位從事教育55年,在兩岸開辦5所學校,歷任三十多年校長的教育家而言,其豐功偉業自然不在話下。然而,從大家對他的回憶中,會發現深刻烙印在心中的,往往是許多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或是一句再平常不過的關心問候,和其自然展現出的教育熱忱與堅持,並在無形之中影響著他們在就業和學習路上的態度。

他讓學校主管願意支持老師的教學理想,讓更多老師願意堅定其教學熱忱,讓無數學生願意虛心學習和正向發展。從他身上,讓人看到一位成功的教育家,所能產生的影響有多深遠,這也提醒著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價值,往往就在那些外人,甚至自己都看不到的成就上。

好幾位學生在表達對這位校長的懷念時,都提到當年他如何鼓勵和支持學生追求自己的夢想,看重每個學生的發展需求,不拘泥於單一的成績表現。坦白說,在傳統應試教育仍為主流的教育現場,要實踐這樣的理想,並讓學生家長有所感受並不容易。然而他讓我們看到,只要努力堅持,就會有豐碩的成果。更慶幸的是,現今的教育潮流,也正往這個方向移動。

哲人雖走,但其典範長存。有幸能與其共創兩岸教育的許多新頁,也見證了教育理想的無形力量。感念之餘,更要繼續堅持當初創校願景,許更多孩子美麗的未來。

新制甫上路 別急著定成敗
閱讀更多

新制甫上路 別急著定成敗

十二年國教課綱上路1周年,近日有媒體對此做了系列報導,檢視這1年來新課綱的實施狀況,也提出不少問題和質疑,例如高中多元選修的亂象、「素養」一詞被過度神話、學習歷程新制讓補習班大發恐懼財、部分教師觀望或逃避新課綱等,而最多的批判,也是最讓人無奈的,還是國中階段的升學壓力,似乎仍成為這波教改的斷層。

綜觀這些問題,其實並不讓人意外,多數在新課綱上路前就已被預測和警示。因為從30年來的教改挫折中,不難看出許多問題的癥結依舊存在,那就是多數家長和老師的觀念仍難扭轉,面對升學績效的競爭和少子化的壓力,政策的理想總敗給需求的現實。

雖然新課綱實施不如預期順利,但也無需在此時就急著判定其成敗,畢竟,教育的沉痾已久,不能只求醫頭醫腳的特效藥,需要從根本調理體質,才有助於減輕病痛,而體質的調理,更非短期能見效。

其實,從這幾年的辦學經驗以及實驗教育興盛的現象來看,家長對教育鬆綁活化的渴望從未減少,想要擺脫傳統應試教育,放手讓孩子自我探索,不那麼在意升學排名的家長也越來越多。以往這類的家長,若經濟條件許可,多半會把孩子往國外送,如今新課綱實施,確實為更多家長帶來憧憬,感覺理想的教育環境不再那麼遙遠。

至於目前存在的問題或亂象,是改變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就像唐三藏西天取經會遇到各種困難挑戰,需要堅定的意志和高明的手段來化解。而這趟路程才剛起步,必要時得藉助些強制力量,避免因短視的利誘而走偏了方向,更別期待能一步登天,立即就要看到改變後的淨土。

多運動閱讀 暑假不留白
閱讀更多

多運動閱讀 暑假不留白

在熾熱的天氣中,學期已經到了尾聲,接著就是學生們殷切盼望的暑假。暑假的確是可以放鬆點,讓身心調適一下;但是如果沒有好好規畫安排,一個半月的時光,也很容易就在渾渾噩噩中飛快流逝。

除了即將面對升學考試的學生可能沒有太多選擇外,多數學生的暑假生活得自己安排。工讀、營隊、旅遊、才藝或是補習,都是常見的暑期活動,然而也有很多學生什麼計畫都沒有,每天睡到自然醒,多半時間盯著電腦或手機螢幕,甚至過著日夜顛倒的生活,不但浪費時光,也危害身心健康。

無論怎麼安排,運動和閱讀這兩件事,應該是每個學生都要在暑假好好規畫和執行的。

學期當中每周雖有體育課,但除非有固定運動喜好的學生,多數孩子的運動量是不足的,也不會自發性去運動。尤其即將面臨升學考試的學生,往往更把休閒運動時間挪來讀書補習,暑假期間天氣炎熱,又無家長要求,這些學生就更會是一動不如一靜的態度。學校若能善用一些手機應用程式來記錄,設計分組活動或競賽方式,應能提高學生參與運動的意願,培養運動習慣和維持基本的體能。

另外,學期中為了應付繁重的課業,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越來越少,不僅難建立閱讀習慣,甚至因為課業壓力而討厭閱讀。然而閱讀是延伸學習的重要方式,也是探索世界和未知最簡便的管道;閱讀素養的累積,更攸關未來學習和發展。不妨利用暑假時間,要求學生挑幾本書,好好細讀,若能再利用線上平台或視訊軟體,透過讀書會方式相互分享,就更能引發閱讀的樂趣和成效。

運動和閱讀是每個人都該養成的好習慣,學生平時受課程影響不容易兼顧,那麼就趁暑假好好補償起來吧!

雙語教育 非一蹴可及
閱讀更多

雙語教育 非一蹴可及

二十年前雙語教育在台灣開始萌芽,民間教育單位開始嘗試推動各種形式的雙語教育,只是在各種法令限制之下,得面臨諸多困難和風險。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雙語教育政策,部分法令稍有鬆綁,加上實驗教育觀念的盛行,越來越多公私立學校都搭著這股風潮,辦起雙語實驗課程。

從事雙語教育辦學多年,對於能讓全國更多學子接受優質的雙語教育,絕對是值得支持肯定的,然而觀察這幾年台灣雙語教育發展的現象和趨勢,卻也感到許多憂心。

首先,社會大眾對雙語教育的認知多半是模糊不清,從政府、學校、學者專家到家長學生,對雙語教育的目標和作法常有著不同解讀和期待,以致於從觀念、政策到實務的執行,容易產生認知落差,也導致各種混淆視聽的雙語教育亂象。例如找個外國臉孔的老師,每週多上一兩節英文會話課,就只是冠以雙語教育之名,卻無雙語教育之實。

再者,雙語教育並非只是增加外語的學習,還要運用外語作為學習的媒介,包括學科知識或文化內涵。要做到這種程度,不僅要有完整的課程設計和專業的師資教學,學生的外語能力才是關鍵,而這些也是各公私立學校推動學科採雙語教育最難克服的困境。

一般公私立學校的主要學科並無常態性的全英語授課環境,同班級學生的英文能力參差不齊,即便老師能以流利的英文教授數理社會科目,學生也未必能聽懂或回饋。也就是說,若無法依據英文能力分級教學,強迫以雙語進行學科教學,恐怕是犧牲多數學生的學習權益。

落點只是一時的起點
閱讀更多

落點只是一時的起點

這幾天是高中免試入學考生選填志願的重要時刻,從會考成績出爐後,學生和家長最關心的就是會考分數的預測學校落點,坊間也有許多落點分析的參考資訊或講座。可以感受到家長學生為此緊張憂慮不已,深怕錯估局勢而進不了心中的理想學校,或者期望能盡量往前擠進排名更好的學校。

弔詭的是,家長們對高中學校排名優劣的設定,到底依據為何?除了各高中升大學的榜單,還做了哪些深入的比較?課程、師資、設備、或者辦學理念、管理方式、交通環境、外部資源等等,相信多數家長並沒有花太多時間去一一了解,最終就是把坊間依據過去經驗推估的最低會考錄取分數,作為這些學校的排名順序。

再進一步檢視這些錄取分數的差異,可能只是會考中少錯兩三題的差別,用這樣的差距來斷定學校的優劣,甚至學生的成就高低,是既不公平也無意義的。

從另一個角度想,會考分數對應的高中學校落點,也只代表著展開下個學習旅程的起點,在未來三年或十年的求學階段,甚至數十年的人生,還有太多需要努力的時間,也有更多的挑戰關卡。因此,實不需要把高中這個起點看得這麼重要。

有人說人生像一場馬拉松,不用太在意起跑的位置。其實人生更像是鐵人三項競賽,每個人有自己的出發時間,在不同的組別和賽程中盡力。有人三項都很擅長,也有人稍有弱項,但只要努力完成,都值得肯定讚賞。

人生中不會只有一場比賽,這次成績不理想,找出弱點,加強練習,下個賽程就會進步,最怕的是一開始就認定是輸家而棄賽。有些人天生不適合這些多數人會參與的熱門賽事,那麼不妨多了解自己,多看看四周,找到適合自己的賽場,挑戰不同的目標。

想鵬程萬里 先累積實力
閱讀更多

想鵬程萬里 先累積實力

又是驪歌響起的畢業季節,「鵬程萬里」大概是這段時間最容易見到的祝福語。只是想鵬程萬里,不能光用想像或期待,得要有足夠實力,而這些實力包含許多面向。

首先,學校所學都只是讓我們可以展翅的基本能力,後續仍需強盛的學習慾望與能力,不斷吸收各種知識養分,才能適應各種環境的變化,解決各種問題。還要有堅定的信念和毅力,才能勇敢面對困境與挫折。當然,足夠的體能,是最基本的要件。

再者,想遨翔萬里,得先有明確方向。也就是要立定志向,才不會漫無目的虛耗光陰,甚至迷失自己。除了遠大的志向,也需要訂定不同階段的目標,這些目標的設定,需要衡量自己的能力和條件,太過保守容易停滯不前,一味好高騖遠也不切實際,都難以成就萬里志向。而立定合適的志向和務實的目標,前提是要充分了解自己,不僅是自己的興趣、才能、學識或個性,還要了解自己所處的環境與擁有的資源。

充分利用資源,就像乘著風勢而行,能讓事半功倍。只是資源往往不會都自動上門,需要主動去探詢或爭取。就像許多電玩遊戲,越能抱持開放心胸,勇於嘗試、樂觀積極的態度,就越能累積有用的資源。這資源可能是技術、財物,更多是人脈和經驗。

人脈是非常重要的,他可以是周遭的親朋好友、是學習或工作上的同伴、是老師或主管,也可以是各領域的專業人士,甚至一時的競爭對手。他們可以在當下給予支持協助,也可能在重要時刻成為貴人相助。於是,真誠待人,與人為善,樂於助人,廣結善緣,是建立人脈的重要本質。

每個人的際遇或許不同,成就自然也有差異,但我們能做的,就是先裝備自己的實力,先自助而後得他助。

一試從來不會定終身
閱讀更多

一試從來不會定終身

上周會考成績公布,有人高興歡呼,當然也有人傷心流淚。這是學生們首次面對的升學考試,可能也是第一次承受這麼煎熬的等待。雖然結果無法讓每個人如願,但希望所有學生都能坦然接受,不用過度在意。因為會考這件事,本來就只是一段學習成果的檢驗,放在人生時間軸裡,其實也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個過程。

台灣的高中升學制度歷經多次改革,從聯考、基測到會考,之所以一直無法有效化解學生壓力,關鍵總在家長和學校如何看待升學這件事。即便社會已開放多元,未來也變化莫測,傳統的升學觀仍深植於多數大人的心中,有意無意的影響著孩子,不僅引導他們如何看待學習和升學,也影響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的價值。

會考要檢驗的是國中階段的學習成效,所以原設計只將結果分為精熟、基礎和待加強三個等級,但為了高中升學的篩選需要,只好再細分七個層級,並賦予相對分數,方便超額比序計分之用。於是會考結果對學生的意義,已不只是學力的檢定,更多的是對自我表現的評價,以及未來成就的期望值。

也就是說,當會考的結果不是用在檢視學生各科的學習狀況?進步或落後多少?未來的學習應該有什麼策略?對其志向的選擇有何影響?而只關注在考多少個A++?能錄取什麼學校?這學校排名如何?那會考只會更助長升學壓力。

有人認為現在會考制度仍然是「一試定終身」,然而一個十五歲的孩子,人生還有無限可能,不過是一個高中職的學習選擇,不該如此就對其未來下定論。大人們若不能先擺脫這個舊思維,就算考題再靈活,孩子仍難擺脫僵化的應試教育,繼續受升學壓力的束縛。

謝師何需設宴?
閱讀更多

謝師何需設宴?

又來到充滿不捨的畢業季,今年受到肺炎疫情影響,舉凡畢業典禮、畢業旅行或謝師宴等活動都被取消或延期了,讓畢業生感到無比失望。如今隨著國內疫情緩和,相關禁令逐漸開放,讓畢業生又燃起一絲希望,整個過程的變化,其實也成了另一種難忘的回憶。

前陣子媒體報導,因無法舉辦謝師宴,某私校老師直接要求班級學生繳交費用買禮物送老師,引起家長的不滿。雖看似個案,從許多社會議論來看,謝師宴和送禮這存在已久的一種習俗,恰當與否,其實值得探討。

家長和學生感謝老師的教導與付出,本是天經地義的事,然而長期發展下來,謝師宴活動越來越重視形式排場,成了家長或老師之間的較勁場合。部分家長就算不認同,通常也礙於情面不敢多言;許多老師並不期待這種餐會,甚至覺得是一種壓力,卻不好拒絕。往往熱鬧一頓飯後,學生也未必表達了感恩之情。

現代教育強調家長和老師是一種教育合夥人的關係,雙方理念越相近,越有利於學生成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能展現專業和熱忱,取得家長的信任,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而家長回饋老師最好的方式,就是和老師有共同的理念,成為老師的後盾。當這樣的良善合作關係建立,不僅學生受益,老師也能在教學中獲得成就,其實家長和老師應該是相互感激的!

至於學生,更不需要透過過度物質的形式來表現對老師的感謝。一句話,一張小卡片,只要是發自內心,都會讓老師感動!最好的方法,就是聽從老師的教導,盡力學習展現最好的表現,讓老師覺得教之而成天下英才,與有榮焉!

國中實驗課 也是課程進度
閱讀更多

國中實驗課 也是課程進度

今年國中教育會考自然科納入了11題實驗題,更符應了新課綱對探究實作的重視,希望藉此引導教學的改變。

然近日媒體報導也點出實驗課程的落實仍有不少障礙,除了偏鄉學校實驗設備、實驗室管理人力的不足外,也提到新課綱減少了自然科授課節數,若遇到連續假期或學校活動影響,要做到新課綱規定的三分之一實驗課程難度很高。

加上實驗課程的準備耗時,實驗過程學生管理不易,有些老師寧願選擇在一般教室「講授實驗」的方式,評量的效果似乎也不差,以上種種都會是造成實驗教學未能好好落實的原因。

造成實驗教學落實的差異,除了學校資源條件影響,最主要的因素,應該還是老師對於實驗課程的態度,以及教學能力的轉化。新課綱雖減少授課時數,卻也減少了部分知識面的內容,老師需要提升的是將實驗與課程結合的能力,讓學生透過實驗過程,不只學會實驗的操作,也同時獲得知識的吸收。

此外,當課程受到假期或活動耽擱時,非得在課堂上「講過」才算上完的觀念,讓多數老師會選擇趕進度而放棄實驗課。然而這幾年的翻轉教育不斷強調,許多知識面的學習可以利用不同工具,不需在課堂上進行的。相較於學生可以自學的知識內容,需要器材設備和老師從旁指導的實驗課才應是優先選項。

過去不論是課程、教學、評量到師資養成,對於實驗教學的重視都不足,如今課綱和升學評量已經開始改變,教學觀念和教師專業的提升,都必須加緊腳步跟上,才能讓實驗教學真正落實。

會考結束 學習不能空窗
閱讀更多

會考結束 學習不能空窗

今年的國中教育會考,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有許多不同以往的因應作法,例如家長不能入校陪考、考生需全程戴口罩,中午還發放桌上隔板,讓每位考生安靜地在座位上的小隔間用餐,有人戲稱像是在某知名拉麵店用餐的感覺,這些作法雖有些無奈,但至少慶幸台灣疫情控制得當,讓這麼重要的全國性測驗得以順利舉辦。

會考結束後,許多學生和家長會問:「接下來這段時間要做什麼?」似乎覺得會考就是國中學習的最終目的。也難怪,緊繃了兩年多,儘管九年級的課程尚未結束,少了會考這個因素,學生上起課來大概很難起勁。有些學校甚至超前進度,教完所有內容,剩下這段時間該怎麼安排學習,成了每年都會面臨的難題。

其實有件事是這些國中準畢業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好好彌補的,那就是對自我的了解和未來志向的探索。青春期原本就是孩子自我認知發展的重要階段,他們會開始關注自己,想弄清楚「我是誰」、「我想成為怎樣的人」這類的問題,對自己的未來開始有些想像和期待。然而台灣多數的國中生,三年來都只專注在升學這件事,鮮少有時間好好認識自己,沒有多少機會嘗試不同的學習,一切等上了高中再說!

現今教育思潮強調讓學生適性且多元發展,新課綱也期望提供學生多元探索與適性學習的環境,只是在國中階段仍受到升學主義的牽絆,多數學生被剝奪了多元學習的機會。既然如此,學校不妨利用這段學習空窗期,規畫更多與自我和生涯探索相關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好好思考自己的志向,作為未來的高中三年學習的指引。

勿讓爆料文化 傷害校園信任關係
閱讀更多

勿讓爆料文化 傷害校園信任關係

不知從何時開始,台灣社會越來越盛行「爆料」這件事,那原本只是民意代表操弄政治的手段,或是八卦媒體用來吸引讀者的手法,如今隨著手機和網路普及,爆料變成全民皆可為的活動。

也因為爆料變得容易,任何人都可能成為爆料者,也都可能成為被爆料的對象, 且爆料的題材內容毫無設限,導致網路上充斥著難以計數的爆料內容。一張照片、一段影片,或者幾行文字,無論是否涉及隱私?是否與公眾權益相關?是否客觀公正?只要是爆料者覺得有問題、有爭議,或者有趣味、有感人的現象,就可以被當作爆料的題材。

雖偶有社會急難事件因此而受到更多人關注,讓需要者獲得更多幫助,但多數爆料內容仍偏負面題材,且事件真相始末通常難以查證,爆料結果往往只是引發議論批評,或被當作茶餘飯後的八卦話題,對解決問題完全沒有幫助。

有人說這樣的爆料文化,是民主社會的一種產物,只是過去資訊傳遞不易,所以爆料所及範圍小,如今藉由網路散播,加上媒體推波助瀾,形成一種公審的現象,影響力和殺傷力就往往超乎預期。

更不樂見的是這種爆料文化進入校園,因為單一教學或管教的事件,可能因個人主觀的感受不滿而被拿來當做爆料內容,卻礙於學生隱私,難以在公眾平台客觀討論,如此不對等的資訊,很容易破壞親師生之間的和諧與信任關係,甚至造成更多傷害。

要減少爆料文化對校園的傷害,學校除了要培養良好的親師生互動關係,也必須建立明確有效的溝通和問題反應機制,積極回應並處理各種問題。對於少數不理性或不據實的爆料,也應採取必要的處置,以免助長此惡習。

做好親師溝通 共助學生成長
閱讀更多

做好親師溝通 共助學生成長

受到疫情影響,這學期學校各類集會活動幾乎都停止或更改方式辦理,例如每學期初的班級親師會,多數學校改變形式,採用書面或數位管道溝通,畢竟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對學生的學習發展才有良善的影響。

親師互動一直是學校教育重要的一項工作,只是相較於二、三十年前,近年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態度和方式已有很多改變,自然也產生許多新問題。有些家長積極主動想要協助學校老師,但卻關心過了頭,變成干預學校和老師的專業。有些則是完全信任學校,把教育責任都丟給老師,卻忽略了家長應有的配合,讓老師的教導難見成效。

最壞的狀況,就是所謂的恐龍家長,一切以自己孩子的需求利益為考量,只要不如其意,就嚴厲質疑批判老師或學校,不願理性溝通,甚至動輒訴諸媒體或訴訟,讓學校老師倍感壓力和無力。

面對各種型態的家長,做好親師溝通,往往成了現代老師最辛苦的挑戰。然而,無論家長的屬性為何,老師都應秉持教育專業,以理性和智慧來與家長互動,才能獲得家長的信任,進而發展良性的互動。若過度討好順應家長,反而會失去教師應守的教育專業,對學生造成負面影響。

聽到一位老師用「志同道合」來總結親師關係,深感認同。既然家長和老師應該是教育夥伴關係,雙方就需要有一致的理念和共同的目標。老師若能透過各種方法,不斷傳達其教育理念和原則,展現教育專業,耐心並細心處理學生的問題,讓家長充分感受到老師對每位學生的重視,看到學生的成長與改變,相信能獲得多數家長的認同,願意配合老師一起努力成就學生。至於少數不理性的家長,就盡力而為,然後給予祝福吧!

面對困境的勇氣與智慧
閱讀更多

面對困境的勇氣與智慧

每年到了4月,原本應該是康橋近400位高一學生挑戰單車環台夢想的時間;而到了5月,也應該是近600位小六學生挑戰登雪山主峰領畢業證書的重要時刻。然而受到今年肺炎疫情的影響,這些別具意義的活動都必須取消了。

對許多學生來說,這些是明知非常辛苦,卻都非常期待的活動。經過10個月訓練,無論是體能、技術或裝備,都已經做好周全準備,就等著和同伴們一起去感受山的雄偉,體會台灣各地的美麗。無奈世事難料,只能以更謹慎的態度面對這波嚴峻的疫情。

在投入那麼多心力準備之後被迫取消,遺憾是無可避免的,但我們總告訴學生,山會一直在,路也不會斷,只要願意,將來還有很多機會去挑戰夢想。雖然,平時候我們教導學生要努力堅持追求目標,不輕易放棄,但面對高度風險時,在適當的時機果斷做出放棄的決定,不僅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智慧。

無論登山或環台,都是要帶領學生走出舒適圈,讓他們在相對艱困的環境中,培養逆境抵抗力。實際上在歷年的活動中,也必然會出現各種阻礙,身體不適、天候不佳、政策改變,輕者提升活動的難度,重者影響活動的進行。

這些過程都是學習的機會,成長的養分,不僅是對學生如此,對舉辦活動的團隊也是。慶幸的是,雖然正式活動取消,但原定的各種行前訓練,學生們卻沒有輕易放棄,仍樂觀看待堅持完成。

將來這些孩子的人生路上,還會有無數的挑戰和阻礙,學校除了教導他們解決問題的知識,更需要培養他們正向面對困境的態度,在能力範圍內堅持到底,在必要時刻勇敢放棄。而這種態度無法從課本中取得,必須經歷了,才能累積。

資訊融入教學 隨時應變
閱讀更多

資訊融入教學 隨時應變

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肆虐,世界各國的學校幾乎都已停課,線上教學反成當下學習方式的主流。台灣因防疫工作頗具成效,反成為極少數學校持續運作的國家。在這個時期,能夠讓學生上學,無論對孩子、家長或整體社會來說,都是非常寶貴的!

儘管仍正常上課,多數學校也不敢大意,從寒假開始就積極推動線上教學的各項準備,以防萬一。開學以來,各校老師也都動起來,學習使用各種線上教學平台工具,而眾多的視訊軟體中,「ZOOM」的簡易便利性成了多數學校的選擇。

就在大家逐漸上手ZOOM軟體時,卻爆出該軟體有嚴重資安漏洞問題,嚴重到行政院直接下達指令要所屬機關和各級學校禁用。這必然引來眾多老師抱怨,畢竟視訊教學比一般視訊會議更複雜,老師事前的教學準備,師生對平台的熟悉等,都要花時間去練習和適應。

政府的禁令固然值得商榷,然而,在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時,應有基本的認知,就是「突發狀況」是不可避免的。即便是最單純的單槍投影教學簡報,都可能遇到設備故障、網路斷線等障礙,何況是更複雜的視訊軟體、線上學習平台等。

尤其當這些軟體系統是免費、主導權不在使用者身上時,沒有人能保證其功能、品質或機制不變。因此,老師要做的是學習更多種平台工具,預作模擬和準備,才能應付突如其來的變化。

一個優秀的老師,不會只有兩把刷子,或靠一招半式教遍天下。特別在強調活化教學的現今,老師更要不斷充實自己的專業,學習與融會各種教學新知,才能面對各種情境和需求,做到因「材」施教。
 
最前頁 | 上一頁 | 下一頁 | 最末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