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專業的教育集團
回到頂端

鐵人教育夢

李萬吉董事長的鐵人教育觀:鐵人精神不只是噱頭!快樂學習更不是口號!真正的教育不僅發生在教室裡。教育,是事業,更是畢生志業。本專欄收錄李萬吉先生針對教育和時事等相關議題,在報章專欄所撰寫的文章。


公共議題 善用網路社群
閱讀更多

公共議題 善用網路社群

三不五時就會收到希望大家幫忙轉寄的網路謠言信件,內容花樣百出,有的明顯誇張不合理,有的則是求助時效已過,但這些信件總能流傳很多年,讓人不得不佩服網路無遠弗屆的力量。

近年來,許多網路社群已成為輿論集結主要平台,從早期的討論區到現在的臉書,一個偶發事件很快就在網路上散播,一些重要公共議題更是焦點。然而這種資訊快速傳播的現象,雖可讓資訊透明,但卻也造成不少「集體盲目」或「集體偏執」的問題,就像那些不斷流竄的網路謠言。

類似像十二年國教、核四、都更、二代健保這種公共政策議題,因牽涉層面很廣,專業複雜度高,透過傳統媒體的報導通常無法看到全貌,網路平台的確增加充分交換意見和辯論的機會。

問題是,多數人在網路上瀏覽資訊時,都是被動的接收「常見」或「廣傳」的訊息,被餵養習慣後,就會失去進一步查證的警覺和動力。這時只要有人刻意操作,讓錯誤資訊「看起來」很有道理,很快就會被散播出去,結果真相卻因此被遮掩。

此外,網路社群在討論這些公共議題時,絕大多數都是「非專業」的認知表達或情緒發洩,因為複雜冗長的專業分析不見得有人想看,直接判生判死的字眼才容易引起共鳴,而那些專家們大概也沒空在網路上和這些錯誤資訊筆戰,因此想在網路平台上找到專業的解答,恐怕都不容易。

現今政府部門的網路宣傳,多仍停留在舊的網路時代,以為弄個網頁做政令宣導就好,實際卻達不到效果。真的該思考如何跟上網路社群時代,讓這些專家的聲音能在網路平台上主動出擊,讓更多專業的資訊在社群上被揭露,讓議題多些專業論述,相信多數網民還是有判斷力的。
人在做,監視器都在看
閱讀更多

人在做,監視器都在看

美國波斯頓四月十五日發生的馬拉松爆炸案,在四月十九日破案了!美國民眾都興高采烈、媒體也高度肯定。無獨有偶,台灣四月十二日發生的高鐵炸彈案,也迅速的在四月十四日在大陸落網,十六日從大陸押回人犯,宣布破案。

這兩起炸彈案,除了台灣的炸彈沒有引爆外,倒有幾個類似之處:一、使用的都是殺傷力強大,大面積的破壞武器。二、對象都是針對沒有仇恨、無辜的民眾。三、犯罪動機都是對社會的不滿,來自思想上的偏激份子。四、嫌疑犯都沒有前科,都是思想危險的高級知識份子。五、短期內掌握人犯,快速緝捕,漂亮破案!

從破案歷程中,發現監視錄影器立了大功,警方都從監視影片中,快速的找到嫌疑犯,鎖定目標,追蹤搜查。美國FBI在第三天就宣布已掌握身分,甚至公佈嫌疑犯照片。台灣警方也在第二天公布嫌疑犯的人車資料,人犯在大陸落網,十六日就立即押回。

破案過程都因為城市、社區、道路裝設的監視錄影發揮功效。最近引起台灣社會普遍關心的八里雙人命案、嘉義醃頭案,警方在搜查過程中,都受惠於監視錄影機,從影片中調出人犯的作案過程,拼出作案的全圖,使犯案人百口莫辯,俯首認罪。拜科技進步之賜,數位錄影機、雲端錄影機不但便宜,畫質高清,而且搜尋快速容易。

想起英國作家歐威爾一九四九年出版的小說「一九八四」,描述監視器無所不在的極權國家,統治階級的「老大哥」監視著整個國家人民。所幸今天「老大哥在看著你」的是一個必須接受人民監督的民主政府。現在,監視器這麼進步,對於作奸犯科的人,應該不無遏止作用,畢竟走過的路都會留下痕跡,「人在做,監視器都在看」呢!
讀萬卷書 也行萬里路
閱讀更多

讀萬卷書 也行萬里路

周一上午,我陪著二百五十多位高一學生,騎單車上北宜公路,然後在石碇用祝福和羨慕的眼光,目送他們繼續往前挑戰十二天單車環台活動。自己雖然已完成兩次單車環台,但那是在年過半百之後的事情。相較之下,覺得這些十六歲的孩子,有機會在學校的安排下踩著單車壯遊台灣,親身體驗台灣自然景觀和社會風情,真是幸福!

同樣時間,也有另一批國三的學生,不是抱著課本參考書猛K,而是帶著行囊,飛向港、泰、馬、新等國家,進行兩周的國際教育之旅。這些國家我也去旅遊過,但也不像他們,是在學校的規畫下,以專題研究的方式,實地探索這些國家的文化、經濟、政治和教育特色,甚至試著去理解「東南亞國協」這樣生硬的議題,行程精采豐富。

雖然在今天資訊發達的時代,透過實體教材或虛擬網路,就可以輕易取得遠在天邊的各種知識。然而,實際走訪的真實感和親切感是絕對不同的。尤其許多文化特色和民俗風情,透過和當地人事物的互動,往往會更有「感覺」。這時學生再對照學校教材,不僅能印證所學,甚至能觸類旁通,產生更多的學習連結。我想這就是古人所說的「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

許多歐美國家的教育觀念中,「旅行」或「探險」都是很重要的學習過程,因為有太多東西是課本上學不到的,教室裡教不來的,有些國家甚至鼓勵孩子安排長時間長距離的壯遊,除接受不同文化刺激,也學習如何面對未知的挑戰,培養堅持的毅力和勇氣。

只是在華人社會裡,多數家長沒有這樣的觀念,多數學校也不敢承擔風險舉辦類似活動,所以孩子就只好留在書本上或網路上,看著別人留下的故事和畫面,用想像去「旅行」或「探險」了。
給青年追夢的勇氣
閱讀更多

給青年追夢的勇氣

前兩周,台灣又掀起一陣熟悉卻遺忘已久的棒球熱潮,台灣代表隊在今年的世界棒球經典賽中的精采表現,讓近千萬的觀眾守在電視機前,一起高興吶喊,也一起流淚。雖然結果有些遺憾,過程已足夠振奮人心,讓人感動!只是當台灣代表隊在八強賽遭淘汰後,看到幾位選手在媒體上表示「很抱歉!辜負了球迷的期待」,心中實在不捨。

這些代表隊的國手們,無論旅外或在台灣,長久以來都在為自己的理想拚鬥,在激烈的競爭中求生存,他們平時訓練的過程中,政府和社會給他們的資源有限,球迷的關注也不多,甚至一年來連上場比賽的機會都沒有。

在短時間的集訓之後,就要他們背負全國人民的期待,去為國爭光。政府只要編列短期預算,再設些目標獎金,加上其實不怎麼值錢的國家隊榮耀,就可以讓他們去為國爭光。表現好,台灣人一起沾光;表現差,卻得單獨承擔責難。這種撿便宜的操作方式,對這些選手來說,真的不太公平。

仔細想想,多年來在國際舞台被冠上台灣之光的項目還不少,除了棒球,高爾夫、超馬、拔河、麵包烘焙、服裝設計、電影導演等等都大有人在。這些人在自己闖出名號之前,幾乎不受關注,或被認為是不務正業,是不愛讀書的人。等他們成名了,卻被奉為榜樣,甚至當成教材,要年輕人勇敢追夢。問題是,社會依然崇尚升學文憑,政府又缺乏宏觀遠見,不積極改善制度,年輕人想要擁抱非主流的理想,恐怕還是得承擔過多風險。

不難理解,台灣在經典賽收兵後,沒有人敢去想四年後,台灣是否還能有這樣好的陣容?只期待好不容易再次點燃的棒球熱,不再被澆熄!
放完煙火,別忘了爐火
閱讀更多

放完煙火,別忘了爐火

這幾年的跨年煙火秀成了各地方政府拼排場的重要活動,真所謂「有錢沒錢,放個煙火好過年」。即使財政吃緊,都得想辦法弄個場子,找些藝人,辦個晚會,然後煙火升空,燦爛奪目!台灣的教育界也有著放煙火現象,政府為了推動政策,弄個案子,找些專家,辦個研討,然後宣揚績效;學校為了辦學特色,弄個主題,找些老師,辦個活動,然後對外發表,好不熱鬧!

喜歡熱鬧是人之常情,只是窗外的煙火看多了,很容易忘了屋子裡的爐火是否還燃著?

例如幾年前為了推廣雙語教學,政府大量聘用中外籍英語教師,每周加兩三節英語課,將校舍改成英語村,舉辦英語體驗營等,讓人感覺雙語學習將蓬勃發展;又如這兩年正夯的「行動學習載具(俗稱電子書包)教學」,各地政府紛紛搶著提供平板電腦給學生使用,不少學校也爭取建置「未來教室」,然後不斷放大「預期」的功能,讓大家覺得全新的學習模式即將實現。這些,都是熱鬧的煙火秀,一段時間之後,煙火的絢麗不再,才意識到我們其實還在漆黑的夜空。

教育的進步更需要「燒爐火」的功夫,包括課程設計、教學研究、教材開發、師資養成、資源整合及平台建置等。這些「燒爐火」的工作往往複雜又耗時,有時做得滿頭大汗,灰頭土臉,不為人知,但卻是提升教育品質的重要力量,忽略不得。

窗外的煙火總是吸引目光,偶爾施放的確能營造氣氛,激勵人心,但那畢竟是遙遠、短暫且無法感受到溫度的。教育還是該回歸學習本質,適當的添加素「柴」,讓教學的爐火穩定燃燒,老師保持教的熱忱,學生擁有學習熱情,才是長久之計!
心理防線之二:台灣油點草
閱讀更多

心理防線之二:台灣油點草

假日,在登山的路上,休息的時候有人喊著:快來看!快來看!大家都圍了過來。原來是路邊一叢野草正好盛開,紫色的花開了一大片,煞是好看!有人大聲說:台灣油點草!其他人竟不約而同回應說:什麼台灣有點吵,根本是非常吵吧!聽說台灣油點草是台灣特有種,我想台灣非常吵,也是台灣特有的吧!

現在是歲末年終,回想這一年來,台灣還真是一年到頭都在吵。從年初總統大選,一位候選人擁有一棟豪華農舍,吵得雞飛狗跳;一位候選人聽說見過一個角頭老大,也吵得黑白不分。放放煙火要吵,國慶日總統夫人穿的衣服要吵,某報社媒體經營權轉移,也吵得好大好怕,結果殃及池魚的教育部長,被學生在立法院不禮貌一番,更是吵翻天。最近在吵東海岸的美麗灣,如果未來開業,一定熱鬧滾滾,生意鼎盛;同時,為了死刑存廢,大家也吵得死去活來,不知年之將盡!

偶而到大陸出差,晚上也看看電視,看新聞像在上莒光日一樣要很正經,還不時會興起這個國家多麼偉大的讚嘆。看看紅軍劇,更是熱血奔騰,恨不得生在那個革命年代。畫面上,不時有愛國的鄉村老農巷弄居委、愛民的共產黨員幹部領導、勤學雷鋒的小紅領巾…。在這難得清靜的夜晚,我倒想念起台灣熱鬧的晚上,不知道大家在吵什麼?議題的起火點在哪兒?誰是今夜的主角?

雖然我算是安靜的人,但是,我還是喜歡熱鬧,靜靜的看人家吵架,享受另一種安靜的幸福。其實,台灣這樣爭爭吵吵、打打鬧鬧,吵完就好,還真好,很有一種手足同胞的感覺。而且,這也激發出許多創意,因為,連這樣的小事都可以吵這麼大,甚至,連台灣有沒有言論自由,這樣的議題也可以吵,這雖不是很好的創意,倒是有點兒台式幽默呢!吵吧!台灣快「炒」!吵吵就好!

小心!那一條最敏感的筋
閱讀更多

小心!那一條最敏感的筋

人性裡有一些意識容易被挑動,是非常敏感的一條筋,例如:種族意識、地方意識、宗教意識、權利意識和階級意識,當這些意識被挑起的時候,往往就會失去理性,成為意識形態的奴役,造成社會的仇恨和對立。歷史上所有的戰爭動亂,大概都不會離開這些意識形態的影子。

在企業裡,通常有一個不成文的默契,那就是不去談論薪資,也不可以去探知別人的薪資,每一個同仁之間的薪資是一個秘密。因為,如果放任同事之間互相比較薪資的高低,就很容易觸動階級意識,引發內部的不公平感,點起嫉妒、鬥爭的火種,一發不可收拾。

最近,新聞熱衷於討論各個職業群落之間的薪資所得、退休替代率、立委的9A津貼,這些「薪薪」之火,真的可以燎原,果然說得人人不平,氣憤填膺。這些議題本來就很容易著火,加上藍綠對立的政治人物不忘添柴,媒體報導不斷煽風點火,好像非引爆一場階級鬥爭不可似的,真的看的令人膽顫心驚。

最近,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先生常常提及台灣的「半盲文化」,提醒國人不要「對我有利,才是有利」,「只看到自己的利益,看不到國家利益」,如果每一個人只堅持個人利益,企業與國家將無法創造出最大利益,也就無所謂個人利益了。如今,大家都在比較階級之間的利益,弄得人人都有被剝削之感,真的不是社會之福。

台灣社會的理性空間,應該不至於太脆弱,該改就改,坐下來好好討論,不是跳起來口誅筆伐。天下沒有絕對的公平,企業界不能跟公教界比,文教業不能跟科技界比。「人比人,氣死人」,好好在自己的崗位上各盡其力,討一碗飯吃,畢竟「比來比去靠努力」。
讓孩子多運動 要從學校做起
閱讀更多

讓孩子多運動 要從學校做起

兒福聯盟剛公布的「2012兒童運動狀況調查報告」中,不意外的發現台灣國小兒童不僅在校內的體育課時間遠低於美日等國,超過七成學童每周校外運動時間低於二小時。這些從小沒養成運動習慣的孩子,長大後會想主動增加運動量的機會也不高,那麼台灣要打造成運動島的理想恐怕會是夢想。

兒童天生應該都是好動的,在學校裡體育課通常也是最受孩子歡迎的科目,何以這樣的天性卻逐漸被磨滅?孩子不是沒有時間,因為調查發現他們花在電視或電腦的時間更多。這是我們大人該好好反省的問題,更是教育單位不能忽視的責任。

許多學校表面上「鼓勵」孩子運動,實際上卻給了許多限制,例如短短十分鐘的下課時間,孩子從教室到運動場來回已耗掉一些時間,有時老師還會延遲下課,孩子動沒幾分鐘,就得準備下一堂課。即使在一節四十分鐘體育課中,老師可能也花掉大半時間點名、講解、管秩序、搬器材等等,孩子真正能運動的時間都大打折扣。孩子無法在學校裡得到運動的滿足感,放學後又要面對補習和作業,或者想運動卻沒有伴,就很容易就打消運動的念頭。

孩子放學後的運動時間學校其實難以干涉,但學校只要多花點心思就可以增加校內運動的時間,例如調整課表,每天挪出二、三十分鐘的大下課時間,並要求孩子一定要走出教室去運動;或者多利用彈性課程與課後時間安排各類體育活動,體育課減少理論講解,增加實際操作的時間,累積下來每周就能多出好幾個小時的運動量。更重要的是老師們要能以身作則,即使簡單的跑步、跳繩、做體操,如果老師能帶著孩子一起做,就更能激勵孩子愛上運動。
習慣養成就不會懶
閱讀更多

習慣養成就不會懶

這幾年行政院推動「打造運動島」,各民間團體努力辦理各項運動賽事,都會區也紛紛設置運動中心或運動場地,雖然運動人口大有增加,但規律運動人口比例仍不到三成,遠低於國際平均水準,也難怪愛運動的馬英九總統對會對這樣的政績不滿意,希望國人克服心理因素,不能再「懶」得動了!

不常規律運動的人總會有很多理由,有人覺得不方便,有人覺得沒同伴,最多的理由就是「沒時間」。大人說要顧三餐,沒體力也沒時間運動,結果有體力有時間的小孩則因為沒大人陪,只好也關在家裡做手指運動(玩電腦),長期下來,運動風氣自然無法提升。無論是外在條件或心理因素,我認為關鍵都在於沒有「從小養成運動習慣」。

有運動習慣的人,自然會想辦法擠出時間來運動,以最簡單的跑步來說,只要踏出門就可以跑。就算遇到惡劣天氣,還是有許多室內運動可做,最近流行的鄭多燕瘦身操就是一例,都會辦公族也可以多爬樓梯。所以問題不在時間地點,而在有沒有運動習慣。

習慣如果從小養成,通常不容易改變,而小時候最能培養習慣的場域,當然就是學校,很可惜,台灣智育掛帥的教育觀念不僅沒能讓孩子養成運動習慣,甚至大量限制孩子的運動機會。現在體育課被借課的情形雖然減少了,也有不少學校努力推動各種運動,但整體來說,體育仍被視為「次要」科目,多數家長也不把運動看成必要,孩子在缺乏激勵的情況下,習慣當然難以養成。

提升大人的運動風氣,往往需投入不少成本,但養成孩子的運動習慣,其實只要改變心態,短期成效雖不易見,但長遠成果必豐。
讓孩子勇敢橫渡內心的恐懼
閱讀更多

讓孩子勇敢橫渡內心的恐懼

第卅屆泳渡日月潭活動在上周日盛大舉行,今年參加人數創新高,近三萬人分批游過三千三百公尺的潭面,在潭邊看起來非常壯觀。不過沒有親自下水游過,難以體會泳渡的困難和滋味。

自從參與鐵人三項運動後,個人年年參與該活動,更積極鼓勵公司同仁及學校師生參加。今年參加的國三學生超過兩百人,成為康橋雙語學校的特色活動之一;集團同仁也有兩百多人參加,是許多同仁期待的年度盛事。

就像其他登山或環台等具有風險性的活動一樣,個人都特別強調「足夠的訓練才能降低風險」。對於這些平時已接受扎實的游泳課程,在溫水游泳池裡練得一身好泳技,甚至超過九成可以在一小時內游超過一千五百公尺的學生來說,泳渡日月潭的難度不算高,但仍有一定的挑戰和風險。

當孩子們第一次接觸水溫偏低,又深不見底的開放水域練習時,多數孩子需要費一番力氣來適應水溫,並克服內心的恐懼,才能讓身體逐漸恢復原有的協調性。

除了要克服開放水域的恐懼感,在大太陽下連續游三千多公尺,體力和精神上的負荷並不輕鬆,每年都會看到許多人輕忽此一活動的困難度,在中途就因體力不支而被拉上救生台搭船上岸,因此平時的體能鍛鍊、開放水域練習就成為最好的保險。

當孩子游到中途,會有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感覺,心理容易產生消極的想法,此時透過團隊編組,讓他們感受身旁有一群熟悉的同學和老師相互鼓勵打氣,就更能夠持續游下去。

許多第一次參與泳渡日月潭的學生都說,下水前看到遙遠的對岸,不禁懷疑自己是否游得到?實際完成後,又覺得沒想像中困難!我想他們游過的不只是三千三百公尺潭面,更成功橫渡心裡自我設限的恐懼感。
封閉美麗沙灘就可防止溺水?
閱讀更多

封閉美麗沙灘就可防止溺水?

連續兩周高溫,氣溫頻創新高,適逢暑假,年輕人既不能每天宅在家裡吹冷氣、打電動,戶外消暑活動最佳的選擇就是:溪邊、海濱,去游泳玩水。

然而,傳出沙崙海水浴場奪走五條性命的重大意外,心頭一驚!又傳出新北市政府,施出鐵腕,重申「從嚴認定」,嚴禁民眾到沙崙海灘戲水、游泳,下水都不行,違反者將依法驅離,不服勸導驅離者,開單重罰,心裡又是一驚!

孩子是無辜的,若他們有安全意識,不會輕易進入危險水域,也不會走到三百公尺外;若他們有開放水域的訓練,即使遇到那種浪頭,也仍然可冷靜自持、水上求生。孩子對安全的無知,水上活動的無能,都是安全教育、海洋教育和游泳教育的問題,封閉海灘,絕非釜底抽薪的辦法。

沙崙沙灘海水清澈,水質沙質甚佳,綿延近兩公里的沙灘,地形平廣遼闊,本來是戲水、游泳最佳景點。六十五年開放後,成為北部戲水勝地,八十八年以安全和水質問題封閉,十三年來,迄今仍然創下廿二人溺斃紀錄。

如果不要封閉,能有效管理,在當天出事的危險水域拉出警戒線,設置救生員眺望台,會發生這樣的事嗎?怎麼出事就因噎廢食,畫地自限,以為這樣政府就沒有責任了嗎?

我們的中小學生游泳技能普遍不好,有游泳池的學校寥寥可數;既使有游泳池,游泳教學也不落實。濱海學校鄰近海洋,對孩子的海洋教育也不重視,像這次出事的國中生都是本地人,學校應該讓孩子認識海域,讓孩子知道海域的危險性。政府不從教育下工夫,只用圍堵,可以治本嗎?台灣的海岸線這麼長,池塘、溪流各地都有,封閉這裡,其他地方呢?

不禁要套用美國西雅圖酋長宣言的話:「真的可以封閉天空和海洋嗎?真的可以封閉一灣美麗的沙灘嗎?」
你的假期怎麼過?
閱讀更多

你的假期怎麼過?

放暑假了,第一個周日在冬山河參加鐵人三項,這是今年第四次參賽,比賽從八點開跑,烈日當空,在卅四度的高溫下,跑出三小時九分的成績,剛好平了九五年在花蓮國際鐵人的最佳紀錄,達成今年復出參賽的初步願望。

民國九十七年底在台東跑完鐵人三項,因為椎間盤開刀,四年後的今年三月在高雄愛河,四月在台東活水湖,五月在花蓮鯉魚潭,七月在宜蘭冬山河,都能完成游泳一千五百公尺、自行車四十公里、路跑十公里的賽程,回復到六年前的成績,也算是一種自我挑戰。

有朋友說:好辛苦呀!運動就好,何必如此。我也自我解嘲說:回台北要去看精神科,何以如此自虐,還是鐵人會上癮,有沒有鐵人勒戒所?這樣的大熱天,不呆在家裡吹冷氣,是不是頭殼壞掉了。

生活的方式有許多選擇,時間的運用也有許多可能,我只是選擇鐵人運動持續鍛鍊身體,維持心肺耐力和肌耐力。為了完成今年的規畫,報名參賽,催促自己平時把握時間練習,用比賽來驗收自己的成績。

長期的訓練讓我學會自我控制;在有人盲目衝刺之時,我選擇量力而為、適可而止;在有人盡情放縱時,我選擇自我約制;在有人自滿炫燿時,我選擇謙沖自持。為人處世如此,企業經營如此,教育學習也是如此。

暑假前,教育部蔣部長給家長的一封信說:孩子的安全健康、學習成長,沒有假期可言。我以暑假第一個周日假期,選擇鐵人運動證明:假期,是可以自我選擇學習方式的大好機會。在自己可以選擇的時候,你是趁假期吃吃喝喝好好休息,還是趁假期好好充實自己呢?
生於憂患
閱讀更多

生於憂患

下了幾天大雨,災情頻傳。利用周末清晨,練習單車路騎,沿寶橋路、木新路接木柵路,半小時後過雙溪橋從石碇上雙青路,開始上坡。雨後的山色特別青翠,景美溪的溪水湍急,不時傳來五色鳥郭郭叫聲。有同好已經下山,彼此迎面打個招呼,互相加油打氣。

這個星期,西部有水患,東部有地震,谷超颱風剛從台灣東邊掠過,泰利颱風正從南中國海往台灣方向直撲而來,美牛還在立法院藍綠纏鬥。台灣一直都在天災人禍之中,可是,生於斯長於斯的人民,倒也都習慣了,還有這麼多人在這樣的周末,在風雨中的山路上騎車運動,鍛鍊體魄。

多次來往於兩岸的飛機上,在往程的飛機上,坐滿要到大陸打拚的台商,在大陸崛起之後,有多少台灣人回到這個三百多年前先人出發的土地,尋找機會。在回程的飛機上,坐滿到台灣的陸客旅行團,他們對這個孤懸海外的寶島充滿好奇,初次探訪,掩不住心裡的興奮,氣氛顯得有些雀躍而喧鬧。

閉目沉思,三百多年來在這個島上,台灣人承受多少颱風、地震、水患,以及政權更迭的壓迫和動亂。但到底有什麼動力,讓台灣人這麼勇敢堅毅而淡定。我的答案是:憂患。在風風雨雨中,台灣人已學會面對憂患,而且在憂患中找到生活、生存和生命的動力。若這是對的,我們應該感謝這些憂患,而不是埋怨或迴避。

車子繼續上坡,下雨了,我在雨中奮力踩踏,讓雨水沿著頭盔、臉上、肩上,滲入我的衣服,溼透全身。頓覺一陣清涼,感覺生命是如此堅強,年過半百,更加體會到我們都必須生於憂患,也要讓我們的下一代知道,不要死於安樂之中。
給兒童「快樂學習」的幸福感
閱讀更多

給兒童「快樂學習」的幸福感

近幾年每到兒童節前夕,政府或民間單位就會發布有關兒童成長的調查報告,例如北高兩市所做的「兒童幸福指數」調查,都發現兒童的幸福感逐年攀升,但其中最讓兒童感到不快樂的原因,仍不外乎學校成績不理想、考試和作業太多。

幸福感本來就是主觀的,幸福的來源也是相對的。就像許多偏遠地區的孩子,往往期待的是能三餐溫飽或安心上學,都市的孩子嚮往的卻可能是遊山玩水或放假休息。因此重點應該不在幸福指數的高低,而在於我們提供給不同年齡和區域的孩子的學習內容,少了甚麼?多了哪些?

其實許多原本樂於學習的小孩,長大後卻漸漸失去學習的動力,主要的原因就是無法得到學習的幸福感,而此幸福感則來自學習的標的、過程和成就。簡單來說,當孩子找到有興趣的事物,能在有趣的方式下學習,然後獲得滿足的成果,進而加深學習興趣,這種善的循環,就是學習的幸福感,也就是所謂的「快樂學習」。

這兩天,無論是上下課時間對調、兒童節當天不出作業、或舉辦各種活動慶祝兒童節,給孩子帶來的只是短暫的幸福感。兒童節過後,恐怕該寫的作業,該考的試,該補的習一樣都不會少,孩子只好再期待明年的兒童節,

我們常告訴孩子不要只有母親節才孝順媽媽,那我們能不能也讓孩子持續維持兒童節的幸福感呢?如果家長能多理解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學的快樂」;老師能用更有效的方法教孩子,讓孩子能「快樂的學」,相信孩子的幸福感會破表!
台灣需要多元發展的教育價值觀
閱讀更多

台灣需要多元發展的教育價值觀

林書豪在NBA神奇表現讓全球瘋狂,各種與他有關的話題也隨之而起,尤其他哈佛大學經濟系畢業卻在NBA發光的例子,不僅對華人世界的價值觀產生衝擊,連美國社會也同樣覺得神奇。當追溯林書豪的成長背景,有人開始讚嘆其父母開放的教育觀,然後會想:如果他生長在台灣會如何?

當林書豪謙虛的將功勞歸於團隊時,其實提醒我們一件很重要的事,他的身旁,還有更多同樣專注並成功的在NBA球場占有一席之地的人,而這些人的周遭,更有無數努力或想要擠進這個籃球殿堂的年輕人。借用某個廣告詞,那是一個「體系」,強大而具有吸引力,讓許多天賦在其中獲得釋放。其實不僅是職業運動,在國外許多領域都可以看到類似的體系,讓年輕人有追夢的勇氣和機會。而支撐這些體系的重要力量之一,就是多元發展的教育價值觀。

現今台灣社會,雖不至於「萬般皆下品」,但「仍以讀書高」,普遍的教育價值被龐大的升學體系掌控,「讀書為了考試,考試為了升學,升學為了就業」,簡單而明瞭,當孩子想走不同的路,父母和孩子都得面對龐大的壓力。結果,多數孩子沒有力量去堅持自己的夢想,多數家長沒有勇氣讓孩子去試探,因為這個社會體系沒有足夠的說服力讓他們放心去追夢。

教育應該是改變社會價值的重要力量,只可惜多年來我們教育的改革反受單一價值觀的牽制,不斷停留在「如何辦理升學考試」的技術層次上打轉。如果能真正建立多元發展的教育價值觀,從體制上創造更多舞台,讓年輕人的潛力得以發揮,相信更多的「台灣之光」自然就會散發出來。
找回失落的公民教育
閱讀更多

找回失落的公民教育

二○一二總統大選和立委的選舉才剛結束,但身旁的年輕小伙子對近半年來充塞台灣周遭的選舉熱情,似乎一點興趣也沒有。我想到去年底天下雜誌教育特刊以公民教育為題,報導台灣青少年公民知識力全球第四,但行動力卻敬陪末座。若此問題繼續存在,不知一、二十年後的台灣民主選舉會變成什麼樣子?

長久以來,台灣的公民教育多停留在背誦課本知識,目的是為了考試,至於該如何實踐?就沒什麼人在意了!結果,我們的孩子「知道」要敬老尊賢,卻不會在捷運上主動讓座;「知道」要尊重差異,卻常常嘲笑異己;「知道」要選賢與能,卻不見得會判斷什麼是「賢與能」?因為對他們來說,那些都只是測驗卷上的選項,不是生活中的考題。嚴格來說,有公民課不完全等於有公民教育!缺乏實踐的公民教育,就好比熟記各種食譜卻沒機會下廚房,一切都是空談。

雖然校園內有些看似公民教育的活動在推動著,例如常見的模範生選舉,或學生會組織等等。但若仔細審視這些活動,會發現多數徒具形式,少有實質的公民教育內涵,學生不知為何投票?更不會理性判斷。久而久之,他們就對公眾議題沒有思辨的能力,對不同意見缺乏尊重的精神,對自我行為缺少負責的態度,甚至於對公民活動毫無主動參與的意願。

找回失落的公民教育,要先從改變教學方式開始。期待十二年國教後,讓更多老師勇於突破教科書,在校園內創造各種公民教育環境,帶領學生從行動中學習思辦、負責、尊重、參與等公民技能。

在此之前,就像王冠生教授所說,老師們必須先找回失落的「論述」能力!
教育,要看見未來
閱讀更多

教育,要看見未來

總統大選正熱,民眾的熱情正在遍地燃燒,每一組候選人都以提醒、警告性的語言,告訴民眾:「你的一票,將決定國家的未來」。

是的,民主制度的美好,就是我們可以選擇我們自己的未來。可是,從三位候選人的教育政見上,看到的不是民粹式的資源分配,就是國家主義式的教育公共化,沒有看到未來。

二○○八年行動載具崛起,全球颳起智慧生活旋風,數位科技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掀起數位學習的改革浪潮。先進國家把二○一一到二○一五年視為教育數位化的關鍵時期,紛紛制定國家級的教育數位化政策。反觀我們呢?

忝為世界數位科技生產大國,我們的數位教育現在沒有政策,總統競選政見中也隻字未提,我們看不到教育的未來。有鑒於此,今天許多民間團體正在台大集思會館辦理「未來教育X明日學校高峰論壇」,結合產業界和教育界,提出數位學習政策建議書,希望喚醒社會的關心,邀請政府一起來眺望未來。

法國在二○一一年全面導入電子教科書,新加坡二○一二年每位學生配備一台行動載具,韓國規畫在二○一五年全國中小學全面教科書電子化,英國的學校教室九七%擁有電子白板,已經進入智慧教學時代。台灣的學校剛剛完成投影機螢幕的建置,電子教科書連議題都還排不上,電子書包只有少數學校還正在實驗階段。這一波教育科技化來勢洶洶,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怎不令人憂心!

主辦單位提出「三位一體」,指出教育科技化必須:硬體設備、軟體平台、教材內容三個到位;政策、行政、教師和學生和學習載具人機一體。今天有誰會到位?誰來跟我們一體呢?
運動是員工的權利和福利
閱讀更多

運動是員工的權利和福利

近幾年,媒體開始注意到我們康軒的企業文化,往往以鐵人企業名之。本來,我們只是落實當初訂定的:營造「健康、和諧、人性」的企業文化,主要是為建立強大厚實的經營團隊。如今,無心插柳,運動竟成了康軒文教的特色之一。

員工是企業的夥伴,也是公司的價值核心,照顧員工的健康,是企業的責任,也是激發企業活力,防止老化,永續經營的有效措施。

「運動」是健康的保障,我們甚至納為員工的權利和福利。民國八十三年公司規畫設計總部時,即使當時我們很小,還是設計游泳池、保齡球館、挑高十公尺的室內運動場,一則基於對健康願景的實踐,一則源自於個人對運動的信仰。

八十九年規畫康橋中小學時,除一般的設施,也同步完成游泳池、體育館、溜冰場。為了落實游泳教學,共聘用七位專任游泳教練。

九十八年高中成立後,發展小學登玉山領畢業證書,國中登雪山、泳渡日月潭,高中單車環島的校本課程,到現在為止,超過八十%的同學已完成這個目標。

九十四年公司成立鐵人隊,到目前已有兩百廿四名同仁獲得鐵人頭銜,一千一百人登上玉山,六百六十人泳渡日月潭,三百五十人完成單車環台。我個人也通過十三次鐵人、三次馬拉松全程賽。

為了更全面推展運動風氣,從去年起,每位員工每年需修滿五個運動學分,少數對運動較不重視的員工就「被逼著」開始運動了!

源自個人對運動的信仰,衍生為公司的企業文化。這是我的經營哲學,也是我們願意分享的台灣經驗。
別把教育問題當選擇題!
閱讀更多

別把教育問題當選擇題!

我猜現在最容易得憂鬱症的應該是國中家長吧!這陣子大家被基測還是聯測?免試升學要不要採計在校成績?一綱要讀幾本?十二年國教要怎麼教?等等問題給搞得暈頭轉向,國中教育政策好像走入迷宮轉不出來!許多朋友都說:「政府這樣變來變去,要孩子怎麼讀書啊?」

這是個恐怖的問題!但恐怖不在問題本身,而在問題背後所隱藏的價值觀,那就是「讀書的目的,在找出測驗卷上所有的正確答案」。

我常和家長分享,走出學校之後,孩子有多少機會面對「四選一」的問題?有多少問題可以簡單地找出標準答案?顯然實際工作中,絕大部分是開放性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需要彙集資訊作分析判斷,選擇最佳的方式去處理。當選擇錯誤時,還得自己找出問題癥結,思考如何應對與彌補,然後在當下做出更好的決定。

孩子真正需要學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道理大家都懂;要如何培養這些能力?其實大家心中也有數。很遺憾的,當多數人習慣用PR值來定義孩子的成就時,就逐漸把下一代的學習窄化成一本本的教科書、一張張的測驗卷,進而只關注孩子「解決眼前考題」的能力。結果當孩子離開學校,才發現原來真正的考驗是沒有範圍,沒有模考,不確定是單選還是複選,既像申論題又像是非題!

說來諷刺,當孩子已能用幾秒鐘的時間,透過手機與臉書和世界溝通時,我們卻仍在爭論是考綱還是考本?還試著用「幾選一」的思考模式來解決複雜的教育問題,完全忽略孩子所面對的未來,是這些大人無法想像的寬廣世界。

用學校特色品牌 贏得選擇
閱讀更多

用學校特色品牌 贏得選擇

台灣歷經廿年的教育改革,到現在仍然父子騎驢,舉國都是指三道四的路人。我想以後也會繼續紛紛擾擾下去吧!政府總是「順姑情,逆嫂意」,國家政策的確有其為難之處,幾經扭曲出來的政策怎麼能用?

沒有不可教的孩子,好的學校是要教出好孩子,絕不是利用考試挑選資優學生來教,還要誓死維護這個考試制度,以維持其明星學校的光環,緊抱不勞而獲的既得利益,有失組織自信的專業風範。

好的學校的品牌如何定位?如何落實教育理念,學校可以引進品牌觀念嗎?一而再的釐清願景後,建構核心課程,再以課程為核心,規畫校園、聘用教師。我們非常驚訝的發現:要把英語學好,每周一至二節的英語課是不夠的;要把游泳學好,光靠體育課是不足的;要推動閱讀教育,學校沒有圖書館員編制是不行的;要落實數位教育,每校一個兼任的資訊組長根本不可能。

經過十年的探索運作,一個四十八班的小學,需要三位圖書館員、四位資訊工程師,以落實閱讀教學、數位學習。一座游泳池,要配合十位專業教練,每周兩節游泳課,達到八五%的孩子學會四種泳式,九九%在一小時內能游過一千公尺,國中畢業前有能力泳渡日月潭。教育是玩真的,我們真的這麼做了,也證明了:好的學校不用考試選擇好學生,好的學校要用特色和品牌,讓家長、孩子選擇我們。
 
最前頁 | 上一頁 | 下一頁 | 最末頁